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据收集现状分析及对策_资料搜集论文

小学生搜集资料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生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分析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培养良好习惯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身处信息时代,搜集资料的重要性是勿用多言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了需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是通过什么途径搜集资料呢?搜集资料的能力如何呢?我在工作实践中作了简要的调查。调查对象的所在学校是南京城乡结合部一所小学和城区的一所名牌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内容是围绕学习《长江之歌》让学生搜集有关长江概况的资料。调查列表如下:

通过上述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

1.城郊结合部小学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人数占班级学生总数的52.2%,城区小学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人数占班级学生总数的86.8%。这与家庭经济条件相关。学生家庭收入情况、教育程度等指数越高,孩子上网查阅资料的可能性愈高。

2.父母代劳现象不容忽视,无论在上网过程,还是资料呈现,两所学校的学生由父母帮忙的都占有一定比例。经过个别谈话发现原因:①家中没有电脑,孩子打电话要父母帮忙。有的父母单位无法打印,只好自己就电脑抄录;②家长觉得篇幅很长,让孩子抄写太浪费时间。

3.抄别人资料的学生中有部分是遗忘作业了,也有少数学生因家庭中没网没书,查资料无从谈起。

4.学生搜集资料的字数与使用电脑的情况相关。上网的学生越多,搜集来的资料内容就越多。使用打印稿的学生越多也使资料字数直接上升,最多的学生打印了足有2500字。

5.资料经过明显整理的比率是,城郊结合部的有23.9%,城区小学学生有30.2%。从这样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习惯还较欠缺;整理资料的学生数与使用电脑的比率相关程度不高;手抄资料的学生为了更简洁更方便,有一个阅读、整理、筛选的过程,而采用电脑上网的学生点击后几乎看也不看就直接打印了,根本谈不上整理。

我还在一些听课活动中发现,课堂交流时有的学生常常拿着资料埋头读,与主题是否相关,不能确定,因此经常被老师打断;有的学生读得结结巴巴,很多字认不得要问老师,影响了资料陈述的效果。那些打印出来的上千字的资料只是一晃而过,或者是成了应付老师的一个摆设。

针对以上现状分析,如何真正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用好资料呢?我将实践中的做法简单梳理如下:

一、切口要开小

老师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应根据课堂需要出发,从文本解读需求出发,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类似教学《长江之歌》这样的诗歌题材文章,要求学生搜集“了解长江概况的”作业,学生面对长江的资料在网上就有上千条,纷繁的内容,学生无从选择,包括长江的上、中、下游的流量,水文情况等具有学术性的表述,直接点击复制下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匹配,与课堂也无联系,意义接近零。因此教师要切实研究搜集的切入点,可以围绕“长江的起点、流经的省市、对人们所作贡献”,以及其他赞美长江的诗歌等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笼统的概念就变得可感受,可操作,可选择了。当然内容变少了、变具体了,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资料就有可能实现了。

二、搜索有捷径

学生得到资料的途径主要是自己拥有的图书和上网,其他包括图书馆、展览馆、采访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图书中的资料,需要学生平时大量的泛读,涉猎各种书籍:工具资料类书(各种辞典、《十万个为什么》《动物博览》《上下五千年》等)、名人传记类、少儿科普刊物、文学类等等。学生在阅读中要学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能清晰地知道需要的资料可以从某一类某一本书中查阅。

上网搜索资料已经成为人们得到资料的最迅捷的方法。介绍几种网上查找资料的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1.在IE4.0或IE5.0的工具栏上有一个“搜索”按钮,一按便会在浏览栏的左边出现一个查找栏,只要输入所要查找的关键词,按“查找”键便可进行查找。稍后查找栏中便会列出相应的网址,单击这些“链接”便可进入。

2.在IE的地址栏中直接输入“GO"关键词或“FIND”关键词进行查找(注意不要输入双引号)。

其实,以上两种方法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自动到IE5默认的搜索引擎EXCITE上进行搜索。

3.直接进入各大搜索引擎主页进行查找。下面是一些著名搜索引擎的网址: 雅虎:http://www.yahoo.com 搜狐:http://www.sohu.com 百度:http://www.baidu.com 以上网址一般在后面加“.cn”就可进入简体中文的大陆网站,加“.hk”则进入香港站点。

上了搜索引擎主页后,有两种方法查找:

①输入关键词。方法与前两种相同。为了使查找更加准确有效,可以用AND(与);OR(或);NOT(非)等关联词。AND可用&表示;OR可用|表示;NOT可用!表示。

②按搜索引擎主页上的分类进行主题查询,这比较简单,只须单击相应的链接进入相关主题即可。

4.直接在IE的地址栏输人中文名字,如“中央电视台”就可以直接找到这个网页,这是目前最适合中国人的查找方法。但必须运行安装了“中文网络地址”软件,才可实现此功能(可在上述网站免费上载,只有427KB)。这种方法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因为如果输入的汉字有对应的网站,就会直接进入,如“聂荣臻”、“抗日战争”等,如果不完全匹配,则会智能推测出多少相近的网站供你选择,如果找不到,便会自动提交前面提到的搜索引擎继续查找。

三、精简“四优先原则”

关于资料的整理与剪接在实践中我归纳了四条优先原则:

科普网站优先原则。如今网络建设中缺乏严密的法规,许多不健康的网站有不堪入目的图片,有骗号码套钱的,有反动言论的,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科普网站。

标题优先原则。许多资料的编写是按照总分段落编写,条目清晰,层次分明。如在《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文中学生搜集的资料尽量撷取标题。可以归纳为这奔腾不息的大海蕴藏着无限巨大的能源:①有日夜涨落、终年不息的潮汐产生的潮汐能;②有汹涌澎湃、倒海翻江的海浪产生的波浪能;③有若隐若现、行踪难觅的海流产生的海流能;④有上暖下凉,“冷热不均”的海水产生的温差能;⑤还有江河淡水与海洋咸水“会师”时产生的盐差能。这些能源构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所以,战略家指出:海洋,人类21世纪开发新能源的主战场。

数据优先原则。事实胜于雄辩,数据胜于赘述。当学生搜集有关《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的资料时,他们能明白淡水资源缺乏,水污染很严重,而这些只是一种概括的陈述,是一个粗线条的概念。也有部分学生陈述了一组数据:我国水资源总储量约2.81万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所占水量的1/4。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476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近300个。水污染严重;青海湖越来越“瘦”,25年湖面萎缩近150平方公里;全国约有50%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全国约有7千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是触目惊心的数据撼动了他们敏感的神经。他们沉默了,他们学会思考了。

与文本贴近优先原则。文本所表述的意思以及向课外延伸的触角是有一定指向的。在搜集资料时应尽量贴近文本的价值取向。如学习《船长》一文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又一次运用成为英雄的权利”理念的理解,让学生搜集相关其他船长或海难的故事。学生在比较《铁达号》和《邓世昌与志远舰的故事》后,我让学生选择后者,因为这些更能突出船运长的镇定,邓世昌“阖船俱没,义不独活”的信念。

搜集整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学习中灵活运用资料,课堂因资料而丰富,资料因课堂而有生命。让资料的整理成为学生一种习惯,学生在不断的梳理和筛选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研究。

标签:;  

小学生数据收集现状分析及对策_资料搜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