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回答--邓小平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_马克思主义论文

探索与回答--邓小平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_马克思主义论文

具有重大价值的探索和回答——邓小平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价值论文,怎样对待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0)03-0047-06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对改革开放30年基本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这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新加的。这一增加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这四个基本问题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集中体现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回答这一问题对于正确回答其他基本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众所周知,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创造性地破解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难题,初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然而,事实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也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创造性回答的,以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回答。正是因为邓小平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他才能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并进而领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本文试图作初步的探究。

一、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多年来,虽然我们有许多人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2]特别是“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3]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4]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亦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对这样一个理论体系的把握和理解,必须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着力抓住其精髓。邓小平直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论述不是很多,但每当提到却从来不是空泛议论,而总是抓住本质,着眼于其中最核心的东西。他认为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早在1977年9月,邓小平就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5] 1978年6月,他又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1978年12月,邓小平进而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6]1992年春,在视察南方谈话中,他再一次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7]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个科学命题,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本性、发展规律和精神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核心的一个崭新的概括,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具体分析各种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8]毛泽东也曾经指出:“认真调查研究,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是抽象的主观主义的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9]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思想,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10]认真研读《邓小平文选》,我们可以发现,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中,他特别强调把握具体实际的重要性;在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他特别强调从一般到个别,即特别注重分析具体事物的特殊性。邓小平反复强调,不但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对客观实际进行具体分析,而且在理解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具体结论时,也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须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对同样问题的论述,为什么在提法、分寸、着重点上有所不同。否则,必然导致教条主义。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策和纲领,就是他具体分析中国具体实际的结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本质的特征是实践性。它不是象牙塔中的抽象学问,不是经院哲学的教条体系,而是历史实践及其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矢”和“的”的关系。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马克思主义这根“矢”,就是为了射中国革命这个“的”。他指出,离开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空谈理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极为有害。邓小平认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坚持,但同时要坚决反对本本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他说:“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12]他还说:“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13]只有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的意义,也才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出路。

第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决定性的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14]因此,社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衡量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就要先看生产力的水平。邓小平牢牢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他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15]但是,从1957年到1978年的20年里,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总的说来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对外闭关自守,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导致不但不能发展生产力,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时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16]经过总结,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17]“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8]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入社会主义本质,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置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首位,这些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第五,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穷其毕生精力探索真理,目的不是要构造绝对真理的体系,而是要为人类的实践提供指导。恩格斯以其远见卓识早就向人们宣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9]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也着重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他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20]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方法论功能,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永不衰竭生命力的源泉之一。邓小平特别重视这一思想,他曾多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21]在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功能问题上,邓小平说:“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2]他还认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23]因此,邓小平要求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理论、一种世界观,也要看成是方法。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推进我们伟大的事业,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

二、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24]在《邓小平文选》的末篇,他仍然满怀信心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就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所得出的结论。之所以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认为有以下三点根据: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优越于其他的思想。[2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邓小平指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作不同的把握:从理论创造主体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它的创立者,但马克思主义不专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应包括后继者们对它所作出的贡献。他说:“讲初期的发展时期的资本主义,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资本论》;讲帝国主义,总还是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讲社会主义,列宁和斯大林都有,毛泽东同志也有重要的发展。”[26]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27]从内容体系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种领域的完整的学说。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坚持其科学体系,绝不允许割裂、歪曲或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庸俗化。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28]从阶级属性上看,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又是无产阶级利益的根本表现,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宗旨,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好坏得失的标准之一。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邓小平认为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彻底地、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任何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都不是出于迷信,而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中作出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陷入灾难的深渊,外受欺侮,内遭压迫。无数志士仁人,不惜流血牺牲,拯救国家,又终因旗帜不明、散不成阵、弱不敌强,屡屡失败。中华民族找不到出路,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找到一面在黑暗中能够指引方向的旗帜。十月革命胜利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集合于这面旗帜之下,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人民才真正看到了希望之光。

我们党在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过两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一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践成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次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产生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时的冲动或盲目的迷信,而是历史之必然、中国国情之必然。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9]

展望未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历史性机遇。我们能否抓住机遇,根本问题就看我们举什么旗帜。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30]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迄今已经一个半世纪。经过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今天,它已经由在欧洲大陆上徘徊的一个“幽灵”,成长壮大为磅礴于全球、具有巨大威力的伟大思想。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经济和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多年来,除有人公开反对和攻击马克思主义之外,一些人更多的是宣扬马克思主义“陈旧论”、“过时论”,认为现在还谈“坚持”是不识时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对此,邓小平始终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略家的姿态,展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未来前途和历史命运的无限信心。他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1]他赞同“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这一论断,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并一再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马克思主义比其他思想优越”。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一定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理论诞生伊始即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应“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2]恩格斯后来多次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3]列宁也说:“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个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34]这里的“随时随地”、“发展”和“推向前进”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提出新的观点或修正已有的结论,比如巴黎公社革命后对社会改造理论的修正,恩格斯晚年为《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撰写序言时对当年乐观估计欧洲革命形势的反思,等等。这里强调的就是“时代化”。二是针对不同的民族、国情特点而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比如恩格斯对俄国及东方被压迫民族革命道路的预测,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等等。这里强调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诀所在。

作为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强调,一方面,老祖宗不能丢,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和旗帜;另一方面,实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理论也必须随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35]在当代,“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36]针对一些人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他批评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人们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因此,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真正的坚持,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

那么,应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呢?邓小平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与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和表现形式。邓小平多次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普遍真理,另一方面是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37]1986年11,11,在会见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邓小平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38]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不断地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通过这种结合,产生出具有各民族、国家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二,要结合新实践,开拓新领域,创造新理论。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39]而我们又“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后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40]为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尊重实践,解放思想,着眼发展,敢于突破旧的思想框框,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去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去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反复倡导勇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41]敢于说“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42]“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43]正是由于邓小平具有政治家的胆识和气魄,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才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发展是硬道理论”、“一国两制论”等一系列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就是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若干个别词句搬运到中国来当作教条,毫不研究这些词句是否合乎中国现时的实际情况,其实质是理论和实际相脱离。教条主义曾经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大大妨碍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以,毛泽东指出,教条主义是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大敌当前,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革命才会胜利。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一度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教条主义。这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两个凡是”的观点,将毛泽东思想教条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局限于本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局限于传统;对“一国两制”局限于斗争思维;等等。这严重束缚了我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此,邓小平大声疾呼,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他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4]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正是由于牢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才能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同时,也要反对对待马列主义理论中的形式主义态度。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45]学马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搞专业的人的学习,当然要认真读书,读大本大本的书,作细致的学习和研究,要理论结合实际地思考。另一种是广大干部的学习,对他们学习的要求:要精,要管用。精,要掌握精髓;管用,要能用来指导实践,指导工作。如果不从实际出发,没有明确的要求,规定读多少“本本”,不仅办不到,就是读了这么多的“本本”又有什么用呢?这只不过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因此,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确立以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标签:;  ;  ;  ;  ;  ;  ;  ;  ;  ;  

探索与回答--邓小平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