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总复习整体备课例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论文,总复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效率的迎考复习是毕业班老师最严峻的教学课题之一。如何摆正自己的学科在众学科中的位置,如何制订学科复习计划,如何设计各知识块的课时内容……这些预见性的教学工作无不体现着整体备课的教学思想。毫无疑问,高效率的迎考复习,必须是高屋建瓴的整体教学思路与细部操作的巧妙结合。为抛砖引玉,促进复习的备课工作,提高复习效果,本文拟就中考第二轮专项复习的古诗鉴赏的整体备课作以例说。
一、首先备课标与中考指南,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欣赏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我市《中考指南》关于古诗欣赏的要求是“能欣赏古代诗歌,初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语言和表达手法”;关于古诗欣赏的取材范围是“教材所涉及的相关诗歌篇目和《课程标准》附录一推荐的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中的有关诗歌内容”。
笔者认为,任何无视“课标”与“中考指南”的行为,任何拔高或不及目标的教学行为,都是违背教学原则、不负责任的;那些抓不住复习范围、抓不住复习重点的教学也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昏昏然地胡乱作为。
二、备近几年中考题,探究中考题类型,研析解题技巧
大致说来,“课标”与“中考指南”是考题的统帅和思想灵魂,中考考题则是“课标”与“中考指南”的具体体现和实施。因此我就把学习“课标”与“中考指南”之后的教学环节定为“近年中考考题回顾”。回顾的内容大致是近三年或五年的,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回顾考题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探究中考题类型,寻找考题规律;二是发现并掌握解题技巧。由于回顾的内容较多,展示的手段可以用多媒体或书面形式。具体操作如下:
1.老师提出教学要求——探究中考题类型,并出示多媒体课件:
A.我市2008诗歌鉴赏题(5分)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3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B.我市2007诗歌鉴赏(4分)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是:通过A例,学生探究的考题类型为“哲理题和思想感情题”;通过B例,学生探究的考题类型为“描述画面题和思想感情题”……这样,师生就可以一起总结出我市中考考题规律——最常考的题型主要有四类,即景象(画面)描述题、赏思想感情题、赏技法题(包括句子修辞法和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探究诗句的哲理题。如此探究下来,学生对考什么、怎么考就心如明镜,下一步重点该干什么也就明明白白、深信无疑了。
2.老师提出教学要求——研析重点题型的答题技巧,并出示多媒体课件:
A.我市2008诗歌鉴赏题(5分)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3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参考答案:(1)(3分)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2分)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
B.我市2007诗歌鉴赏(4分)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意思对即可)(2)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意思对即可)
……
探究过程解说: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结合参考答案探究重点题型的解题思路,如A例中,第一问对“哲理题”的回答要“略阐述诗句内容再写其对人生的有益启示”,第二问中因“尾联”是全诗情感的集中抒发,所以尾联所表达的感情也就是全诗的思想感情。通过B例第一问答案可以看到,“从楼上望去”是联想的情景,它使得画面更有生活情致,而原诗句并无此字眼;“好像”“似乎”则使画面充满着想象。由此可见,描述画面题首先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要将意象内容组合连缀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有时还需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寂寞悲凉、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如此,我们也可以找到“赏思想感情题”的一些解题要领:若是体会具体句子,要求略述诗句内容再写情感;若是体会全诗,可以通过审视标题、诗眼、抒情语等关键点来把握,也可以根据内容确定感情基调,如山水田园诗表现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别离诗表现离愁,行旅诗表现寂寞思乡,边塞诗表现爱国戍边,等等。技法题的赏析也主要有两个层面,如果欣赏名句,一般要点明比喻、拟人等修辞法及其效果;如果欣赏表现手法,既可说修辞法,也可说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运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并说明其好处。
三、备好复习重点,分类系统训练,强化答题技巧
我们都知道,凡能力都必须通过“历练”取得,但练什么、怎么练又往往教无定法。我想,就本时段本课时而言,学生对课内诗歌的诵读与理解已没有太大障碍,他们急需得到提高的则是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属于技术操作,谁强谁就能决胜中考。因此,我的上课主线就是习题训练。为了使复习范围最大化、训练重点具体化,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讨论为主、以口头作答为主,而在课后仍要完成文字解答。为了强化答题技巧,我采用分类系统训练法,就是按照中考最常考的题型分类列出复习范围内的所有重点习题让学生训练。习题设计如:
A.景象(画面)描述类
(1)读《黄鹤楼》,请描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景致。
(2)读《归园田居》,请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景致。
(3)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写景画面。
(4)读《使至塞上》,请描述并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读《过零丁洋》,请描述并欣赏“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探究诗句哲理类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告诉人们的哲理。
(2)读《望岳》,思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
(3)读《论诗》,思考“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表达了什么哲理。
(4)读《浣溪沙·一曲新词》,思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5)读《游山西村》,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6)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思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哲理。
(7)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思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哲理。
(8)读《己亥杂诗》,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包含的哲理。
(9)读《行路难》,思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10)读《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包含的哲理。
……
四、设计分类训练的习题讲义,让学生作系统而充分的训练
这个环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仍要着眼于重点,着意于典型。要求学生独立答题,做完后收改、评讲。习题形式如上文所示。
五、设计综合训练的习题讲义,让学生进入实战状态
这个环节的设计要暗合中考模式,一定要有自己设计的新题,一定要有中考预测题。学生独立做完后收改、评讲。新题设计如: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1)“闹”字生动地表现了桃李的什么形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给了你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