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俄罗斯Turgnhev研究综述_俄罗斯文学论文

今天俄罗斯Turgnhev研究综述_俄罗斯文学论文

今日俄国屠格涅夫研究概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屠格涅夫论文,俄国论文,概观论文,今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较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其他作家,屠格涅夫是幸运的,人们对他的研究几乎没有中断过,他的文学遗产是俄罗斯乃至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把他视作美的典范,他的创作被后人视为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被公认为当今俄国屠学界一大成就的是屠格涅夫作品书信全集28卷30本的问世(作品15卷,书信13卷15本,缩写为ΠCCД)。这部全集由阿列克谢耶夫主编,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出版,将丰实的传记和文史资料系统化,使得作家丰富的书信体创作遗产得以出版和诠释(书信6264封,其中有1638封首次发表)。这是俄罗斯当前最有学术权威的屠氏文集。如今在俄不论是著书还是撰文,所引屠文必须出自此版本,并已约定俗成,若文章引文只需注明卷数(罗马字母)和页数,若引书信,则需加一字母Π在前。例,出自书信第7卷360页则为Π., Ⅶ,360。 此外和屠格涅夫作品书信全集一并问世的《屠格涅夫文集》,还有《文学遗产》第73卷和76卷是对全集的理论补充。

屠格涅夫研究领域的比较文学在俄罗斯盛行已久,早在50、60年代阿列克谢耶夫与布拉果依便分别以自己的著作《〈猎人笔记〉中的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世界意义》和《现实生活的诗卷》创立了这一课题研究的开端。这个时期有影响同时也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著作应首推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出版的《屠格涅夫和他的同时代人》,到了70、80年代一大批研究屠格涅夫与国内外文学发展相关的专著和文章应运而生;拉达丽娅的《屠格涅夫和法国经典作家》、《友谊的契机:屠格涅夫与乔治·桑个人交往和创作上的联系》、阿列克谢耶夫的《屠格涅夫和拉丁语系》等。那札罗娃的《屠格涅夫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文学比较的涵盖面较宽,这位研究家洞悉了屠格涅夫传统在19世纪70到90年代与20世纪最初十年作家(如:埃尔特里、西皮里亚克、阿·托尔斯泰、布宁、库普林、高尔基等)创作中的继承和发展。在比较文学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库尔良茨卡娅的专著《屠格涅夫与俄罗斯文学》,这位批评家从个性比较入手,探究了屠格涅夫与前辈作家普希金、果戈理的遗传关系和与同时代人列斯科夫、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方法的同与异。库尔良茨卡娅是俄罗斯屠格涅夫研究界一位颇有建树的研究家,她文笔恢宏,立意深刻,构思严谨,见解独到,在屠格涅夫研究领域她涉猎广泛,不光是在比较文学方面,在研究屠格涅夫作品体裁特色上也独领风骚,她的《屠格涅夫19世纪5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结构》属70年代俄罗斯学界领衔之作,书中确定了屠格涅夫在这十年中中长篇小说的各类美学思想体系,用体裁塑造性格的原则和心理分析的形式。在对《阿霞》的分析中这位研究家打破综合分类等模式,行文与作品结构并进,即紧紧贴着作品结构去研究,抽剥茧丝般地将《阿霞》解析得细透极至。在研究屠格涅夫作品体裁特色中与库尔良茨卡娅专著相媲美的是马尔科维奇的著作《屠格涅夫19世纪30至50年代的俄国现实主义小说》,该书把作家的前四部长篇小说作为重点去分析研究,以探明1855年到1862年间长篇小说家屠格涅夫艺术体系的嬗变,阐述这四部小说的诗学特征和规律,并分析了作家、人物、读者的距离和相互关系,同时指出若要比较应将这些小说与那个时代其他作家的长篇小说联系起来,如皮赛姆斯基的《一千个灵魂》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等,不过评论家在精确指出完整的屠格涅夫艺术体系也应包括后两部长篇小说的同时却没有对后者予以专门研究。

