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团长 广东 龙川 517300
摘 要: 戏剧是我国的经典文化艺术, 是以演员的舞台表演为中心的艺术,表演者依据剧本,诠释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让表演者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同时向观众传达戏剧魅力。本文简要阐述了戏剧舞台节奏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对戏剧演员的舞台行动与语言节奏的把握进行分析探讨,希望提高戏剧表演的艺术性。
关键词:戏剧表演;节奏;语言;行动
前言
戏剧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给予了表演者充分的舞台展示机会,戏剧演员根据戏剧设计的情节内容,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将塑造的角色展示给观众。戏剧表演中掌握表演节奏是整个表演过程的关键, 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处理手段,节奏的带动能够使观众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极佳的观赏体验。戏剧演员能否把握舞台节奏,在表演中将肢体表演、语言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戏剧表演能够成功具有直接影响。
1.舞台节奏概念与影响因素
舞台节奏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不同于自然界的节奏,当我们坐在剧场里看戏的时候,会对戏中的情节、戏剧演员的表演、舞台的调度、音乐和灯光产生情绪上的反应。我们会将这时产生的情绪和对剧中台词、音乐、灯光等单个元素的刺激合并在一起进行一个感性与理性的复合,最后得出一个综合的感觉。而这样不断接受和感知的过程会不断地循环重复,时时刻刻进行着交替更新,当两个时间段刺激接受到的感觉出现明显差距时,我们便会感觉到相应的松弛和紧张。而正是这种紧张和松弛构成了节奏的最基本形式。优秀的戏剧作品是会在需要戏剧演员产生某种情感时,使你一下产生共鸣,戏越好产生的共鸣就会越强烈。而就在这个时候戏剧的力量就产生了,换句话说当共鸣产生的时候节奏就拥有了力量。
2.行动节奏
2.1角色的心理行动
任何一个优秀的戏剧演员所创造出的角色形体行动都代表着他丰富的心里内涵,这内涵所流露出的不单单是想让观者看到这个人物的生活经历,而是想要主动地带入并激发观者去追寻、探求人物生活经历之上更多的东西,只有观者自己用心灵才能去触碰和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因此,想有正确的外部行动就要打好找准人物正确的心理行动的基础。想要找寻正确的人物行动逻辑顺序就必须先找到正确的人物心理逻辑。在生活中,当我们内心对客观事物产生需求的欲望时,我们通常便会用语言或者形体行动去达到目的。但在舞台上正好是相反的,观众会通过戏剧演员的语言或者形体行动来判断人物的心理。
2.2角色的形体行动
戏剧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它包含着各个方面的艺术因素,而这些艺术都有自身的节奏。
文学是语言的节奏、灯光是明暗色彩的节奏、美术是色彩线条形状的节奏、音乐和音响是听觉的节奏、而表演则是行动的节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逻辑是由内部到外部的动作表达。但在戏剧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并不是这样的。导演和演员则需要把舞台行动进行编排和组合,最终达到展示人物内心的目的。
静也是一种形态的动。在舞台上,我们通常都是看到戏剧演员在说话,在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完成自己的行动目的。有的时候戏剧演员之间不说话但戏仍旧在进行着,甚至有的戏通篇都是零对话的,仅仅通过行动也能够完成整部剧的呈现。那这个时候节奏就赋予了行动的语言。恰恰正是这样无言的节奏,反而比有言的节奏传达出来的效果要更强烈[1]。
3.语言节奏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台词在舞台表演的创作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对语言的分析、剖析以及对语言的艺术处理,是戏剧演员重要的基本功。戏剧演员作为一个创作者当然要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必然是以自己的认识水平去分析和认识角色,以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去塑造角色。同时戏剧演员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把握着创作的方向,因此戏剧演员的自我修养、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很重要。
语言动作使得剧场成为人类艺术创作中最有力、最感人的形式之一。在舞台艺术中,语言既是前一轮创作的结束,也是新一轮创作的开始。戏剧演员二度创作的基础和依据就是剧作者的台词。然而戏剧演员之所以需要作者的语言,并不是为了要背熟它,做机械的舌尖活动,而是把它当作推动戏剧演员想象的主要材料,是为了认识作者台词中所包含的全部丰富思想。语言本身就是非常强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舞台演出的语言节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戏剧演员的节奏,取决于戏剧演员感觉并传达节奏的能力。语言节奏是帮助戏剧演员进行正确体验的技术,同时也是形成舞台行动节奏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戏剧演员对言语节奏的掌控是多么重要。下面我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范例,具体地分析戏剧演员是怎样处理舞台语言节奏的。
3.1语言的停顿、重复及重音
节奏最简单的表现是在重复中体现,意思是说某个单位以相同的间隔重复出现而形成一定的格局。比如:AAABBB每一个字母之间间隔出现重复,于是便有了节奏。若只有BB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间只有一个间隔则没有了节奏。一个好的剧本,其实它本身就已经具有了强大而又丰富的节奏。这些节奏会通过作者在剧本中对场景的描述和语言的流露而呈现在我们面前[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戏剧演员想要得到节奏的效果时,戏剧演员本身就需要通过自身对剧本中角色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语言和台词的重复、重音和交替、停顿来达到。戏剧演员在对剧本理解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节奏去表达,从而制造出推动情节发展的能量[2]。比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这段对话:
孟烟鹂:回来啦。
佟振保:外面一直下着雨,烦死人了。
孟烟鹂;脚都湿了,烧点热水洗洗脚。
佟振保:不用了。
孟烟鹂:着凉了吧!
