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资源配置管理机制研究_科技论文

我国科研资源配置管理机制研究_科技论文

我国科研资源配置管理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管理机制论文,科研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主要包括五类经费: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科研机构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公益性行业科技经费;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是复杂和系统的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认真进行梳理,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成为决定国家地位和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这一大背景下,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科研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是按照机构所属部门分配科研经费;20世纪80年代后,参照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开始设立科技计划和项目,如“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万钢部长指出:“这实际上是通过改革把过去的拨款制改成了竞争分配机制,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从2008年开始,科技部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稳定支持力度,每年都有专项经费用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等;“973”计划等计划实施周期也由3年调整为5年。”未来科技部将在竞争和稳定支持之间,探索一个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科研经费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①

中科院院士王志新指出:中国科研经费的主体由部委们的大项目构成,而中国的科技立项,领导人会参与选择科技课题,行政人员能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专家,部委的专家甚至会参与超越其专业范围的评审。也就是说,少数人对科技立项有实质性决定权,由此衍生的权力寻租空间就造成了科技界“大项目不审,中项目小审,小项目大审”的结果。②针对项目竞争的公平和透明问题,万钢部长指出,目前科技部对竞争性的项目已有一套明确的管理规定,涉及《指南》公布、申报、评审、公示等过程和环节。为避免评审过程中的拉关系现象,科技部采取了各种机制,如建立专家库,随机抽选参与评审的专家;项目申报施行严格的专家论证、公示公告制度等。“应该指出的是,任何制度都是由人执行的,制度的合理性并不代表着结果的合理性。验证这个结果要靠公众的监督,我们愿意接受监督。今后要做到‘有报必查,查实即处’。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研项目申报评审中的公正性与透明度;严肃处理任何违法违纪或者违反规则的行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并实施专家评审回避制度。”③

科研经费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是国家科学技术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科研经费分配给了谁?以及为什么这样分配,给谁多?给谁少?为什么?“评价是为管理服务的,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只有评价才能弄清情况,才能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④科学评价与选择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无论是在学术界、科学界还是在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学评价的重要性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⑤科学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⑥关键问题——竞争性科研经费怎样分配?一般竞争性科研经费,通过项目立项的方式,由中介机构和专家围绕着科技项目进行同行评议,科研经费配置进行同行评议目的是解决科技项目是否应该立项、财政应该资助多少经费等一系列核心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上看,这一时期往往是各类社会矛盾容易凸显和激化的时期。因此,现阶段防止各类差异扩大,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对社会稳定显得更为重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持续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2006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时发布决定公布施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年投入总量将超过9000亿元,投入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央和地方财政切实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重点,初步建立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十一五”时期总量达到13723亿元,是“十五”时期总量的2.8倍,年均增长25.3%,明显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同时,通过财税政策,促进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逐年增长,从2006年3003.1亿元增加到2010年7062.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42%提高到1.76%。⑦“十一五”时期,共安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2亿元,安排“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695亿元;同时,优化投入结构,着力加大对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公益性行业科技的稳定支持力度,初步建立了与竞争性经费相协调机制。从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健全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十二五”是我国历史性机遇与战略性挑战前所未有的时期,是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面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财政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努力完善既适应科技活动规律、又符合财政管理要求的财政科技经费新机制,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贡献。⑧

二、我国科研资源配置理论分析

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⑨资源作为配置的对象,其范围的宽窄直接影响配置的深度和广度。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求人们对各种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之间进行选择,以获取最佳效益。⑩资源配置,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上的决策,主要基于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方式,是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目前主要有计划配置、市场配置以及计划与市场的混合配置三种类型。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动力机制,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实现最佳效益,在资源配置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实现的条件下,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就成为它们配置资源的动力,从而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信息机制,为了选择合理配置资源的方案,需要及时、全面地获取相关的信息作为依据,而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如信息的传递可以是横向的或者是纵向的。决策机制,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有着不同的权力制约关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11)

