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多棱镜 英国工党:十八年磨一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棱镜论文,工党论文,英国论文,政党论文,十八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打着民主社会主义旗号、属于左翼政治力量的英国工党在经历了18年的在野生涯后,终于在今年5月1日的大选中以绝对优势击败保守党,重新执掌了英国的政权,它的年仅44岁的领袖托尼·布莱尔入主唐宁街10号,成了英国180多年来最年轻的首相。有人预言, 布莱尔当上首相后,将使英国发生像1945年或1979年后那样的变化。布莱尔是怎样领导工党重新崛起的呢?工党将怎样领导英国步入下个世纪呢?
选民青睐于“新工党”和它的领袖
这次大选,工党虽然得益于两党制在选民中产生的心理作用,因为保守党已连续执政18年,实在是让人们感到太厌倦了;工党同其劲敌——保守党相比,确实表现得更好一些。
工党能有这样好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党的领袖托尼·布莱尔。自1994年任工党领袖后,布莱尔在建设“新工党”的口号下,对工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方位的改革。1995年4月, 他实现了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党章第四条“公有制条款”的修改。这个制定于1918年的、声明以实现公有制为奋斗目标的条款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工党左派制定“左”的政策的理论依据,几任党的领袖都想修改它,都因党内左派的抵制而未能成功。党章的修改为工党制定更加灵活的社会经济政策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改变了工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形象。布莱尔还极力拉大工党与工会的距离,向企业界靠近、声称工党也是企业主的党,不再是工会党和劳动者的党。在组织上,他大力吸纳个人党员,使工党的党员队伍从25万猛增到40万,而这些新党员很多都是没有任何“社会主义”观念的青年人。布莱尔的这些改革,使工党面貌大为改观,为工党在大选中增分不少,许多选民,特别是年青的一代,把布莱尔看成是“改革的化身”。
相比之下,保守党则表现得差一些。政府内丑闻不断,党内派别斗争严重,领袖缺乏权威。这些降低了它在选民中的威信,抵消了经济形势较好给它带来的优势。就政党领袖个人来讲,梅杰也远不及布莱尔有魅力,在电视辩论中,根本不是牛津大学培养出来的律师布莱尔的对手。在大选中,许多选民支持工党,是看中了它的领袖。选民们认为,与其他候选人相比,布莱尔看上去“年轻、友善和有现代感”。有的报纸评论道:“英国渴望坚强的精神领袖。梅杰不是这样的人”,而布莱尔则是“新世纪的领袖”。
“布莱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
布莱尔任领袖3年来,改变了工党,使之受到选民的青睐。 与其前任们相比,布莱尔对工党的改造,最突出地表现在纲领政策上。在修改党章后,他利用各种机会表达他和“新工党”的政策主张和经济思想。
在经济目标方面,布莱尔主张建设一个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充满生机的经济体。在这一经济体内,市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的严酷与伙伴关系和合作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创造国家所需的财富,并为一切人提供工作和致富的机会。在布莱尔的努力下,工党第一次在党纲里对市场、私有制持肯定态度。
在所有制问题上,布莱尔认为公有制只是获得自由、平等目的的一个手段。除非工党放弃国有化的主张,否则选民们是不会把权力交给工党的。放弃国有化目标,减少国家干预是布莱尔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工党在经济政策上最大的变化。布莱尔提出了一种“参与制社会”,或曰“人人所有的社会所有制”,用以取代国有制和保守党所推行的私有制。他认为,中间力量和中左力量,应集中精力去创造一种“参与制经济”,这种经济要求吸收每一个人参与决策,每个人都是股东,每个人都参与市场经济框架的经济活动,而不是让少数几个特权人物或者占居民总数30—50%的富人主宰一切。
在市场问题上,布莱尔改变了过去认为市场是低效率和不公正的根源、在道德上是恶的传统观念,认为市场本身是中立的,它是特定商品分配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存在着垄断以及需要提供公共商品的地方,对市场的放任是危险的。所以,布莱尔认为他的观点不同于把市场看作是恶的传统观点,也不同于保守党把市场看作是善的新右派观点,而是认为市场在一般情况下是有效的、公平的,但在一定时期、一定情况下,它是不公平的、非有效的。因此,需要对它进行监控和规范。布莱尔认为,左、右翼在市场问题上的分歧不是相信不相信市场,而是在于怎样利用市场。右翼采取的是自由放任态度,左翼则致力于增加对工业和教育的投资,赋予工业增长的活力以应付日益变化的市场。
布莱尔曾说过,“我从政的目的是与非正义和贫穷作斗争,而不是财富”。因此,他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新工党的具体经济政策就是冷静探索和全面实施高工资、高技术、高投资与高就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社会向人员、智力和基础设施投资,个人和家庭才能得到发展。公、私营部门的相互依赖比它们之间的界限更为重要,要提倡公、私营部门共同为基础设施投资。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想方设法刺激小企业的发展,要鼓励金融部门与工业部门建立长期的关系。
