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馆建设模式研究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化馆 龚建军 叶维维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朱 勇
在各地大力发展数字文化馆的前提下,针对传统文化馆运营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馆总分模式的实践方案。整个实践方案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应硬件、软件、资源和管理的建设思路。在这种数字化、网络化、总分化的模式下,硬件投入较少,受众更广,结合明确高效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形成区域范围内协同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整个系统建设成本可控,生存周期长,有利于快速推广,对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1. 引言
文化馆(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活动的辅导中心、活动中心,面向基层群众提供诸如文艺培训、文娱演出等免费服务,承担着丰富人民公共文化生活、引导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翁海燕,数字文化馆对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群文天地,2015)。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各级财政不断增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建立健全了从省级馆到镇乡(街道)文化站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架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但在传统的文化馆(站)运行模式下,各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独立发展、相对封闭的特点,优质文化资源未能以最优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群众所接受的文化服务并不均等,馆际之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最大化?区镇两级的文化服务如何深度协同?优质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的热点。
2.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现状
近年来,嘉兴市和重庆大渡口区研究践行文化馆总分馆的建设方案(彭明淅,大渡口区文化馆总分馆制路径探索:大众文艺,2015;陈云飞,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效能-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评点:文化月刊,2015)。其中,嘉兴模式以县(市、区)文化馆作为总分馆体系中的总馆,镇(街道)文化站定位于分馆。文化馆总馆向各镇(街道)分馆下派文化员,承担总分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基层文化活动的策划运作职责,发挥总馆对分馆的业务管理、指导和带动功能。这种基于传统文化馆的总分模式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同时,带来人员编制、横向协同、资源调配等方面问题,在实践中存在一定难度。
对奶奶来说,不管是解放前夕赤着脚的贫苦的童年还是建国后曲折的读书生涯,亦或是三年苦难时期的艰辛,奶奶始终拥有苦中作乐的豁达心态和毅力,对生活充满希望。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开放、合作、共享观念的普及,为新时期的文化馆(站)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对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同时《文化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数字文化馆建设成为文化馆新型的服务方式。
(二)政策补贴不断下调,将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倒逼产业技术进步,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产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继续保持和巩固光伏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3. 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模式
科学管理则是利用活动中收集的相关信息,采用现代计算方法进行活动效果分析、公共文化爱好者行为分析等深层次的数据挖掘;还能将公共文化活动管理规范化,活动过程全程记录,数据文档自动整理成册,有助于提升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具体来说可以展开为运营、考评、资源和人员管理四个方面。在运营管理方面,统一在网络平台开设公共文化活动申报、预告、策划、过程监控和回顾总结等环节,对于活动的开展进行全程跟踪。在运营过程中,上级单位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活动的运作情况,也可以很方便地对活动主办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或者协作帮助。同时上级和平级单位能够在平台上获取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后期的科学考评和借鉴优秀经验成果提升自身运作水平。在考评管理上,通过对活动流程的监控,所有材料都记录在网络平台,上级部门将不再以一纸年度总结报告作为业绩评定的主要依据,考评数据更加规范全面,考评结果也将科学有据。通过网络平台,各单位的文化资源和师资情况将一目了然,通过资源的互相调配,互通有无,将在资源总量未增加的情况下,共享区域内的所有资源,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避免了一些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在活动运营过程中,注重职责分解,每个环节都落实到个人。这样,个人在活动中的责任和作用将一览无余,首先有助于消除办事拖沓或不负责任的不良工作作风,其次有助于明确责任和业绩,奖优惩劣,消除不利因素,激发工作热情。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健全有效的量化考核和奖励机制,给予优秀文化工作者更好的待遇以及更大的发展舞台。
