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视角下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R&D竞争的动态博弈_投资论文

融资视角下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研发竞争动态博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道国论文,跨国公司论文,视角论文,融资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产业组织理论与公司融资理论一直是两个分开来研究的领域。在新产业组织框架中,研发竞争被当作一种企业投资行为来研究。文献浩如烟海,这里列举几篇经典之作:Dasgupta-Stiglitz1980、Glbert-Newbery1982、Fudenberg-Gilbert-Stiglitz-Tirole1983、Harris-vickers1985、Grossman-Sharpiro1987。正如下一章综述的那样,他们将研发看成是一种改变长期竞争结果的战略武器,抓住了研发的动态特征,但通常都认为研发资金源于公司内部,并且竞争导致了研发投资过渡,这通常只有大的、运作良好的大型(跨国)企业才能做到,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研发项目资金靠的是外部债务融资或股权融资,这一点正好被这些经典之作忽略了。直观上看,如果考虑到融资问题,竞争可能不像上述模型结论那样导致了研发投资过渡,而是导致了研发投资不足,但这需要详细的理论分析。Townsend(1979)首先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融资者激励问题及最优契约设计,他们得到了标准债务契约:当企业有支付能力时,契约要求企业付给银行一个固定支付;否则实行破产清算,银行得到全部利润,但得付出审查成本M,审查成本的存在导致了生产无效性:当投资项目净现值为正,但小于审查成本的项目得不到融资。另外,它是一个静态契约,从动态博弈的观点来看,由于破产审查成本的存在导致“破产则审查”的威胁是不可信的,为了解决这一不足,Bolton-Scharfstein (1990)在两期动态模型中提出了再融资激励机制,第二期是否能得到再融资的关键是看企业在第一期报告的利润。然而,上述模型的不足之处是局限于研究单个银企关系,忽略了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竞争环境。

跨国公司大举来华投资,甚至将研发总部也设在中国。尽管从模仿和学习中国内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产业技术升级,然而并不能获得核心技术,与跨国公司展开技术研发竞争才是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保护国内市场的长远战略。考虑到技术研发的高投入、长期性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研发不仅仅是一种投资行为,还应该看作是一种融资行为。融资通常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前者主要指通过企业自身利润融资,后者指通过外部资本市场融资。跨国公司的明显特征是“购建起了自己的内部金融市场”([法]弗朗索瓦·沙奈,pp226),它可以通过内部财务系统,将公司内部资金从一个子公司转移到另一个子公司,也可将在一个金融市场上筹集到的资金通过内部财务系统,转移到另一需要资金的地方,假定跨国公司成功实现了内源融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本文一直遵循这一假定,从而主要关注国内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动态研发竞争中是如何受债务融资影响的。

二、模型假设条件

A1:假设市场上有两家企业:国内企业i与跨国企业j,在差异产品市场上进行价格竞争、市场份额竞争以及成本递减型研发竞争。时间分为两个时期:t=1,2。每期中需首先支付沉没投资,每期中博弈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选择R&D支出投资强度,自然决定创新是否成功;第二阶段,双方根据R&D结果选择定价战略。所有参与人可以看到研发结果,即成本是否递减是双方的共同知识。假设双方皆风险中性,贴现率正规化为0。

A2:第一期之初双方都以边际成本生产,创新成功导致成本由依次递减,记,即成本的递减对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是对称的。创新成功的概率θ∈[0,1],研发项目的投入成本为g(θ),假设g′(θ)>0(即要使成功率越高,则投入越大,二者是单调关系),g″(θ)>0(即随着投入量的增大,增加1个百分点的成功率所需要的额外投入是递增的),因而g(θ)越大可推知θ越大,为简便起鉴,可简单定g(θ)=1/2ρθ2,其中,ρ>0代表投资强度,于是决定投资量g(θ)等价于决定一个成功的概率θ,即想要在多大程度上保证研发项目成功。

在生产之前,双方选择投资量。假设市场恰好够两个差异产品存在,这意味着任何潜在的进入都将使利润为负。

A3:消费者需求满足Dasgupta-Titman文章中的圆形城市模型,但在本文中,第二期的市场份额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的,这意味着市场份额动态竞争,从而使企业更积极地从事R&D活动,企业每期都得捍卫自己的市场份额。

圆形城市模型假定消费者位于圆周长为1的圆上,企业在该圆上相对而建,消费者每单位距离的成本是T,位于x处的消费者买i的产品而不买j的产品的条件是:

A4:国内企业i不能完全内源融资,向银行债务融资,银行有讨价还价能力提供契约,i受有限责任约束,契约在第一期创新和市场竞争之前签署。银企之间信息非对称,银行完全知道博弈结构,(即一、二期利润概率,R&D成本),但不能观察到产品价格,也不知道i的努力程度,只有企业知道创新的成败。因而,银行不知道最终实现了何种利润水平,这使得企业i总是有激励撒谎,报告低利润以减少支付,存在道德风险。银行和企业都是风险中性的,若获得贷款则每期的贷款量为。假设固定投资的净现值为正

因而,若企业i能都会投资。为了讨论方便,这里假定固定生产成本高于成本不利时的净利润:。因而企业i不能支付银行的概率为正。假设企业第一期净利润不能完全满足二期固定投资及RD&支出:因而需要再融资。银行有权完全否决再融资。

