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永恒轮回学说浅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尼采论文,学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以强力意志的守恒性、流动性、双向性为前提,其中牵扯到它与自然科学的复杂关系;这一学说的提出旨在为生命寻求永恒、反对各种目的论观点以及为生成赋予存在的意义,因而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思辨。永恒轮回学说本身矛盾重重,更为现代科学所不容,然而也折射出尼采的努力中所包含的某些有价值的因素。
关键词 尼采 永恒轮回 强力意志 生命价值 目的论
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复杂的思想家,特别是由于他的理论表述的过分自由,后人对其学说的理解和诠释差异很大。其中有的学说,如永恒轮回学说,直至今日学术界对之仍是莫衷一是。美国尼采研究专家贝恩·迈哥琉斯谈及永恒轮回学说时说:“在对一位哲学家自认为是主要的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如此之多的混乱,这在哲学史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1 〕本文从尼采这一学说的理论前提和他提出该学说的理论动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试图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推进对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实质及其得失的理解。
一、永恒轮回学说的理论前提
尼采对永恒轮回学说有过多种解释,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两个。一是:“永恒轮回的学说——就是万物绝对而永远循环的思想。”〔2 〕二是:“永恒的循环——即同种事物连结的同种逻辑和非逻辑的永恒循环。”〔3〕前一定义较多感性色彩,后一定义更富理性因素。 归结起来,所谓永恒轮回即指宇宙中的所有事物,不管是在细节上还是在整体上,都将按照同一方式无数次地重复出现,就如同已在过去的时间长河中曾经重复过了无数次一样。尼采认为,万物除有一种自我保存的本能外,还有一种更为本质的本能,即不断要求自我发展、自我表现、克服他者、掠夺他者的本能,这一本能就是所谓的“强力意志”。世界在尼采看来,乃是一个生成着的世界,其生成流度的根据就是“强力意志”,他有时简称为“力”。因此,在尼采看来,世界的永恒轮回实质上就是强力意志在世界的无限的时间长河中的循环往复。
世界既然是“力”的世界,那么力的本质特性便与永恒轮回这一过程休戚相关。尼采正是从这里开始他的思考的。他的永恒轮回学说就是以力的以下三个本质特性为前提:
(一)力的守恒性
尼采说:“这个世界是:一个力的怪物,无始无终,一个坚实固定的力,它不变大,也不变小……不是无限扩张的东西,而是置入有限空间的力。”〔4〕由此可见,尼采认为时间是无限的, 而空间是有限的;力的总量是不变的,由此决定世界的总体在量上是守恒的。
即使尼采所谓的“力”指强力意志,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力的守恒定律只不过是物理学能量守恒定律的代名词而已。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宣称:“能量守恒的原则要求永恒轮回。”〔5〕但是必须强调指出, 在尼采看来,机械力仅仅是强力意志之“力”的表现形态之一;对于尼采的哲学思维来说,科学定律不过是其哲学原理在某一特殊领域的确证。因此,不能将永恒轮回学说简单地等同于宇宙周期性寂灭和大爆炸理论。尼采自己的也曾经指出过“力”与机械力的意义的异同:“我们的物理学家用以创造了上帝和世界的那个无往不胜的‘力’的概念,仍须加以充实。因为,必须把一种内在的意义赋予这个概念,我称之为‘强力意志’。”〔6〕
力的守恒定律排除了世界无限进化和彻底寂灭两种可能,为永恒轮回学说立下了第一块基石。
(二)力的流动性
尼采认为,“力的数量(即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但力的本领是有流动性的。”〔7 〕这种流动性指一种永不停驻地变化着的能量和趋势。一方面,它与时间的无限性相统一,所以是永不停滞的;另一方面,它没有均衡状态即力和力之间的持平态势。尼采要人们把世界的状态设想为无限的非平衡状态。
尼采力的流动说很明显地受到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思想的影响,他自己也说过:“永恒轮回的学说……也就是赫拉克利特宣扬过的。”〔8〕力的流动说肯定了守恒世界内部的运动变化, 肯定了世界的无限性和非均衡性,为永恒轮回学说立下了第二块基石。
(三)力的双向性