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经济杠杆,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财政通过其收支活动以及相应的财税政策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配置结构进行调整和引导,从而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配置与分配密切相关,区别也非常明显。配置主要牵涉GNP中商品和劳务的公共购买份额,而分配则主要涉及转移支付的作用:(12)一是从宏观层面分析。《地方财政学》主要从市场经济中的公共需要和弥补市场缺陷着手,认为政府配置资源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公共产品、提供基础设施、资助基础性科学研究,对具有外部效应的行业或产品的供应进行调节,在市场发育不全的领域培育市场,维护有效竞争,限制垄断,制定和实施国家的产业政策,保证社会资源的配置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等。(13)二是从微观层面分析。认为财政资源就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孙亦军等人认为,财政资源配置的内容就是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再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14)郭庆旺、赵志耘则认为,财政配置就是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并为这些支出融资而征税。(15)三是从中观层面分析。《现代财政学》认为,财政资源就是政府选择(决定)提供的某种消费品(或劳务)并为之提供的资金。(16)这种观点不像宏观层面那样广泛,又不像微观层面那样把财政资源限定在财政收支上,而是限定在政府为提供消费品(或劳务)而提供的资金层面,所说资金不仅是财政收支,还包括政府通过其他手段进行的融资或实施政策等。实际上,财政资源的内容非常广泛,应当属于宏观范畴,又不同于上述宏观层面上的财政资源。财政资源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据其财政职能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短缺性、公共性以及财政资源使用的无偿性是财政资源概念的总特征,对财政资源进行有效、科学的配置则是财政资源存在的客观要求。(17)

从理论的角度梳理,我国科研资源配置,主要采用同行评议方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左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伴随着科技领域投入的不断增长,如何合理、公平地配置科研资源、评价科研成果,促使科研项目有重点地发展,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多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同行评议作为科研项目评审中的一种评审办法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的规划设计、项目评议、经费资助、课题结项、成果评奖、刊物论文匿名评议、成果出版等各个环节和方面,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同行评议不仅可以促使科研管理机构的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在同行评议中,专家评审和思考更能发现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交叉点、生长点甚至新的科研领域,使科研的发展更契合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时代的需求。同行评议被认为是目前为止进行资源配置时的一种最有效的决策手段,是科研项目评审制度的生命线。通过它可以使申请项目得到科学、公正和客观的评价。因此同行评议受到科学家和资助机构的高度重视。

三、我国科研资源配置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研经费每年以20%速度增长,但是,并没有取得相应突破性科技进展,是否在科研经费分配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使科研经费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减缓了科研创新步伐,值得反思和研究:

1.科技资源配置布局不均衡现象。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主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科技资源配置水平,是有效地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受科技资源配置规模、配置强度、配置结构、配置方式以及运行模式等要素影响。科技资源配置的程度,决定着科技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现行科技、科研资源的宏观布局上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地区之间、科研机构之间、科研人员之间都不同程度存在分配不合理现象。经费过度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科研机构和高校、知名专家手中,致使科研经费过度集中。有些知名学者甚至一人主持二三十项课题,根本就不可能亲自做,拿到课题后就分包给别人或学生去做,自己甚至连最后统稿都做不到;而有些年轻学者或者虽然名气不大但基础扎实的学者却基本上拿不到课题,面临着没有课题经费的窘境,而且这种现象的存在比较普遍。(18)在发达地区知名专家抱怨最多的是目前的课题制管理模式导致其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来参与课题申请、应付检查和项目结题,还要参与大量本领域内的相关项目评审,没有时间来做研究。(19)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单一。目前,课题制科研经费来源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大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是指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按一定程序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费,主要支持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涉及国家安全研究、行业关键技术研究等,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三类;横向科研经费是指科研人员与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其他社会部门或境外联合开展研究、科技攻关、科技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由对方支付的用于科学研究的项目经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众多且分散,具体数据难以统计。(20)随着财政制度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单位逐步实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规范和细化了支出项目。但是,现有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仍显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执行中不易把握。由于不同学科课题设定前提和解决的问题不同,经费使用办法也应有所区别,但是,各种经费管理办法却如出一辙,没有针对科研项目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实施细则,缺乏有效区分机制。课题制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性项目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而科研经费全额预算管理却完全克隆和放大了计划经济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控制,试图使用一个统一规范的经费管理模式来解决不同学科、不同性质课题的经费管理和使用问题显然是不尽合理的。(21)在国家科技的预算管理和经费支出范围上,国家科技计划经费使用过程中,缺乏制定有针对性实施细则。

3.科研经费缺乏有效统筹。以基础研究为例,经费来源主要有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四个渠道,其中:自然科学基金委有重大计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杰出青年资助项目;中科院有重大创新项目;科技部有“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育部有“211”、“985”等工程,都能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此外,其他部委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科研项目和经费。在缺乏有效统筹的情况下,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导致科研经费分散使用,科研项目重复设置,造成科研人员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而同一科研成果也可以向各方面交账,助推了科研人员四处跑项目、争资金的现象,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潜心研究。由于条块分割,缺乏统筹安排,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使资源难以共享。(22)