俄罗斯屠学界从未中断对作家小体裁作品的研究。穆拉托夫的《屠格涅夫1867至1871年间的中短篇小说》是专门研究作家中短篇小说体裁的著作,在探明屠格涅夫这一时期中短篇小说中民族历史特征问题的同时,这位研究家确定了屠格涅夫60年代末创作的基本特征,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中短篇创作中作家注重的是人在旧的生活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穆拉托夫指出:“屠格涅夫感兴趣的主要是过去,他试图弄清奇怪但不很典型的,依他所见是真实的故事的涵义,与此同时发现这些故事与按他所理解的民族意识的‘根本特性’的直接联系,这些‘根本特性’表现在固定的‘文化形式’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穆拉托夫由此得出结论,屠格涅夫创作的是“回忆的中篇”,这一学术定论在俄罗斯屠学界被广泛承认和接受。在对“回忆的中篇”研究中尤·尼格玛杜琳娜的《屠格涅夫60至70年代回忆中篇小说的心理冲突特征》一文颇具学术效应,文中对《阿霞》、《初恋》、《草原上的李尔王》、《春潮》中人物的矛盾心理作了综合分析。此外,萨莫恰托娃、格罗莫夫对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等特写和短篇都作了精辟独到的研究。

俄罗斯屠学界对屠格涅夫的戏剧创作的研究不算很多,被人们称道的是库切罗夫斯基对《乡村一月》的三个版本和《线从细处断》进行了分析研究,别尔德尼科夫对契诃夫和屠格涅夫的戏剧作了大量的比较分析。顺便说说,屠格涅夫的《乡村一月》、《单身汉》等是莫斯科各大剧院经常上演的经典剧目。

在当今俄罗斯全面分析屠格涅夫作品及其艺术特色的纲领性专著有沙塔洛夫的《屠格涅夫的艺术世界》,库尔良茨卡娅的《长篇小说家屠格涅夫的艺术方法》和普斯托沃依特的《屠格涅夫——语言艺术家》。在《屠格涅夫的艺术世界》中沙塔洛夫从美学思想的整体性及其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具体体现两个角度去洞悉屠格涅夫的艺术世界,揭示时代与性格、作者与人物的相互关系,在研究各阶段作品特色的过程中判明作家心理描写的嬗变,确定其心理分析形式有别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类手法,著作有很强的学术性,有诸多独特而又令人信服的新发现。普斯托沃依特的《屠格涅夫——语言艺术家》是屠学界为人熟知的作品。有别于库尔良茨卡娅,这位学者以晓畅明快的手笔,由浅入深的方法将语言大师屠格涅夫的美学世界从容展开,可读性和学术性有机结合,故受到欢迎,此作连版三次,版版均具新意,然作者尤喜第二版,即80年版。和沙塔洛夫的《屠格涅夫的艺术世界》、普斯托沃依特的《屠格涅夫——语言艺术家》一道成为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文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的还有库尔良茨卡娅的《长篇小说家屠格涅夫的艺术方法》。1994年年逾84岁的库尔良茨卡娅又出力作:《屠格涅夫的美学世界》,笔者有幸得到这位善良而又睿智的老人的馈赠,她称这部书是她一生从事屠格涅夫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并说,有了这本书便无需再读她的《长篇小说家屠格涅夫的艺术方法》了,言语间竟流露出悔其少作之慨,同时郑重告诉笔者,她现在正在写一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专著,并兴致勃勃地讲起她的构思和观点。库氏新作吸收以往著作之精华,对屠氏风景描写的美学伦理因素、语言中定语的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和作家的哲理构思进行了再挖掘、再研究,同时加重了文学比较的因素,这无疑是库尔良茨卡娅晚年对屠格涅夫研究的又一重大贡献。

当今俄国屠学界的名人名作还有巴丘托:《长篇小说家屠格涅夫》,比亚雷:《屠格涅夫和俄罗斯现实主义》,格里高利耶夫:《屠格涅夫和他所从事的活动》,马尔科维奇:《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中的人》等,上述著作均列入1995年出版的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教学大纲,遗憾的是该大纲中已见不到沙塔洛夫和库尔良茨卡娅的大名,也见不到普斯托沃依特的得意之作《屠格涅夫——语言艺术家》,取而代之的是他的中小学教师教学参考书:《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新大纲的变化反映了当今俄罗斯文学价值取向的不断更新和新的文学趋势。