力的非均衡性是就力与力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而同一个力在其流动中也具有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方向,这种双向式作用我们姑且称之为力的双向性。首先,力的流动有一种无限增长的趋势:“‘强力意志’,从力的消耗方式来说,表现为扩张。”〔9〕同时, 世界还存在着退化的趋势,因为“世界同样缺乏创造永恒新事物的能力”〔10〕。这两种趋势规定了世界的生成过程存在着由发展的过程重回到原出发点的可能,即循环的可能。
力的双向性思想是尼采在反达尔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尼采认为:一,达尔文主义肯定物种的进化在于自然选择,这是以世界的力的缺乏为前提的,是与“世界充溢着力”的原则相矛盾的。二,达尔文主义肯定物种的基本本能是自我保存,这是与力的自我扩张本质相矛盾的。三,达尔文主义认为物种具有向着完美性的无限增长趋势,但由于守恒律制约,“任何种类都有其限度,超过了限度便没有了进化”〔11〕,达尔文主义忽视了世界的退化趋势,是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
将强力意志的守恒、流动及双向作用结合起来,在尼采的思维框架内,除了得出世界的永恒轮回的结论之外,确实很难再得出第二种结论。尼采曾将永恒轮回的过程比喻成掷骰子的赌博游戏,这个比喻是比较形象的。在掷骰子的游戏中,骰子的点数是既定的。当游戏者随意投掷,骰子的每一种点数的出现以及每几种不同点数的组合方式都是任意的。但是,如果投掷足够多次,这几个恒定点数,无论其组合方式如何繁多,其总量总是可穷尽的。因此,假定投掷的次数是无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说:每一种组合方式都有可能也必然要重现。在尼采看来,世界也是这样:“世界乃是一个循环,它周而复始无限地重复自身,而且无限重复自己的赌博游戏。”〔12〕这就是世界的永恒轮回。
二、永恒轮回学说的理论动机
尼采曾说:“永恒轮回思想,也就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13〕尼采如此看这一学说,说明提出它的理论动机是很强烈的,这一学说对尼采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很关键的。现代西方哲学界对其理论动机到底是什么,各持己见,争论不休。马丁·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借此学说表示“存在者整体必定是怎样的”即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他据此指责雅斯倍尔斯与鲍伊姆勒尔误解了这一学说,因为前者没有将它置于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围内考察,从而没有看到它与强力意志说的真正联系;而后者则将它看成尼采个人的纯粹宗教的执信〔14〕。米尔西·爱拉德认为这一学说是“未关涉到时间和生成的本体论的展示”,哥斯达·里·本则将这一学说看作尼采对个体不朽说的蹩脚的替代。〔15〕本文认为,尼采提出这一学说主要出于以下三种动机:
(一)为生命寻求永恒
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是个体存在的令人绝望的现实境况,因而人类自从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探索一种能使人的存在得以永恒的方式。传统唯心论形而上学割裂人的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认为后者是绝对的、无限的,前者则是相对的、有限的。这一思想的极端形式便是神学灵魂不灭论。
尼采也认识到,“毁灭的状态、个体根本不能从中完善自身的状态,乃是一般生命的反映和个别情况”,因此,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反对普遍毁灭和不完美这种瘫痪的感觉”〔16〕,即为生命找到一种永存的方式。尼采认为,这一方式便是永恒轮回。他说:“我与这太阳,这大地,这鹰,这蛇,重新再来,——但不是一种新的生命,或更好的生命,或相同的生命”,“我永远成为这‘一致而同已’的生命重新再来”〔17〕。也就是说,通过永恒轮回,不仅人的精神的存在,而且人的肉体存在也将永远存在。精神与肉体统一地走向永恒。
深究下去,永恒轮回的世界图景却不怎么令人乐观。因为,从世界的横断面看,一切事物的循环必然“在最伟大之处相似,也在最渺小之处相似”〔18〕。这是一幅可怕的世界图景。一切既已注定,“最伟大者”或超人式的存在方式其价值又何在呢?一切努力都是徒然,一切都失去了意义。这无疑是一种“灾祸”。对于这一梦魇似的窘境,尼采是自觉地意识到了的。他说:“甚至于最渺小的也永远循环,——那就是我对于一切存在的憎恶!”〔19〕再从世界的流变过程来看,“凡已完成,已成熟的东西——热望着死灭!……但未成熟的一切热望生活——灾祸”〔20〕。生者向死,死者向生,多么单调的循环、单调的世界!一切意义最终都会丧失,这又是一种“灾祸”!永恒轮回的世界和世界的永恒轮回都是灾祸,那么,生命的意义在何处呢?
