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的语言态度的研究论文

对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的语言态度的研究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唐 晨

摘 要: 以佛山地区某高校的50名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配对变语法、语义微分量表法、问卷调查法测试50名高中生的普通话和粤语的语言态度状况,结果发现语言态度与语言的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熟练某种语言的人对该语言的评价相对来说褒义色彩更加浓厚,情感态度也更多主观的正面取向;当其对该语言的态度积极意义更多的时候,对该语言的熟练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要让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熟练说普通话,可以从认知层面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普通话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之美,转变对普通话的认知,促进对普通话的熟练掌握。

关键词: 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 语言态度 语言熟练程度 语言认知机制

一、前言

语言态度是是指人们对某种语言(方言)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属于社会心理范畴。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由于社会和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语言或文化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对于双语者或多语者而言,这种评价直接影响着个人对不同语言的感情倾向,进一步影响着语言切换时的立场选择,并在反复的实践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语言水平。语言切换中表现的语言态度上往往涉及两个概念:一是目标语言另外一个是非目标语言。这两种语言的系统的激活程度会直接影响潜意识里对语言体系的选择,从而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对此学界仍然存在理论上的分歧:非特定语言选择假说认为,非目标语言的词汇表征与目标词之间存在竞争,非目标词与目标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强弱决定了各词汇节点的激活程度;二是特定语言选择假说认为,在言语产生中,双语者的两种语言词汇均得到激活,但非目标语言不参与目标词选择竞争。因此,非目标语言是否参与竞争成为区分两种语言认知机制的重要特征。

对于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而言,由于缺乏完善的普通话语言体系,当两种语言被同时激活时,“非熟练普通话的双语”者往往需要通过抑制被激活的非目标语言粤语的方式来对目标语言普通话进行有效的选取,所呈现出来的是语码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然而又由于非目标语言粤语的认知机制强于目标语言的认知机制,则在持续激活目标语言词汇时又不免受到相同概念的非目标语言词汇的干扰,使得语言切换不能顺利进行。因此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选取的是非特定语言提取假设,其语言选择的范围较广,抑制非目标语言的程度较高而控制目标语言的程度较弱。

广东是我国方言分歧严重的省份,也是全国推广普通话的重点区域。随着广东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和南北文化的汇聚交融,广东人对普通话和粤方言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可是由于粤语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巨大差异加上普通话作为外来第二语言的身份,粤方言区的人对普通话仍处于一种半开放式的态度,因此粤方言区的人普遍在这两种语言的水平方面差异比较大。不难推测粤方言区的大部分人说进行双语切换的时候选取的是非特定语言选取机制,又因为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会受到强势的粤语体系的影响,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习惯用粤语思维去讲普通话,所呈现出来的则是富有特色的广谱。

二、实验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配对变语法,语义微分量表法和问卷调查法继续测试这50名高中生的语言态度状况,根据他们对普通话和粤方言的情感态度以及地位评价来做出比较。配对变语法的基本步骤法是:首先找一些能流利地说两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人,让他们用两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读同一段话,并录音。然后放录音给被调查者听,要他们对说话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估,如果对某个特征(例如值得信赖)有不同的评估,其差异就是语言所造成的,从而通过差异分析引出出被测试者对某种语言所持有的偏见或倾向性的观点。而语义微分量表则是,通过其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

我家里那台缝纫机,只要爷爷奶奶在家,就从来没有停过踏踏的声音。之前村民用针缝衣服,清清晰晰的针线又别扭又难看。有了缝纫机后,村民便喜欢拿衣服来给爷爷奶奶缝缝补补。爷爷戴着眼镜缝补衣服,奶奶穿针引线缝纫成了我家夫唱妇随的风景。开始,我以为缝衣服有工钱,可以买糖解馋。可是爷爷奶奶不止免费帮村民缝补衣服,还热情地请他们吃粥饭、吃粑粑。这样,他们再叫我穿针剪线我就不乐意了,爷爷奶奶就教导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别做一个计较的人。

2. 问卷设计与调查内容

尽管前一种理念模式通过经验的积累可以增加对非目标语言的抑制,但是仍然停留在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机械的翻译上面,在反应时速和正确率上仍然比较低。要想变成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从而更好地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还需要说话者的语言认知机制逐渐过渡到第二种语言提取方式上来。要想充分运用认知机制去更加有效地获取语言,那么良好的语言态度则至关重要,因为对某种语言态度的褒贬程度以及亲疏距离会直接影响语言使用者潜意识里对该语言的开放程度。如果对该语言褒义色彩更加浓厚并且更加亲近,那么该使用者对该语言的开放程度则越高,由此对该语言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获取该语言的效果也会更好。

