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研究进展论文_刘振岳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研究进展论文_刘振岳

天津市红桥医院中医科 300131

项目基金 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 13172)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病作为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对中老年人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患病率有日渐增加的趋势。研究显示:目前高血压总患病率为27.86%,男性患病率为34.72%,女性为25.34%,知晓率为60.7%,治疗率为37.7%,控制率仅为5.7%。中医证型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提高临床疗效。近年来在中医证型方面,研究者们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中医证型 研究进展

1 高血压中医证型流行病学研究

高血压病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属于“眩晕”、“风眩”、“头痛”等范畴。而高血压的中医证型较复杂。

郑峰[1]等将高血压病II期分为瘀血组和非瘀血组,结果在瘀血证组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显著高于肝火亢盛证和阴阳两虚证;在非瘀血证组痰湿壅盛证最少, 显著低于阴虚阳亢证;认为痰湿壅盛证与血瘀证关系最为密切,而阴虚阳亢证在两组构成最多。程文江[2]等比较城市和农村高血压人群发现:城市的痰湿中阻明显高于农村, 而肝肾阴虚及阴虚阳亢则少于农村;阴阳两虚型城市和农村所占的比例均最低。叶人[3]等研究高血压病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发现:在高血压病程早期以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逐渐增多。王清海[4]等研究了高血压病中医证型规律显示:证型频次递减为:气虚痰浊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肝火亢盛型、气虚痰浊型和阴虚阳亢型病程相对较短,而阴阳两虚型病程最长;肝火亢盛型可见于各个年龄段,阴虚阳亢型和气虚痰浊型以50岁以上为主,阴阳两虚型仅见于60岁以上病人。韩学杰[5]等研究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占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等,而肝阳上亢证类仅占1.6%;认为痰瘀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痰瘀之毒可并存于高血压病其他各证类及其病程的各阶段。方素清[6]等认为高血压中医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阴虚火旺、痰浊壅盛、痰瘀互结、阴虚血瘀。又有研究者对中国部分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进行研究。王子宽[7]等对浙江省三地四市共3975 人群调查结论是:肥胖人群在高血压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而中医证型尤以痰湿壅盛型为主;同时发现在3 级高血压中,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占的比重减少,阴虚阳亢型、阴阳俱虚型占的比重增加;而在1 级高血压中,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占的比重增多,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占的比重减少。邹志东[8]等调查394篇关于北京市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文献结果示: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炽盛证、阴阳两虚证等,证候要素以阴虚、阳亢、痰湿、血瘀等为主;症状以头部及颈项部僵痛等症状为主。陈立典[9]等调查福建省地区人群,抽样采用随机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522例人的体质特点,认为高血压患者主要是气虚质、阴虚阳盛质、阴阳两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其特点可能影响了高血压证型分布特点。唐兴荣[10]等调查广东省江门市15018例人群显示:中医证型含量分别中痰湿壅盛型>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谭洁[11]等对湖南省地区698例高血压病患者调查结果:按频次高低依次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及其他证型。同时又进行季节研究显示:各证型在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在夏季则较低;其中肝火亢盛证与春季呈正相关,与夏季呈负相关。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现代研究机制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复杂。研究者发现高血压中医证型的不同,相应的机制不完全一样。

①在血压方面的研究

徐玥瑾[12]研究发现: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非杓型高血压比例高,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平均收缩压高于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在靶器官损害方面最明显。邹襄谷[13]等对老年高血压病研究发现:阴阳两虚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左室质量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尿微量白蛋白高于阴虚阳亢型,而在平均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平均舒张压夜间下降率方面却低于阴虚阳亢型。齐连芬[14]等发现肝火亢盛证白天收缩压升高幅度最大,与气阴两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气阴两虚证血压分布曲线呈非杓型的发生率较高,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在心室重构方面研究

段开骏[15]等研究结果:痰湿壅盛证组室间隔厚度(IVSd)高于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各个证型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均有异常,而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尤为异常;肝火亢盛证组和阴虚阳亢组比阴阳两虚证组和痰湿壅盛证左室收缩指标好。靳利利[16]发现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最多是气虚痰浊型,其余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周文强[17]等研究认为肝火亢盛证是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早期的特征,而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则为较后期的特征;肝火亢盛证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影响较小,而阴阳两虚证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异常。张丽娟[18]等发现高血压LVH患者气虚血瘀证中IVSd、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室内径(LVDd)、左室心肌质量(LVM)显著高于非气虚血瘀组。王兰玉[19]发现高血压肥胖组患者的IVSd、LVM、LVMI,明显高于非肥胖患者;肥胖组以痰湿壅盛证较多(58.7%),其次是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而非肥胖组则以肝火亢盛证较多(51.6%),其次是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

