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义君[1]2010年在《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章太炎曾提出著名的俱分进化论,认为人类文明之进化,人类为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而为恶的能力也与日俱增;人类享乐的程度和方式日益发达,而受苦的危险和程度也日益严重。回顾二十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历史,我们不能不说,章氏所言确实为历史事实所验证,人类在享受文明进步的成果时,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已经浮现或将要出现的危险或麻烦。人类无法摆脱“善恶、苦乐”同时进化的困境,这一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其征兆和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也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关心人类未来的人们。正是如此,本文对章太炎的进化伦理思想作了剖析和理解。第一部分深入挖掘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深受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以及中国古代变易学说的影响。第二部分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儒家道德的批判、建立革命的道德以及善恶俱分的人性理论。第三部分在对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内容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其进化论伦理思想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在对其进化论伦理思想把握的基础上,对其进化论伦理思想进行评价,归纳和总结其进化论伦理思想的价值和缺陷。
王天根[2]2002年在《章太炎的伦理思想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社会重伦理 ,古往今来对此研究者颇多。章太炎把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伦理思想相糅合 ,对近代社会伦理体系的重构这一历史性课题作了艰辛的探索。把章太炎置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交织的社会网络体系这一宏观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就可动态地把握章氏伦理思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发现章太炎伦理思想的特点与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促动及制约关系。
张春香[3]2005年在《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清末民初,古今中西各种文化矛盾交织,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文化失序,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逐步走向解体,甚至处于崩溃的边缘。如何在危机中重建新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是近代中国每一位忧患意识深沉的思想家都要面临的问题。章太炎是这些思想家中的一位,他倾注毕生心血关注社会道德问题,甚至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来完成他道德体系重构之路。章太炎作为近代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最自觉、最有建树者之一的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章太炎伦理思想,有研究者认为是矛盾的,有研究者认为是多变的,还有研究者虽然看到其思想的统一性,但统一点在哪里,没有明确指出。我们认为章太炎伦理思想并不矛盾,不管其观点变化多大,但万变归其宗,就是“依自不依他”。 本论文以“依自不依他”为核心,分四章,第一章为总论,第二、三、四章为分论。 关于章太炎的“依自不依他”道德主体性原则。“依自不依他”是章太炎伦理思想的内在统一点,体现出章太炎思想强烈的伦理主观主义色彩。 首先,章太炎伦理思想的内在统一点即是“依自不依他”。对每一个体来说,“依自不依他”就是道德主体不依赖任何外部力量,而是自贵其心,向上则求真,在主体自身内在人格世界中找寻生命的本源,达到人生修养的至真尽善之自由境界;向下则是一面修身养性,不断提升个人道德境界,另一面以增进民众道德、以利益众生为念。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依自不依他”就是该民族、该国家不依靠他民族、他国家或其它的外部力量,而是通过保存和弘扬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精粹,加强民众对本民族、本国家的认同感,激发民众爱族、爱国的感情,这样,既可以抵制外来侵略,又可以保证本民族、本国家独立自主地生存与发展。“依自不依他”作为章太炎道德主体性原则,指道德主体不依靠任何外在力量,一切靠自我、靠自心、靠自己民族、靠自己国家,凭借道德主体意志的能动性、自觉性,满足主体道德需要,促进主体道德发展,不断提升主体道德境界,从而更好地服务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世界。 其次,“依自不依他”作为章太炎道德主体性原则,显示出两个不同层面的特征:从“俗”的层面看,体现为用宗教增加民众道德信心,提升国民道德境界;用国粹激动种性,激发民众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成为主体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它能强化主体道德意志,促使道德主体达到自由尽善的最高道德境界,
王天根[4]2000年在《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章太炎思想研究的逐步深入,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也逐渐受到学人们关注,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研究者多从纯理论出发关注章太炎的伦理主张,说明章太炎伦理思想是什么,而从伦理史的角度探讨社会转型时期章太炎伦理思想的变迁及其对伦理的传统性、现代性的评判与抉择,以及章太炎对近代社会伦理体系重新建构的个人原因与外在的社会促动因素,鲜有涉及。 章太炎伦理思想内容可归纳为三点:建立革命的道德:俱分进化论:提倡人格解放、自由、平等。在近代中西伦理碰撞、交汇的历史长河中,将章太炎和康有为两人的伦理思想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时代大潮冲击下的章太炎伦理思想显现出来的革命性与悲观主义色彩。就章太炎伦理思想的发展变化进行纵向剖析,亦可看出其伦理思想矛盾性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革命与守成;前进与倒退;求实与虚幻。笔者试图将章太炎置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交织的社会网络体系这一宏观的背景中,动态地把握章氏伦理思想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深层次地探析章太炎伦理思想的特点与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促动及制约的内在联系。 