三、模型的求解

先不考虑假设条件A4,由前三条假设易知,若只考虑单阶段博弈,则目标函数是:。据此可以求出各种情形下双方的价格、市场份额以及总利润(表1)。

表1 各种研发结果下的寡占价格、市场份额和利润

于是有命题1(静态研发)在一期对称研发竞争中,均衡时的研发投入与ρ反向变化,与研发所带来的成本下降幅度△C正向变化,但与其生产成本无关。

在第二期的竞争形式由第一期的R&D创新结果决定,分三种情况:

(1)对称情形:要么都成功,要么都失败;(2)i成功而j失败,所以在第二期起始点i占优;(3)与(2)完全相反,i失败而j成功,所以在第二期起始点j占优。

依赖于上述形式,企业再次同时选择R&D水平,用μ表示第二期R&D投入的成功率:,然后企业在产品市场古诺寡占竞争,利润得以实现。用倒推法求解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b)若i,j在第一期都成功地减少边际成本至C[,m],则也类似于上一种(这种情形发生的概率为)。由于竞争形势是对称的,进一步创新的激励仍然是

两个企业的预期利润仍然是

唯一的差别是如今产品的价格较低了。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命题:命题2(第二期研发投资)

(Ⅰ)与第一期研发失败比,第一期研发成功可以促进其第二期研发投资活动:

(Ⅱ)若从创新活动中的所得非常高,则处于对称成本形势的企业在研发竞争上更激烈:

该命题表明前期R&D成功的企业,在后期投入中高于前期失败的企业。原因是有双重成本优势的企业可以实质性降低价格,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成本领先的企业将在后期保持R&D投入领先,这是一种“以成功养成功”的战略。另外,在前一期落后的企业至多在下一期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但不能获得新的市场份额,同时又不得不继续R&D,以保证自己不至于落后对手太多。

比较对称情形和非对称情形的R&D反应函数可知对称情形将在R&D上投入更多:

回到第一期博弈。若第二期的预期利润按前面的分析给定,则将之代入第一期的最大化问题,然后求解可得:

将之与静态结果比较可得:

命题3(动态博弈下第一期R&D投资)考虑到第二期R&D,第一期R&D投资增加了:

上述结论与直觉是一致的:若由于重复的产品市场互动中创新所得比较高,则前期投资将更大,若企业预期未来的二期利润严格正,并且依赖于一期以后的成本优势,则企业将在第一期战略性地加大R&D投资。

如果考虑假设条件A4,根据直接显示机制,则投融资双方的契约依赖于报告的利润,第二期支付是相同的,企业总是报告最低利润,因为t=2以后不需要再融资,因而银行没有潜在的威胁来使企业真实报告二期利润)。于是,最优契约是如下问题的解:

上述表达式中,(1)式为银行的目标函数,(2)式为企业的有限责任约束,它要求银行支付不能超过企业净利润,(3)式是企业研发投入最优化一阶条件,后三个式子是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它要求企业在报告利润是“说真话”。银行参与约束由“预期收益为正”得到保证。实际上(4c)蕴含着(4b),因而(4b)是多余的,下面求解该问题。

回顾假设条件有,因而当i失败j成功时,因为利润太低而不能抵平研发成本,银行实际上导致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是不会提供再融资的,于是,由于“企业承诺通过二期更高的支付来抵补一期损失”是不可信的,因而实际上一期支付的结局是不允许出现的。

因而银行被迫延致第二期,而第二期的所得总量为负,将之插入激励相容约束,并考虑LL,可以得如下命题:

命题4(国内企业有外部融资时的最优R&D活动)若i以长期债务契约融资,则其一期最优R&D活动将大大减少,相反,内源融资跨国企业则将大幅度增加一期R&D投资:

命题4说明融资受限企业的研发投入极大地受到影响。特别是在项目要求高投入和高成功率时更是如此,因而,相比之下国内企业更喜欢创新更有弹性的项目,如果成功则可以用较少的投入引得较大的成本下降,以缓解资金压力,但往往这类项目成功率较低,风险较大。

四、结论

现将本文得到的结论总结如下:

(一)若由重复的产品市场互动中创新所得比较高,则前期投资将更大,若企业预期未来的二期利润严格正,并且依赖于一期以后的成本优势,则企业将在第一期战略性地加大R&D投资。(二)外部债务融资改变了双方的创新活动,契约造成了无效性:尽管研发项目净利润为正,只有在一期利润不太低时才有可能贷到款,这导致产品市场无效性。尽管再融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无效性,但仍不能完全克服,原因是由于二期道德风险问题,银行不愿意给一个创新落后的企业提供再融资。(三)与内源融资子公司相比,资金受银行契约约束的国内企业将极大减少研发投入。相比之下国内企业更喜欢创新更有弹性的项目,如果成功则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成本下降,以缓解资金压力,但往往这类项目成功率较低,风险较大,更容易招致对手的掠杀。

现实中,融资渠道除了债务融资之外,还可以采取风险资本融资、公众股票市场融资、可转换债券融资等多种融资渠道,不同的融资模式对产品市场战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作者将另文探讨。

标签:;  ;  ;  ;  ;  ;  ;  ;  

融资视角下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R&D竞争的动态博弈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