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前瞻性思考_共青团论文

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前瞻性思考_共青团论文

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前瞻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瞻性论文,共青团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世纪之交蕴含的宝贵机遇,各个社会团体和组织都在认真思考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工作格局和更加开阔的工作视野,去寻找广泛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何以崭新的姿态进入21世纪,赢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作为党的助手和先进青年群众组织的共青团,其发展走向也应该在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之中,在服务经济建设与培养“四有”新人的结合点上,在社会发展要求与青年成长需求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实践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社会化已成为共青团增强生命力、赢得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团的组织行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与其它社会组织行为融为一体,形成了许多传统优势:一是能够有效动员和调动社会资源;二是凝聚了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三是有着严密完善的组织体系。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传统意义上的共青团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共青团逐步摆脱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相适应的陈规,建立了一些新的工作思维方式和运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团组织面临的困难,但是由于团的理论研究和探索相对滞后,迄今共青团仍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使“双重体制”下形成的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所减弱;二是工作方式上,“封闭式”与“开放性”的矛盾不断加剧;三是社会转型、企业转制、人员竞争上岗,带来许多新的青年问题,迫使团组织要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在社会中去寻找和探索解决青年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四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许多新型青年群体迅速崛起,青年人生价值的多元取向和成才途径的多元化,青年可从不同的利益群体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亦不如以前那么强烈;使共青团由此而不再是唯一的青年人才“高地”;五是多种经济成份的并存,新经济组织的纷纷产生,使团员流动的数量增大,且趋于多向化,一些共青团组织体系出现了“真空”地带,对现行的按系统对口分层设置团的系统和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六是大众传媒的发展,给当代青年提供了诸多的信息,相比之下,团内信息传递方式显得陈旧、落后,且时效性差,使团员青年对团的活动兴趣锐减。

共青团工作走向社会化是共青团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1.共青团工作走向社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客观要求。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独立开展活动,是共青团的职能和地位所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共青团必须“独创天下”,不搞联合。在社会化大生产、协作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形势下,共青团必须“打开门户”,走向社会,这不仅是团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基本性质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所决定的。青年问题本来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团的工作作为社会性的工作,也必须面向社会,把自己的一切活动纳入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轨道,把团的独立活动融入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之中,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的需求,扮好团的社会角色。

2.共青团工作社会化是青年成长及其社会角色转变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青年进入市场经济领域,他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都呈现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特点。共青团工作必须克服传统的注重青年思想教育而忽视青年基本生活技能教育;重视向青年提要求而忽视对青年进行服务;重视培养青年的政治角色而忽视培养青年的社会角色;重视青年共性而忽视其个性的倾向。团的活动方式手段和工作途径必须由“行政化”转化为“群众化”,以满足青年日益增多的需求。青年的需求就是共青团工作的“市场”,只有不断满足青年的合理需求,才能在广大青年中形成巨大的感召力和聚合力。

3.共青团工作走向社会化是共青团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客观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要想找准共青团的位置,努力做到从大局着眼,从实事做起,就要善于在党的工作大局和青年成长的结合中寻找团的工作着力点;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总体要求中寻找共青团的突破口;在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又能充分体现共青团的社会职能方面寻找团的工作的生长点。这样才能使工作整体格局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自己的社会目标,并具有独特的社会内容、稳固的社会阵地、坚实的社会依托与广泛的社会网络,形成既独立运作,又相互配合,既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又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尝试,团的社会化已在团内逐渐得到认同,但如何界定和规范团的工作社会化,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就是以时态发展为参照系,以社会为坐标,充分认识团组织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给团的工作定位,贴近社会需求,获得工作题目,确立工作格局,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工作领域,强化社会职能;努力创造,实现工作目标,促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具体内容如下:

1.工作职能社会化。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青年利益的社会代表作用,这是共青团已为实践认定的三项职能。目前,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丰富其内涵,扩大其外延已显得十分迫切。党的十五大赋予共青团组织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的崇高使命,使共青团组织社会职能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延伸。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农村产业化的实施,某些原由政府或具有某些事业单位管理的事务开始转由社会团体承担,共青团组织要积极争取,主动承揽这些社会事务和行政职能,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下岗青工再就业培训、大学特困生助学行动、青少年维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青年社区服务、青年流动人口管理、农村青年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使自己找到新的社会立足点。

2.工作对象社会化。随着共青团社会职能的不断发展和工作领域的不断延伸,共青团的活动空间不断扩大,接触和影响的对象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后,在经济领域崭露头角尽显风流的青年管理人才、学术人才、经营人才大都在30岁至40之间,这部分人无法锁定在28岁以下的团员群体之中进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把共青团当作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不仅把团员作为主要工作对象,还要把接触和影响到的群体都纳入工作对象之中,不拘泥于固定的团员群体,向多层次、多领域方面发展。一个青年不一定是团员,毋须非得由组织系统覆盖,可通过广泛的工作内容覆盖他们,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共青团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积极作用,把所能影响和辐射到的群体都作为工作对象。

