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中的“再创造”过程_数学论文

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中的“再创造”过程_数学论文

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再创造”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教学论文,过程论文,再创造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与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并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他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如何引领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再创造”过程呢?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把“已完成的数学”变成“未完成的数学”,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

1.引导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提出的“再创造”过程

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解决数学问题上,而应该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人与事、景与物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拓展“再创造”活动的时空,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产生对数学问题进一步分析与解释的强烈愿望。

例如,教学片断一:

教师创设问题隋境:同学们,你们家里都装了电话吧!这节课我们就研究电话费账单里隐藏着的数学问题(投影出示电话费账单),大家想研究吗?

学生异常兴奋,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师:这是老师上个月的电话费账单,根据你们平时了解的有关电话费用的经验以及这张账单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甲:(迫不及待地)从账单中,可以知道电话的月租费是18元,这是每部电话都要收的。

生乙:这张账单中的滞纳金为“0”,说明老师是按时交纳电话费用的。

生丙:(疑惑地)每打一次市话,3分钟内是 0.2元。老师,你每次打电话的时间是多长呢?

师:我每次打电话都是长话短说,都没有超过 3分钟。

生丁:账单中只有市话费一项,说明你只打了市话,没有打长途或其他的电话。

师:看来,大家对固定电话收费的了解还是挺多的。谁能根据这些同学提供的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可以小组商量,讨论完成。

各小组展开热烈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生:老师上个月的电话总费用是32.4元,其中月租费是18元,每打一次市内电话收费0.2元,老师上个月一共打了几次市内电话?

师:编得真好!大家想知道这道题如何解答吗?请大家动脑筋列方程试着解一解。

交电话费的问题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问题,把它作为数学应用题的原型,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电话账单上的信息,主动地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参与到了应用题、例题的“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等量关系,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结论形成的“再创造”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可以说,活动过程展示得越充分,学生的体验就越深刻,也就越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摒弃“教教材”的做法,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静态的知识结论还原成多层次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努力引导学生在动态化的活动中,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他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例如,教学片断二:

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大家猜猜看,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

学生争着发言:

生甲:四条边长相等。

生乙:四边一样长。

师:是吗?你能想办法证明你的看法吗?

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学具材料动手操作后,进行交流,验证想法。

生甲:我把正方形纸片的四边折在一起,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会重合,这就说明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生乙:我用尺子测量正方形纸片的四条边,也能证明这一规律。

生丙:我有不同方法。我用毛线来比正方形的四边,也能证明这个规律。

……

师:大家自己动手,想办法证明了自己的看法,很好!看来,只要大家勤于动脑、动手,就能越学越聪明!

教学实践表明,虽然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动态的,只要教师善于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通过猜测、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途径,多角度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再创造”过程,学生便既能掌握知识技能,又能得到相应的和谐发展。

3.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应用的“再创造”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掌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墓本技能,并能学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拓展教学目标,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概念、法则、规律、定律等数学结论,进行判断、分析、解释、应用等“再创造”活动,让学在应用中巩固数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片断三:

教师出示一个生活问题:王涛有3元钱,田丰有4元钱。他俩来到时代超市买饮料。时代超市正在举行饮料优惠促销活动,优惠方式1:买1瓶,每瓶3元;优惠方式2:买2瓶1盒装的,每盒5元;优惠方式3:买3瓶1扎装的,每扎6元。大家讨论一下,他们有几种选购方式?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生甲:两人分开来买,自己买自己的,比较自由。

生乙:这样的话就只有一种选购方式了。如果两人合买,购买方式就多了。

教师适时引导:不错,这样做的话,选购方式确实更多一些。大家动笔算一算,看看哪种选购方式最优惠?

学生计算、讨论后进行汇报。

(1)各自分开买,按优惠方式1选购,共可买 2瓶余1元。

(2)两人合买,按优惠方式2选购,共可买2瓶余2元。

(3)两人合买,按优惠方式3选购,共可买3瓶余1元。

师:哪种选购方式最好?

生:(一致赞同)第三种方式最好,买得又多又便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开放化、生活化的生活情境,努力地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再应用”、“再创造”中,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实践价值。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过程

1.把“听数学”变为“做数学”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做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动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仅仅是让学生用耳朵听数学。教师要努力地将数学教学,尤其是不易物化的应用题教学、计算教学,设计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动口、动脑、动手,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进而在“再创造”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质数、合数”的概念时,教材是通过写自然数的约数,再引导学生观察约数的个数进行教学的。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仍然是在间接地、被动地“听数学”,学生的感悟不深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实践化的眼光,将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化、实践化,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摆棋子、分数据、谈反思、探缘由等活动,凭借点、线、面直观经验的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质数、合数教学的“再创造”活动中,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答”数学变为“问”数学

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师问学生答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机械、服从地进行接受性学习。而“问”数学是学生大胆地对教材的诠释、教师的讲解、优秀学生的发言等“权威说法”进行质疑,是内在的思维活动的结果,是自身的观点与外在观点相互交锋、碰撞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可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自主意识就越强烈,就意味着对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的探索越深刻、充分、独特,也就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数学教学应该把会“答”数学变为会“问”数学,让学生在“问”中学会创造性学习,学会展示自我。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时,学生研究、发现化法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上的一段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在这段话中,有两个“通常”,有些学生在读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领悟不深。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这段结语中,有一个词很特别,你发现了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两个“通常”?这里的两个“通常”的意思相同吗?在两个“通常”之外又是指什么呢?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激励性评价后再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教师抓住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在“无疑中生疑”,把问题发现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并唤起学生揭示谜团的强烈欲望,进而通过反思问题、相互讨论、举例验证等方式主动释疑,使学生以“问”为支点,在字斟句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数学概念的分析、解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从而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中的“再创造”过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