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凝泪的思考与探索--石健美散文创作分析_石评梅论文

凝血凝泪的思考与探索--石健美散文创作分析_石评梅论文

凝聚着血与泪的思考与探索——浅析石评梅的散文创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石评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石评梅这个名字,现代人已不十分熟悉了,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尤其是当时的北平,她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人物。石评梅是当时廖若晨星的女作家中的姣姣者,是当时新文学天空里一颗耀眼的星。

石评梅出生于1902年,她是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觉醒起来的女性。她的作品感情真挚,文彩斐然,表现了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对黑暗邪恶的鄙弃和憎恶。但是由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社会等诸方面的原因,使她的作品在表现对真理、光明积极追求的同时,又蒙上了一层忧愁、感伤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表现了虚无、颓废的情绪,这反映了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求索真理和光明时,遇到挫折而不能正确解决的矛盾苦闷心情。石评梅的作品很多,有小说、戏剧、书信、散文等等,其中数量较多而成绩斐然的却是她的散文。只是由于她的早逝,她的许多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一直处于被人忽视的地位,研究者廖廖无几。这种待遇,对在新文学运动中作过一定贡献的石评梅来说,显然是不公正的。今天,我们探讨石评梅散文创作的思想和特点,以无限的敬意,铸成我们深深的思念。

一、对光明、理想的执着追求

石评梅的散文总是洋溢着对进步理想执着而热烈的追求精神。她一再把寻找“理想的绿洲”、“理想的眠床”、青年人获得幸福的“乐园”即人们合理相处的境界与改造社会联系起来。她引用《兰生弟的日记》中的话说,要和“失恋战、和失学战、和贫困战、和病苦战,到处都是苦战”。这里反映的是她关心青年和妇女的问题,也是她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她的反映与朋友交往的不少作品都写出了青年在追求解放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和心中的苦闷,以及她对朋友的鼓励和鞭策。在《露沙》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你我无端邂逅,无端结交,上帝的安排有时原觉多事,我于是常奢望着你,在锦帷绣帏中,较量柴米油盐之外,要承继着从前的希望,努力作未竟的事业……露沙啊,我愿你为了大多数同胞努力创造未来的光荣,不要为了私情抛弃一切。”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朋友那种真挚的情谊,而且展示了作者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女性对祖国命运、对青年奋斗前途的关注。如果说《露沙》一文作者只是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对“露沙”进行善意的规劝的话,那么《婧君》一文则是直言不讳,十分坦诚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只要你信任你们中间的爱情,只要你愿意完成你们的爱情,那么,你尽可不顾一切,不管家族、亲朋、社会上给与你多少鄙视和非难,去创造你光明、幸福的前途,实现你美满的人生去吧……一样是博不得旧社会的同情,你又何必令旧礼教,笑你这不勇的叛徒呢!”在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对封建礼教的顽强抗争之音,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时代新人的形象。

石评梅的散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条对光明理想追求的红线。到了她生命的后期,这种顽强执着追求的精神表现得更加突出。“三·一八”惨案,使羸弱的她爆发出耀眼的火光,写下了一些金刚怒目的战斗檄文,以讨伐反动派镇压人民的滔天罪行。《血尸》详尽地描写了刘和珍身遭枪杀的经过,以一幅血淋淋的图画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中国女界将来健康的柱石”死于非命的惨状,这正是对反动政府黑暗和残暴统治的血的控诉。面对血腥的镇压,石评梅没有被吓倒,而是表示:“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我们将踏上你的尸身,执着你赠给我们的火把,去完成你的志愿,洗涤你的怨恨,创造未来的光明!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假如我们也倒下了,还有我们未来的朋友们。”残酷的现实生活教育了她,使她看到了反动派凶残卑劣的本质,她的思想逐渐得到升华,由对一种事业的同情变为对这种事业的肯定,进而表现为将这种事业作为自己奋斗的理想并积极地投身于这种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有了对先烈所从事的事业的理解,她于是坚信:“总有一天,我们二万万觉醒解放的女子,都欢呼着追悼你们先导者的精神和热血,把鲜艳的花朵洒满你们的墓圹,把光荣的、胜利的旗帜插在你们的碑上。”(《笔端的惆怅》)这不仅是对一种进步而伟大的事业的肯定和追慕、同时也是对这一事业必胜充满信心的呼喊。

