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灯塔魂灵——《灯塔世家》创作回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灯塔论文,魂灵论文,世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拍电影很象是一段旅程,假若在这段旅程中充满了暗礁险滩、陡壁悬崖,你会更增加征服它的欲望。如果还有说不尽的明哨暗堡,你更会加倍的小心,加倍的努力。作为一个一生以导演为业的人就是要把这一段一段的旅程衔接起来,延续到生命的尽头。因此,我对自己的每一部电影都不敢怠慢,因为它是我生命长河的一部分。海上灯塔对我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领域,从接手《灯塔世家》剧本的那天起,我就充满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想在银幕上探寻灯塔的奥妙,探寻那些终年守候灯塔的人的心灵世界,并把这一切告诉给我的那些陌生的和不陌生的观众朋友。
叩问灯塔
这部影片在剧本阶段就得到了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对剧本提出了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见,这些意见不仅仅使剧本的修改有了明确的走向,也使我们对未来影片的把握有了更明晰的选择。
经过一段的深入生活,我们深知灯塔工人的艰苦、孤独、寂寞,但如果把影片的重点放在这上面,只能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生活现象,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世界。要表现他们面对苦难的那种乐观忘我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主人翁精神、不畏劳苦的阳刚之气和舍己为公的英雄气慨。现实生活中,那些灯塔工人如果整日沉缅在悲悯气氛中自怜自爱的话,他们也不会心甘情愿地为灯塔献出自己的青春的热血。悲壮的美是一种感人奋发的美,它更加适合于我们这部影片的审美风格,它是我们这部影片的四代灯塔人真实的心路历程,它是我们这部影片形式构架的一块基石。
近两年反映工人生活的影片不多,反映下岗工人的电影电视剧倒是异乎寻常地热。下岗题材的作品无论结局多么好,片中总要自然地透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一些国企改革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免要涉及大量的国有企业所处的困境以及工人们面对困境的尴尬。我们这部影片既然是正面讴歌中国工人阶级形象的作品,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表现他们身居孤岛,面对大海的一腔豪情。未来影片的基调就应是昂扬向上,达观而明快的。明确了这种选择,也就明确了面对着纷繁的生活素材和近五十年历史跨度该进行怎样的取舍。
在剧本的修改过程中,我们曾三次邀请厂内外的专家对剧本进行研讨,还有一次由厂长带队,由文学部主任和导演参加,特意到北京请一些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大家对剧本提出了非常好的修改意见,还为未来的影片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和帮助,结合我们采景和深入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我们确定了创作这部影片所必须遵循的美学原则:1、 着力表现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生活;2、以人为本,以情感人。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灯塔工这个岗位确实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就是以身殉职了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反响,创造不出什么轰轰烈烈举世皆知的业绩。他们的英雄业绩散落在平凡岗位上、平凡的劳动中,散落在他们情感生活的生命长河之中,散落在几代人不屈不挠的努力之中。和平年代里,那种叱咤风云的英雄、那种创惊世骇俗伟业的人物只是少数,多数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这里埋藏着闪光的东西,这种闪光的东西靠我们艺术家来发现挖掘。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忽略这种美的开掘是我们艺术家最大的失职,而表现这种美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职责。我们这个剧本创作的原型人物叶中央,是全国十佳工人,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原剧本中有一场戏是交通部的领导到岛上来为他颁奖。我想在未来的影片中,应该尽量地去掉这些人为地拔高人物的痕迹,也避免观众对这个人物的过高的期待,应该让观众在尽可能多的行为动作中去感受他们的心灵世界。在疾风暴雨中有他的一往无前;在婚姻大事的选择上有他的执拗与自尊;在与同事的关系上有他火热的心肠;在儿子就业的选择上有他的独断专行。我希望能在那平和的日常生活中摸到他那颗为灯塔而跳动的心。在剧本修改之初,我们曾经考虑过把现在表现四代灯塔工近五十年的历史跨度,改为集中写两代人二十年左右的历史,可这样处理故事的时代背景又出了麻烦。而坚持这样大的跨度,对于一个90—100 分钟的电影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反过来想想,也许克服了这个难题会成为我们这部影片的长处。四代人的生命历程为了一座灯塔,这将象一条红线把那些平凡和普通穿起来变成了一串闪光的珍宝,让人们看到了这些普通人在共和国成长史上的作用。
