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探析论文_唐永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探析论文_唐永秀

广西省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541004

摘要:在西医上,后循环缺血的相关临床症状或者诊断方法都未有却明确的分界的,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治疗难度加大。而在中医上认为后循环缺血而造成的眩晕而划入“眩晕”范畴,需依据病症辩证治疗。本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以及辩证治疗方法展开分析,旨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性缺血;中医药

后循环缺血属于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形成。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症状是眩晕,该病以老年人居多,且病程较长,治疗难度大。近年来临床将治疗后循环缺血方向转为中医治疗,关于该方面的报道较多,且在病机和治疗方法均日臻成熟,现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进展加以分析,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分析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特征体现在标实本虚,而标实表现在痰浊、血淤积、风阳等方面;本虚即气血不足、肝阴亏损和肾精不足等。平常饮食不合理或者情绪不佳,均能损害到脾胃,继而使脾虚气血化亏损;气虚则致使清阳不升表现,血虚则使肝以及脑腑失养,故出现眩晕;或脾虚无法使水湿运化,水湿长期积累则为痰,而痰湿可使经络堵塞,不利于气血运行,而痰淤积可使脑脉阻塞,使患者发生眩晕、面色苍白、疲倦、进食较少等表现。人处于中年,极易肝肾之阴有亏损、水不涵木等因素均可导致肝阳上亢,严重时可致动肝风。素体呈现阳盛或者过于忧虑,可消耗大量肝阴,长期情绪不佳,可郁结肝火,伤及肝阴;阴虚可导致制阳,使肝阳上亢,扰乱清窍,出现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主要表现在眩晕头疼,面红目赤或者眼睛干涩、口苦难食、腰膝酸软等。祖国中医提出 眩晕主要病位在脑部,和肝、肾以及脾紧密相连,其中以肝部为主,该病多标实本虚,虚实相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辨证治疗方案

2.1 风痰上扰型治疗 曹慧珍[1]认为对于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采取噪湿以及祛痰之法,故提出应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该方剂主要由半夏、甘草、茯苓、川芎、橘红以及当归、天麻,由甘草调和;对于恶心呕吐甚者可加用竹茹;失眠甚者可取夜交藤以及酸枣仁用之;肢体麻木较严重者可将黄芪和桑枝放入;口苦者可加用柴胡和栀子;经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高达95.1%。而王长德,杜青等人研究[2],可利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结合风眩宁煎方治疗该病;取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0.1g经由250ml的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给药,1日1次;而中药风眩宁煎方的组成药剂有白术、天麻、泽泻、石菖蒲、陈皮以及徐长卿、怀牛膝、川芎、炙甘草等组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占有效占比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由此可见多数方中的半夏可达到燥湿化痰之效,天麻具有平肝熄风效果,两者共用可治疗眩晕、风痰病;而配之于白术和茯苓具有健脾噪湿的疗效;而天麻和半夏可噪湿化痰,化解眩晕等疗效。

2.2 气血两虚型 多数学者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表现为气虚两虚类型,应采取补益血治疗,故张朝霞[3]采取补中益气汤结合归脾汤加减医治,方中主要中药有黄芪、当归、党参、白术、木香、升麻、黄精、酸枣仁、炙甘草、葛根等组成,1日1剂,连续服用10剂,总有效率为94.0%。而有报道可采用八珍汤加减治疗,方剂由葛根、熟地黄、丹参、茯苓、当归以及党参等诸药用之,可使临床疗效达到91.7%。分析多数方剂中的党参和黄芪可健脾补气、而丹参以及葛根可发挥升阳活血之效;白术以及茯苓可健脾燥湿。

2.3 肝阳上抗型 临床研究中,可利用天麻葛根汤治疗颈椎性眩晕病,主要中药有天麻、菊花以及何首乌、葛根、川芎、桑叶等,总有效率占比94.4%,疗效确切。而任绍林则提倡应以熄风立法治疗,用药主要有白芍药、牡丹皮以及益母草、茯苓、麦门冬、钩藤、生牡蛎、桑叶等构成,总疗效为81.6%。亦有相关报道采用具有补气活血以及平肝熄风中药止眩汤加减治疗,涉及药物有党参、黄芪以及天麻、川芎、当归等药物,总有效为91.2%。由此可见,多数方中的生地黄可滋阴入肝,白芍药酸具有柔肝平肝之效;而天麻、川芎、钩藤具有平肝熄风的作用;菊花和桑叶能清肝泻火,川芎具有活血通络的功效。

2.4 痰浊中阻型病 此类病症主要以头重、昏沉以及精神不佳、脘闷呕吐、痰多、舌苔呈白腻,且以弦滑或者脉滑为主要表现。痰浊中阻型以代谢综合征和高脂血症者居多,应采取息风以及化痰、养脾和胃治疗原则。有研究可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结合前列地尔注射液连续治疗2周,其总有效占比91.7%;提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可缓解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表表现,改善血流速率,效果显著。

2.5 肝阳夹痰型病 肝阳夹痰型疾病主要以头晕、眩晕以及伴有恶心或者呕吐较常见;其与患者的情绪多相关;舌质淡红且苔呈黄腻,脉弦较滑腻。相关报道可采用平肝定眩汤,该方主要有石决明、代赭、陈皮、白术、半夏、甘草、生姜、大枣、泽泻以及半夏等联合用之,每日给药1剂,连续治疗2周;而参照组则给予棕色合剂视为安慰剂;经TCD检测治疗组的流速显著改观,而对参照组无变化,则说明平肝化痰方具有可行性。

2.6 气虚血瘀型病 该病病程较长,且患者面色多苍白或者呈现晦暗,唇部不华,气短言少,活动则加强;舌质淡红且有紫气,苔白,脉细较弱。经报道,可采用补气活血定晕方医治,方中含有赤芍、地龙、红花、川芎、牛膝、夏枯头、人参、甘草、天麻以及当归;每日给予1剂,共治疗2周,总有效率达到96%,疗效颇高。方中人参补气,川芎具有行气活血之效;天麻具有清除头目的效果;而红花、赤芍以及地龙为君药,可发挥活血祛瘀之效;夏枯头以及牛膝、菊花具有滋养清窍的作用,全方可共奏补气活血定晕的效果。

3 缺陷和发展前景

当前,中医在治疗循环性缺血性眩晕方面已然取得突破,其具有显著的优势;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分型治疗,并依据证型的差异性而采用不同的疗法;中医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特点。但纵观临床相关研究,仍存有不足之处,治疗方法未成体系化,疗效判定缺少客观指标,机制探究力度不够。但是中医治疗循环性缺血眩晕已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未来可加大其与西医的结合力度,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曹慧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2013,13(22):25-26.

[2]王长德,杜青.风眩宁煎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0,09:770-771.

[3]张朝霞.补中益气汤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低血压性眩晕50例[J].中医研究,2013,10:35-36.

论文作者:唐永秀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8

标签:;  ;  ;  ;  ;  ;  ;  ;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探析论文_唐永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