石评梅作为敏感地接受“五四”时代精神影响的女作家,她也是由人们最关切的妇女问题开始写作的。在她创作的初期,她便把对妇女问题的关注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早期的剧本《这是谁之罪》是石评梅初期文学活动中很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它是石评梅为妇女们和青年们走上新路,反对封建势力的“软化”,追求理想爱情而发出的一声不平常的呐喊。而在《偶然来临的贵妇人》一文中,对青年中某些堕落变节分子又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鞭挞,表现了鄙视厌恶的思想感情。作品中的“她”原也是个呼号奔波的热血青年,可金钱、名利、享受最终夺取了她的斗志,使之成了一个养尊处优、腐化堕落的贵妇人。面对这个貌似尊荣、实则卑微的旧日同学,石评梅表示了极大的轻蔑“我愿意在这小书斋当孤傲的主人,不愿走向那光庭华筵、灯火辉煌下做寒伧的来客”,正是身处贫贱,志比天高。石评梅关注妇女问题的眼光不只仅仅局限于上层知识妇女,而是将其范围拓展到整个社会,尤其对受封建压迫极深的下层劳动妇女,更是寄予了她无限的同情。在《董二嫂》一文中,作者写了一个受酒鬼丈夫和赌徒婆婆毒打残害以致惨死的妇女,她是当时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束缚的妇女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妇女们连畜生都不如的悲惨境遇和命运,使作者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怀着对黑暗社会的痛恨,作者发生了这样的愤激之词:“中国的法律本来不是为女子定的,是为了保障男子的强暴兽行而规定的……我们不知道的沦陷于此痛苦下的妇女自然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不为她们去要求社会的变革,和毁灭那些保障恶魔的铁柱……”在这里,作者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千千万万妇女在封建夫权统治下受残害的事实,而且还指出了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根源,她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上层统治者。在这,她对当时社会丑恶的揭露和鞭挞不能不说是十分深刻和一针见血的。

石评梅对光明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还散见于她的一部分歌颂大自然、歌颂祖国山水景物的作品中。《春之波》虽只短短的几百字,却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明快向上的进取精神。它充满了对春天诗一般的赞美和歌颂。春波仿佛是知晓人意的小精灵,体会到了人世的艰难、作者的苦恼,并且要用欢乐去洗净它们。她还曾经热烈地表白过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自然的美啊!我愿意和它永久生长。”(《夜歌·回》)在她的笔下,武昌名胜、金陵古迹、西湖风景、图画中的青岛、象一幅幅注满了深情厚意的山水画卷,激起人们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无限热爱。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石评梅并非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喜悦心情,而是通过对大自然的热爱来表达一种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在她的笔下,大自然的谐和静谧壮美和充满生机与当时黑暗、内乱、死寂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这强烈的反差恰恰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即对一种理想社会的向往追求以及对现实黑暗社会的厌恶和痛恨。在这里我们看到,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作者没有采取那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将自然和社会割烈开来,使自己的眼光不再倾注于现实人生,去单纯体认自然的壮美,而是将自然和社会和谐地统一,对社会问题进行深沉的思考和探索。这也许正是石评梅不同于冰心歌颂自然的地方,但又恰恰是她高出冰心的地方。在《葡萄架下的回忆》中作者这样写到:“那时斜阳挂在林外,碧蓝的天上,罩满了锦绣的云霞。我们慢慢地走着,领悟这人生一瞥中的愉快!自然啊!你具有了这种伟大的势力,为什么不把污浊的人心洗清,恶劣的世俗扫净。”这里作者对理想世界的渴慕之想,对黑暗社会的厌恶之情不禁跃然纸上。

二、一个挣扎在理智和情感间的痛苦灵魂

谈到石评梅,很难使人不联想到她和高君宇的爱情悲剧。因为,在石评梅的散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她与高君宇的爱情经历的。这部分作品显示了她极为矛盾的思想感情,展示了她在理智和情感的漩涡中奋力挣扎而不得解脱的痛苦过程。