永恒轮回学说保证了生命的永恒却带来了生命意义的失落,这个二律背反尼采如何应对?我们知道,在尼采看来,生命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这是一种强劲的生命力,它寻求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它寻求对手,对手愈强,强力意志愈满足,生命愈高扬。即使永恒轮回导致生命意义的丧失这种灾祸是深沉的,尼采欣喜地意识到,这也并不必然意味着彻底虚无。因为强力意志一旦认识到这种灾祸,便毅然把它当作对手,当作能使自己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快乐。所以,尼采说:“虽然灾祸是深沉的,但快乐比灾祸更深沉。……它热望永恒。”〔21〕
我们看到,尼采是以艺术化的手法来摆脱这一永恒轮回的二律背反的。以掷骰子为例,纯粹骰子的点数组合对游戏者毫无意义,只有在游戏者给每一种点数组合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之后,即制定好游戏规则之后,游戏才真正开始,游戏对于参加者才有诱惑力。看待永恒轮回也得如此。既然生命永恒轮回,那么发生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生命。耽于生命本身是一种灾祸,只有从中品味出独特的人生意义才会快乐。肯定人生的悲剧性质与用超脱的眼光去看待它,两者的统一便是尼采所谓“命运之爱”,这种精神就是狄俄尼索斯的酒神精神。
(二)反对各种目的论观点
尼采哲学最大的使命是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和神学,它们在他看来,“都是把某种行为、性格、生命的价值放在意图和目的之中,也就是说是为了目的本身而行动、表现和生活的”〔22〕。因此,他把攻击的矛头直指目的论。
尼采把目的论分为神学目的论、泛神论目的论和理性目的论三种。神学目的论以弘扬“意志”为特征。它相信有个万能的起决定作用的上帝存在,认为世间万物都肇始于上帝的“意志”,并按照上帝的目的性安排而生成灭亡。泛神论目的论以弘扬“必然性”为特征。它认为世界本身有创造永恒新事物的能力,世界或者尽力避免重复而趋于某种最高目的,或者尽力制造重复而避免任何目的。斯宾诺莎的“上帝即自然”的观点,达尔文主义,都是这一目的论的变种。在尼采看来,这种目的论实际上仍是一种神学目的论,“始终是陈旧的宗教思维和愿望方式〔23〕。理性目的论以弘扬“绝对认识”为特征。它认为理性认识能够支配世间万物,万物都从理性目的那儿取得存在的权利,心灵支配一切。
对于以上这些目的论,尼采极力拒斥。他认为目的论是“一种十分不确切的描述……我们设想了一个设定目的和手段的更聪明但也是更狭隘的智慧,以便有能力赋予我们唯一知道的‘目的’去起‘行为的原因’的作用。而我们原来是没有这种权利的,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把问题放进了对我们来说无法观察的世界”〔24〕。尼采以强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用以替代上帝、必然性、理性认识等主体,必然因此而否定以弘扬这三者为特征的目的论。在他看来,“表面的‘目的性’……仅仅是活跃于一切现象中的强力意志的结果”〔25〕,因此,“目的的编排本身就是一种假象……创造了这个有价值的世界的是我们”〔26〕。
否定目的论容易,但如何论证世界的无目的性?无目的性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尼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他不无犹疑地写道:“论克服决定论和神学。——认为某物乃是有条不紊依次出现和可预计地出现的,但从这种认识中得不出事物必然出现的结论。认为一定数量的力在每个确定的场合都以一种唯一的方式和方法决定自身和表现自身,这种情况并不会把事物变成‘非自由意志’。”〔27〕这里表现出尼采深沉的思索,但他思索的结果却是用“一定数量的力在每个确定的场合都以一种唯一的方式和方法决定自身和表现自身”的永恒轮回学说,代替决定论和神学目的论。他说:“为了经受轮回思想,就必须摆脱道德……即取消‘必然性’的概念;——取消‘意志’;——取消‘绝对认识’。”〔28〕
永恒轮回学说本质上是一种更为严格的决定论,这是任何人一看就明白的。尼采以一种轮回的决定论代替目的论的决定论,因而他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反决定论者。但尼采的独特之处正是在于:他明确提出了反决定论的要求,却陷于更严格的决定论。面对这个二律背反,尼采应对无策,只好独断地宣称:永恒轮回,“长远来看,其绝对必然性不是君临事物之上的决定论,而仅仅表示不可能之物是不可能的,表示特定的力只能是特定的力”〔29〕。
当然,尽管结果并不成功,尼采所作的反对神学目的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努力还是值得嘉许的。同时,尼采用“任何一点皆是宇宙之中心,永恒之路是螺旋形的”〔30〕的永恒轮回学说反对各种目的论观点,给了后继的反目的论哲学家以启迪。例如后结构主义创始人德立达就提出语言游戏说,借所指的不断增加破除中心论,从而消解他所谓的以目的论为核心的传统“在场形而上学”。
