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为什么厌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厌学论文,农村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有80%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农村,农村少年儿童的成长决定着我国少年儿童总体发展水平。当前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河北省妇联联合课题组进行的“农村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与状况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亟待治理,农村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偏差。
厌学导致辍学
当前,在河北省农村,小学生辍学的比例为4.7%,初中辍学的比例为15.9%。在分析辍学的原因时,有59%的教师认为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厌学”。清苑县一些学生家长也认为,“尤其是初中学生辍学,多数是厌学,很少是出于贫困”。
应当说,除了少数贫困地区,目前农村的总体经济发展状况相对有利于农村少年儿童成长。本次调查表明,近三分之二的被访学生对家庭和家乡的经济状况持肯定态度,有65.7%的被访学生认为家里已经“过上了好生活”,29.7%认为“能吃饱饭”。被访学生家长对自己家乡总体经济水平的评价为:65.9%认为处于“一般”层次,3.9%认为处于“富裕”层次,16%认为处于“较富裕”层次,11.3%认为家长处于“较贫困”层次,2.2%认为处于“很贫困”层次。被访学生家庭年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为18.2%,6000-10000元的为22%,3000-6000元的为26.9%,1000-3000元的为23.4%,1000元及以下的为9%。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较高,为子女上学不惜代价。83.4%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而且在“未来5年家庭消费排在前5位”的开支中,首选“子女教育”的最多,占48.6%。很多家长一再表示“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念书”,“再苦也要供孩子念书”,“花再多的钱也愿意”。虽然农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差距较大,但由于农民在子女教育方面舍得投入,在其他方面减少开支,大部分家庭能够从经济上保障子女教育。
那么,一些农村孩子为什么会厌学?
调查显示,首要方面的原因是不良文化和社会风气对农村少年儿童成长产生严重负面影响。54%的学生学校周围有电子游戏厅,2.6%的学生“经常去”,23.5%的学生“有时去”;31.6%的学生观看过成人赌博,5.7%的学生参加过赌博,6.2%的学生认为赌博“挺有意思,也想玩一玩”,参加过赌博的和想参加赌博的两项合计占11.9%。
曲周县一位姓韩的农民说:他的孩子学习不错,考初中时仅差0.7分没考上县一中,只好上了乡中学。家里全力为他服务,可孩子不再好好学习,因为他结识了一伙痞子学生,每天吃吃喝喝、打架斗殴。孩子说我想好好学习,别人不让他学,干扰太多。无奈,韩××给孩子换了个环境,转到县第四中学。因为他是后来的,老受同桌欺负,被同桌打了一顿,行李被人从宿舍扔了出去,孩子就说啥也不去上学了。
其次,是缺乏好的教育体制,缺乏好的教师来教。老师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被访学生家长把孩子不喜欢学习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缺乏好老师来教”的占41.4%。曲周县很多农民家长说教师素质低,不负责任,8点钟上课,9点多了还不来,到讲台上说几句话就下课了,孩子啥也学不着。曲周县农村教师中还有为数不少的“5·29教师”找人代课。上面规定半年不上班要扣工资,就找理由休假5个月,自己找人代课,每月从自己的300多元工资中给代课的人80元,代人上课的教学质量更无法保证。
在一些地方,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心罚和经济惩罚现象比较严重,有67%被访学生表示教师有“体罚学生”的现象,52%的学生表示教师有“伤害自尊、侮辱人格”等“心罚”现象,46.5%的学生表示教师有对学生进行“经济惩罚”的现象。
另外,少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也使一些早熟的农村孩子过早辍学。
按照常理,除了少数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家庭,大部分农村家庭有能力支付子女正常的上学费用。然而,个别学校不合理收费和巧立名目乱收费,往往大于正常的学费和书费部分,使不少家长在经济上承受不了。
衡水市一个小学一年级男孩对他在石家庄上硕士研究生的叔叔说:“你回来当教育局长吧,那我就不用上学了,可以卖作业本发财。现在咱全县学生都得用教育局长姐姐家卖的作业本,我们刚上一年级,老师就让把1-6年级的本子全买了”。这些不正之风一方面导致一些农村学生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另一方面确实加重了家长负担,一些孩子不忍让父母的血汗钱被更多耗费,只得选择退学。
什么是科学的教育观念
目前,农村家庭教育观念正处在从传统到现代转型阶段。农村家长正在接受现代教育观念和方法,但严厉惩罚型教育比例仍比城市家长高出一倍,溺爱与过分保护型教育也已经在农村滋长,一些农村家长接受的只是城市的、而不是现代的、进步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努力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仍是目前农村最为迫切的问题。
调查表明,尽管大部分城乡家庭收入差距较大,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超越经济发展水平及观念演变转型的趋向。被调查的农村家长中,有不少人是年轻有文化、有外出经商打工经历且望子成龙心切。可以说,城乡学生是在同一起点、同一选拔标准的前提下参与竞争。
