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52例临床观察论文_孔祥民

孔祥民

讷河市中医院 黑龙江省 161300

摘要:目的 通过对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为腰痛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不同定位方法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临床效果,创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并推广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52例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成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分别进行体外冲击波冲击腰脊神经后支损伤部位和电脑中频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在改善疼痛症状方面近期作用显著,治疗组治愈率(73.43%)明显高于对照组(46.98%)(P<0.01)。结论 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是腰痛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腰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2例腰脊神经后支损伤综合征患者参加本临床研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符合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最近正在接受或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局部皮肤溃疡、恶性肿瘤及精神病者。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依从性,无脱落现象。治疗组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20岁—65岁,平均年龄42.5±5.7岁;病程5天-26年。20例有腰部外伤史。疼痛部位主要分布于腰骸、椎旁、臀部、骸骼等部位。对照组患者共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年龄44.7±6.4岁;病程4天—28年。15例有腰部外伤史。疼痛部位主要分布于腰骸、椎旁、臀部、股外侧、骸骼等腰脊神经后支支配区。两组年龄、病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应用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工作电压8—10KV,每次冲击1500—2000次;每次治疗15—30min;治疗次数3—5次,治疗间隔3—5天。治疗前测量血压、脉搏、体温等,咨询有关病史,确保患者无治疗禁忌症,并简单介绍治疗原理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治疗时患者取俯卧位,根据脊神经后支解剖特点确定损伤脊神经后支的部位。治疗部位正对冲击波发射器,以腰部脊神经后支局部压痛点为中心,调节发射体第二焦点至治疗部位。患者在完成治疗后休息30min,无特殊不适后离开;大部分患者治疗后无明显不适,仅少数患者治疗后局部有疼痛等不适症状,必要时可口服消炎止痛药。

1.3观察内容及评价指标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VAS 评分≤1分,VAS 加权值[(A- B)/A×100%]≥75%,;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可恢复原工作,劳累后有轻度不适,VAS 评分≤3 分,VAS加权值 50%—75%;有效:临床症状改善,VAS 评分>3 分,但较术前减少 3 分以上,VAS 加权值 25%—5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VAS 评分较术前减少不明显,VAS 加权值<2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两组治疗前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分别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差值(缓解幅度)比较分别使用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治愈率及显效以上率比较分别使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两组VAS评分比较

X线定位组与痛点定位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X线定位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痛点定位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X线定位组治疗后VAS评分较痛点定位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X线定位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缓解幅度)较痛点定位组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X线定位组治愈率为72.89%,明显高于痛点定位组(30.7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X线定位组显效以上率为94.24%,明显高于痛点定位组(72.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

3 结论

临床上从疼痛的来源考虑,将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命名为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是指由于腰部脊神经后支受到诸如损伤、炎症、粘连、瘢痕挛缩等刺激引起的脊神经后支末梢分布区域的疼痛反应,属于非特异性腰痛的范畴。腰脊神经在椎间孔外侧分为前后两支,前支较粗,构成腰、骶神经丛;后支较细,在前支的下方,向后下约60°行经骨纤维孔,在该孔外侧界的内侧缘附近分为内、外侧支。内侧支紧贴横突根部骨纤维孔下降,然后沿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外侧缘下行,分布于向下2—3个椎体的关节突关节囊,以及关节突连线以内的脊柱、背深肌、韧带及皮肤组织;外侧支沿横突背面下行,分布于关节突连线以外的肌肉、韧带及皮肤组织。在腰脊神经后支、后内侧支及后外侧支的行程中,分别通过骨纤维孔、骨纤维管或腰背筋膜裂隙,并且孔、道细小,周围结构坚韧,缺乏弹性,而且腰部活动度大,易受拉伤。脊神经后支的这些解剖特点,决定了其易受机械牵拉和卡压刺激;当孔道周围的组织受到损伤,发生炎症改变或出现瘢痕等病变时,孔道变形、缩窄甚至紧锁而挤压通过的神经,神经受到机械压迫损伤后,神经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水肿形成;从而使神经内压增高,影响神经根的营养输送,造成淤血或缺血,引起腰、骶、臀、腿部疼痛。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是一种较新的无创治疗方法,而且经临床观察,疗效可靠。体外冲击波疗法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体外冲击波疗法有以下几种特殊性能在治疗时起到一定作用:机械应力效应;止痛作用压电及空化效应;。一般认为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是以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利用冲击波在液电能量转换及传递过程中,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分离粘连、伸展挛缩,同时使受冲击部位组织微循环加速,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并损害疼痛感受器,使疼痛感受器不能建立潜在的传送疼痛信号,从而中断传导疼痛信号;也可改变细胞周围的化学环境,形成自由基,产生止痛物质使疼痛缓解,达到治疗的目的。此外,治疗过程中定位是否准确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临床上,X线定位方法一般采用C型臂X线电视透视旋转式定位、C型臂双线管定位及X线透视下定位。通过实验证实,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比其他方法的疗效要好。

4 结语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关节疼痛性疾病,可能是一种综合作用的结果,利用冲击波在液电能量转换及传递过程中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分离粘连、伸展挛缩,同时使受冲击部位组的微循环加速,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并对痛觉神经感受器过度刺激,使后续向心冲动无法传递,从而缓解疼痛,最终达到治疗目的。有关体外冲击波对组织结构的生理作用、不同剂量对组织的影响及治疗部

位的定位等均需进一步研究。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腰肌劳损26例,症状有明显改善,且未观察到有副作用发生。本研究发现,应用体外冲击波的治疗组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与国内外的治疗结果类似,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无创伤、治疗效果明显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仲,邵振海,靳安民,等.非特异性腰痛的重要原因:脊神经后支综合征[J].中华骨科杂志,2012,19(2):139.

[2]黄国志.体外冲击波治疗骨关节疼痛性疾病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9(6):474—476.

[3]邓少林,权毅,潘显明,等.冲击波治疗腰背部软组织疼痛[J].四川医学,2010,27:721—723.

论文作者:孔祥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6

标签:;  ;  ;  ;  ;  ;  ;  ;  

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52例临床观察论文_孔祥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