(三)为生成赋予存在的意义
“存在”一词在尼采看来,乃是与“生成”相对的概念,它指世界生成变化过程的同一性和生成所赖以进行的基础与根据。尼采认识到,传统形而上学和神学或者肯定存在而否定生成,或者认为存在高于生成,从而在生成的对立面竖立起一个超验的、绝对的“存在的世界”。这种观点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因为生命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与之相反,叔本华哲学则否定存在而一味地肯定生成。然而“生成根本无价值,原因在于无法衡量”〔31〕,叔本华哲学因而陷入了无法把握生命价值的彻底的虚无主义之中。尼采认为,必须把生成和存在统一起来。永恒轮回学说正满足了这一需要。一切都在生成中永恒回归,永恒就是生成的价值。这是一种新的价值观,是生成与存在统一的最高方式:“给生成打上存在性的烙印——这是最高的强力意志……认为一切都是轮回的,这使一个生成的世界极其接近于存在的世界——观察认识的顶峰。”〔32〕
尼采提出为生成赋予存在的意义,是从探讨他所谓的“面临欧洲的虚无主义”开始的。“虚无主义”在尼采眼中,指人们认为现存世界不该存在,但又否认有一个本应存在的世界;人们否定了神、理性等生命价值观,但又找不到新的生命价值观这种价值危机。应然与实然的双重失落,就是虚无主义的总表征。
在尼采看来,人们对现存世界的信心丧失,根源于生成的永恒轮回:“永恒轮回”,“这是一个极端的虚无主义形式,即虚无(‘无意义’)是永恒的”〔33〕。世界是无意义地轮回着的,而人们以前却逃避这一现实,用各种目的论来掩饰它。现在,“上帝死了”,人们对这虚构的“存在的世界”失去了信心,代之而起的就应该是永恒轮回学说:“这并不是说哲学总是坚持否定,是要否定的意志,毋宁说,它要达到的是相反的那一面——直至狄俄倪索斯的肯定。肯定世界就是现今的样子,不打折扣,没有例外和选择——哲学要求永恒的循环。”〔34〕也说是说,永恒轮回导致生成的价值缺失,而摆脱这一尴尬境地的方法却只能是坦然面对,即“神化和确证生成物和表面世界为唯一的世界”。
尼采为生成赋予存在的意义的企图,说明他虽然激烈地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柏拉图式思维方式,但却没有超越它。他仍企图以永恒轮回着的强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体。尼采自己也称:“两种极端的思维方式——机械论的和柏拉图式的——在永恒轮回中达到了一致。”〔35〕正是在此意义上,马丁·海德格尔称尼采为欧洲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
三、永恒轮回学说的得失
前已指出,不可将尼采所说的“力”简单地等同于机械力,进而认为他们的永恒轮回学说是一种宇宙论,甚至将它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关于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论等同起来〔36〕。实际上,尼采的这一学说起源于一种突然获得的灵感,而不是自然科学研究获得的结论。他自己说:“永恒轮回思想……它成形于1881年8 月间……这一思想在我心中油然而生。”〔37〕从时间上看,尼采直到始作于1885年的《强力意志》一书中才涉及到能量守恒定律和达尔文学说。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说,尼采这一学说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辨。
然而,永恒轮回学说并非与自然科学全无关系。这表现在两方面:一,尼采试图从自然科学中找到轮回学说的佐证,他所说的力的三种特性都带有明显的物理学痕迹;二,他试图将这一学说贯彻到自然科学中去,例如他据此反对达尔文进化论。然而,在现代科学看来,尼采的努力是徒劳的。不仅他的机械论的空间观早被现代科学所否弃,而且他所持的力的三特性观点,假如与物理学的力的规律相一致的话,除能量守恒定律尚未受到严重挑战外,另两个特性的观点都受到了现代科学的致命的冲击。根据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在微观世界里,人们无论如何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因而无法充分地知道粒子的“运动状态”。这一结论对尼采从力的流动性推出力的轮回的运动状态的结论显然不利。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孤立的系统中,不管初始状态如何不同,所有非平衡的情形都趋于同一种平衡态;熵只在未来的方向上增长,从而显示出非对称性和不可逆性。这一结论与尼采的力的双向性观点是不相容的。而耗散结构理论,更直接地肯定了物理世界的规律与生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统一,得出了整个世界发展的结论。