为改变这一现象,从当地公共文化活动推广的实际出发,研究数字文化馆总分模式的优化,建立起区、镇两级公共文化设施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互惠共享。所谓数字文化馆总分模式,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的网络开放共享平台,提供数字资源存储/下载、活动互动、数据挖掘和智能管理等服务;各文化馆(站)作为节点,实现公共文化活动资源和网络平台服务的共享,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共文化活动教学/体验系统,形成区域内馆际和政民之间的良好信息交流,达到扩大公共文化活动影响力的目的。这里的总分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虚拟的定义,它不以单位或地域来划分,而是以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区分信息汇聚点和分支节点。各文化馆(站)作为平等的分支节点紧紧围绕网络开放共享平台这个汇聚点开展工作,组成基于网络的总分模式。另外,总分概念也可以从资源配置地位理解。区文化馆作为软硬件资源配置最丰富的单位,由区文广新局直接领导,在数字文化馆总分模式中处于主体地位,各镇乡文化站作为分支节点。总分模式下的公共文化活动可以在线上完成活动管理、数字资源浏览/学习、网络课堂、意见反馈、信息交流等多项内容,线下则可以实现活动参与、互动教学等环节。
数字文化馆总分模式的实践方案可以分为硬件建设、软件建设、资源建设和科学管理四大部分,实现硬件设施的互联互通、软件系统的一体化设计、资源数据的共享互动以及内部管理的科学联动。数字文化馆总分模式的发展路线可以是传统文化馆-传统文化馆总分馆-数字文化馆总分模式,也可以由传统文化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文化馆总分模式,具体路线应该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3.1 硬件建设
总体而言,数字文化馆总分模式的重点在于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及网络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分别对应数字文化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而该模式的难点集中于数字文化馆项目的推广和运营,需要将群众参与的便捷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信息交互的生动性、系统管理的科学性结合起来,由专业的运营团队提供内容和技术支持,才能保持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将服务公共文化作为根本出发点,轻体验,着重于建设物联网公共文化活动室和网络平台,以扩大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的覆盖面并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另外,区内各文化馆站的文化活动在整个项目中一目了然,有益于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更好地发挥文化主管部门在推动公共文化活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也有利于丰富公共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资源建设需要整合区域内各文化馆(站)的公共文化资源,转换为音视频、图像、文字等形式的数据存储在网络开放共享平台供浏览、下载和学习,另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的建设。资源库建设直接关系着整个项目的成败,既是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最大的难题。但是,资源库建设一旦完善以后,所包含的资源便是应有尽有。数字文化资源库的建设首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上级资源,择其优者充实本地资源库,或者链接到上级单位的资源库。纵观文化部、浙江省和宁波市等上级单位的数字文化资源,文化部的国家数字文化网上的数字文化资源门类齐全,资讯丰富,应予以重点关注并善加利用。其次,区级和镇乡街道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应以本地公共文化特色为出发点,进行系统性、专业性和地域性的分类,注重资源内容的选择和完善。针对区级和镇乡街道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和管理不系统不规范的现状,分批投入资金逐步完善基层数字文化资源库。各文化馆(站)在平时的工作中,按规范将培训内容、活动过程等录制记录下来,充实本地资源库。第三,数字文化资源库还应该囊括区内其他文化资源,如图书馆和博物馆。由此形成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特色明显的数字文化资源体系。另外,数字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还应该解决资源的格式规范问题。当前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文化资源格式规范,但考虑到数字资源便于计算机处理,可以先在本区域范围内进行规范要求,当全国统一的格式规范出台后进行格式转换处理。最后,资源建设还应该加强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专家库,特邀、聘请或引进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或专家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来,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的培训指导服务体系。
3.2 软件建设
站在历史洪流的十字路口,朱棣顶住了压力。他夙兴夜寐,督促修通水路;调动资金,修筑城池宫殿;力排众议,强力执行迁都。李凡跟随在后,看他意气风发地站在紫禁城巅,看他披上盔甲跨上战马,以帝王之尊亲率军队出征漠北,将野心勃勃的蒙古族强势击溃。
3.3 资源建设
3.3 作为绿色、安全的杀菌消毒剂,乙醇杀菌与冷藏保鲜技术相结合可满足鲜切荸荠的短期保鲜要求。该种保鲜方法有望用于鲜切荸荠的冷藏保鲜中,解决鲜切荸荠短期保鲜的难题。与其他保鲜方法相比,乙醇保鲜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安全性高,有利于保持鲜切荸荠的品质,提高鲜切荸荠的商品价值。
3.4 科学管理
通过对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发现虽然每年区、镇都会各自举办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开展大量的公益培训、讲座、展览活动等,但是由于区、镇两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相对分散,空间距离大,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受益群众的辐射面,造成文化资源和服务很难互通共享,公共文化重复投入、资源利用率不高。
