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 湖北省荆州市西门中学 43402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于对力所能及的任务往往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一、中学生学习活动中“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1.外部因素。
(1)不良的班级环境。当下的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只重视分数,并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为追求分数而努力学习,教师也只以分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惩罚。在这样不良的班级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建立真正的平等和谐关系,不能对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同学之间也充满了竞争,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其他同学也不愿提供帮助,于是便自暴自弃。
(2)教师的消极评价。教育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入学时是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了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只是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发现自己或同伴在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时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他们便产生了紧张、痛苦和焦虑的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经历了一系列失败的学生,开始相信他们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所谓的“自尊”和“身份”上。
2.内部机制。
(1)不正确的归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iner)认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成败的归因包括两个维度,即内在与外在稳定的维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稳定的内在维度指个人的能力,是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不可控制因素;不稳定的内在维度是指个人的努力,是个体能够驱驾和用意志控制的因素。“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在成败归因上存在着障碍,他们倾向于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因素,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这样,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无法激起他们努力获取成功的动力。
(2)消极的角色定位。一个人所负担的角色直接决定于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要求、期待和承认。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还没有发育到成熟的个人独立评价系统,对于思维、推理和与他人的沟通等自我概念的判断都是以学校中教师和同学的态度为参照点。他们对社会、他人及其自身的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进行评价时,往往更倾向于社会性的或他人的标准,也更依赖于外部社会环境的直接反馈与支持。如果他们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自尊心会受到损害,自我同一感也会发生混乱,那么,他们学习活动中便倾向于采取消极的态度。
二、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对策
1.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可(Hamachek)认为: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班级气氛,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而不会有失败受惩罚的恐惧,他们才不会退缩而敢于尝试学习。为此,要创立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努力践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教育者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学习气氛,搭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同学关系,多方面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求,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研究者发现:习得性无助的儿童,与具有同等能力的儿童相比,在失败情境或挑战任务面前有两种不同的反应倾向。一种是习得性无助倾向,表现为低估自己的能力,对任务反感并有逃避倾向;另一种是自主性倾向,表现相当自信。这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主要与他们的目标定向以及他们对“智能”的不同理解有关。习得性无助儿童认为自己的智能是固定的、不可控制的,他们追寻的是表现目标,相信成功或失败是判断一个人有无能力的依据,所以他们采用尽可能获得成功和避免失败的策略来提高和维系自尊。而自主性儿童认为自身能力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他们寻求的是学习目标,相信挫折和失败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新的技能,所以他们选择挑战性的目标,并且在这样的学习目标下体验和获得自尊。因此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摒弃智能固定、不可控制的观点,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即让学生将学习过程本身视为努力目标,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任务的积极卷入,通过学习,尽自己所能来发展自己。
2.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存在着归因障碍,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归因障碍,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教师应适时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学习并获得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师也可以呈现一些学习活动中的成败事例,要求学生讨论和分析成败的原因。对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应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不正确的归因应适时地指导与纠正。通过一系列学习、反馈及强化措施,最终使学生达到在完成任务时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正在进行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因为过分担心失败的结果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要的信心或信念。提高自我效能感旨在帮助“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提高自我概念,树立成功的信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不断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以激发他们积极进取、获得成功的意识;同时要暗示或提醒学生,优异成绩的获得来自于长期不懈的努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给学生设计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呈现一个两难问题情境,把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学习,并模仿这一成功策略,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策略训练中,对于学生不正确的方法要及时给予反馈,但方式上采取个别的形式,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
论文作者:曹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学生论文; 习得论文; 教师论文; 无助论文; 目标论文; 努力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