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_劳动关系论文

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_劳动关系论文

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关系论文,和谐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所有制下的劳动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企业和谐和企业发展的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一、当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入分配失衡

劳动者收入分配不合理、差距拉大、收入增长速度缓慢是当前劳动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是企业和劳动者追求的目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在社会生产中,针对收入这个最直接最现实最基本的利益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劳动者对薪酬增长率的期望值较高,企业则相反,一旦出现生产经营困境,将采取减员增效或降薪等方式降低成本;即便经营有所好转,劳动者收入有所增加,其增长率仍低于CPI的增长,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导致双方劳动关系紧张,甚至引发严重的劳动争议。

2.合同条约不平等

劳动合同制度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一种平等、公正的劳动关系,它体现了社会管理的和谐稳定性,是社会公平进步的表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各单位都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度,但有些单位劳动合同格式化现象严重,设置虚假性、欺骗性条款等现象时有发生。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条约不平等,特别是在非国有单位,他们大量吸收和录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两者之间缺少制约和监督,用工不规范,拖欠、克扣工资,少交或不交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随意加班或超时工作,劳动条件恶劣,缺少相应的劳动安全与卫生保障,导致工伤事故频发。同时,忽视对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与教育,特别是在事故频发的矿山、建筑等行业,大多数劳动者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有的企业虽有岗前培训,但考核不严,流于形式,对设备的安全性缺少指导,给员工安全带来隐患。

3.工会职能弱化

工会是劳动者的“娘家”,是维护职工利益的核心主体,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不少工会组织被撤并。非公经济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不多,有些工会组织形同虚设、职能弱化,加之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和缺乏制约机制等因素加大了工会维权的难度。工会组织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处于管不了或无法管的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更是纸上谈兵。工会职能的缺失,导致部分劳动者对工会缺乏了解,甚至不信任,大多数的临时工、农民工对是否参加工会抱无所谓态度,维权意识淡漠。

4.法律法规不健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利益主体对各自利益的追逐,需要法律予以规范。《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工会法》等法规不仅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还能保障企业的有序发展。根据有关规定,劳动者应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平等就业、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但有的单位在执行中断章取义,曲解内容,有利的执行,不利的打折扣甚至不执行,造成利益主体间劳动关系紧张。这折射出劳动关系中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落实、协调不力,执法力度和手段不强,导致劳动者的权利不能得到很好保护。

二、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能使企业形成向心力,还能使企业形成创新力、迸发强有力的竞争力。劳动者只有愉悦地工作,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才会甘心情愿、无怨无悔地为企业贡献智慧。为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做到:要关爱劳动者,要以广大劳动者为本,珍爱劳动者的生命、关心劳动者的利益、维护劳动者的尊严、保障劳动者的权利。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好劳动关系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为此,企业可以大胆尝试一切合法的路径,推行企业与劳动者工资平等协商、效益共创、利益共享、命运共担的运行机制,实现两者间分配机制的公平化。特别注重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让劳动者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实惠。同时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劳动者以技术作价入股,让每一名劳动者都尽可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才能寻找到为企业创造利益的原动力。

2.公平依法履行劳动合同

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基础的工作。它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法律约束双方的行为。劳动合同的签订,使企业放心,可以放手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使劳动者安心,产生归属感、自豪感和安全感。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重要元素,实现公平的关键要在制度上和政策上给弱势群体提供实质性的保障和机会,不断构建企业发展主体与劳动者明晰的、公平的、对等的劳动关系。要注重实现和维护社会大多数成员就业权利,要坚持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统一,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和健全劳动合同制度,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时缴纳社保费用,规范社保管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劳动者集体协商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企业发展创新协调机制等,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种劳动纠纷。同时,建立劳动者培训制度,让劳动者通过参加各种就业技能方面培训,提升安全价值理念,使企业全体成员形成“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从而促进企业的安全稳定、科学发展。

3.强化工会维权职能

工会的职能很大程度是维护职工的权利,要加大协调劳动关系的力度,使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主张体现和落实到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中;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和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等,保障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建立健全职工法律援助制度,及时化解劳动纠纷。要加强用人单位的群团工作,坚持党建带群团建设,共建队伍、共建阵地,特别是工会组织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要加大非公有制单位工会建会力度,最广泛地把包括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不断拓展群团组织覆盖,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突显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及调和劳动关系中既是润滑剂,又是氧化剂。我们要着眼于增强企业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推进人文关怀,培育富有特色精神和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丰富劳动者精神文化生活,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注重劳动者精神需要和心理健康,加强人文关怀,激发劳动者的动力,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企业“激情澎湃”的自身文化,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

5.强化法治建设

政府在制定劳动法规政策涉及企业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问题上,必须走法治之路。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同时,要健全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计划在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首先是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形成全社会保障体系。其次是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和处理机制。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进一步加强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它是有效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协调机制,就职工民主权益、经济权益和劳动权益进行定期协商和沟通,从源头上遏制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多方协调机制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企业和工会三方,还包括行业、监察、仲裁、法院等劳动关系协调的各个部门。要干预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加大劳动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建设,改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制度,公正、平等、合法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使劳动关系始终保持安全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要完善司法救助机制,突破“劳动监察——劳动仲裁——诉讼”的框架,进行机制的模式创新,以专业调解为主导、区域性调解等社会调解共同参与的调解制度,发挥调解制度在处理个别劳动争议的主渠道的作用。

6.优化劳动力资源

劳动者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其次,要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企业发展为己任,把企业建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强化责任感,与企业共荣辱。再次,劳动者要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权,善于、敢于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身利益。

标签:;  ;  ;  

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_劳动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