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张志君 山东省栖霞市桃村镇中心小学 2653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词句的作用”。可见,词句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语文教学中对起关键作用或意蕴丰富的短语和词语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它们的理解不能流于浅层和低层,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和角度来审视和理解。站在一定高度和掌握一定的角度,我们便能拨云见日,将它们看得真真切切。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美文中的词句为例,谈谈词句理解的问题。
一、上下以求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根据所描述的情节理解词句。这类词句一般出现在记事的文章中,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往往很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急于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就会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了。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中“谁要想盖房,谁要想造犁,就会拎起斧头,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若联系上下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理解,这里的两个“谁”字,写出了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森林遭到过度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拎”则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了山民们那份无知与随意。
2.根据所阐述的背景理解词句。这类词多出现在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文章中,若学生了解所写文章发生的那一段历史,便会很好地理解词句,否则,有些词句意思就说不通了。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会正确理解作者是用“黑洞洞”来形容当时社会的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
3.根据所描写的情境理解词句。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为渲染当时气氛所使用的词语,学生在理解时就一定要结合当时所描写的情境,才能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扫清课文阅读的障碍,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根据所采用的写法理解词句。有一部分词语,单独理解词义很难把握,如果联系上下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来帮助理解,则一切将迎刃而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玩出了名堂》一文中:“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加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的世界里的“居民”。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句子的情感理解词句
以《灰雀》为例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小文章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小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所以我们在理解文本中的词语的时候,应该让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有了这个思考的源点,很多词语就会变得丰富起来。
例如:1.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他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列宁的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并给他们带来食物,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充分体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程度,如果在文本的开始就能体会这种人物的内心情感,那么就不难理解下面的句子,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也就跟着丰满起来了。
2.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两句话,从表面句子来看,可以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特别是从“它怕冷”和“可惜”这两个词语中,所以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将这种情感读出来,但是从内涵来深刻思考,列宁的的话不正是对小男孩的教诲吗?文本通过语言描写不但表现列宁对灰雀的舍不得,也旁敲侧击,让男孩自己说出灰雀的下落,于是就有了下文: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以此来看,就不难理解,列宁对男孩的爱护和关心,他不直接地批评和责备,而是婉转迂回,充分体现着一位伟人、一位大家风范的长者对下一代的尊重。
3.列宁问:“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的说。列宁巧妙地用了一句问句,“会飞回来?”这里不但要让学生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回来有一种喜出望外的心情,还要读出对小男孩的引导,通过这种喜悦的心情来真切地感染小男孩,而这一点情感的点化恰恰又成功了,“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在这里,从“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这几个词语中,能说明男孩决定改正错误的心理,确切地说,文本到这里,列宁对男孩的开导,男孩的知错就改,列宁和男孩之间的这种微妙的情感变化,已经豁然纸上,可谓“天造之和”,因此,对于文本末尾所写“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去了?”时,就自然地理解他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个不会说话也不懂人话的鸟儿呢?列宁内心的想法便明朗了,他喜爱灰雀,也深深地爱着男孩,这种爱护正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所要吸取的和学习的育人之道。
所以说,把握文本的情感尤为重要,可以起到不解自通的作用,可以将学生带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真正感悟文本的内涵。《灰雀》这一课便是这样,从列宁和男孩的全部对话中,我们都不难看出列宁没有一丁点责怪男孩的话语和意思,而都是通过内心的爱、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来耐心和巧妙地教育男孩自己认识错误,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尊重。
论文作者:张志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4年1月(总第6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5
标签:词句论文; 列宁论文; 男孩论文; 词语论文; 上下文论文; 课文论文; 就会论文; 《教育学》2014年1月(总第6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