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租的经济绩效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绩效论文,寻租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塔洛克(Tullock)、克鲁格(Kruger)、波斯纳(Posner)、 布坎南(Buchanan)、巴格瓦蒂(Bhagwati)、托利森(Tollison)等人创立的寻租经济理论,目前已成为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说。吸引经济学家对寻租的研究,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对寻租经济绩效的分析,即寻租的社会成本分析、寻租的收入分配陷阱分析、寻租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机制分析,并已得出较为系统的理论。本文主要目的就在于评价这些理论的贡献,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不足的改善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寻租的社会成本理论及评价
1.寻租的社会成本理论。
寻租理论起源于寻租经济学家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垄断理论存在问题提出批评与挑战。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早期时代,垄断问题被忽略不予讨论。经济学家们研究重点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机制(注:参阅H.Demsetz, 1980: Economic, Polititcal and LegalDimensions of Competition.Amsterdam.North-Holland.),在他们看来,垄断使超额利润存在,但竞争会立即使超额利润不复存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垄断问题不断涌现,垄断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并且日益被看成是竞争的对立物而出现经济学研究之中。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垄断问题的不断探索,终于得到了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理论,即哈伯格的垄断理论。借助于图一所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这种理论的精髓,图中PBC表示对厂商的商品需求曲线,P[,1]C 是竞争市场的供曲线,竞争的均衡价格与数量分别为P[,1]与Q[,1],而当其是垄断厂商时,则其均衡价格与数量分别是P[,2]Q[,2];当该企业由竞争状态变为垄断状态时,消费者剩余减少了四连形P[,1]P[,2]BC的面积,生产者剩余增加了四边形P[,1]P[,2]BE的面积,因此这种变化导致了三角形BCE面积的净损失;但这部分损失很小, 据一些学者对美国一些垄断产业的估计,这部分损失不到当时GNP的1%。(注:A.C.Harbe-rger,1954:"Monopol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ER.Vol.44.May.)尽管后来众多的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此结果远低于真实情况,并对此提出疑问时,但哈伯格及其追随者却对批评不屑一顾并沉溺自己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所以才导致蒙代尔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垄断理论的猛烈抨击:如果不对此方法作改善,则社会无须经济学。( 注:R·Mundell,1962:"Review of Jansenn's Free Trade Protection
and CustomsUnion." AER.Vol.52.June.)
一方面为了改进新古典主义学者对垄断导致损失估计的分析方法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应蒙德尔向经济学界发出的挑战,塔洛克和波斯纳等人对此做了开创性研究工作,他们首先在于分析新古典主义方法的致命缺陷,即垄断特权赋予某产业或企业是无成本,是上帝赐于的,因而忽略了对产业或企业寻求垄断特权的成本分析。塔洛克和波斯纳进一步分析提出图中的四边形P[,1]P[,2]BE的面积,为垄断特权产生的利润或租金,也就是从原先的消费者手中转移到生产者手中的剩余,因而企业为了获得这部分垄断租金,就乐意花费不大于这一区域面积的成本来获得该垄断地位,并且当企业间为获得该垄断地位而展开的竞争达到均衡时,企业为寻求垄断租金所花费的成本会与垄断利润相等;而且这种花费无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注:在塔洛克、波斯纳、克鲁格以后研究寻租的学者,正是以此理论为基础,给出了寻租一词的具体定义。参阅:G.Tullock, 1967:" The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Monopolies and Theft" Western Economic Journal,June. 1980A:"Efficient Rent-Seeking." In Buchanan,Toliison & Tullock,eds.1980B:" Rent-Seeking as a Negtive-Sum Game".ibid.1987:" Rent-Seeking".in Eatwell,Milgate & Newman.eds.