4.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课题制是竞争性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科研经费配置三种形式:按照科研管理部门分配,指国家有关科研管理部门上报年度科研预算,经批准后即可获得一定的科研经费支配权,部门分配往往是经费进一步分配的中间环节;按照科研单位分配,指国家直接拨付给某些科研单位的自主或半自主的科研经费,如基本科研业务费、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按照科研项目分配,指科研单位通过申请科研项目从而获得一定资助,为主要经费分配形式,如国家科技计划经费。(23)目前,我国科研经费分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马太效应”突出,主要表现在少数人或团队的经费过于集中。有些科研人员同时从国家、地方等不同部门获得多项重点、重大项目经费支持,而一般科研人员则很难申请到科研项目,不少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常因经费匮乏受到制约。(24)国家实行课题制的初衷是通过课题制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进行攻关,取得科技、科研的重大进步,从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行效果却使这个初衷大打折扣。(25)科研项目采取课题申报制,大部分科研经费通过竞争性分配模式下达。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科研效率的提高,但是,过分依赖竞争模式,也带来短期性、非均衡性、机会成本问题。资源的相对集中达到一定的限度后,必然会出现效应递减的现象。

5.课题项目立项和评审存在制度缺陷。我国国家科技计划在项目的评审过程中,无论项目大小都要经历极为复杂的评审和论证程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科技部门难以全面的照顾到所有的项目而使大多数项目的考核和评审流于形式,徒增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的工作,造成课题组穷于应付、管理部门疲于奔命、与之相对应,在确定大项目时,往往会出现应投入的论证和评审相对不足,造成事实上由相关领导“拍脑门”决定项目的不合理现象。(26)

6.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项目预算不能全面地反映科研活动的全部支出,经费预算规定的支出条款与完成项目实际支出内容不能完全相符。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在确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时,总是认为承担研究工作的科研单位获得了部分财政拨款(如人员费等),因此主管部门再拨科研经费时,就不再全成本拨款了,随着科研单位职工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维持单位运行的公用经费的不断增长,以及离退休人员的增多,造成了科研单位经费严重不足。(27)不同于美国80%以上的科研经费花在“人”身上,我国的科研经费大多数都投到“物”上面去了。我们是二流、三流的人才用一流的设备做科研,但科技竞争靠的是“人”不是“物”。我们从来就没有认真考虑培养一个博士生需要多少成本的问题。(28)科研人员的劳动投入得不到承认,科研经费的人员相关费用的预算比例过低。(29)预算编制不合理。申请项目部门在编制预算时,绩效意识淡薄,主要是凭经验估计,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够,不能很好地利用财务信息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编制的不合理。由于各课题所研究的领域不同,每个科研项目都有其特殊性,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及复杂性,要编制准确、可行的项目预算,难度非常大。(30)

7.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各自为政,职能划分明确,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科研管理部门只重视争取项目,对于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却认为不在职权范围内:财务部门由于对科研管理、经费管理相关规定不熟悉,他们只能判断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规定,无法判断使用是否合理。课题组认为,项目由课题组和科研管理部门共同争取,科研经费收取管理费后就应属于课题组所有,只要符合财务规定,课题组有权对经费进行支配。这种情况就造成了科研经费在使用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因此出现了有些课题科研经费的使用并不是全部用于科研项目上。(31)

8.科研经费重复购置固定资产。我国科研经费大多数都投到“物”上,由于科研和设备管理部门没有联动机制,科研经费的开支审批一般实行课题组负责制,即科研经费到款后,管理部门扣除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对剩余经费的使用则均由课题组决定。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虽已登记入账,但事实上课题组添置的各类固定资产归各课题组支配,科研图书、仪器设备大都由课题负责人负责保管、使用,科研项目结题后无人要求上交和统一归口管理,设备私有化、科研固定资产流失严重。有些设备长期闲置,科研设备重复购买率相当高。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的问题给国家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浪费。(32)

