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络阅读教学述评_巴尔扎克论文

语文网络阅读教学述评_巴尔扎克论文

语文网络阅读教学的问题检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工作,也是语文教学中花费时间最多,师生投入精力最大,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最高的部分。如果借助网络现代化功能,提高阅读效率,必将成为语文学习带来很大的推动力,其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潜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许多教师把改革探索的目标瞄向了这个领域。从历年来一些刊物上所刊登的介绍网络教学经验的文章看,有关网络阅读教学的比例是很高的。但是,从许多学校介绍的经验来看,这些网络阅读课并不算理想。

一位教师介绍自己利用网络阅读《愚公移山》的情况。学校每周有一节网络阅读课。上课之前,教师利用公告板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文章先写太行、王屋两山的广度、高度和坐落,同下文有什么关系?”

“写愚公移山的决心有哪些情节?”

“从智叟同愚公的对话中怎样判断‘智’与‘愚’?”

“你认为愚公精神应该怎样评价?”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教师与学生利用网络的e-mail或电子公告板发表意见。[1]

我觉得,这样的网络阅读设计值得怀疑。我们知道,网络课程的最大优势在于突破时空的限制获得信息,并且传送交流信息。面对面地讲授课的优势在于师生之间有感情、无距离的交流。这堂课的任务是在课堂里读一篇课文,本来就没有时间空间需要突破,这位教师又把面对面的课堂用网络隔离开来,这样一来,网络的优势和面对面的优势就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网络课的形式而已。

再看下面的例子:

网络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全班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a、b、c、d四类同学组成。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准确复述三个事例的基本内容。

②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述一下三个事例各表现志愿军战士怎样的品质和精神?

③具体分析这三个事例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④这三个事例是怎样衔接起来的?作者为什么按这样的次序来安排?

让a、b、c、d四类学生分别考虑相应的题目,然后通过网上进行讨论交流。[2]

这是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进行语文学习的例子。但是,我觉得这种做法在两个层面上需要检讨。首先,弄清为什么要讨论。讨论者,有问题需要解决,有异议需要辨析,这是不错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要学生讨论的问题本身应该具有“讨论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有未明之语义需要探讨的;对理解文章,理解社会,理解人生有关键作用的;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多种层面阐述会产生不同结论,促进思维建构的。这样的问题会在讨论者之间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激活知识,激发思维,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思维表达能力的提高。但是,我们看上面的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复述故事,根本用不着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概括,概括虽然有完整不完整,准确不准确之别,但是,一个人对某一话题如果概述不好,一经别人补充修正,马上就能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也会接受别人的提醒补充。就像知识竞赛中的回答问题一样,你回答得不正确,不完整,别人告诉了你正确答案,你会无条件接受。这是一种告知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过程。三、四题的问题看上去会有不同意见,但是,不同意见之间也是准确不准确的差别,教师出题的最后指向是正确答案,讨论者互相之间不仅不产生交锋,而且,这种把讨论引向预设的标准答案的做法,会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不好的习惯: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不是运用求异的发散思维去寻找与众不同的独特解释和答案,而是运用求同的内向思维去揣摩别人的答案。因此,这样的讨论不仅不会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还会起到相反的抑制作用。这是网络阅读课常见的问题。更有甚者,要学习的文章明明清晰地印在教材上,拿在学生的手中。可是为了上网络课,却要求学生把语文教材合起来,放回书包中,转而到网络去阅读。我觉得这属于抓了形式丢了内容,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上述例子不能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网络阅读的适应性问题。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到网上阅读。要弄清网络阅读的适应性,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为什么读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与大量的语言材料实际接触,让学习者去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而不是单纯学“这一篇”课文,更不是学课文中具体呈现的某个知识、概念、场景。因此,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抽象的语法知识,基本情况的理解,简单问题的解答,并不需要在阅读中花费大量时间,更不需要无实际意义的讨论。不要用网络为繁琐的字词与分析服务。用新的网络工具走“微言大义”的老路。

读什么 课堂阅读当然是读教材。但是,教材只是语文学习中要阅读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如果依靠课堂阅读获得的语言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其它大部分还要读课外书籍,读社会生活中的文字、文章。课堂阅读是例子,后者才是建立语感的更坚实更基本的依托。因此,网络阅读应该把课堂阅读引向更丰富的文字材料,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更深邃的内心活动,课堂阅读教学应担负起示范作用,才能体现出语文课的真正价值。反过来,网络阅读如果把眼光仅仅盯在有限的几篇课文上精耕细作,却荒废了广大的土地,从收获上说肯定是不合算的。

在哪里读 明白了读什么和读多少,也就清楚了语文阅读的主要场所应该在什么地方。语文课的容量有限,语文教材的篇幅有限,语文课的课时有限,这三个有限决定了课堂阅读在语文能力养成中的地位。因此,借助语文课堂阅读的引导导向功能,鼓励学生向家庭、图书馆、网络以及生活材料的阅读,才是网络阅读的要务。

怎么读 语文课阅读的主要作用,还应该在于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把课堂阅读材料与在家庭、图书馆、网上阅读的经验结合起来。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与以往的阅读经验联系,与内心体验挂钩,这样能引发文章本身的阅读价值。做到这些以后,至于是用旁批还是总评,用朗读还是用默读,在网上阅读还是照书本读,用精读还是用泛读,用网络交流还是口头交流,这些形式有时并不一定显得很重要。