Posner,1975:" The Social Coste of Monopoly and Regulation."JPE83.Aug.)。所以他们认为, 真正追求垄断特权的社会成本不仅包括哈伯格分析中三角形 BCE的面积,而且还应包括垄断利润四边形P[,1]P[,2]BE的面积,前者被称“哈伯格三角形(Harberger Triangle),后者被称为“塔洛克矩形”(Tullock Rectangle)。 波斯纳还进一步统计并验证出美国70年代早期农业、交通运输、电讯、银行、保险等几大垄断的社会成本约为当时美国GNP的17%左右。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尽管后来塔洛克本人认为是否将垄断利润作为寻求垄断的社会成本并不能一概而论,但他在1987年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上对寻租词条的定义仍又坚持认为,垄断利润仍作为企业寻求垄断特权的社会成本,即“寻求租金的总资源等于垄断的总利润”。他们的这种寻租的成本等于垄断租金的观点,一直为所有寻租经济学家所接受,并且在以后寻租各种分析中,均在这个隐含的理论假设下进行的,因此就自然得出寻租活动本身是一种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负和活动(注:以巴格瓦蒂为首的一大批国际经济学家,以此思想专门研究国际经济活动的直接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而形成了所谓的DUP 理论 (Direct Unproductive—Piofit Seeking Activities)学派。)。
2.对寻租社会成本理论的评价。
以塔洛克、波斯纳等人创立的寻租社会成本理论,不仅对丰富完善现代经济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对现实经济生活垄断问题研究,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这些都不能表明他们的理论就不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塔洛克、波斯纳的寻租的总投入(成本)等于垄断租金的理论,如果得以成立的话,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积极地从事寻租活动呢?不仅如此,寻租经济学家将寻租的投入代价(成本)与垄断租金相等作为寻租竞争均衡的条件,也不符合现代经济学的两个基本极大化假设——消费者的消费效用最大化原则和生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条件。从这两个最大化原则出发,我们来假定如果寻租的成本为C,垄断租金收入为R,那么寻租的利润为NR,则有NR=R-C, 如果寻租活动的收益与成本是连续函数,那么其均衡的条件是NR对其中任何一个影响因素X的一阶条件为零,即
。所以,从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最优化原则出发,追求垄断特权活动的均衡条件不是该垄断租金与寻租成本相等,而是寻租活动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
其次,塔洛克、波斯纳对寻求垄断特权的市场结构分析是极其孤立静态的,他们仅仅考虑了单个寻求垄断特权企业的而无竞争对手情况。在这样条件下,寻求垄断特权的成本与收益就自然仅与该企业的投入与假定存在租金相关,而无须考虑其他竞争对手寻求垄断特权的活动状况,也就不会出现寻租活动中投入大于垄断特权的租金本身的伪均衡现象。而实际上由于垄断特权本身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潜在源泉,所以导致寻求垄断特权的竞争性企业也是很多的,这些企业间的竞争行为以及后果都是相互影响,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并且他们与政府之间还要进行讨价还价的寻租博弈活动,因此每个寻求垄断特权企业的成功与否均包括其它企业以及政府的行为及其效果。这些情况,在塔洛克、波斯纳等人的寻租理论中,是不作分析的。
二、寻租的收入分配陷阱理论及评价
少数的寻租学者如塔洛克还研究收入或财富再分配的寻租活动及其社会福利效应。(注:G.Tullock,1971:" The Cost of Transrer".Kyklos.Vol.27.No.2.1974:" More on the Welfare Costs ofTranfers." Kyklos.Vol.27.No.2. 1975:"The Transitional GainsTrap."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6. Aug. 1987:" Rent-Seeking." in Eatwell,Milgate & Newman.eds.)他的分析主要起因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福利经济理论对收入再分配活动的分析。借助于图二所示,我们可以将新古典福利经济理论分析方法与基本结论转述如下,假定整个社会只有这两个活动主体A与B构成,并且大家都消费X[,1]与X[,2]两种商品或劳务,我们可将A与B两个人中其中一个人的效用函数且旋转90度后,A的效用曲线为U[,1]〈U[,2]〈U[,3]……,B 的效用曲线为U’[,1]〈U’[,2]〈U’[,3]……, 将他们的效用曲线放到一起便可得图二中所谓的“艾奇沃斯盒状图”(Edgeworth Box)。 在这个图形中,消费者A的效用曲线与B的效用曲线的切点连成一条曲线OO’,这条曲线称为“契约曲线(Contract Curve),只有在这条曲线上进行的再分配活动结果才是优的;并且,在这条曲线上无论改变A与B两人的消费商品或劳务的组合,两个人的总效用水平都不变,满足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对于这个理论,塔洛克指出,这种理论与方法忽略了再分配参与者为自己利益去疏通、游说活动造成的浪费以及再分配活动本身的费用。考虑到两种费用,就会发现不但得不到帕累托效率的分配结果,还会引起双方的利益纠纷内耗而两败俱伤,掉入转移收入陷阱(Transitional Gain Trap)。因为当等待再分配的收入总量一定时,各种利益一致的人们就会形成集团去游说活动或施加影响,以希望对自己有利的再分配制度出台并得以实施,不仅如此,各种利益集团的这种寻租活动就会导致相反利益集团的同样寻租活动,而所有利益集团寻租都是有成本的。从社会福利看,这些成本都构成社会福利净损失,因而造成转移收入陷阱困境的帕累托非效率现象,即收入再分配结果不在图中的契约曲线00’上。( 注: G. Tullock,1971:" The Cost ofTransrer".Kyklos.Vol.27.No.2.