目前有影响的博士副博士论文有:沙塔洛夫的博士论文《屠格涅夫诗学问题》其学术价值和成就众所瞩目,我国学者朱宪生对此已略作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利沃夫市的波里亚科娃的博士论文《屠格涅夫70年代的中篇小说》,这一业已发表的著作出色地分析了屠格涅夫70年代中篇小说的思想美学财富和体裁特色,同时还论及作家这一时期的创作方法。布达诺娃的博士论文《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对话》和别里斯卡娅的副博士论文《屠格涅夫与冈察洛夫的人物描写原则》在普斯托沃依特看来是学位论文中的佼佼者。巴希辛的副博士论文(学术导师巴赫金)《屠格涅夫的早期叙事诗:从叙事诗到长篇小说》颇具新意,它拉开了将屠格涅夫的创作予以科学分期,将作品进行艺术分类的序幕。与巴希辛相呼应的是印度研究生巴拉尔吉·什亚玛帕德的副博士论文《晚年屠格涅夫的创作诗学问题》,它顺应了屠学界对屠格涅夫晚期作品的兴趣日渐浓厚的需要。这篇论文极其透彻地阐明了作家晚期创作的特征。作者运用在伦敦和巴黎查得的资料对作家晚期艺术手法的复杂性予以着重考证,并将这种复杂性归结为他晚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现实主义紧密交织,并由此构成晚年屠格涅夫独有的现实主义风格特质;同时什亚玛帕德反对所谓屠格涅夫晚年不再用“隐蔽心理学”原则这一既存说法,普斯托沃依特对此深表赞同,并从屠格涅夫的书信中找出了作家晚年仍运用“隐蔽心理学”原则的创作自白。

为科学编写屠格涅夫传记生平而不懈工作的有古切亚尔、布罗茨基,还有奥寥尔“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自然保护区学术顾问切尔诺夫。近十多年来颇具学术效应的屠格涅夫传记著作有那乌莫娃的《伊万·谢尔盖维奇·屠格涅夫》,恰尔马耶夫的《伊万·屠格涅夫》,列别捷夫的《屠格涅夫》,著名屠格涅夫研究家列别捷夫用一年的时间将《屠格涅夫》简装本充饰成一部洋洋数十万言的传体巨著,补充和披露了大量前所未闻的新资料。这部著作已被列入俄罗斯“名人传记”丛书,对此我国屠学界已作简要介绍(见《俄罗斯文艺》1997年第二期(《立足于史料》传统中求新——评俄国最新的《屠格涅夫传》作者:周雁)。作家生平回忆领域的一大工程理属莫斯科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同时代人回忆屠格涅夫》(1969)两卷本的问世,书中内容极为丰富,搜集了国内外大作家、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乃至19世纪70年代革命家对屠格涅夫的回忆与评价,其中不乏名人名家对屠格涅夫及其创作所作的精彩而又精辟的论断,为屠格涅夫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学术信息和参考资料。在此还应提及在屠氏研究检索工作上作出巨大贡献的莫斯托夫斯卡娅,她继续了那扎罗娃和阿列克谢耶夫主编的《屠格涅夫研究资料索引》(1918—1967),分三次,编出了从1968年起至1986年的屠研资料索引,现在这项工作还在继续。莫斯托夫斯卡娅所作书目极其详细,连画报、报纸上的小块文章只要与屠格涅夫有关,都被她列入目录中,为屠格涅夫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普斯托沃依特看来,屠格涅夫的艺术技巧、作家的书信、作品的版本考订、文本和语言的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俄国屠学界仍期待着一部论屠氏语言文体的学术专著问世。

1993年应视为俄罗斯的屠格涅夫年,这一年屠格涅夫的研究文章超过了近十年里的任何一年。在政局不稳、经济不振的1993年俄罗斯两次召开纪念屠格涅夫诞辰175周年的学术会议,两会时隔只一个月, 这不能不说是屠格涅夫当今仍为俄罗斯人所钟爱的具体体现。

