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历史教学论文,目标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许多教师反映,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和本区域内一线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路径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探索,即确定主题立意、创设历史情境、描述具体细节、组织问题探究、引发认识感悟。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确定主题立意 主题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教学内容的主题。主题立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高于教材,是一堂课的灵魂和旗帜;它统领全局,引领着一堂课的方向与基调;它指向目标,决定着一堂课的品位与价值。而历史学习是一个源于知识、终于情意,是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所以通过主题式的课堂教学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健全师生人格,丰富师生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目前,确定历史教学主题立意主要有三种常用方法,即建立在知识与能力基础上的核心内容立意(或知识立意),建立在过程与方法基础上的情境、问题立意(或能力立意),以及建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上的思想立意。而建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上的思想立意则有助于情感目标的高效达成。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的《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时,可以“民族复兴——中国梦”作为立意主题,设计三个教学板块:一是新国初梦(立国,富强)——毛泽东时代的理论探索与社会主义实践;二是梦想初圆(富强、民主、文明)——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三是世纪新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三个板块的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立意,高屋建瓴,匠心独运。 赵亚夫先生曾说:“一节历史课如果失去了灵魂,内容再生动、丰富都是摆设。”主题立意就是一堂课的灵魂,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学内容的中心。教学内容的选材、剪裁、结构、语言、表达等,都要以立意为核心,并受立意的约束。 二、创设历史情境 所谓历史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大脑的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建构正确的观点和能力的教学过程。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有多种方法,大致可包括: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创设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历史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一课的第二子目——“日军的滔天罪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片段,并配以诗歌朗诵《凝视300000!》:“凝视300000,——‘3’后面是一个个‘0’吗?不——分明是一颗颗屈死的头颅,正面对屠刀,怒目相看!凝视300000,——‘3’后面是一个个圈吗?不——分明是一根根高悬的绞索,东条英机们,不正吊死在耻辱柱上?!凝视300000,——字字在喷火,声声在呐喊:多行不义必自毙,血债定要用血来偿还!”然后再通过PPT展示以下材料: (1)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摘自《东史郎日记》 (2)朱宝英,女,浙江兰溪杨塘村人,至今烂脚已五十多年。她祖籍义乌,20来岁时正值义乌遭受细菌战攻击,于是她不幸被感染。我曾断断续续地听她回忆:“刚开始只是一个小红包,很痒,后来不小心就抓破了,没过几天皮肤就浸渍变白,就软起皱,然后表皮脱落,露出一些潮红糜烂面,还伴有渗液,周围瘙痒,有时疼痛。”由于“烂脚病”会并发淋巴结炎,多次手术都不能痊愈,以至于病情每况愈下,至今仍饱受细菌战之苦。 ——摘自林岚等《记忆的证明》 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和人文意识。 三、描述具体细节 历史细节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进行较系统生动的描述,以增强历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获取历史智慧,感受历史魅力,提升课堂实效。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史料浩如烟海,史实复杂纷纭,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学、地理、科技等诸多领域,不仅知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也蕴涵着厚重的情感因素。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杜威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相较于其他学科,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上,它有更多可供使用的素材。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当讲到戊戌变法时,笔者侧重描述了以下细节: “戊戌六君子”就义时,杨深秀49岁,杨锐41岁,刘光第39岁,谭嗣同33岁,康广仁31岁,而来自福建侯官的“才子”林旭年仅24岁。一代风流倜傥的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临大节而不辱。他们手无寸铁,甚至可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有的是满腔热血,一片丹心,甘愿为国家民族捐躯洒血,冒死不辞。他们将自己短暂的人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历史改革的大潮中。至今思之,令人无限感慨,唏嘘不已。 通过这样的细节,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爱国情怀与人格魅力;进而联系历史串联起一系列改革者的名字:商鞅、王安石、邓小平,引导学生充分学习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 四、组织问题探究 所谓问题探究,就是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的互动式教学,使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探索学习中联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能力并最终获得人文精神。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探索生命起源之谜》一课的第三子目——达尔文与进化论时,教师可以展示下列材料: 中世纪教会对科学家的迫害: (1)海帕西娅:希腊女几何学家。415年被烧死。 (2)阿斯科里:意大利科学家。论及地球是球形的,1327年被烧死。 (3)塞尔维特:医生。因写了《论三位一体之谬误》,1553年被慢火烧烤两小时后死去。 (4)布鲁诺:意大利科学家。接受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思想,1600年2月7日被烧死。 (5)艾蒂安·多莱:1546年在巴黎被活活烧死,因为否定了灵魂不朽说。 接着,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为什么同样是质疑神学观点的科学家,达尔文却没有像以往的科学家那样遭到残酷的迫害,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得出结论: 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条件包括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其中,自身条件有:达尔文个人优秀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态度,主要包括科学探索的兴趣、科学探究的精神、热爱学习的习惯、强烈的科学责任感、长期的观察实践等。社会条件有: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有利于英国的政治制度民主化;启蒙运动促进了英国社会的思想大解放;前人的理论探索。 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优秀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其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 五、引发认识感悟 梁启超认为:“人的情感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迸。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所以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学习历史不是仅仅记住书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要学有所悟就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历史现象引导到历史思考,从而达到“以史为鉴,明理启智”的目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过: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笔者的理解这就是感悟历史。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聂幼犁教授所言:“历史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寻史知真、释史求真和鉴史立德。”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感悟华盛顿的伟大人格。阅读材料如下: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告别词:“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议长则答道:“你在这块新的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伤害和被压迫的人们树立了典范。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并没有随着你的军职一齐消失,它将激励子孙后代”。 由于此段材料是课前下发的,学生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当在课堂上,笔者提出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悟时,学生踊跃发言,回答的内容精彩纷呈,且有一定的深度。其中有一位学生发言如下: 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200多年来,世界各国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他。他目光远大、心地光明、坚定果断而又谦逊质朴,他一生的行事为人,处处让人体会到他的谦卑、真诚和执著。他功勋卓著却不贪恋权力,即使处于权力巅峰、统率千军万马之时,他也从来没有自我膨胀,没有任何狂妄的野心。他作风平和,踏实认真,讲话不多,但他的每一次讲话都发自内心,真挚感人,能字字句句深入人的心坎。告别政坛之后,他毅然临危受命,再度应召为国服务,却断然拒绝了总统提名,他的每一次选择都证实了他纯洁无私的人格。在人类政治史上,他树立了一座后人几乎难以超越的丰碑。他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总之,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怀,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标签:创设教学情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