G.Tullock,1974:" More on the Welfare Costs of Tranfers." Kyklos.Vol.27.No.2.
G.Tullock,1975:" The Transitional Gains Trap."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6.Aug.
G.Tollock,1987:"Rent-Seeking."in Eatwell,Milgate & Newm-an.eds.)
塔洛克对收入再分配活动的寻租行为分析同样具有经济学中的革命性意义,因为传统的(福利经济帕累托标准)分析是忽略经济的寻租活动及费用和他们之间双方讨价还价的交易费用等,因此理想的帕累托最优收入再分配结果可以实现,但实际上不可能忽略经济主体在收入分配中的寻租及其相关费用,因此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分配结果。然而,塔洛克的分析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假设每个人只要期望自己在新方案下的福利好于旧方案,则他们就会让新方案通过。对此我们现在给出一反问:假如有A和B两个人,起初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同,均为10个单位。现在有2000个单位一笔财富将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再分配,分配结果(除去分配中的一切费用20个单位)是A的福利水平为20个单位,B的福利水平为1980个单位,这个结果按塔洛克的分析是可以实现的(当然按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更可以实现),但事实上并不可能。这种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寻租问题,是塔洛克等人的寻租理论不能正确解决的。但是,借用相对消费效用理论,对各经济主体的寻租博弈行为及其成功与否的效用关系进行研究,则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寻租阻碍经济增长的理论及评价
1.寻租阻碍经济增长理论。
本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一大批学者,他们从寻租角度考察经济增长探讨经济落后的根源,并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与建议等,在这个方面颇有贡献的学者有诺思(Douglass C. North )、 奥尔森(Mancur Olson)、鲍莫尔(William J. Baumol )、 盖拉弗( Mark.Gallapher)以及姆菲(Kevin M. Murphy )、 韦西尼( Robert W.Vishny)和史莱弗(Andrei.Shleifer)等。
诺思,成功地将经济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从历史演进观点来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从而将对经济增长源泉的解释从物的因素转移到人的因素。诺思等认为,有效率的经济制度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这种有效率的经济制度能有效率地提供激励,消除人们经济活动的个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不一致的现象,促进经济增长。西欧的经济迅速增长是有效率制度作用所致。但是,在有效地保证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相一致的经济制度(即有效的经济制度)的反面,就是不能有效地保证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一致的经济制度(即低效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中的其它制度一样,任何经济制度均分为正规经济制度与非正规经济制度。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提供。因此社会经济中的各活动微观主体都会积极努力,寻求对自己有利而对别人并非有利甚至有害的经济制度,即他们寻求的制度是以其他人的利益牺牲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利益的制度,这种低效的经济制度就会抑制人们正常寻利经济行为的积极性而导致经济衰落,西方世界各国经济的兴衰演变,尤其是西班牙养羊团活动导致西班牙经济衰退都是极好的证明。(注:D.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 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和其他公共选择学派的经济学家不同,曼克·奥尔森不是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分析分法应用于对政客、官僚及其政治行为的分析,而是将自己的研究集中于利益集团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上进行探索。