四、完善我国科研资源配置管理机制的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建立健全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是国家科学技术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完善财政资源配置,体现为横向与纵向的制度安排。在财政实际工作中,前者主要是指本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况,后者则主要指财政资源在各级政府间的安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资源配置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而作为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物质载体,财政资源配置不仅是社会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者,而且是全部社会资源配置(包括运用财政政策调节或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调节者。(33)“十二五”期间,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继续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一是完善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对国家科技计划等支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高水平创新团队、公益性科研院所、公益性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支持力度,改善科技基础条件,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努力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保持适当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动力,保证我国原始创新力提升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4)总之,财政资源配置职能,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直接配置部分社会资源以及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完善科技资源配置制度。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或制度的设计是影响市场效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制度不仅是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重要变量,而且是决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新制度经济学,不仅拓展了经济学研究领域,也使得制度本身成为研究各类经济问题的重要因素。在科技领域,制度不仅影响了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35)一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使科技投入水平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要求相适应。二是各级政府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三是对《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组织专家进行同行评议,从技术、经济等全面可行性论证,统筹落实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逐项启动实施。四是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优化政府科技计划体系,重点解决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五是创新投入机制,整合政府资金,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六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规范的监管制度,使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完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一是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财政部门要为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服务。实现三个转变:从对“物”的支持到更加注重对“人”的支持转变;从单纯支持单个单位或项目到更加注重支持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集成共享的转变;从单纯增加投入到更加注重对投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完善政策和管理设计,规范制度和制定科学标准,促进投入和管理水平上台阶。二是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对于能够规范、统一普遍适用的管理规定、管理流程予以制度化;创新经费管理,探索实行后期补助财政支持方式和实现产学研用有效结合,面向结果的财政支持途径(后期资助的含义是科研管理部门掌握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待到科研项目结项时,根据成果鉴定等级不同给予不同数目的经费资助及奖励);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三是完善公开透明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四是完善课题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在市场机制为基础竞争性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下,适度放宽各支出科目限制,加大人员费、管理费等间接费用比例。调整竞争性经费和保障性经费比例,采取非竞争或有限竞争方式,提高分配效率。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协调机制。一是强化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机制。提高科研经费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顶层设计和合理布局,强化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沟通,推进基地、项目、人才的统筹协调。强化国家宏观层面的统筹规划,尤其是国家目标项目、重大科技项目的协商。二是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审核。完善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预算准则,保证预算审核准确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三是强化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相应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结合科研项目的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进行,重点关注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数据的真实性、支出与概算的相符性。

完善科研经费决策会商机制。一是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引导等方式,有效鼓励地方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自主创新政策落实,有效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二是完善科研经费评审机制。引入外部评估,课题评审委托以学术共同体为主体的社会中介组织进行,通过共识引导科研方向。规范同行评审系统,制定出台《科研同行评审条例》引入规避利益冲突原则,提高匿名评审比重。三是设立科技规划、协调、评审监管机构。协调政府部门所有科研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负责对同行评审的争议,具有最终裁决权。

完善科研经费效益评估制度。一是建立定期经费使用评估与反馈调整机制,加强对项目经费实施过程的监控,注重对项目研究及产生成果的跟踪,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完善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管理。要扩大绩效评价的范围,建立绩效评价项目库,把所有的科研项目纳入其中;要延伸绩效评价的环节,从事后评价扩展到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在项目申报时,就要设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目标,并作为项目评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资金安排、使用,到结题验收都要进行绩效评价,并将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配置科研项目经费的重要依据。三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主动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

完善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是加强对科研设备的统一管理。加强科研经费中设备购置的监督和管理,从财务上防止设备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二是加强科研成果形成无形资产管理。对科研成果形成的专利权、版权等无形资产,应纳入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做好财务核算和记录,才能为无形资产的对外使用提供充分、合理的作价依据。三是加强科研购置设备的资产清查。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单位统一管理,结题后应上交单位保管。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时应按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经批准后才能处置。

注释:

①③王硕:《万钢谈维护科研经费分配合理性》,载于《人民政协报》2011年4月7日。

②(28)和阳:《科研经费分配不改不行——专访中科院院士王志新》,载于《商务周刊》2010年20期。

④张其瑶:《没有科学评价就没有科学管理》,载于《评价与管理》2004年第12期,第62-63页。

⑤田华:《基础研究评估中的同行评议和专家评议》,载于《中国基础科学》2005年第5期,第47-50页。

⑥科学技术部等:《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载于《评价与管理》2003年第7期,第39-43页。

⑦(34)张少春:《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载于财政部网站。

⑧张少春:《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科技创新》,载于《科技日报》2011年8月23日。

⑨百度:百科名片。

⑩段国旭:《财政资源配置学论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1)陈庆德:《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1页。

(13)钟晓敏:《地方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14)孙亦军:《浅论我国公共财政职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1期;郭庆旺、赵志耘:《财政理论与政策》(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15)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16)吴俊培、许建国、杨灿明:《现代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17)(33)段国旭:《财政资源配置学论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页。

(18)(25)(31)(32)薛亚玲:《课题制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分析、国外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载于《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第4期。

(19)(21)(26)(29)李正风、崔永华:《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于《科技导报》2011年。

(20)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载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2)高玮、傅荣:《政府科研经费管理与效益研究》,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3)宋永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思考》,载于《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7期。

(24)《科研经费分配要警惕“马太效应”》,载于《中国财经报》2010年3月9日。

(27)杜海娥、董晓东:《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思考》,载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年第10期。

(30)刘娟娟:《地方性综合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年第4期。

(35)吴家喜、彭洁:《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制度变迁分析》,载于《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0年第42卷第4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我国科研资源配置管理机制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