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50年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_中国的人口论文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中国论文,人口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数据几乎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需要的基础性数据。人口规模与结构数据往往服务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发展政策、实施社会项目。获得及时、准确的人口数据需要依赖于对人口变化的监测,而制定发展战略和评估发展目标需要依赖于对未来人口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与预测。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和人口机构都定期地对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多数预测结果表现出二个特点:一是近期的预测结果在总人口数上往往低于前期的预测结果,二是近年的总人口预测结果往往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结果。这些特点说明,经常的、定期的人口预测是必要的,以考虑和反映不断变化的人口态势。基于这一考虑,在今后我们将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进行持续、定期的预测。由于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数据尚不能获得,本文利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总人口数,对未来2005~2050年全国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本预测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包括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分年龄生育率和分年龄死亡率。全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是经过调整的,按照我们做的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进行调整。预测先从2000年到2004年,然后将2004年全国总人口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进行调整,而年龄性别结构保持不变,由2004年出发再预测2005~2050年人口。

预测方案包括对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和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的假设。我们都分别只假设了一种方案。本预测认为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生育率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对生育率假设有较大差异的高中低方案没有很大意义。由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22,而一些研究表明,200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应为1.6~1.8之间(于学军,2002;夏乐平,2005;Retherford等,2005);同时我们根据教育数据估计的2000年总和生育率为1.7。对未来总和生育率的假设是基于如下的考虑:在197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正在陆续进入婚育期,而按照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夫妇两人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在一定生育间隔后生育第二孩,因此可以预计在2005年后生育第二孩的独生子女夫妇将会逐渐增多,生育水平将有所回升。因此,预测方案假设总和生育率将从2000年的1.7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1.8,此后保持不变。

在死亡率假设方面,根据对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死亡率数据估算的结果,2000年我国男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84岁,女性为73.40岁。根据联合国在人口预测中对平均预期寿命的经验假设,本文假设预测期内我国男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到2050年时将达到76.63岁,女性80.82岁。全国的迁移假设为0(即国际净迁移为0)。 预测方法是队列要素预测法,这是人口预测中最常使用和最广泛使用的方法,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机构以及国内机构做人口预测都使用这一方法。

2 人口预测结果

2.1 人口规模与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底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我们的人口预测将2004和2005年的总人口调整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致,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3.50亿人,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如果长期保持1.8的生育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总人口会缓慢减少到13.83亿(见表1和图1)。

表1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

人口数(万人)

年份 总人口(万人)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

0~14岁 15~64岁

65+岁

2005

130756 2696193640 1015412.65 5.89

2006

131537 2638994731 1041712.82 5.96

2007

132341 2601295678 1065113.07 6.09

2008

133179 2576996551 1085913.40 6.31

2009

134059 2568897246 1112513.78 6.59

2010

134985 2560697980 1139914.19 6.89

2011

135926 2567598526 1172514.34 6.94

2012

136863 2582598931 1210714.37 6.87

2013

137776 2598699292 1249814.23 6.65

2014

138646 2612199497 1302713.96 6.29

2015

139456 2623199624 1360213.59 5.83

2016

140199 2632499747 1412813.17 5.32

2017

140873 2639099610 1487312.74 4.79

2018

141477 2641599511 1555112.32 4.28

2019

142013 2639499265 1635511.93 3.79

2020

142484 2640398943 1713911.57 3.31

2025

143930 2522499052 1965410.20 1.22

2030

144155 2276697467 23921 9.77 -0.14

2035

143860 2148793530 2884410.51 -0.56

2040

143103 2153589566 3200210.62 -1.52

2045

141290 2175487085 32450 9.89 -3.29

2050

138279 2106884138 33073 9.18 -4.93

预测结果显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即使在低生育水平下,由于年龄结构的影响(育龄妇女,尤其是生育旺盛年龄妇女人数的增长),我国人口将迎来第四次出生和增长高峰。每年的出生人数将由目前的低于1700万上升到1800~2000万,人口增长量将由目前的低于800万上升到900~1000万(图1)。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对于平稳渡过第四次出生高峰具有重大的意义。

表1显示,在2020年之前,我国0~14岁的少儿人口基本上稳定在2.6亿,之后出现下降。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逐步上升到2012年,然后到2025年基本稳定在9.9亿,之后出现下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预测期内一直在上升,2005年达到1亿,2027年达到2亿,2037年达到3亿。203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首次超过0~14岁少儿人口。

2.2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由于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我国未来年龄结构变化主要呈现出二大特征:显著的“人口红利”和迅猛的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它的时间长度与程度取决于死亡率、生育率下降的速度与时间差。1990年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66.7%,总抚养比达到50%,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时期。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70.1%,预测(图2和图3)显示到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一直维持高达70%的比例,总抚养比低达37%~45%。到203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降低到66.3%,总抚养比上升到50.9%,“人口红利”时期结束。因此,以总抚养比低于50%作为“人口红利”的测量,那么我国的“人口红利”时期长达40多年。然而在未来近30年持续的“人口红利”时期,要为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提供就业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挑战。

中国未来发展的另一个挑战是持续、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其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7%,2005年达到7.8%。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达到9.8%。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从此,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与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相对应,我国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将从2005年的20.6%下降到2030年的15.8%,此后20年将维持在15%左右。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超过少儿人口比例。相应地,我国老年抚养比将会超过少儿抚养比;由此,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的重点将由少儿人口转向老年人口。而老年抚养比的持续增长将完全决定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的增长(见图3)。

标签:;  ;  

2005~2050年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_中国的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