1993年10月5日纪念伟大作家屠格涅夫诞辰175周年的学术会议在作家故乡奥寥尔隆重开幕。会议由俄罗斯教委委托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奥寥尔师范学院、国立屠格涅夫文学博物馆联合主办,性质为独联体高校间的学术会议,与会者多为学者名流。由于会前两天俄罗斯政局突变,交通受阻,有37人未能到会,仍有35人在会上发了言。大会议题为《屠格涅夫世界观和艺术方法问题》,奥寥尔师范学院教授、语文学博士库尔良茨卡娅和莫斯科大学教授、科学院士普斯托沃依特分别以自己的报告《屠格涅夫的艺术方法:研究成果与任务》和《语言艺术家屠格涅夫的审美信念》拉开了大会的帷幕。会议内容相当丰富,来自圣彼得堡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著名学者尼基金娜在题为《屠格涅夫主要长篇小说的主要手稿(拜读〈父与子〉草稿的总结)》的报告中首次披露了她在巴黎发现的屠格涅夫名作手稿,与会者纷纷传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莫斯科代表毫不留情地兜了底,说这份手稿是他们在巴黎用重金买得。奥寥尔“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作家出生地)自然保护区学术顾问H·切尔诺夫以《大学生屠格涅夫和他的同窗》为题的报告丰富了屠格涅夫的传记资料。奥寥尔师范学院教授、语文学博士B ·科斯金的报告《屠格涅夫时代的歌曲在当今的流传》作得相当有特色,他亦念亦唱,声情并茂,训练有素的男高音把整个会场变成了剧场,大会由此进入了高潮。大会的最热课题是将屠格涅夫与国内外作家作比较,屠格涅夫与契诃夫的比较最为火爆,竟有7 篇近乎同样题目的报告。会议开得热烈、圆满、成功,主持人库尔良茨卡娅认为:“较之于往年,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发挥”,“尽管发言人没有全部到场,但每个人发言都各具新意,可谓色彩纷呈,各领风骚。”值的一提的是会期的第一个晚上由尼基金娜和她的同行娜塔丽娅·彼得罗芙娜牵头,举办了一个小型屠格涅夫研究沙龙,参加者仅限于屠氏研究大家,整个过程,切尔诺夫显得尤为兴奋和活跃,许是因为此种盛会难得一次,也许因他的身份特别,论及屠氏的生平,他如数家珍,似乎唯有他最有发言权。切尔诺夫根据所掌握的史实资料对屠格涅夫的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进行了重新评价,称其为“伟大、天才的女人”,同时认为所谓的屠格涅夫在轮船上遇到火灾时惊呼的“救救我吧,我是母亲的唯一儿子”是对屠格涅夫的丑化和杜撰。

以作家戏剧作品的演出和作家故居的参观(切尔诺夫主动出任讲解)为伴,为期4天的学术会议就此圆满结束。会后, 《奥寥尔真理报》、莫斯科电台和俄罗斯电台为此均作了采访报导。

可以说,奥寥尔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即将召开的莫斯科会议所作的人力和学术上的准备。这次会议最大特点是没有门户之见,莫斯科学派和圣彼得堡学派难得地坐到了一起,携手走进屠格涅夫的艺术世界;另外与会代表全为前苏联的学术故交,关起门来仍为一家人,所以代表们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真正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故而信息丰富而真实。

这几年俄罗斯屠格涅夫研究的一大盛典是1993年11月2日至6日在莫斯科大学召开的纪念屠格涅夫诞辰1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与会者来自美国、德国、韩国、中国、日本和罗马尼亚,同时还有来自独联体各个国家的代表,大会议题是《屠格涅夫与当代》,分设三个专题:1 )俄国和世界文学发展中的屠格涅夫;2)屠格涅夫:世界观、审美信念、 艺术手法的认识;3)屠格涅夫:体裁特色、方法、诗学、文体、 传记。三天内宣读论文50篇。

围绕第一个专题,与会者将屠格涅夫与前辈和同时代作家相比较,不仅与本国作家比,也与外国的作家比,较引人注目的报告有:斯米尔诺夫的《屠格涅夫创作中的普希金浪漫主义传统》、涅兹维茨基的《屠格涅夫和果戈理》(小说与叙事文学)、丘霍娃的《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普里斯卡娅的《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有两篇报告同以《屠格涅夫和契诃夫》为题(舍留金和雅尼娜),另有韩裔俄藉学者金列霍的《屠格涅夫和东方》等,还有费契的《论屠格涅夫散文诗对斯拉夫文学的影响》。伊文斯基的《维亚泽姆斯基论屠格涅夫小说〈春潮〉》披露了批评家对屠格涅夫小说的布局和爱情描写所持的否定态度。研究家们分析了作家群中艺术系统的相关和相近,其原因在于遗传性继承、类型的相似和相互的影响。在大会的第二专题中屠格涅夫“隐蔽心理学”原则得到了别开生面而又丰富多样的研究,如普斯托沃依特的《屠格涅夫的审美信念》、诺维科夫的《屠格涅夫和俄罗斯哲理思维的确立》(作家在19世纪50年代中篇小说中的“瞬间”情景),这些报告力求探究在具体作品中屠氏“隐蔽心理学”原则的运用形式。

围绕这一课题,论述屠格涅夫作品中的宗教作用和带有宗教色彩的象征意义的一些报告被视为富有新意而予以肯定,如萨沃斯基娜的《屠格涅夫创作中的基督教形象》,亚沃尔斯卡娅的《屠格涅夫象征因素的作用》等。

