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观察论文_弋 坤 杨 惠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观察论文_弋 坤 杨 惠

弋 坤 杨 惠(南充市中心医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图分类号】R7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44-02【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CT诊断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28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28例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扫描,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MSCT检查可见28例患者均存在肠壁增厚情况,其中肠腔狭窄及扩张6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6例,软组织肿块16例。结论MSCT是当前诊断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最佳选择,其能够明确显示患者病灶特征,提升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较好参考依据,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小肠;恶性淋巴瘤;MSCT;影像特征;临床价值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属于临床少见病症,患者通常无临床特异性表现,存在着较大的诊断困难。目前针对小肠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术前诊断多以影像学诊断为主,其中多层螺旋CT具有着相对理想的诊断效果[1]。为进一步证实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经CT影像诊断的价值,本研究定向纳入了我院2012年2月以来收治的28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28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特征予以了系统分析,现将研究过程具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28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区间为19~61岁,平均年龄(41.2±17.6)岁。患者临床主诉表现为:20例患者存在腹痛、腹胀、腹部肿块表现,4例患者存在黑便、果酱样便表现,2例肠梗阻、2例肠穿孔表现。1.2方法本研究所纳入28例患者均于CT扫描前8h禁止饮食,术前半小时予以肌注20mg654.2,并引导患者快速口服5%泛影葡胺500~1000ml,充分充盈小肠。

采用东芝Aquilion16排CT机实施扫描,管电压明确设置为120KV,管电流设置为225MA,扫描时间设为1.5s,常规扫描层厚、层距10mm。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浓度为300mg/ml,剂量为1.5ml/kg,经头静脉或股静脉以2mL/s滴注,注射后25s及60s后依次作静脉期与动脉期扫描,层厚、层距设为3mm[2]。2结果从本研究所纳入的28例患者病变部位来讲,其中22例患者病变部位处于回肠末端,4例患者处于空肠部位,2例患者处于十二指肠部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CT影像表现来看,2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层次的肠壁增厚情况,其中最厚部位达4.6cm,病灶边缘相对清晰,但是同正常肠管分界不清[6例患者病变肠管存在明显的动脉瘤样扩张[16例患者表现为团块状、长条状软组织肿块,最大径达到13cm,病变范围处于4~11cm,肠腔呈现明显狭窄,其中4例肿块内部可见液平及气体影[6例患者肝门、腹腔、脾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分叶状肿块及多小结节影重合情况。增厚的肠壁、软组织肿块及肿大淋巴结呈轻度强化的患者共计18例,无明显强化的患者共10例,其中8例患者内部见血管被肿癌包绕情况,后经手术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

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本研究所纳入28例患者均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其中24例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0例,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4例[黏膜组织相关型淋巴瘤3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合并黏膜组织相关型淋巴瘤1例。

共1例巨大肿块型淋巴瘤患者误诊为间质瘤,误诊率3.57%,其余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临床确诊率相对较高。3讨论现实中,小肠恶性淋巴瘤多源于肠壁粘膜下层淋巴组织,在黏膜下层及固有层浸润形成肿块或结节,导致管壁增厚、黏膜僵硬、增粗,并融合成大肿块,还可弥漫浸润形成溃疡。病变可沿肠壁扩散纵深发展,可侵犯浆膜层、肠系膜与淋巴结,肠管存在狭窄抑或增宽可能,病变端同正常肠管的分界不明显[3]。病灶可单发呈局限性分布,病变范围较广,可达数厘米乃至10余厘米,组中26例单发患者均长为6.5cm,最长者达11cm;病灶也可多发呈跳跃式分布,组内2例患者存在3个病灶情况。因此目前在实施小肠CT检查过程中,若发现分布范围较广抑或跳跃式分布的病变,即应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

其次,因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较为少见,CT表现主要涵括肠腔变形、肠壁增厚、肠管狭窄及变宽、肠腔内外存在软组织肿块、肠壁弥漫性或节段性浸润等征象,其中肠套叠及穿孔是为主诉并发症状,这类CT表征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4]。

本研究所纳入28例患者,均存在肠管壁增厚情况;其中6例患者存在肠管扩张、狭窄、肠腔变形情况;16例患者存在腹部肿块;6例继发性患者可见肝门、脾门、腹腔等处淋巴结肿大情况。其中还有2例患者为典型肠梗阻表现,2例患者小肠穿孔,CT未见,后手术证实。另外,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少血供,难见供血血管,通过三维重建可见被肿瘤包绕的血管,组内存在8例此征象患者,后经手术证实为肠系膜上动脉;且一般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病变段与正常段的小肠分界不甚明显,综上典型表现进行患者病情诊断并不困难。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肠恶性淋巴瘤因无临床特异性表现,还应着重作好同肠结核、小肠癌、胃肠平精肌肉瘤及平滑肌瘤等区分鉴别。其中主要应与小肠间质癌鉴别,本组存在1例巨大肿块型淋巴瘤患者,内见液气平和坏死,呈现轻度强化,被误诊为间质瘤。笔者认为区别二者可以通过是否显著强化及有无“肿瘤包绕血管”等征象鉴别。而针对其他小肠平滑肌瘤或小肠癌等区分,通常可依据病变分布特征及管壁有无增厚、强化方式及周围浸润情况等CT表现实施鉴别。

综上所述,MSCT扫描可以有效显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肠壁浸润情况及邻近结构关系,通过精确辨认肿瘤CT表现.不仅便于病变的定性、定位.且对术前分期、手术实施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1]姜伦.原发小肠淋巴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4):86.88.[2]徐万峰.小肠淋巴瘤的螺旋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6): 55.57.[3]胡明华.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 15(2):15.16.[4]李晓阳.小肠黏膜相关型淋巴瘤的CT诊断[J].河北医药,2011,31(8): 977.978.

论文作者:弋 坤 杨 惠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8

标签:;  ;  ;  ;  ;  ;  ;  ;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观察论文_弋 坤 杨 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