奥尔森在评论已有的对经济增长原因解释的理论时曾指出,这些理论一方面没有说明经济增长的最终根源,另一方面也没有说明经济增长的渠道是如何被堵塞的,即国家的经济增长为何受到阻碍。为了揭示经济增长的最终根源,奥尔森从自己早期研究的利益集团理论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利益集团在社会中的消极作用,即社会中的特殊利益集团会降低社会效率和总收入,并使政治生产中的分歧加剧。利益集团进行决策较其中的个人或企业决策迟缓,从而使议事及协商日程拥挤,其决策多半倾向于固定价格而不固定数量,利益集团使社会采用新技术迟缓以及在生产情况下变化时阻碍重新分配资源,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率等。奥尔森的结论虽然极端,但却有自己的充分理论依据,他指出像行会工会、产业卡特尔等一些利益集团之所以会阻碍经济增长,就是因为他们阻碍技术进步与创新以及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他们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报酬,并且他们提高了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因此,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限制利益集团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这种限制的经常性手段就是极权主义、外来入侵与社会动乱等。(注:M.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鲍莫尔认为,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决定因素的企业家资源,在各个社会、在不同时期以及各国都存在,但为何各国、各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状况不同呢?鲍莫尔在比较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欧洲中世纪骑士制度和政教制度、以及现代主要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后指出,任何社会与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不单纯取决于该社会或国家的企业家资源数量,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个社会或国家的社会制度对企业家资源的有效配置。他并且提出了关于企业家资源有效配置三个基本命题:
“第一,在各时代中以及各社会间,决定企业家活动的规则不同。
第二,企业家的活动会因自己活动报酬的规则不同而不同。
第三,企业家资源在生产性领域和非生产性领域的不同配置,对于一个社会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推广有着重要的影响”。( 注: W. J.Baumol,1990:" Entreprenurship:Productive, Unproductive,andDestructive." JPE.Vo l98.No.5.)
鲍莫尔由此得出结论,如果一个社会制度为企业家资源的非生产性领域的应用、甚至对生产具有破坏性的应用,提供了比其生产性应用更高的报酬,即政府干预形成租金,企业家资源就会被引离生产性的用途,而转入并从事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停滞甚至倒退。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和西方的骑士制度,都是表现为企业家资源被迫离开生产性活动,所以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在现代社会,由于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过多,也迫使企业家资源离开生产性活动而导致经济增长下降。(注:W.J.Baumol, 1990:" Entreprenurship:
Productive,Unproductive,and Destructive." JPE.Vo l98.No.5.)
姆菲与韦西尼以及哈佛大学经济系的史莱弗,对寻租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首先是对鲍莫尔的假说进行经验检验,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该国的从事生产性活动的企业家资源及配置是否成正相关。他们通过对九十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鲍莫尔的假设基本成立;他们还进一步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该国从事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成正相关,而与从事法律诉讼活动的人员比例成负相关。(注:K. M.Murphy, A.Shleifer & R.W.Vishny,1991:" The Allocation ofTalent:Implication for Growth." QJE.Vol.106 No.2.)后来,姆菲、史莱弗和韦西尼又独立地提出了自己的寻租阻碍经济增长理论,他们在另一篇颇有影响的《为什么寻租阻碍经济增长》文章中,他们集中论述了寻租活动阻碍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其一,寻租活动由于其收益增加而不断自我扩张,导致生产性活动收益下降;其二,政府官员或官僚的寻租比非官僚的寻租活动更阻碍企业家创新活动。(注:K. M.Murphy, A.Shleifer & R.W.Vishny,1993:" Why Rent Seekingis Costly to Growth." AER.Vol.81.No.2.)
