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论文_陈雁红

陈雁红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内科

【摘 要】目的:分析高频振荡通气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模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高频高振荡通气模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各项血气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高振荡通气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常频机械通气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缺氧状态与氧合情况,减少患儿的住院时间,且不易出现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高频高振荡通气;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比常见的一各并发症,是导致新生儿出现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具有病情重、发展快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是新生儿监护病房比较常见的危重症。当前,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方式,并且随着机械通气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成功率已经有了明显提升。而高频震荡通气模式主要通过小于或者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通气频率在正常通气频率的4倍以上,并在气道压力较低的情况下进行通气的一种特殊通气方法[1]。大量的动物实验显示,高频振荡通气与正常频的机械通气相比,减少肺损伤及炎症因子释放的效果更加显著,近年来,在重症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主要就高频振荡通气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并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男17例,女15例;入院日龄为0.6—21h,平均入院时间为(4.6±5.6)h,年龄28周—37周,平均年龄为(31.5±2.3)周,对照组患儿采用常频通气模式治疗。观察组患儿男20例,女10例;入院日龄为0.67—22h,平均入院时间为(4.9±5.8)h,年龄29周—38周,平均年龄为(32.8±2.7)周,观察患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以上所有患儿均符合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先进行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规处理,给予两组患儿正确的保暖、维持血压、预防感染、营养支持以及出血等护理,全面检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并对患儿的脏器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模式进治疗,参数设置设置为:FiO2 为60—80%,频率为1—2Hz,吸气时间大约在0.4s左右,PIP设置为20—25cmH2O,PEEP设置为4—7 cmH2O。观察组患儿采用高频高振荡通气模式进行治疗,参数设置如下:FiO2为60—80%,振荡10-15Hz,AP为25—35 cmH2O,偏置气流为5—8L/minL,Paw10—20 cmH2O。

1.3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H、PaO2、OI、PaCO2等各项血气指标,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获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儿血气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各项血气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如表一所示:

2.3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气胸,并发症发生率为6.6%,对照组3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气胸,3例发生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3.3%,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是原发或者继发性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失,引起的进行性呼吸困难与呼吸衰竭等肺部疾病,多发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就越高。但是随着各类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常频机械通气的应用,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死亡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常频通气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时,如果呼吸机的参数设置过低,难以良好维持患儿肺泡扩张需要的压力,无法实现肺血氧合的效果,而采用提高氧浓度的方式改善氧合,则会增加ROP与BPD的发生率,此时,如果采用高通气压力,会增加气压伤的,对患儿肺泡造成损伤,引起系列炎症反应[2]。

而在高频振荡通气进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过程中,高频振荡通气可以用比较平均的气道压充盈且支撑患儿的肺泡,既能让患儿的肺容量保持在最佳状态,又能让患儿肺内气体分布一直处于均匀状态,减轻患儿肺部的局部扩张,对患儿肺的通气血流比进行改善,进而达到增加氧合的目的,让患儿自主呼吸频率也在振荡波的影响下适当提高,改善患儿的血氧含量。此外,高频振荡通气还可以通过其适当的肺复张功能,使患儿的肺泡重新扩张,并以平均的气道压阻止肺泡萎陷,让患儿肺内的气体分布一直维持均匀的状态,可增强患儿通气与换气的功能,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存活率。

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各项气血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高频率振荡通气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祁亚平,苑书华,郭长根.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124-125.

[2]胡婧,都鹏飞.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J].淮海医药.2015,33(1):14-16.

论文作者:陈雁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0

标签:;  ;  ;  ;  ;  ;  ;  ;  

分析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论文_陈雁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