③在血管重构方面研究

段开骏[20]等发现阴阳两虚证和痰温壅盛证高血压病人在颈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血流速度、颈动脉各部位血管重构指标均明显比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严重。顾衡强[21]等发现老年高血压痰瘀组颈动脉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较血瘀组明显,痰瘀组左室构型以向心性肥厚、离心性肥厚为著。王英杰[22]等发现高血压早期偏于阳亢,中期多见阴虚阳亢,后期多为阴阳两虚或以阴虚为主,兼挟有风、痰、瘀等证;痰湿壅盛证C反应蛋白(CRP)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 IR 较其他证型高;痰湿壅盛组、肝肾阴虚组、阴阳两虚组与正常对照组、肝阳上亢组比较, 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IMT)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郭利亚[23]等研究发现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正常对照组;阴阳两虚型的大脑后动脉(PCA)、痰湿壅盛型的MCV、ACA及PCA的Vm均低于对照组,,而血管搏动指数(P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李彦平[24]等研究高血压椎基底动脉血流显示:肝火亢盛型平均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正常;阴虚阳亢型平均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轻度增高;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减慢,搏动指数明显增高。张文[25]研究显示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依次为痰湿壅盛型> 阴虚阳亢型> 阴阳两虚型> 肝火亢盛型,其中痰湿壅盛型与其余3 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3 问题与展望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病,不仅在于控制血压,重要的还在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对中医证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些研究结论取得了较一致的认识,这些成绩为揭示EH 的中医辨证分型实质提供了可贵的客观依据,有利于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但细究其研究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①中医证型的流行病调查:研究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有利于制定统一中医证型,而中国地域广阔,饮食、生活条件、南北体质差异等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望进行全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②中医证型的现代研究:各位学者对高血压辨证分型有其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对辨证分型理解不尽相同,而现代研究可以为中医证型提供客观依据。然而现代机制研究内容、标准不一样,应该进行系统研究,制定较为一致客观指标,才能更好应用到临床。

参考文献:

1 郑峰,胡世云,郭进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析。河北中医,2013,22(9):651-653

2 程文江,覃志成,郭峰,等。原发性高血压病602 例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3(4):261-262

3 叶人,徐晓峰,程志清。摄生对高血压病病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3(2)

4 王清海,李桂明,李典鸿。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新中医,2013,37(11):26-28

5 韩学杰,朱妍,陈捷。原发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中医证类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14 (6):453-455

6 方素清,张艳,礼 海。75例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13,36(2):163-164

7 王子宽,程志清,齐昕。浙江省高血压肥胖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0:203-207

8 邹志东,范晔,周小棠。1996~2005 年北京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析。中医杂志,2015,48(5 ):437-439

9陈立典,韩平,杜建,等。福建省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7(27):1297-1299

10 唐兴荣,邬黎平。广东省江门市高血压病流行病学及中医辨证分型调查研究。新中医,2015,40(5):39-41

11 谭洁,韩国栋,滕久祥。湖南省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8(10):897-899

12 徐玥瑾,张铁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中医症候分型关系的研究。新中医,2016,40(5):41-43

13 邹襄谷,陈国通,陈比特。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6 (11 ):1261 -1262

14 齐连芬,胡元会,方业明,等。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24 小时血压变化水平相关性探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16(1):27-28

15 段开骏,刘洁,白春锦,等。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高血压患者左心结构和功能指标变化。中国临床康复,2012,10 (3):

16 靳利利,王清海,李典鸿。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12,35(10):1542-1542

17 周文强,刘德桓,戴一娜,等。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心脏功能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 015, 26(12):2564-2566

18 张丽娟,王晨光。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气虚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及左室肥厚指标的变化。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7(2):139-141

19 王玉兰。肥胖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其辨证分型研究影响。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 ,23(4):73-74

20 段开骏,刘洁,白春锦,等。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变化。中医药学刊,2015,24(5)

21 顾衡强,陈国通,邹襄谷,等。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左室重构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5,16(4):1-3

22 王英杰,胡婉英。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血管重构与中医证型相关关系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5(1):11-13

23 郭利亚,李彦平。200例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关系。河北中医,2014,30(09):917-918

24 李彦平,郭利亚。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探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1(3):98-99

25 张文,张杜平。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8 (9):973-974

论文作者:刘振岳

论文发表刊物:《西部医学》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  ;  ;  ;  ;  ;  ;  ;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研究进展论文_刘振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