硬件建设包括网络、数字文化教室建设以及物联网设备的应用,以保障各文化馆(站)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及数字资源的共享。作为总分模式里的作为“总”的主体,区文化馆理所应当成为硬件建设的重点对象,配备服务器、多个数字化教室以及相应的物联网设备。镇乡街道文化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升级至少一个数字化教室并配置必要的物联网设备。各文化馆(站)的设施通过互联网实现联通,形成一个小范围的城域物联网。因此,在具体实践时,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基础条件是畅通的网络。但目前各文化馆(站)的网络条件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带宽不够、覆盖不全面等不足,成为推动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瓶颈,需要作为首要因素加以考虑。在国务院“宽带中国”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宽带价格已明显下降,网络建设费用在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投资占比也同步减少,有助于提升整个项目的性价比和可行性。数字文化教室的建设着眼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普适性,与网络会议系统的工作原理相似,以基于互联网的视频、图像、音频或文字等信息的在线传输来共享优质公共文化教学资源。数字文化教室的关键意义在于这些信息不以广播形式发布,而是体现交互功能,各个现场处于平等网络地位,只是按照信息发布方式区分主次,以创造教学或学员之间沟通的可能性。除了舞蹈教学等少数内容,这种数字文化教室能够适应绝大多数的公共文化教学讲座。其他的物联网设备将以普适性原则为主导,用有限的财政资源提供合适群众需求的文化服务,避免成为更新换代快、可靠率低、只考虑新颖程度的形象工程。
软件建设的主要工作是网络开放共享平台的构建,以及“两微一端”的配套使用。网络开放共享平台和“两微一端”的出发点在于尽可能地方便群众了解、参与、分享公共文化活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关注:精美的界面,全面的信息,简便的操作,良好的互动,尤为重要的是后期高效的运营和推广。这些都需要由优秀的设计和推广团队来实现。不过这些工作并非文化站的擅长,解决之道在于优势互补,与专业机构合作,购买相应的公共服务。不久前,鄞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推动建设“智慧文化”项目,其中的智慧文化惠民平台重点接入一系列的区内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将各项惠民服务的活动介绍、预告、报名、参与及互动等环节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进行整合,项目专门开发了的web、微信和APP等形式的惠民服务客户端平台,使得群众能够通过该平台更便捷地了解和享受各项文化惠民服务。“两微一端”的建设工作可以按实际情况逐次推进,先由成本比较低的“两微”作为基础平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建设客户端应用,完善整个应用体系。
调研已有数字文化馆的发展现状,各地文化馆(站)研究重点集中在网站、“两微一端”、APP客户端及一些体验设备(马知力,数字文化馆建设实践初探:青年时代,2015;成伟,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大众文艺,2014;曹晶,浅谈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文化馆建设:艺术科技,2015;白鸽,新时期数字文化馆建设途经分析:大众文艺,2016;李立群,数字文化馆建设中的“微服务”: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陈莉,文化馆建设中的科技应用:艺术科技,2014)。这些实践成果的作用点各有不同,但均存在技术落后、互动不强、性价比不高、更新换代快等不足,具有示范效应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方案未获得业内认同,需要不断完善。不过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建设数字文化馆很难超出上述应用范畴。但通过博采众长、去芜存菁,在优化的管理架构下,可以充分发挥已有技术的优点。
4. 结束语
当前,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如火如荼,各地文化主管部门集思广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鄞州区文广新局也对数字文化馆的实施方案做了深入的探索,提出数字文化馆总分模式,并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有利于下一步的深入推进。不过在具体工作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征询文化系统内外专家、群众的宝贵意见,探讨研究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方案,争取实现所提出的总分模式的数字文化馆可用、好用、常用,真正起到提高公共文化活动活跃度和文化主管部门管理水平的作用。
项目基金: 宁波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协同共享的信息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2017A10063)。
作者简介:
龚建军(1975—),男,浙江海曙人,大学本科,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叶维维(1977—),女,浙江鄞州人,大学本科,中级职称,现供职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涉猎的专业学科十分广泛,因此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筛选、分类等方面工作,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内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对信息技术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整体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此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还要重视对专业化人才的引进,为以后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朱勇(1978—),男,浙江鄞州人,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文化。
标签:实践方案论文; 数字文化馆论文; 协同共享论文; 硬件投入论文; 数据统计论文; 生存周期论文; 运营模式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化馆论文;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