在“望子成龙”心态的推动下,农村家长渴望接受现代教育观念与方法,但由于本人文化素质偏低,社会缺乏有效的对家长宣传教育手段与渠道,一些家长吸收的仅仅是城市一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而不一定就是现代的、进步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父母仍持“严加管教,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错事就挨打”的比例分别占18.6%和15.3%。一部分家长直接把城市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与溺爱的教育方法拿来使用,而过分保护、溺爱与严厉惩罚型家庭教育都将使少年儿童失去正常、积极、自由发展的个性,尤其是使孩子缺乏自信心与责任感,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要想让孩子成长就要“尽量给孩子多花钱”的比例占25.6%,让“孩子少干或不干家务与农活”的占27.4%(与北京市家长的30%比例接近)。
一些教师也认为农村孩子在学校不好管理,容易被诱惑走邪路,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溺爱有很大关系。目前,高校中少数来自农村的学生既不了解农民生活,不关心父母乡亲疾苦,不关注农业发展前途,坚韧、纯朴不足而懒惰、狡诘有余,又不懂得车模、航模和互联网,缺少知识广泛、眼界开阔、思维敏捷的优势,没有鲜明特点。他们带着父母的血汗钱进入大学以后,在失落、自卑、压抑与困惑中很难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经常是在疲于应付考试、拿证中走完大学历程,全然无法领悟大学生活的真谛。
从目前的调查结果看,如果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能因势利导,组织力量将现代家庭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制作成农村家长乐于接受的节目形式进行传播,或利用传媒开展个案讨论,吸引农村家长关注乃至参与,将大大有利于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有利于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在这方面82.7%的家长有认同感。清苑县大魏村37岁的妇女张景春多年坚持通过电台广播上“家长学校”,训练自己的孩子开发右脑,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农村教育怎样因势利导
调查中,有79.2%的学生认为自己获取科学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渠道占71.8%,低于电视渠道7.4%。对一些名词和人物的了解,“还珠格格小燕子”占98.4%,高于电子计算机(90%),更远远高于克隆羊(36.8%)、互联网(41%)、知识经济(29.1%)、比尔·盖茨(22.1%)、袁隆平(26.1%)。很多被访学生都说老师“知识少”、“太严肃”。
辛集市大李中学初一的任晓铭每天跟着电视学习英语,可以从电视上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清苍县16岁的朱×虽然不愿意上学,但有很强的求知欲,晚上9点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现在播报”就“像听故事一样”,他说“现在城里人干什么都用电脑,科学家用电脑,连炒股都用电脑。国际互联网跟谁都能交流,只要上了网就全世界都能通,像电话一样,这些都是从电视上了解到,老师不讲这些东西。朱×认为,他最喜欢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一类的节目,但农村很多地方不能直接收受中央电视台节目,市级电视台在转播中央台节目时,一到《科技博览》这类节目就覆盖广告,根本看不成。一些农村家长也提出,其他省电视台也有很多讲如何教育孩子的节目很好,但在村里根本收不到。
几乎所有被访男孩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都是武打电视剧,孩子们说,“不知道李向群,我知道李寻欢”,“看电视不像上课,不紧张,不罚站,越看越爱看”。由于电视节目和广告鱼龙混杂,使学生和家长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警惕性与辨别能力不高。36.5%的学生对于“电视和广告里说有一种药或仪器能让你长高”,会“很高兴,想买来拭一试”;23.9%的学生有过请人算命看相的经历,还有4.1%的学生“遇到重要的事就算一卦”。对“广告上能使孩子考上大学或长高的保健品”,17.4%的家长表示“很高兴,想买给孩子用”,11.6%的家长表示“可惜没钱买”,35.8%的家长“不太相信”,35.2%的家长“不相信”。
这些现实表明,当前农村青少年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第一渠道是电视,其次才是课堂。他们对“还珠格格”了解和感兴趣的程度远高于其他各类名词和人物,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大众传媒所带来的知识、信息和娱乐比学校课本更新的频率要快得多,这是相对稳定的学校教材和缺乏知识更新的教师所无法给予他们的强大吸引力。然而,青少年在大众传媒上所获得的信息极为多样化,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和完整知识体系,其价值也不尽相同,一部分可能对他们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而且,当传媒信息与学校信息发生矛盾时,问题就会更加复杂。因此,从长远出发,要尽快提高教师的现代化科技素质,解决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只会用黑板和粉笔进行“刀耕火种”的问题,把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培训与选拔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