本着以人为本、以情感人这一条,我们着力塑造了四代灯塔工人的代表人物齐老榜、齐咬脐、齐大秧、齐灯儿。而且该简则简,该繁则繁。有许多时候我们不是只表现他们,而是用相当的笔墨表现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女人:秋女、书秀、荷花、娜娜。这种互相映衬,使得我们灯塔工的形象更加立体化、人情化,更加有血有肉。灯塔人的概念,应该包涵的不仅仅是守候灯塔的工人,还应该包括那些在岸上为灯塔事业做出牺牲的女人们。他(她)们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亲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渴望着正常人应当享有的天伦之乐。他们性格的差异、观念的差异、对悲欢离合的态度、对灯塔认识的不断升华都将成影片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内在线索,这条线索把握得当就会使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如何才能把握成功,要在一个“情”字上下功夫。“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不从情感上打动观众,他就不能从心里接受你的人物,喜爱你的人物。一座海上孤岛,几代守塔的男人,如果不在“情”上把文章做足,那影片的枯燥和乏味是注定无疑的。秋女是影片唯一一位与四代人有着共同经历的人物,四代灯塔工都与她有着至亲至爱的关系,她在岛上出现次数虽然不多,但她的每一次出场都与灯塔的命运息息相关,她的每一个行为都与灯塔工的生活和工作血肉相连。她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又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她的情感变化牵动着剧中人,也牵动着观众的心。她对灯塔有着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她的情感也有着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她的理解和支持曾经激发了丈夫、儿子、乃至于公公,她对于孙子灯儿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激化了矛盾,使我们对灯塔工的理解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灯塔的魂灵是灯塔的守候者,灯塔人的魂灵,是他们对于灯塔的爱之切。
好看的电影
“长沙会议”以后,出精品成为电影人的共识,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可对于我们做电影导演的来说,无疑市场的竞争力加大了,评奖会上的竞争力也加大了。每一个创作者都想挖掘出自己最大的潜能,拿出最精良的制作,到沙场上去拼智力,拼才华,拼艺术积累。我时常感觉到,做为一个电影导演拍每一部影片都象走在一个悬崖的边上,只要一失脚,就可能跌回到自己起步的坡下,也可能一下子落入万丈深渊。因为市场是无情的,观众的鉴赏力是无情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沙场都不同情弱者,都不相信眼泪。所有有志的电影人都在埋头制作精品,我也要横下心来,进入到这场攻坚的战斗。
有了对这部影片整体把握的思考,接下来我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把片子拍得好看。
我一向主张电影要拍得好看,因为电影是以审美的方式见诸于观众,流通于市场的。艺术品位的高低,决定于你影片质量的高低。不是因为你题材重大你就胜券在握;不是因为你有了“思想精深”就可以进入主旋律电影行列。好看就是要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就是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不能赢得观众的电影,永远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为了能使这部影片能更好看一些,我们做了一些努力。
1、强化传奇色彩
当我第一次读剧本,被剧本开头部分迎亲的那组戏吸引了,还有一段很吸引我的就是书秀在岛上生孩子,用高频电话指挥接生。我想能不能把这种传奇色彩在全片中再做几次大的渲染,这样就可以更大地调动观众的观赏积极性。于是与作者商量,增加了结尾灯儿考上大学后骑在狮子身上舞动,最后发现扮演狮子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的戏。
原剧本中猫虎的婚礼只是一笔带过。我在分镜头剧本中把它发展成为一场戏,而且把这场戏和大秧的婚礼组织在同一天里。一对在岸上搞得红红火火,大宴宾朋,一对在岸上没人司仪、没有酒宴、没有来宾,两个人双双顶着红盖头向着灯塔表达着他们的爱情誓言。
怎样处理猫虎的婚礼我们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到了外景地后,我们先到当地文化馆了解当地婚俗,又请来了当地熟悉情况的老人介绍情况。按照惠安地区的婚俗搞成了这样一个婚礼场面。这组欢快跳跃的婚礼场面也在剧情发展中起到节奏调节的作用。
我们把红领巾上岛遇台风与海上渔船遇难有效地组合到一起,既形象地表现了灯塔在夜航和恶劣天气中的作用,又表现了灯塔工们英勇无畏的高贵品格。
2、强化影片的造型意识