佟振保:觉得脏嘛?我觉得小裁缝还在。赶孟烟鹂:喝口白兰地,暖暖肚子。
佟振保:你能不能不在我背后说话。孟烟鹂:我就想帮你做点事。佟振保:把沙发罩换了。
孟烟鹂:刚换的。
佟振保:再换。
孟烟鹂:我想帮你做点事。
佟振保:再换。
孟烟鹂:急酒伤身。
佟振保:你能不能不在我背后说话。
孟烟鹂:我想帮你做点事。
佟振保:关灯,睡觉。
孟烟鹂:你也早点......睡吧。
这一段对话的规定情境,是佟振保工作一天到家,看到令自己反感的孟烟鹂并怀疑家里被小裁缝来过的一段戏。由上段对话可见,交替着对话的节奏和步步紧逼的语音重音推动了这段情节的发展。停顿的作用也在上述的对话中得到了强调。孟烟鹂的每一次停顿都使我们感到紧张,而这样重复的停顿无形中就使得矛盾冲突一层一层地累积到了一个尖锐的点,使我们感觉到一股令人窒息的气氛凝固了全场,一下子就让观众陷入到了戏剧的旋涡中去。但由于推进的作用,这个时候的停顿就需要有一个新的力量去推动它往下走,这时我们注意到了佟振保的情绪和语言的重复所起到的推进作用。上文中佟振保的问话不断重复的问题和情绪会在每一次孟烟鹂的停顿前出现。这样不但打断了停顿,而且一次次地将一个更新的能量提了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交替着的对话在这样一来一回的重复对话中,节奏不断得到加强,气氛也跟着不断紧张。如此凝固的气氛反而让台词非常精炼并且直击要害,到了这段的最后,佟振保的琐碎话语直接变为简单的“关灯、睡觉”,孟烟鹂的回答也跟随着节奏的发展,到了最后结尾的是与否,仿佛一切的解释都已经是多余的。
如此可见,在佟振保和孟烟鹂的对话中对于停顿的重复使用,佟振保对于同一个问题和情绪的重复在传达给孟烟鹂时对于所想所做的重音强调,就自然地构成了这段戏松弛和紧张的重复交替。
3.2语言节奏的变换
我们都知道重复的节奏是起强调作用的,如果我们整部戏剧都在使用同一个节奏则会使观者感觉索然无味。不管是戏剧演员还是观者都会发现语言模式上的重复使用,反而会对节奏起到反作用,但若戏剧演员有意识地将语言模式在一定数量上重复,就只会让敏感的观众反感,这时的节奏便失去了他本该发挥的作用了[4]。试想一下,我们在观看戏剧的时候,台上的戏剧演员在说着一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情,这会立马让我们失去观看的兴趣。那是什么让这一切改变并可以勾起兴趣呢?那就是变换节奏。
语言改变节奏的例子在这部戏剧中也随处可见。例如《结婚》中,春子在以布莱希特式的表达方式,回忆和深爱的男友彼此从相识到相知、最后相恋并偷偷怀孕的一段戏。春子的表达把节奏不断地催化,节奏被一步接着一步地推向高潮。当内心节奏和外部语言节奏都同时达到一个共鸣点时,导演让剧中家庭的香气味突然出现,打破了原有的节奏,使节奏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精彩的艺术效果。这一幕的节奏也是在不断地交替和重复的变化中走向高潮,优秀的剧本都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完成节奏的重复与变化。我们感受到一股强劲有力的节奏正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当这个节奏达到一个高潮点时,新的问题又插入了进来并打断了之前的节奏,于是新的节奏便开始起作用了。与此同时整个一幕都在重复着这样一个节奏变化的步调。这样的节奏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越往后走就越集中,直到落在最后一个点上,春子决定要为爱的人生下小孩打开封锁自己内心世界的枷锁,回归到原本的自己。
这就是语言节奏变化的魅力与影响,同时也是每一个导演和演员需要去细细揣摩和运用的技巧。
四、结论
节奏是生活的一个符号, 是构成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在戏剧艺术表演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戏剧生命的灵魂。戏剧表演中演员的语言中有节奏,肢体动作有节奏,整个戏剧表演也有节奏。戏剧演员必须把握好舞台节奏, 增强整场戏剧表演的表现力,营造出完善的舞台环境,提高戏剧舞台表演的艺术性,从而呈现出一场精彩的表演。
参考文献
[1] 朱带娣.《推销员之死》中的戏剧节奏[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04) 68-72+80
[2] 夏稳.节奏与情感在戏剧表演的关系探讨[J].戏剧之家.2018(02) 33
[3] 任晶晶.戏剧表演中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J].艺术评论.2017(04) 98-101
[4] 田甜.人物性格对戏剧表演节奏影响刍议[J].群文天地.2012(16) 71
论文作者:杨作炬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节奏论文; 戏剧论文; 演员论文; 语言论文; 舞台论文; 艺术论文; 停顿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