文章在解剖章太炎伦理思想的特点同时,力求阐释章太炎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刘师培等人的伦理思想的时代共性:早年宣传西方伦理,晚年回归礼教。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就其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代政治裁决伦理,资本主义的残酷性及半封建经济为传统文化人的伦理思想“回归”提供了温床。考察了章太炎伦理思想的个性与时代典型性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从解决中国近代道德问题出发,资本主义伦理与封建道德精神在章太炎思想中形成了求实与务虚的相互对立、对话的两种声音。这两种声音使得他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影响也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宣扬资本主义伦理者与顽守封建道德的人多从章氏伦理思想中汲取学殖。 章太炎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对封建道德思想进行反思、重估,对世界资本主义伦理进行评判、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他所处近代中国属移植型的半资本主义时代,这和早期西方伦理启蒙者所面对原发内生型资本主义迥然有别:一方面是人类历史上具有5000年农耕文明的封建帝国在近代因西方伦理的冲击而陷入深重的社会伦理危机,另一方面是刚刚步入世界历史新纪元不久的资本主义世界在其繁荣、强大的经济背后,也蕴含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伦理危机与矛盾。因此,章太炎伦理思想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是时代性、更是历史性课题本身具有的复杂性、矛盾性的反映。解决这个课题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章太炎伦理思想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质,它承载着我们近代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独有的辛酸与苦涩,其进退两难、现代性与传统性抉择两难的窘境是世界历史上曾经拥有无比灿烂与辉煌的文明古国对伦理现代化独特的回应,映射出却是整个人类在精神家园里对相应的时代、社会背景下,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道德风范、遵循什么样的交往准则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艰辛探索与执着追求的理性之光。
李静娴[5]2018年在《章太炎“依自不依他”道德主体性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中国近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国学大师、著名思想家。在近代中国,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逐渐瓦解,甚至走向崩溃。值此,一大批忧国忧民的思想家试图建立新的道德价值体系,章太炎无疑是近代伦理思想史上最自觉、最有建树者之一。他提出的“依自不依他”思想突显了道德的主体性价值,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本文的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章太炎“依自不依他”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渊源和理论基础。章太炎的“依自不依他”道德主体性思想受先秦伦理和佛教伦理的影响很大。“依自不依他”思想的源头来自于孔子,章太炎认为破坏鬼神之说,使中国文化实现由“依他”向“依自”的转变,要归功于孔子。在孔子之前,还有尊天敬鬼的说法,外在于人的天神、鬼神等主宰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到了孔子,开始排挤抛弃鬼神、天神。在先秦伦理思想史上殷商的神本思想向周朝的敬德保民思想转变的大背景下,人类意识的觉醒,章太炎确立以人为主体的道德思想就更顺理成章了。其次章太炎借鉴佛教思想,为自己所倡导建立的“依自不依他”的新宗教寻找一种合理的存在依据。他吸取了唯识宗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无神论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当代功利主义,希望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他提出了“无恶无善”的人性论,他认为人心的向真、向善是与世俗社会分不开的,只有正确认识世俗社会,人们的内心才能形成一定的善与恶的标准,才能完成“求真”的过程。第二部分阐释了章太炎“依自不依他”道德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章太炎“依自不依他”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核心是以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包括废除“前识”、摒弃“天”、否定“鬼神”、反对“偶像崇拜”。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如果外在于人的上帝、鬼神占据了主体地位,则会从根本上影响和动摇人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章太炎用了大量的论述来努力摈弃一切非人力的因素,其中包括上帝,鬼神等,旨在从根源上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消解人可以依靠的外在力量,人才可能会转身自身,全力依靠自己,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寻求依托,与此同时,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也可以确立。同时章太炎致力于研究国粹和弘扬国粹,企图以国粹激发民族群众的爱国情感,并希望以宗教发起民众的道德信心。章太炎正是敏锐地看到了道德情感的巨大推动力,才强调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最重要的拯救办法是通过培养爱国爱族的感情来增加民族的力量,提升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实现民族、国家的主体性,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实现民族的富强。章太炎一生的学术活动可以概括为“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第三部分对章太炎“依自不依他”道德主体性思想进行理论评析。章太炎对国民道德现状的批判,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深刻反思,显示出一种文化批判的价值;他不仅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而且不惜以奉献生命为代价,创造了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时代。