从总体的评价来看,我们发现非熟练粤普“双语”者在情感层面与地位层面对两种语言的评价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普通话与粤语的均值统计和配对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在情感层面“友好,亲切,热情”中,粤语高于普通话,而在地位层面“值得信赖,教育程度高,薪水高”差异不明显,“受尊敬”项比普通话高,而“教育程度”项比普通话略低。具体分析情况如下图表所示:

3. 调查结果

关于实行集体水利工程及其相关水土资源“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思考……………………………………………………… 柳长顺(2.21)

在浙江温州,一名经常陪同领导走访调研的机关干部认为,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调研有一个固定的套路:调研时,一般先开一个座谈会,听早已指定好的人谈一谈。然后拿汇报材料,再去事先选好的几个点上走一走。最后再说几句“模板式”的套话。他说,这类调研表面上看也是“下乡下到乡政府,进村进到村委会”,可实际上还是浮于表面。

欧阳灵文做麦先生。邝裕民算是表弟,陪着表嫂,第一次由那副官带他们去接易太太出来买东西。邝裕民就没下车,车子先送他与副官各自回家——副官坐在前座——再开她们俩到中环。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对粤语的评价明显高于普通话,尤其是情感方面的评价更高。尽管在教育程度等社会层面对普通话的评价高于对粤语的评价,但是这也是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标准语言被大力推广的结果,普通话在与方言区内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因此粤方言者在粤语切换为普通话时没有及时进行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切换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讨论

目前的语言教育存在着两种理念,一种是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主张通过刺激反应来增加对语言的经验的积累从而获取语言;另一种则是以乔治.雷可夫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主张通过对心理层面的认知机制的运用来增强对该语言的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去获取语言。

变语录音的制作情况:录音人为华南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广州本地人),内容选组一段两分钟左右左右的关于“环境污染监控治理”的新闻,分别录制普通话和粤语两个版本,经国家级测试员评判后择优选定,然后再选定一组一分钟左右的关于“度假和美食”的时尚娱乐节目,也分别录制标准的普通话和粤语版本。然后被测试者将要从社会层面和情感层面对粤语和普通话进行评价。

不可否认在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学习普通话的初期需要借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刺激-反应模式来增加对普通话的经验积累来更好地感知普通话的特点。然而,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的普通话中高级阶段,应该减少对这类群体大量形式上的语言模仿与操练,转变他们的语言态度,培养他们用目的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渗入情境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受普通话应用的特点和普通话所蕴含的文化之美,帮助学生意识到普通话的实用性和体会到普通话的美感,激发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另外,教师应该顺应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规律,在讲授知识时适当地运用语法翻译法和对比法来辅助教学。学校和社会也要给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来提高这类群体的语言交际能力。而学习者自身更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创造的一切资源与条件,积极融入普通话的语言氛围中,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情景相结合,感受普通话的魅力,培养对普通话的兴趣,并尽可能地在生活中自主运用普通话。

要让一个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的语言认知机制从特定性的语言提取模式转到非特定型的语言提取模式上来,除了需要弄清楚目的语普通话的语言规则以外,还需要将其在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应用,让粤语者在反复运用中逐渐形成普通话的思维方式。当然,这需要个人,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四、结论

粤方言者对非本地语言有一种疏离感和敬畏感而对于本地语言粤语则倍感亲切。因此,我们通过科学的实验发现这类群体的感情喜好倾向于粤语而对普通话更多是基于其社会地位和大众化的普遍认知得出的一些如“教育程度高”等比较官方刻板的评价。而两种评价的差异与非熟练普通话群体从小生活的粤语环境与普通话作为外来语言的特殊身份密切相关。从以上现象到原因的考察,我们发现这类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的普通话表达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浅层的知识层面的语言、词汇、语法,而是他们个人的认知、态度、习惯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并且提高这类群体的普通话水平,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这类群体要端正自身对待普通话的态度,不应该将其看成一种被迫使用的工具。通过多读,多听,多写,多看,粤方言者要逐渐感受到普通话的美并且逐渐养成多说普通话的习惯。而在长期的实践中,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的语言思维更要从粤语体系逐渐过渡到普通话体系中去。对于社会来说,除了加大对普通话的推广外,学校等教育机构更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普通话环境,为多方言区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感受普通话并在生活中提高使用的频率,让普通话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够随时随地脱口而出。

参考文献:

[1]陈栩茜,张积家.粤语—普通话讲话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2012

[2]邝永辉,刘卫真.广东高校师范生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08

[3]利明慧.南宁文化的“粤化”及其移民背景[J].黑龙江志史,2008

[4]张积家,张倩秋.普通话与粤语记忆中的语言依赖效应[N].心理学报,2006

[5]陈穗清,欧阳颖.粤语—普通话双言儿童的认知灵活性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7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12-0190

标签:;  ;  ;  ;  ;  

对非熟练普通话的粤普“双语”者的语言态度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