塔洛克是位对中国问题很有兴趣的经济学家,他曾两度访问过中国,他于1980年发表的《有效寻租》一文,曾用寻租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认为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由于科举制度导致大批的社会精英与人才都把毕生的精力花费在钻研对社会生产力进步意义不大的八股文上面,所以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非常缓慢。
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大学经济系的布鲁克斯和黑古德拉,从社会资源在科技发明、寻租活动以及继续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及其结果作比较分析后,得出寻租阻碍经济增长的结论。
在世界银行任职的美国年轻经济学家马克·盖拉弗是个对非洲经济发展问题有兴趣的经济学家,他曾以《非洲的寻租与经济增长》为题完成其博士学位论文。他对寻租阻碍经济增长的两种途径作了描述,其一是寻租使资源的配置从生产性领域转移到非生产性领域,白白浪费掉。其二是经济租金作为收入与财富再分配活动的报酬,意味着对生产活动赋税而降低要素的生产性报酬,所以对生产性的投资激励不足而阻碍经济增长。(注:M.Gallapher.1991:Rent Seeking and EconomicGrowthin Africa.Westview Press.)
在世界银行任职的马丁·拉玛以及在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任教的保罗·佩克里努,沿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学术传统来研究寻租阻碍经济增长。他们认为,既然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那么经济代理人在寻租活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时间配置分布,其结果就会降低人力资本积累从而降低经济增长。(注:P. Pecorino, 1992:"
RentSeeking and Growth:Case of Growth through ManCapitalAccumulation".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25.No.4.
M,Rama,1993:" Rent Seeking and Economic Growth :
ATheorcetical Model and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42.)
2.对寻租阻碍经济增长理论的评价。
经济学者运用寻租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尽管为寻租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他们的分析都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1 )完全隔裂生产与非生产的关系,他们将社会上所有的人及其经济活动,都划为从事生产性寻租活动的人与非生产性寻租活动的人以及寻利活动与寻租活动。既然寻利活动能够导致经济增长,而寻租活动对经济增无益但却将寻利活动吸引到寻租活动中去,因而寻租就自然阻碍经济增长。(2)市场经济体制的充分有效性假设, 寻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他们认为国家干预经济产生了大量的经济租金,刺激了寻租行为,从而导致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扭曲,便社会资源被大量浪费,因而应该极力避免国家干预经济。他们一个基本的隐含假设前提就是市场经济本身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经济效果,并实现经济增长。(注:N.V.Jagannathan.1987:Inform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Soto.Hernando,1989:The Other Path:The InvisibleRevolution in the Third World.New York,Harper & Row.)( 3)理论分析的单向性,寻租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增长时;他们从寻租的早期定义出发,认为各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就是寻求要素的报酬超过机会成本的余额,而要素使用的机会成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最优机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要使要素报酬超过此机会成本,就必须进行对产业供给进行管制,以提高要素价格。这种方法忽略了另外一种情况,即寻求降低非市场干预要素机会成本的寻租活动。
寻租阻碍经济增长的理论,其理论意义与贡献是显而易见,但理论学者为了论述问题的方便,做出了一些理论上易处理却又不符合真实世界的假设前提,导致其理论不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如果从真实世界状况出发,即假定当现存制度并非有效而是僵化的,限制了要素间的相对价格,禁止要素流动,不能提供有效的经济激励,对在这种情况下的寻租活动进行分析,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特别有意思的结果。
标签:社会成本论文; 经济租金论文; 经济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收益曲线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