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一种注重情感治疗的伦理思想,这不仅使其道德主体性思想更加完善,而且对当时萎靡不振的人心起到了激励作用;章太炎曾说,虽然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多种多样,但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即以“依自不依他”为最高原则。在今天看来,我们不是还在提倡“独立自主”,要“自立自强”吗?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章太炎的“依自不依他”思想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因此,“依自不依他”,既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今天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然而,他过于强调人的主观意志自由,否认了社会规律,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必然性,在宣扬人自身主体性和意志自由性的同时,推翻了一切符合客观规律的规范、规则,表现出强烈的唯意志论倾向,甚至陷入了无政府主义,这也是他“依自不依他”伦理思想结出的最不良的果子。
王天根[6]2000年在《试论章太炎伦理思想的矛盾性》文中研究表明章太炎伦理思想的特点 ,至今仍是学术研究的空白。章太炎的伦理思想是在中、西伦理思想相碰撞、交流的近代社会大背景中形成的 ,其矛盾性表现在三方面 :革命与守成、前进与倒退、求实与虚幻。从解决中国近代道德问题出发 ,资本主义伦理与封建道德精神在章太炎思想中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对话的声音。这两种声音对 2 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王天根[7]2001年在《康有为与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的康有为、章太炎把中国伦理思想和他们接触到的西方社会民主思想相参酌 ,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产生过不同的影响。动态地把握康、章伦理思想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才能更深层次地探析两者经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点 ,及其与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促动及制约的内在联系。
彭平一[8]1999年在《“道德进步论”与“俱分进化论”——梁启超和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之二》文中指出在道德起源论方面,梁启超比较多地接受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说和社会学说的影响,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利益的产物;章太炎则主要从中国传统的“性恶论”出发,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道德观念产生的本源。在对社会道德现状的评估方面,梁启超对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堕落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并将发明新道德的希望寄托在新式知识分子身上;章太炎则认为道德状况受社会职业的影响,认为道德水平的高低与知识水平、政治地位的高低成反比,并特别认为知识分子“率多无行”。梁启超认为道德随着社会关系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其水平,实现全人类道德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所决定的;章太炎则提出“俱分进化论”,并由此得出否定进化,否定人类道德发展的结论
李正林[9]2011年在《论章太炎的三重和谐思想》文中提出义利关系问题、群己关系问题、己他关系问题,是一个恒久的问题,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本文挖掘章太炎的三重和谐思想,即章太炎的义利和谐思想、群己和谐思想、己他和谐思想。找寻章太炎思想的来源,解开章太炎哲学秘密的钥匙,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找寻。在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章太炎的思想古今中外交相辉映。本文认为章太炎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西方思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包括人性论学说、诸子伦理学和佛学;西方思想包括西方的进化论思想、西方的社会学思想和西方的伦理学思想。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分忧劣,比较出真知。把传统观念下的“义”、“利”和章太炎对“义”、“利”的理解进行比较,把传统的义利观、群己观、己他观和章太炎的义利和谐观、群己和谐观、己他和谐观进行比较,以便凸显章太炎的三重和谐思想。探讨章太炎的思想对深入研究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和社会革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我们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人际关系的建立,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建设都是极有裨益的。
曹三尚[10]2007年在《居士佛教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佛教自两汉来到中土,到唐宋时期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化过程。而基督教在历史上前后四次传到中土,进展不大。两者相比,佛教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佛教有居士的支持。潘桂明认为,居士在政治上展开各种形式的护法活动,经济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还开展各种学术性活动,来接受、改造、发展佛教教义、思想学说。有关居士生平事迹以及佛教活动,主要记载于居士传,如彭绍升的《居士传》、《善女人传》,陶明潜的《先觉集》,圆信、郭凝之的《先觉宗乘》、《优婆夷志》,朱时恩的《居士分灯录》,心泰的《佛法金汤编》、复树芳的《名公法喜志》等。在弘教著述中对居士事迹也有论述,如《弘明集》、《广弘明集》等。有关中国居士佛教的研究,有的学者以断代的居士佛教思潮为中心,如郭绍林的《唐代士大夫与佛教》(河南大学出版社)、张圣严《明末中国佛教的研究》(山喜房佛书林)、刘成有的《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2002)、黄志强等人的《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与刘本类似。有的学者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文人士大夫与个别佛教宗派的关系,如孙吕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葛兆光的《禅宗与中国文化》(广海人民出版社)。有的学者从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客维视角对居士佛教作全面的、系统的历史性研究,如潘桂明的《中国居士佛教史》(2000)。