当年,石评梅只身抵达北平时仅18岁,她的父亲辗转托一个在京的同乡照顾她。谁知这却是个玩世不恭的轻浮子弟,他轻易地赢得了石评梅一颗纯洁、真诚的心,但却隐瞒了他已有妻室的事实。后来,石评梅虽认识了这个视爱情为游戏的轻浮子弟的丑恶灵魂并毅然与之绝交,但心里却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从此,她人生“第一怀疑的便是爱”,随即扩展到怀疑一切。初恋的挫折灼伤了她那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这正如她后来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她象一只小白羊离群倒卧在黄沙凄迷的荒场”。于是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悲痛,就象滔滔潮水一样,从笔端倾注而下,一篇篇悲伤之作便问世了。尤其是在高君宇把自己真诚的爱奉献在她面前的时候,那种伤感、苦闷矛盾之情更为严重。我们说,石评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思想,其原因有三:第一,初恋的挫折 当然是导致她思想沉闷、愁苦的主要原因。第二,社会的黑暗,世态的炎凉、封建礼教的虚伪也是其苦闷思想产生的根源。第三,石评梅虽然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想熏陶的女性,但是,在她身上,仍有着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影子,就象她的友人说的:“她既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但同时又是世俗人言可畏的弱者。”这三点决定了石评梅爱情悲剧性的结局。她一遍又一遍吟唱着自己生命的悲歌,吟唱着自己悲惨的爱情。在石评梅看来,高君宇无论是从思想、人品、还是才情,都是一个十分可取的人,然而他却结过婚,这使石评梅对高君宇真挚、热烈的爱持淡漠的犹豫不决的态度。在感情上,她已成了高君宇的俘虏,然而,理智却又使她断然拒绝了高君宇的求爱,只愿做高的“唯一知己的朋友”,保持“冰慰友谊”。她曾经这样描述过她的矛盾心理,“为了完成爱情,则理智陷于绝境,为了成全理智,则爱情陷于绝境”。可以说,在感情上,她是倾向于高君宇的。因为,在石评梅痛苦、悲观的时候,是高君宇给过她无私的帮助。《给庐隐》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廿余年来,在人间受尽了畸零,忍痛含泪挣扎着,虽弄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淋,仍紧嚼着牙作勉强的微笑。我希望在颠沛流离中求一星星同情和安慰,以鼓舞我在这人世间战斗的勇气,然而得到的只是些冷嘲热笑,每次都跌落到人心的冷森阴险中而饮泣!……同情、安慰远离了我,嘲笑讪讽包围了我,我才诅咒世界,厌恶人类,怨我的希望欺骗了我自己。”在这样的时刻,是高君宇伸出了温暖的手,他劝石评梅丢掉梦幻,鼓励她正确对待挫折,微笑着面对生活。“我们是希望海上没有浪的,它应当平静如镜,可是我们又怎能使海上无浪……”对于高君宇真诚、无私的帮助,石评梅是深为感激的。在《缄情寄向黄泉》中作者这样写道:“我感谢你是我命运的盾牌,你是我灵魂的主宰……”然而矛盾的思想又使她断然拒绝了高君宇的爱情,她欲爱不能,撒手又不愿,于是只能忏悔:“我恨我自己,为什么去年不死,如今苦了自己,又陷溺了别人”。正当她在理智和情感的矛盾中挣扎时,高君宇不幸病逝了。这时她对高产生了一种“受过长久理智熏陶的由深谷中的潜流中一滴滴渗透出来的更加深刻的感情”,但是人已逝去,一切都已晚了。于是石评梅陷入了无边的懊悔和自责之中,这种懊悔和自责更加深了她的痛苦。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刻下誓言:“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在此后的生活里,她反复吟咏着墓畔哀歌,直至她三年后也走向坟墓。

从石评梅所写的有关她和高君宇爱情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茧自缚而又奋力挣扎,思想上解放而在行动上畏缩不前的女性形象。石评梅爱情悲剧的形成固然有着较为复杂的个人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时代、社会因素。她是一个渴望爱情而又错过爱情的封建伦理思想的牺牲品。

三、一个共产党员思想情操的真实披露

石评梅在她的爱情散文中,为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真实的共产主义战士——高君宇的形象。高君宇是李大钊先生的学生,是建党初期著名的学生领袖和工人运动的领导者。通过石评梅的散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既献身于革命事业,又追求纯洁爱情的有血有肉的共产党人。当他的恋人不满意他的事业时,他明确地表示:“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是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的,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梦回寂寂残灯后》)他为革命东奔西走,南北飘零,象宝剑般坚毅刚强,而对评梅却是那样的柔情似水,一片红叶也贮满想思。(《一片红叶》)他向石评梅发誓:“你的所愿,我将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将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梦回寂寂残灯后》)高君宇忠诚恳挚的爱后来虽遭拒绝,然而他襟怀坦荡,情操高尚,以革命事业为重,尊重石评梅的人格、志愿和感情,强压下自己的热爱,仍然继续与石来往,保持了纯洁的“冰慰友谊”。在石评梅生病的时候,高君宇日夜守候在石评梅的床前,悉心照料。”我醒来,睁开眼,天辛跪在我的床前,双手握着我的手,垂他的头在床缘,我只看到他散乱的头发,我只觉得他的热泪濡湿了我的手背。”这无声的图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中柔情似水的一面,它没有过多的描述,但却是那样的震撼人心,它也没有过多的说明,但却使我们感到是如此的真实可信。