为什么用网络读 网络用于阅读,其主要作用应该与网络特点相一致。网络的特点在于信息量大,在于突破时空的束缚,在于可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几条是一把评价网络阅读的基本尺子。那么,用这把尺子看看网络工具是不是在阅读中发挥了他的长处,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促进还是减退,大体上可以分辨出来。

我们为什么要用网络阅读,这是许多在用网络进行阅读教学的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2000年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信息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要素和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4]用网络阅读不是因为印在书本上的文章不美观,而是因为书本的信息容量太小;不是因为书上的同一条信息不如网络有价值和可信度,而是因为网上文章是书本上没有的,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网络可以读到更多的信息;不是因为教室提供了大家可以在同一时间用网络的机会,而恰恰是大家不能在一起学习的时候才采用网络自己阅读;不是因为课本上有这篇文章,我们才去用网络阅读,而恰恰是因为教材里没有这篇文章,我们才必须用网络去阅读。

用这样的尺子去衡量一些语文课的网络阅读,就会发现不少问题。再看下面的一则案例:

“巴尔扎克葬词”网络课堂学习(节选)

……(5)体会雨果对巴尔扎克具有高度评价的语句。

①首先教师通过网页向同学明示分析方法(这里即采用网络的展示功能):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三种方法尝试分析三个句子(当堂达成能力的初步形成)。

*“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用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讨论明确:体会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事业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讨论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确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流芳万载。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讨论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个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1)学生分组讨论,查阅网上相关资料、教师深入学生指导,学生完成教师安排的品味语言的任务,形成文字张贴于BBS留言板,全体学生通过浏览,互纠指正,教师总结点播(基于网络的发言系统,可以更大量地刺进学生的思考与参与,避免一言堂或称为几个优秀学生、口才好的学生的表演场所)。

(2)教师评价雨果的语言。

这些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它是诗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

它不像形式逻辑那样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

它不像画面那么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5]

且不说案例当中教师许多陈述不甚清楚的地方,如把“作品比岁月多”,光解释成“流芳百世”是不准确的(“比岁月多”,是一种修辞手法,巴尔扎克的作品将流芳百世,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共识,应该探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与说巴尔扎克“将流芳百世”有何不同?应该从语言上去理解雨果表达的妙处。);再如,巴尔扎克之死与宗教怀疑是什么关系,也没有讲清楚,(其实,巴尔扎克逝世对人们的宗教信仰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一句是极度夸张的说法,形容巴尔扎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句话的直接表述是这样的“连巴尔扎克这样伟大的人,上帝都让他去世了,上帝的公平何在?”)本案例的最大问题在于,作者对网络的长处并不十分清楚。网络的最大特长在于突破时间空间的搜集信息能力,可以借助别人的材料和经验,提高学习效能。作者不仅不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研究资料,只是把网络当作幻灯使用,去展示教师精心选择的材料,用网络来让学生字斟句酌地分析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上,走到阅读教学条分缕析的老路上去了。

网络教学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朗读课文,分析字词等传统语文学习领域,它不一定比得过嘴巴和黑板。用网络来分析句子的语法特点,使用的仅仅是网络的展示功能,而展示功能用来展示两句话,与黑板无异。因此,不顾网络的特点扬短避长,生搬硬套,这是典型的为运用网络而运用网络的例子。

语文课的网络阅读,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既有课文的阅读上——尤其不应该放在课堂课文的阅读解析上,而应该以课文为圆心,通过网络工具,寻找课文或学习对象与其他文章乃至于整个外部世界的联系。与教师所给的阅读材料相印证,达到一种更丰富,更综合的境界。这才是网络阅读的价值所在。一言以蔽之,网络阅读的主旨更在于寻找信息,判断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网络语文课的开端和高潮可以在课堂,但是,网络课堂的功夫应该在课外。

比如同样是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同样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否可以这样展开学习流程:

(1)布置学习任务:(用网络,用便条,口头表述均无不可)

要求课外熟读课文。

提出问题:你喜欢这篇文章吗?想一想文章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当你了解过有关材料后,再淡谈你如何评价这篇文章?(问题可多可少,可以由学生提出教师归纳,学生提简单问题也无妨,练习多了就学会提问了)。

关于抗美援朝,你知道什么背景,听说过什么故事,最想了解什么?

关于作者,你想知道什么?

关于文章主题,作者表达了什么?你想知道别人有过什么评价?

关于语言描写,哪一段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通过比较,你从中看出什么?(当时背景,当时人们的生活观念,作家的态度、手法)

按照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以学习小组等方式搭配,进行下一步学习。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收集材料。(材料收集尽量不要在课内,除非学习内容牵涉到收集材料技术本身,或无准备情况下临时补充部分材料)

(3)分组报告材料收集情况,选择适当方式展示材料,表达看法。(可以用网络,也可以用投影仪,甚至口头表述。学习形式应为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服务)

(4)学生互相提问,答辩。

(5)教师可以视情况补充阅读内容,提示注意的知识点与思考视角,弥补学生自学的疏漏,解答有关疑难问题,帮助组织串联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习上升层次。(强调自主学习,不是不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优点,不足也十分明显。我们主张减少的只是纯粹知识的直接传授,繁琐无用的细致分析,主题的生硬灌输。学习方法的指导,思维品质的提升反而应该加强)

这样的学习做到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因语文学习用网络,以网络促语文能力提高,这才是网络语文课应该遵循的方向。

标签:;  ;  

语文网络阅读教学述评_巴尔扎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