美国代表罗伯特·杰克逊和罗利弗·克鲁格受到大会主席团的“优待”,会议专门腾出整整一下午时间让这两位“贵客”尽兴立说。两篇报告对作家的诗学特征作了哲理性的研究。杰克逊的报告题为:《屠格涅夫创作中的命运和性格问题——论短篇小说〈笃、笃、笃……〉》,注重研究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屠氏小说中的隐秘的、神秘主义的创作倾向,克鲁格则从分析《斯捷诺》入手侧重研究屠格涅夫早期作品中的欧洲传统并指出了叙事诗中的拜伦风格因素。

第三专题的报告大部分涉及屠格涅夫晚期创作,如韩国李汉泽的《屠格涅夫创作中的“死”》,乌杰列夫斯基的《屠格涅夫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抒情诗人》,卡达耶夫的《埃尔特里艺术世界中的屠格涅夫和卡尔·马克思》等。

4 日晚部分代表赶赴圣彼得堡参加那里的纪念屠格涅夫的学术会议,并参观了屠格涅夫在圣彼得堡的故居旧地。11月7 日下午大会组委会在莫斯科教师之家举行了一场纪念屠格涅夫诞辰175 周年的文学音乐晚会,教师之家的美声独唱演员均参加了演出,晚会角本撰稿人为普斯托沃依特,同时还上演了这位研究家创作的《爱情抒情和弦》(屠格涅夫作品文学大串演),此剧共为两部分,剧情选自艺术家的诗歌、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诗乃至屠格涅夫与友人通信和日记片断,此剧内容与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剧情意趣横生,生动感人,给与会者留下了圆满的极为愉快的印象。

俄罗斯“奥斯坦金诺”电视台对大会实况作了采访报导。

被视为大会使命的是编纂屠格涅夫生平传记。除上面已列举的传记著作外,应专门介绍一下1992年的又一部传记新作,即鲍罗维茨卡娅的《人尽曲终——屠格涅夫传》,此乃向大会馈赠之作,激起与会者浓厚的兴趣。《人尽曲终》这部书引用了大量的日记、同时代人的回忆录等,严格依据真实材料写成,完整叙述了一个贵族之家的衰落史,与此同时披露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屠氏生平事件。

《人尽曲终》中屠格涅夫的母亲瓦尔瓦拉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残酷、凶狠,她是个聪颖、多才而有气质和魄力的女流,苦难的童年,不幸的婚姻,孤独的晚年造就了她奇特的性格;屠格涅夫父亲也并非专事拈花惹草,当《初恋》中齐娜伊达原型沙霍芙斯卡娅对他主动出击时,他也曾退避三舍,但终因挡不住少女的炽情而落入情网;屠格涅夫的哥哥虽为父母生,却不得父母爱,他的命运显得奇怪而悲凉;维亚尔多并非人们想像的美貌脱俗,她的艺术生命极为短暂,只是凭借了屠格涅夫她才闻名至今。她的长相远谈不上漂亮,且工于心计,俗气,她对屠格涅夫与其说是出于爱情,倒不如说是出于个人得失的考虑,这一切的一切给屠格涅夫苦苦追求的爱情罩上神秘悲楚的光晕。屠格涅夫是俄罗斯走向欧洲文坛的第一人,其间离不开维亚尔多丈夫的周旋,甚至屠格涅夫与维亚尔多间的红线也由他牵起;屠格涅夫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决斗,并非因为文学纷争和思想分歧,而是在托尔斯泰看来屠格涅夫搅乱了他妹妹宁静的生活。屠格涅夫一生屡涉爱河,但终扬不起一叶生活的劲帆,无力地徘徊在别人的港湾边,痛任青春流逝,了度残生。

作家鲍罗维茨卡娅不带任何主观定论,一切如实而客观道来,让读者去还屠格涅夫一生以本来面目。作者文笔清丽而有意蕴,精彩处,确也散发出“迷人的阴郁”。

1993年莫斯科会议文集历时4年,辗转诸多城市,终于在1997 年由莫斯科大学“对话”出版社出版。在出版业愈益商品化的今天,屠格涅夫并没有被时代忘记,用普斯托沃依特的话说:“人们对他的创作的兴趣与日俱增”。

标签:;  ;  ;  ;  ;  

今天俄罗斯Turgnhev研究综述_俄罗斯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