在社会和福利问题上,布莱尔认为,经济效益应与社会道德同步发展,英国需要一套有效惩治犯罪的司法体制,但最有力的手段还是设法杜绝犯罪的根源。他的“严厉打击犯罪,减少犯罪根源”的呼声引起了国民的共鸣。布莱尔主张改革福利制度,认为“高涨的福利预算是经济失败的信号”。他主张实行多层次的社会福利制度,充分发挥国家、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可以看出,布莱尔的经济思想同工党传统的纲领政策确实有很大差异。但是如果同保守党的纲领政策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双方的共同点甚多,在主要方面都趋同。所以,在竞选期间,当依据布莱尔的经济思想制定出来的工党竞选宣言公布之后,《经济学家》杂志就评论它:除了比保守党更谨慎、更少承诺、更像是执政党的宣言外,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有人说工党是在“穿走保守党的衣服”,意即抄袭保守党的政策。而梅杰保守党政府所推行的基本还是撒切尔主义的那套东西。正因为这样,有人称布莱尔的思想是“布莱切尔主义”,还有人给布莱尔送绰号为“托利·布莱尔”(“托利”是保守党的别称)。
历经18年的痛苦选择
就在布莱尔为“新工党”不断提出新的政策主张时,保守党人就呼吁公众“不要接受二流的东西”。可是布莱尔和工党为什么要冒犯“剽窃罪”的风险非要“拿来”保守党的政策呢?工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工党传统的以国家干预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政策曾经给它带来过辉煌。50—60年代的“共识政治”就是保守党在政策上向工党靠拢。然而进入70年代后,这种政策逐渐失去了效力,英国经济陷入困境,其发展速度明显低于西欧其他国家,“英国病”的阴影笼罩着全国。面对这种局面,保守党首先扭转了自己的政策。1975年任保守党领袖的撒切尔夫人提出了一整套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的经济、社会政策,1979年她任首相后便大力推行这些被称作“撒切尔主义”的政策,史称“撒切尔革命”。撒切尔革命果然奏效,使英国又重新振兴了一下子,缩短了英国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可是,当时的工党却无视英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在1979年竞选失败后,继续在已经向“左”偏离的道路上前进。1983年通过的题为《英国的新希望》竞选宣言是工党有史以来最左的纲领。宣言不顾英国社会客观现实的变化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机械地坚持工党原来的目标和基本政策。宣言保证,工党一旦执政,要重新实行国有化并加快步伐,还要大规模增加公共支出,扩大福利。《泰晤士报》对这个宣言评论道:“工党保证向人们提供天堂般的生活,但这种天堂生活要靠向人借贷才能实现,而借贷总是要偿还的。这个宣言不但没有为英国带来新的希望,相反却是绝望。”像工党的这样的竞选宣言只能是吓跑一批选民。这次大选工党遭到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惨败促使工党领导层开始探寻改革工党自身,摆脱困境,走出泥潭的出路。1983年任工党领袖的金诺克在努力修复党的团结的同时,摈弃了党内极左的路线,并对极左派采取了组织上的措施。然而,当时的金诺克还是站在左派的立场上, 因此不可能在政策调整上有大的举措, 1987年工党再度在大选中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失败使金诺克等工党领导人觉醒起来,随后,党内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政策大讨论,对以往工党的政策进行反思。工党领导层认识到工党传统的纲领政策已不适应英国社会现实的需要,然而,由于各种局限,他们并没有拿出取代旧政策的东西来。工党又输掉了1992年的大选。接替金诺克任工党领袖的史密斯继续对工党进行改革。不过在纲领政策上,史密斯也没有什么大的举措和打算。彻底改造工党,使工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落在了新领袖布莱尔肩上。
布莱尔成长为工党领袖不是偶然的。从他的家庭影响和少年时的生活环境看,他应该成为一个保守党或自由党人,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他选择了工党。布莱尔加入工党并在党内成长起来的年代,正是工党陷入困境,党内斗争异常激烈,极左势力急剧膨胀并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他很早就立志要对工党进行改造。但是他的思想也有个发展过程,最初他也是站在左派的立场上,以后逐渐转向中左、中间、中右、右。他的立场转变几乎是与工党领导人立场的转变相一致的,从富特到金诺克到史密斯,工党中央的立场也经历了同样的转变过程。具有自由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布莱尔思想开放,不为工党左的教条和陈规陋习所束缚,堪当改造工党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工党选择了布莱尔,工党在经历了4次大选失败的打击后, 终于选择了“现代派”的代表人物布莱尔为领袖,并认可了他对工党进行激进改革的方案。
从近几年英国经济的状况来看,撒切尔主义的政策还有一定的效力;从这次大选的结果来看,选民们也没有计较工党的政策是“二流”的东西。预计,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基本上能够贯彻它在竞选时所提出的政策方针,其政绩不会比梅杰政府差,但能否象布莱尔所期望的那样,做出像撒切尔夫人当年那样的业绩,人们将拭目以待。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一个新的“共识政治”时期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