对纯洁的爱情,高君宇表现出了火一样的热情,而对革命事业,他更是倾注了自己全身心的爱,甚至不惜流血牺牲。在《狂风暴雨之夜》中,作者写到高君宇遭反动派通辑而镇定自若的态度:“他劝我不要怕,……他就是被捕去坐牢他也是不怕的,假如他怕就不做这项事业。”高君宇就是这样时刻以自己的思想行动影响着石评梅。在高君宇的影响下,石评梅逐渐克服了那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感伤颓废的思想,逐渐地朝着革命的道路迈进。对于高君宇对她思想上的帮助,石评梅曾这样深情地写到:“我藏伏到你的腋下……,你一手执宝剑,一手扶手践踏着荆棘的途径,投奔那如花的前程”。(《墓畔哀歌》)在记述石评梅与高君宇交往的这部分散文中,我们应当注意到,石评梅并不是自觉地把高君宇当作一个共产党员来塑造的,她并不完全理解高君宇的胸怀,更不完全理解他所从事的事业,她只是忠实于他们的感情,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如实地为我们描绘了高君宇鲜为人知的爱情生活,展示了他高尚的精神境界。也许正因为如此,高君宇的形象才是真实可信的,也更富于艺术的感染力。高君宇那种对待革命与爱情的正确态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四、浓厚的感伤色调

石评梅的作品大多有着浓厚的感伤色调。在她的笔下,屡屡出现“愁心”、“泪眼”、“寒风”、“苦雨”、“飘零”、“凄恻”等等字眼,作者将它们不断组合,反复吟咏,摹写一己之心境,悲叹人生之不幸,倾诉内心之失意。这种浓厚的感伤色调的产生,除了个人的因素之外,同时还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五四”运动的退潮,它带走了人们心目中瑰丽奇伟的海市蜃楼,使当时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热血青年仍然看不到前途和出路。受到“五四”新思想冲击的石评梅同其他青年一样,也在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探寻着人生的道路。然而,现实是无情的、污浊而又“虚伪可怕”的。社会与人生的矛盾,犹如菟丝子一般缠绕着她那颗纤敏而又柔弱的心,使得她们难以透气。在《忏悔》中作者这样写道:“许久了,我湮没了本性,抑压着悲哀,混在这虚伪敷衍,处处都是这箭簇、都是荆棘的人间。深深地又默默窥见这许多惊心动魄,耳聋目眩的奇迹和那些笑意含刀,巧诱杀人的伎俩……我对于这遥远的黑暗的无限旅程更怀着不安和恐怖,不知该如何举措,如何忏悔!……”这是那一时代追求光明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青年生活境遇的真实的披露。石评梅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又使她作品中的感伤色彩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初恋的挫折当然是其感叹人生不幸、倾诉人世无情的主要原因,另外,石评梅生来具有一种古怪的思想,即她愿意做一出悲剧中的主角。她曾经对她的友人陆晶清说过:“假如我要献身舞台,我愿意当悲剧中的主人”。她有着这样悲观的思想,而展现在她面前的现实又如何呢?前途渺茫,理想幻灭,现实无情,于是失望吞噬着她奋斗的热情,悲哀咬啮着她脆弱的心灵,除了顾影自怜,长吁短叹之外,她们又能怎么办呢?她只能在作品中任意泼染着灰黯的颜料,低回吟叹着哀伤的词曲,为自己凄残的命运吟唱永无休止的挽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尽管石评梅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感伤色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表现了悲叹、颓唐的情调。但是,透过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对人生的积极求索精神。无论是叹息社会黑暗、“命运多舛”也好,倾诉内心苦闷、“人世靡定”也罢,这一切都是对黑暗社会的大胆否定和怀疑,于是在那层忧郁感伤的氛围、色彩之外,我们看到了一个苦苦追求,探索人生的痛苦而执着的灵魂,这正是一群苦闷彷徨的“五四”青年生活道路的一个缩影,也是那一时代的真实写照。

在剖析了石评梅散文的几个特点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石评梅的散文确实是伤感多于奋进,忧愁多于欢乐的,但在那层浓厚的感伤色彩之外,我们却始终可以感受到一种执着的追求理想和光明的奋斗精神。石评梅的作品不能说是很成熟的,思想上,有的篇章甚至可以说是幼稚的,艺术上也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摈弃的地方。但是正是这种不成熟的思考和不完善的表现形式才恰是“五四青年的呼吸”,这也许就是石评梅散文存在的价值。?

标签:;  ;  ;  ;  

凝血凝泪的思考与探索--石健美散文创作分析_石评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