剧本中故事的发生地是浙江省的镇海航标区。我们采景到了镇海后,发现那里的海水是黄颜色的,这样的颜色势必要影响画面效果,加上所看到的几个岛上拍摄条件不理想,我们就移师福建。到了福建自然想到了惠安女,惠安地区是沿海,那里不仅惠安女有服饰上的特点,还有一些独特的民间习俗,海水的颜色也很理想,惠安崇武城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石头城,这样我们便把主景地确定在崇武。在采景中我们发现崇武镇上最多的工厂是石雕工艺厂,沿街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石狮和各种石雕。原剧本中秋女的父亲是鞋匠,我们觉得改为石匠会使影片的造型形态更突出更生动,就把秋女父亲从鞋匠改为石匠。这样还有一个意外的效果,影片开头舞狮,结尾舞狮,中间不断地出现狮子的石雕,形成了狮子形象系列,会使狮子的形象在影片中更有一种象征意味。
惠安女的服饰在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各有不同,从惠安女的服饰变化上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文化的演进。为此我们服装组的同志提前一个月到外景地,翻阅资料,采访,到老百姓中购置衣物,为几个年代的服装变化做了充分的准备。惠安女的头饰婚前、婚后、老年也都有很大的变化。秋女从20多岁到70多岁是由郝岩一个人来扮演的,这在人物造型上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也都有非常大的年龄跨度,化妆组的同志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拍摄出在各种环境气氛中的灯塔,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大海,我们还单独组织了一支拍摄空镜头的小分队。拍摄海上渔船遭遇台风,动用了长影多年未用的特技力量,这组特技镜头,赵实同志看过影片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采景中因为福建省的海上灯塔多已翻修,外形已较现代化,我们又在山东的荣成找到了一处海上灯塔来拍摄岛上的戏,而拍摄海上的旧帆船又不得不转移到苏州。
原剧中,秋女上岛后,齐老榜高兴得放鞭炮庆祝。我总觉得放鞭炮不过瘾,又太一般。想起一位老灯塔工给我看他写的一篇文章《灯塔与大炮》。中国沿海的许多灯塔都是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建的,那种大炮架在岛上是雾天,海上的渔船看不见灯塔用放炮来给船家导航的,后来逐渐有了气雾号、电雾号,大炮就闲置在那里不用了。我想何不用放炮来庆祝呢?这样我们道具的同志就制造了两门大炮搬上了海岛,这样只要岛上有喜庆就放炮庆祝,也成为人物活动一个场景,更加重了灯塔的历史和影片的厚重感。
3、风格的把握
这个剧本的初稿,近五十年的历史跨度就这样平铺直叙下来。我觉得这里面是有很多东西感动我,但缺乏一条线索把那些闪光的珍珠串起来。特别是时间明显地分为40年代—50年代初,7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这三大块,有明显的阶段感。在修改中我们发现只有秋女这个人物是几代人的故事都经历了的人,就由她在叙述故事,加上她的旁白。这些旁白不仅作为一种时间跨越的交待,更主要是要揉进她人到老年的一些人生感悟,特别是对灯塔的一腔情怀,灯塔上走掉了她的两位亲人,又去了他的儿子、孙子,她的恩恩怨怨,她的爱和思念,她生命的支柱都在灯塔上面。旁白的进入加强了秋女这个人物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力,又使影片更平添了几分情感色彩,那种散淡的,悠悠的谈述加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使影片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叙事风格是影片形式美的重要方面,有时一个好故事不一定能构成一个好电影,电视剧讲究好故事,电影更讲究讲一个好故事的方法。好的叙事方式会把许多看起来非常散淡的东西聚拢成一种核心,使影片生出一种别样风彩。我们的影片个别场次有很强的戏剧性,整体结构上缺乏戏剧性的勾连,因为写的都是好人,又没有贯穿到底的戏剧冲突,看起来有些散文化倾向,我们索性在影片的气韵和场面的构成上多花心思,在时光的流动中探寻人物的心灵轨迹。
4、声音的构成
这部影片采用同期录音,这在我拍的电影是第一次,它的好处我就不想多说了,虽然是遇到了许多困难,可我们录音师还是顽强地克服了,坚持下来了。
对于音乐部分,我与作曲吴大明商量,由三部分组成。片头迎亲和片尾舞狮,中间猫虎婚礼都是采用当地迎亲曲牌和婚礼曲牌,是民乐部分;剧情发展中出现的音乐以管弦乐队为主;片尾的歌用流行音乐的形式歌唱严肃、深遂的主题,强化时代特色。这样三种音乐形式在一部影片中出现,这在我的作品中也是第一次。吴大明同志为此呕心沥血,为影片增添了光彩。
片中为了加强时代气氛与年代的变化,我们在背景音乐中用了几首在不同年代流行的歌曲。五十年代选了《二朗山》、《咱们工人有力量》,七十年代选了《祝酒歌》、《我爱这兰色的海洋》,九十年代选了《真心英雄》、《公元一九九七》、《爱拼才会赢》。
5、强化节奏处理
这个跨度五十年的故事,没有适当的节奏处理必然会面面俱到,结果是该渲染的没渲染,该突出没突出,特别这又是个写群像的戏。我的想法是有时大笔泼墨,浓笔重彩;有时惜墨如金,轻描淡写。
岛上戏和岸上戏的交替;男人戏和女人戏的交替;明快的戏与舒缓戏的交替;长镜头与短镜头的交替,都要考虑到刚柔相济、观众观赏兴趣和兴奋程度。我希望它酣畅处“飞流直下三千尺”,变化处“路转溪桥忽见”。
电影拍完,有许多想到的东西留在银幕上了,有许多想到的东西因为条件所限没能留在银幕上,这对我来说是永远的憾事了。还有许多我没有想到的,那是咱的智商还不够,努力的还不够。自打我真正懂得了电影的那天起,我就希望自己的生命能用一长串电影的名字穿起来,仔细想来,做到这一点也许不太难,难的是这一长串电影名字中能有几个闪烁光点的,能有几个不叫我的儿孙们汗颜的。我当兢兢业业的做下去。自打牛年的大年初五,我迎来作者黄亚州从杭州飞来第一次讨论剧本,到牛年的腊月二十九看完标准拷贝,整整的一年。
《灯塔世家》,我的一九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