3.工作内容和服务体系社会化。共青团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以需求为导向来确定团的工作内容,坚持以党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成长的需求来规划、组织和调节团的工作内容。以适应青年价值观念和社会需求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态势。为此要改变“共青团、娱乐团”的形象,广泛开展有关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群体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把共青团工作真正切入服务大局、服务经济、服务青年的轨道。尤其要把服务青年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构建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为青年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采取办事业的方式,成立青少年工作事业机构,把不属于团务本身的、包含着社会工作色彩的工作从团的机关分离出去,形成共青团机关这一母系统中的多重子系统。明确事业单位相应的社会职能职责范围,对共青团机关负责,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实行有偿服务。使团的机构格局变成机关、事业、实业三大块的统一体。事业机构成为团的机关的外延和补充,作为落实共青团边缘性工作的有效执行部门,形成包含青少年择业指导、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经济合作、社会保险、心理咨询、文化娱乐、维权工作、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和实体。并借助社会资源,大胆尝试与企业合作;运用股份制等形式,创立一批服务基地;利用捐赠、赞助等形式,深化和发展各类基金会。

4.资源配置社会化。我们应把视野转向社会,探索借助社会力量、开发资源的新路子,以实现共青团工作资源的社会化配置,适应社会化工作体系及运行机制的客观需要。一是开发上层建筑中的“政治资源”。这包括(1)政策资源:党和政府制定的与共青团工作有关的各种政策、规定、制度,主动争取党委政府为共青团工作出台的新政策;(2)法律资源:共青团要步入健康发展的轨迹,不仅要有政策保障,而且要有法律保障,尤其已出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地方性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及积极争取出台的《青年法》和《预防青少年违法行为法》等等都是必要的资源;(3)党政领导的思想资源:即对共青团工作的指示、意见、要求;(4)舆论宣传资源。二是社会各界的经济资源。如果说政治资源对推动团的工作起着主导作用,那么经济资源则是搞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所以共青团吸纳和挖掘、利用经济资源的路子,渠道比以前更多、更宽。我们除了政府财政拔款之外,应广泛动员社会经济资源来支持团的工作。三是工作阵地资源。团组织不仅要善于“借台”,而且要善于“搭台”,采取与其他组织合建、合用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青少年活动阵地,同时将一些活动阵地推向社会,使其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一体化的研究,将社会内各单位的活动阵地统筹使用,发挥“整体大于个别之和”的系统效应。四是人力资源。首先是青年群体中的人才资源,特别是要严格按照“高进、严管、优出”的原则,把青年中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吸引到团的各级领导机关。如果说市场经济是“能人经济”,那么共青团工作可以说是“能人工作”。因为共青团干部手中的“实质性权力”很小,“权力影响力”有限,团干部的号召力、凝聚力、主要取决于非权力影响力。所以,充分挖掘青年群体中的人才资源,配齐、配强、配好团干部,是团的工作健康发展的保证。其次,借助社会人力资源,共青团组织或为主、或牵头、或参与,形成以各职能部门为主,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全方位、多层面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如以学校为主渠道,团组织主抓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与文化、科技部门联合的青少年文化、体育、科技活动;与司法、政法部门联合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维权活动;与卫生部门协同的青少年卫生保健活动;与部队协同的国防教育活动;与宣传、教育部门相协同的青少年教育研究活动;与劳动、人事、专业职能部门相配合的青少年职业、技能、素质培训活动等。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团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5.组织设置社会化。一要促进团内民主化的进程。随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团内民主化的步伐亦应加快。通过诸如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建立团内民主监督机制、保证团的领导机关的正确决策及行为,述职报告、民主生活会、投信任票、质问、舆论批评等方式加快团内民主化步伐。同时实行基层团组织的管理自治,乡镇以下团组织可按照“加入自愿、工作自主、干部自选、经费自筹”的方针,扩大基层的活动范围,促进全团的民主化建设。二是要面向实际,变团的组织设置“单一化”为“多样化”。团的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特性、规律和发展规模,合理、灵活、多样地设置团组织。打破地区、行业界线,按照新的经济成份、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生产建制的调整变化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团的组织,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特点,动态地设置团的组织,以便利于团的活动。同时积极探索流动型、组合型、区域型、联合型、机动型等团的组织设置新模式,把团的组织建立在新兴产业和经济组织中,建立在市场经济运作的各个角落,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团组织的应有作用,扩大团的覆盖面。三要完善以共青团为核心,多级青年组织并存的工作体系。近年来,应运而生的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青年团体组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吸引着不同层次的各类青年,显示出社会化、民间化、区域化和小型化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共青团组织要及时抓住机遇,完善以共青团为核心,以青联、学联、少先队组织为依托,以各类青年组织、协会和外围的网络化体系,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形成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团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6.运行机制社会化。首先是构建和完善团工作的社会支持保障运行机制。依托党政部门,积极争取制定有关青少年工作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领导,专门管理的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协调的有关运行机制。其次是激励表彰机制社会化。多年来团组织的各类表彰名目繁多,但始终没有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完全认可,没有“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奖章那样的权威性和影响面,因此积极争取将共青团的表彰机制纳入政府行为,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仍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再次,评价机制的科学化、社会化,实行团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并以社会和青年的评价为主。

标签:;  ;  ;  ;  ;  ;  

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前瞻性思考_共青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