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教学要求之一就是探究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下面就语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型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能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仍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应该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突出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性学习欲望。每一堂新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在提取课文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理解、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借助课文的词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这样既有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又有跨学科的拓展,使学生学得充满情趣,又确有所得。
总之,在课堂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意识,把课堂语文探究性学习构筑在充分发挥学生优势,展现学生个性、才能的空间里。尽可能做到问题由学生提,规律由学生找,异同由学生议,是非由学生评,结论由学生定,教师尽可能地营造使学生的思想纵横驰骋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于课堂语文探究性学习。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为了当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首先就要从研究学生入手,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设计语文课程的教学,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要敢于打破预先设定的教案框框,迎接多种可能的挑战。依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探究的现实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轨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关键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个独立思考“问题”的脑袋。对现实事物的观察、比较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更多的是要扮演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进行课堂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对前人(别人)的观点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探讨,最终或赞成、或批判地吸收他人的见解,产生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这样的教学思路可以点亮学生心中创造的火炬,激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货真价实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孩子创设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三、 如何正确处理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
在探究性学习中,从传授到指导语文探究性学习,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还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促进者,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如果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所以当学生学习中出现了模糊、不当之处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出现偏差的原因,同时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形成严谨治学的好习惯,不盲从书本,不盲从教师,不拘泥于前人的结论,不墨守成规;但对自己的观点、主张必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
四、教师如何适应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因为探究性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深透的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探究活动。所以教师自己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联系实际,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新意和富有思维含量。
2.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设计出主导性的问题,在激趣、探究和操练中推动教学进程。实践表明,恰当、巧妙的“问题”对于增加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至关重要,而最精彩的“问题”往往出自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及时敏锐的加以梳理、整合,使之起引领探究的作用。
论文作者:隋洪安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探究性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语文论文; 主体性论文; 课文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11月总第18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