家庭通信零距离_幼儿园论文

家庭通信零距离_幼儿园论文

家园沟通零距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距离论文,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场景一:中午,李老师发现钢琴上放着一张制作精美的动物调查表,不由夸奖道:“邱宝,妈妈和你一起做的调查表真棒啊!”一旁的巧巧听见了,说:“我爸爸说幼儿园好多事,一会儿做调查表,一会儿收瓶子,没时间做。”周围几个孩子也委屈地说:“妈妈说很忙,没空给我做。”“爸爸说家里没纸,不能做,也没做。”……

●家长:情有可原

家长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可能已经很晚了,面对孩子带回来的任务,家长会产生几种想法:幼儿园的作业可做可不做,又没有成绩影响;做调查表有点难度,我们又不是专业人士,不知道怎么做;孩子表达不清楚,搞不清到底要做什么。所以家长们不能完成任务也很合情合理。

●孩子:顾虑重重

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孩子来说可能会产生较多负面影响。其一,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完成了任务,无法交差的孩子听到老师对同伴的赞叹会心里不平衡,甚至怨恨家长;其二,在老师组织的活动中可能由于没有参与调查,对这方面的经验所知较少,课堂中缺乏思维碰撞,久而久之就会对活动失去兴趣。

●老师:无可奈何

现在幼儿园的活动都是以主题形式呈现,如果孩子有较多的相关经验,会使主题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关于动物的伪装,因为有了调查,孩子们会对这个内容产生探索的兴趣,大家都贡献一点想法,整个班的孩子就会收获很多。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收集资料,孩子们会不知所云,课堂也会因为孩子经验的缺失而失去活力和精彩。

给家长支招:

★排除万难:做一张调查表也许只要15分钟,家长可以先和孩子交流,再一起协商怎样完成任务。这样做不仅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还会让孩子知道任何事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成。

★主动出击:幼儿园的活动以主题形式展开,每个主题开展的时间长短不一,小班约两周一换,中班三周一换,大班可能四五周一换。家长只需稍稍关注家园联系栏或幼儿园网站,就会了解班级最近开展的主题活动。

场景二:早上,军军奶奶送他到幼儿园,临走前还不忘告诉老师:“军军动作慢,中午穿脱衣服容易着凉,老师能不能第一个帮他脱衣、穿衣……”

●家长:忧心忡忡

“我家孩子就是体质弱”、“宝宝上完厕所总忘记拉好裤子”、“我女儿吃饭好慢,老师帮忙喂一下”……家长们总是反复叮咛,生怕孩子因为老师“照顾不周”而出现闪失。

●孩子:望而却步

由于家长事事代劳,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分不清衣服的前后,不知道脱衣和穿衣的方法,不会使用筷子勺子……孩子真的不会做这些事吗?还是因为大人包办替代了?

●老师:循循善诱

老师需要做的是理性地爱孩子,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幼儿园,老师会耐心地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每个孩子都需要老师帮助吃饭、穿衣,老师到底该先帮哪个孩子呢?

给家长支招:

★逐渐放手: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家长可以配合幼儿园逐渐放手,比如以前吃饭需要喂,现在先留5分钟让孩子吃完最后的几口饭,再过渡到留10分钟、15分钟,最后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有进步时,不要忘记赞扬鼓励,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能干。

★同伴榜样:孩子进了幼儿园会有很多伙伴,家长可让孩子选择他喜爱的小伙伴,让他发现小伙伴的进步,从而使他逐渐向同伴看齐,进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场景三:奇奇妈向老师反映,奇奇在家吃饭像打仗一样,几个大人围着他转。可老师却说奇奇在幼儿园吃得又干净又快,奇奇为什么在家一个样,在幼儿园一个样呢?

●家长:实事求是

很多孩子都有两面性,在幼儿园是乖宝宝,到了家就变成调皮大王,让家长头疼不已。

●孩子:不由自主

在幼儿园,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小伙伴之间的榜样作用以及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会激起孩子的表现欲望,他会要求上进、表现良好。在家里,孩子处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如果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孩子很可能会产生和幼儿园判若两人的现象。

●老师:勉为其难

孩子在园、在家行为不一致是正常现象。老师不能不问理由要求孩子改变,任何事情都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如果不具体沟通,老师也不知道原因到底出在孩子身上还是家长身上。

给家长支招:

★以身作则:家长在家也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处处给孩子做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

★家园一致: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淡化孩子的两面性行为,双方要及时互通信息,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与肯定。

场景四:大班家长会上,老师让家长写写“关于幼小衔接的建议”。收上来的纸条中,很多家长希望老师能够教拼音、算术,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最后几个月的学习就向小学生活看齐,不用再让孩子参加游戏活动。

●家长:知识很重要

说到入小学,家长可能比孩子更焦虑,也希望幼儿园老师能提前“助跑”,教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孩子入学后可以省力些。

●孩子:难以适应变化

家长的态度可能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辛苦、没时间玩、要做很多作业……还没进小学,孩子可能就产生消极想法了。

●老师:习惯和兴趣更重要

入小学对孩子来说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渡。孩子只有产生兴趣才会接受小学生活,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

给家长支招:

★激发愿望:要让孩子喜欢小学,家长可以说一些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自豪,向往小学生活。另外,家长和幼儿园一起配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如自己起床、吃饭、收拾房间、整理物品等。

★经验讨教:主动向家有小学生的亲友询问和请教,了解作为小学生父母的心理感受和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

标签:;  ;  ;  

家庭通信零距离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