退一步说,就算强力意志这种力与物理学的力不同,因而现代科学的新成果并不能完全证伪永恒轮回学说,尼采的这一学说本身就无懈可击了吗?事情远非如此,除了前已述及的几个二律背反之外,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再加以诘难:
1.如果世界完全按照同一方式轮回,我们如何知道这一点?我们从哪里获得证据?任何对该理论的论证都是过去无数次同样的论证的重复,任何取得的证据都是过去证据的复本。需要作无穷的论证只不过说明论证永远不可能有最终的结论。因而这一学说是不可能证明的。
2.如果一切都在轮回,这种连续的同一过程以什么为参照系并借以区分自身?仔细审察不难发现,当尼采说世界的永恒轮回时,他已经偷运了独立于运动的静止的时间概念作为参照。时间如同一容器,万物在其中运行。说时间是静止的,这连尼采本人都不会接受。
3.既然一切轮回,那么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本身也将无限循环。尼采借它为生命寻求永恒、为生存寻找存在的价值的企图就算暂时达到了目的,但它本身也会因永恒轮回而失去意义。于是尼采就陷入了“无意义——赋予意义——无意义……”的无穷怪圈之中。
尽管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矛盾重重,甚至荒诞不经,但透过其理论本身,我们不难窥见他的良苦用心。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一定的启迪:
1.提出了反对机械决定论的要求。虽然尼采并不成功,但他毕竟明确地提出了这一要求。他的悲剧就在于不懂得辩证的思维方式,仍在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的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中兜圈子。
2.对神学废墟的彻底扫除。尼采试图用无神的轮回代替神的目的性安排,因而在破除了世界起源问题上的上帝创世说以及现存世界秩序的上帝安排论之后,进一步在世界的终极归宿问题上扫除了上帝的影响。永恒轮回说很明显是对基督教“末日审判”说的激烈反叛。
3.对各种目的论观点作了深刻的剖析。尼采将各种认为万物有灵的泛神论归结为神学目的论并一同抛弃,是深刻而正确的。他对理性目的论的盲目乐观主义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启蒙精神的批判。
4.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和神学割裂应然与实然、生成与存在的倾向,试图借永恒轮回之环将它们统一起来。虽然他未能也不可能辩证地将这种统一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而是将其建立在唯心的强力意志的基础上,但他的“肯定世界就是现今的样子,不打折扣”的观点,又是对神秘主义的批判。
5.批判叔本华哲学的彻底悲观主义,试图寻找一种更为积极的生命价值哲学。但由于永恒轮回学说理论上的重重困难,从而充分暴露出了作为其基础的强力意志论的荒谬,预示着唯意志主义的终结。
注释:
〔1〕贝恩·迈哥琉斯:《尼采的存在规则》,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序言》第8页。〔
2〕〔8〕《看哪这人》,转引自陈鼓应著《悲剧哲学家尼采》,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18页。
〔3〕〔4〕〔5〕〔6〕〔7〕〔9〕〔10〕〔11〕〔12〕〔13〕〔16〕〔22〕〔23〕〔24〕〔25〕〔26〕〔27〕〔28〕〔29〕〔31〕〔32 〕〔33〕〔34〕〔35〕〔37〕尼采著,张念东、凌素心译:《权力意志 》,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为统一表述,摘引时统一将“权力意志”改为“强力意志”),第601、700、631、154、145、316、160、495、454、72、695、650、159、650、261、116、258、135、317、434、674~675、622、601、702、72页。
〔14〕参见周国平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17页。
〔15〕参见保尔·爱德华兹主编《哲学全书》第二卷,美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67年版,第63页。
〔17〕〔18〕〔19〕〔20〕〔21〕〔30〕尼采著、楚图南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9、278、277、 414、414、274、274页。
〔36〕关于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可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4、461、4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