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挡钉技术在胫骨交锁髓内钉手术中的应用论文_阮剑,潘昌武,杜涛,陈震,蔡凯华

阻挡钉技术在胫骨交锁髓内钉手术中的应用论文_阮剑,潘昌武,杜涛,陈震,蔡凯华

湖北省团风县人民医院骨外科 438000

摘要:目的 采用阻挡钉技术结合外固定器辅助髓内钉闭合治疗胫骨骨折,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1月到2016年9月,采用阻挡钉技术结合外固定器辅助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31例胫骨骨折患者。结果 本组31例患者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无旋转移位、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间35~75(42.5±3.4)min。所有患者骨折术后均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12~16(13.2±0.8)周,术后功能采用 Johner-Wruh评分评定疗效:优27例,良4例。结论 采用阻挡钉技术结合外固定器辅助髓内钉闭合治疗胫骨骨折,扩大髓内钉手术适应范围,术后骨折复位及固定满意,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已经成为胫骨干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具有术中创伤小及术后骨折愈合快等优点,但对胫骨近段和远端骨折进行复位固定时,常术中复位困难,术后存在复位丢失、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及内固定失败等。为达到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我们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段和远端骨折时结合阻挡钉技术,以促进骨折复位和维持复位。2014 年11月至 2016 年9月,我科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 31例,术中使用辅助外固定装置并结合阻挡钉技术辅助复位固定,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33.5岁(18~64岁)。其中,左侧22例,右侧9例,所有患者均为创伤性单侧骨折,开放性3例,闭合性28例。骨折AO 分型:A型19例(A1型9例,A2型4例,A3型6例),B型12例(B1型6例,B2型3例,B3型3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摔伤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h~6d。

1.2 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对于开放性骨折待伤口条件稳定后再予以手术处理,闭合性骨折待患肢软组织稳定再予以手术治疗。术前行患肢全长X线及CT扫描检查,确定骨折线走形及骨折移位方向,测量胫骨长度及狭窄部分髓腔直径,初步估算阻挡钉放置位置,并行跟骨骨牵引或石膏托固定处理。

1.2.2手术方式:患者仰卧于标准可透视X线手术台上,采用我们发明的辅助外固定器设备放置患肢,即术前参照健侧肢体长度,将患肢置于支撑板上,辅助外固定器一端置于膝关节下,另一端采用点状钳插入跟骨两侧,抓持跟骨骨质,保持髋关节屈曲70°~80°,膝关节屈曲80°~90°,初步纠正重叠及侧方移位等,固定支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用标准胫骨髓内钉手术方式切口切开扩髓等,将髓内钉主钉打入骨折近段合适位置,术中透视确定骨折线走行及骨折移位方向,参考术前估算阻挡钉位置,图3可见打入阻挡钉前,骨折存在一定成角畸形,在骨折近段或远端锐角象限部分合适位置打入一枚直径3.0mm斯氏针,手法挤压远端骨折辅助髓内钉穿过斯氏针插入,达到矫正骨折端移位和成角畸形目的,再次透视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图4可见成角畸形得到满意恢复,主钉、锁钉位置及长度合适,滑锤向近端适度回敲,使骨折端加压,再锁定近端锁钉。视骨折固定稳定性或骨折线离近段或远端髓腔宽大部位距离,将斯氏针拔出或换成直径4.0mm普通皮质骨螺钉,拆除辅助复位器,冲洗缝合。(典型病例见附图)

1.2.3术后处理:常规抗生素治疗及功能锻炼,即患肢抬高,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无负重膝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1周左右可扶双拐下地不负重活动,每月复查X线片,了解并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视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负重重量及行走时间,及是否需进一步行胫骨骨折髓内钉动力化处理。

2 结果

本组31例患者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手术时间35~75(42.5±3.4)min。本组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6(10.4±2.1)月。所有患者骨折术后均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12~16(13.2±0.8)周;其中5例术后3个月复查骨折愈合欠佳,予以取出远端锁钉行动力化处理,2个月后再次复查骨折愈合良好。术后观察手术切口无感染,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骨折无再次移位或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功能采用Johner-Wruh评分评定疗效:优27例,良4例。

3 讨论

随着髓内钉材料及BO固定理念的长足进步和发展,髓内钉其可操作性、抗旋转能力及稳定性有了明显提高,现代髓内钉采用钛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其圆形截面设计利于插入髓腔,并与骨面良好的贴合,以有效维持骨折稳定性,采用中心、弹性固定,避免应力遮挡及局部应力变化致固定失败,降低内置物断裂的风险[1]。同时,髓内钉远端与近段设计多方向锁钉固定方式,可控制骨折部位的轴向力线,避免术后骨折旋转及复位的丢失。但髓内钉对患者髓腔直径有要求,由于胫骨近段及远端髓腔直径较中间粗很多,采用髓内钉固定,缺少骨质的支撑,再加上肌肉的牵拉作用,常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扩髓效果和复位固定,术后可能存留一定的旋转及成角畸形,易发生骨不连、内固定失效等可能[2]。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胫骨近段和远段骨折时,为更好纠正骨折的旋转或成角畸形,使髓内钉与髓腔更好的匹配,增加髓内钉对髓腔的控制力,保持患肢力线稳定性;术中我们将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剪切应力变成利于骨折愈合轴向应力,插入髓内钉,透视满意后,远端及近段均打入适量螺钉固定,拔除斯氏针,视骨折复位情况及固定稳定性,是否需要沿斯氏针方向打入4.5 mm固定螺钉。

采用阻挡钉技术对对术者要求较高,在选择及控制阻挡钉置入的方向和位置时,往往需要较多次数的透视。术前根据患肢X线片,画出骨折线和较大骨块(近段或远端干骺端)的轴线,在交叉线的锐角象限内初步估算阻挡钉可能置入的位置及方向;操作过程中,扩髓满意后,先将髓内钉主钉完全打入,透视评估阻挡钉可能置入位置和方向,及髓内钉长度等;退出髓内钉至骨折近段,结合术前估算位置,在交叉线的锐角象限内打入一枚直径3.0mm斯氏针,我们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发现,对胫骨近段及远端骨折时,需要骨折线近端及远段打入多次斯氏针,反复调整至最佳位置。

在使用阻挡钉技术时我们注意到几个问题:1.避免可能的斯氏针断裂,或造成新的骨折,可在扩髓满意后,再置入斯氏针;2.阻挡钉数目不宜过多,约1~3枚较适宜,避免局部应力过于集中,造成阻挡钉断裂;3.阻挡钉位置不宜过于靠近骨折线,以距离3~5cm为宜,太近在置入主钉操作过程中易造成新的骨折至阻挡失败,太远其阻挡效果往往欠佳;4.对于在胫骨多段骨折采用髓内钉固定过程中,采用阻挡钉技术常难以使近端骨折解剖复位,存在一定旋转或成角畸形,操作过程中可以先采用短钢板及半皮质螺钉复位近端骨折块,使复杂骨折变成简单骨折后,再用髓内钉固定。

参考文献:

[1]董方,徐宁,李广义等,近端锁定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单纯胫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5,18(2):225-227.

[2]张英泽,李增炎,冯和林,等.带锁髓内钉治疗1089例长骨骨折的回顾性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2005,25(3):143-147.

注:基金项目:2014年湖北省卫生计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WJ2015MB273。

论文作者:阮剑,潘昌武,杜涛,陈震,蔡凯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  ;  ;  ;  ;  ;  ;  ;  

阻挡钉技术在胫骨交锁髓内钉手术中的应用论文_阮剑,潘昌武,杜涛,陈震,蔡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