有关居士方面的论文大多偏重于从历史角度论述,潘桂明的《居士佛教源流谈》(复旦学报,1990年第一期,53页)、《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流》(佛学研究1998,358页)、《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佛学研究1999,23页),谭伟的《中国居士佛教之历史与未来》(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128页)等。此外佛日的《近现代居士佛教》(法音论坛,23页)、常正的《“居士佛教”刍议》(法音论坛,13页)争论居士与僧侣孰高孰低,也没有出这个范围。有关居士佛教伦理思想方面的专著不多。张怀承的《无我与涅槃:佛教伦理道德精粹》(1999)、王月清的博士论文《中国佛教伦理研究》(1999),还是业露华的《中国佛教伦理思想》(2000)、傅伟勋主编的《从传统到现在: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大多偏重于僧侣,对居士关注的不够。麻天祥的《晚清佛学与社会思潮》(1992)、李向平的《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1993)、邓子美的《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何建明的《佛法观念的近代调试》(1998)多是从宏观角度研究近现代佛教发展的专著,涉及到居士佛学伦理思想,但不是探讨的重点,没有作太深的研究。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试图通过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印、中西文化交流为背景,以居士伦理思想发展为主线,揭示居士在沟通中印、中西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居士佛教伦理有两千多年历史,人物众多,理论繁博,如此大的内容,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完成的,因此本文着眼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初步探讨。第一,以时代问题为主线。在中国古代,由于佛教与中土文化相冲突,如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沙门不敬王者、出家剃发违背孝道等诸多思想中,孝为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论题。以古代居士关于“忠孝”的阐释创新为主线。在近代,面临中华民族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居士发掘佛教中关于平等思想来格义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从佛教思想中推旧出新为时代变革服务。以时代需求为线索,这是本文一点创新之处。第二,以关键人物为重点。古代居士伦理思想浩如烟海,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重点,对僧侣思想略作论述,近代也是如此。从以上思考出发,本文拟作两部分予以讨论。第一章,从居士的源流开始谈起,比较中国印度两国居士的不同含义,以及印度传入中土之后居士含义的演变。作为佛教中一个阶层,中国居士界对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既有经济上的布施,政治上的庇护,还有学理层面的论证。古代居士伦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两汉初始阶段以论证佛教伦理高于儒家伦理为主;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侧重于佛教伦理不违背儒家伦理道德;三,隋唐以及两宋之后,转为三教合一,佛教以自身的形式宣传儒家伦理道德,儒家卫道士也认识到佛教独特的宣传作用。问题关键不再纠缠于孰高孰低,而是表现在何种宣传形式更为受众容易接受的问题。第二章,进入近代以后,当满清还陶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的时候,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廉价的商品,先进的科学技术,眼花缭乱的各种西方思想观念,不但改变了国人的生产方式,而且颠覆了他们灵魂深处的意义世界。救亡图存成为摆在每个中国人的任务,任何社会思潮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佛教也不例外。国际上,西方基督教在华的迅速传播,日僧在华活动日益频繁;国内“庙产兴学”的社会思潮,积弱时弊缠身的佛教保庙胜于保教,佛法流入居士间。居士佛学面对西方的强势话语,重印佛教典籍,发掘佛教资源里近乎西方理性的法相唯识宗,关注社会现实人生,用佛学救世治心刷新国民道德。他们对佛教的现代性转换的努力,代表了中国佛教新的发展方向。以变法派的谭嗣同、梁启超,革命派的章太炎为代表进行分析。佛教从印度到中国,经过僧俗共同努力,适应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在近代,面临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时代关头,居士们借用西方学说,来改造传统佛教学说,为社会变革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支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希望能够为佛教更好地在社会主义新阶段发展提供一点借鉴意义,这也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研究[D]. 高义君. 西南大学. 2010
[2]. 章太炎的伦理思想及其影响[J]. 王天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3]. 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D]. 张春香. 武汉大学. 2005
[4]. 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D]. 王天根. 广西师范大学. 2000
[5]. 章太炎“依自不依他”道德主体性思想研究[D]. 李静娴.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6]. 试论章太炎伦理思想的矛盾性[J]. 王天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7]. 康有为与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 王天根.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8]. “道德进步论”与“俱分进化论”——梁启超和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之二[J]. 彭平一. 安徽大学学报. 1999
[9]. 论章太炎的三重和谐思想[D]. 李正林. 西北大学. 2011
[10]. 居士佛教伦理研究[D]. 曹三尚.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标签:伦理学论文; 章太炎论文; 主体性论文; 佛教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近代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国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