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48(2008)03-0128-03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它教诲世人,当我们受人恩惠时一定别忘了感恩。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而在高等学校就读的大学生是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因此必须在高校实施感恩教育,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民族感恩传统源远流长,《诗经》中有“投桃报李”之说,民间还有“衔环结草”的故事,感恩在中华语境中表述为“仁”、“义”、“孝”,要求博爱众生、孝顺父母、善待朋友。今天我们说的感恩是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上产生认可并设法给予报答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素材和引导,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它要求大学生感恩恩人、感恩自然、感恩生命,想他人之所想、哀他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并对他人理解、帮助、同情、爱护。感恩教育,是一条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实践的德育之路。因此,在大学生中实施感恩教育,使大学生们学会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负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美德和财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民族的淳朴民风。“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优良传统,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遵守和信奉,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中。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更多的是市场经济状态下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华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高校实施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用感恩之心回报他人的帮助,进一步弘扬民族优良传统,辉煌民族文化精神。
2、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基本要求。“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通过向大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进而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魅力,从而培养现代公民。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容易考虑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更能够为承担责任和完成义务而努力。养成大学生的感恩观念,这必将在实际的生活中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传统高等教育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2]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只有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3] 那时人们相互谅解、相互关心、相互感激、相互怀想,形成一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道德良性互动,社会和谐美好的画卷。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
1、父母养育之恩遗失。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可是一些大学生却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不听从父母的合理要求,盲目地去追星、迷恋电子游戏等等。笔者曾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一些学生家长发出了“家有讨债鬼,不知恩图报”的抱怨。
2、教师教导之恩淡化。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然而,在大学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睡觉、接听手机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句“谢谢老师”都不会说;更有甚者还给老师起外号。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可是有个别大学生不理解教师良苦用心,反而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表示出反感、厌烦的情绪。2007年5月18日无锡市一名年轻女教师身上被捅数刀后又遭割喉,而后警方调查后却发现凶手竟是该教师的学生;[4] 不久网络上又披露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侮辱头发花白的辛老师事件……。还有的大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毕业后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忘记了“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
3、社会关爱之恩冷落。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关爱之中,都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可是,个别大学生对于团体、社会层面的感恩意识认识不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近年来,有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为了虚荣心,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甚至以怨报德。2006年12月1日《羊城晚报》报道的受孙俪多年资助的张海清,在考上大学后由于自己过分的要求而导致孙俪停止对其资助,因此张海清写信给某报记者,以侮辱性的语言对孙俪进行攻击。[5] 2007年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一次助学活动中,宣布取消5名贫困大学生继续受助的资格。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6]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何况身为万物灵长的人呢?而如今,部分大学生人不知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只知索取,不懂回报……。[7] 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发人深省,给我们的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主要的问题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身上:
1、家庭教育的误区。我国许多父母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抱负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未曾享受到的物质条件尽量补偿给孩子,只要孩子听话,自己节衣缩食、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谈不上回报,这就使得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2、学校教育的片面。多年来,我们义务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高等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因为其“无形”而变得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教学范围。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一些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高校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尺度,德育老师不但数量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直以来,德育对大学生来说好像就等于思想品德课程、哲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基本原理等必修课程。上课,修学分,应付考试,听听相应讲座,课程结束了,考试及格了,学分拿到了,似乎学生就不会出现道德上的问题,对他们的道德影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而现实中,大学生虽然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但他们在走入群体、走向社会,面对社会与个人的种种问题时,往往难以用所受的教育摆正自己,说服自己,从而陷入了思维和情感困境中。
3、社会教育的偏差。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这些都让年轻、缺乏生活经历的大学生困惑、迷茫、失落、痛苦,不知所措。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有恩不报、过河拆桥、不讲诚信,有的人巧取豪夺、上骗下压,有的人无术不学,有的人不知荣辱、不分美丑、不讲诚信……,这些都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负面效应。大学生还面临上学学费高、就业压力大、岗位难觅、待遇不公平等与他们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使他们心理压力大,情绪多变,甚至对前途感到悲观、沮丧、失望。
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塑措施
高校实施感恩教育,旨在通过多层面的教育与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感悟,升华情感,从而形成道德认同,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引导广大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求知精神,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对父母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对生活感恩,对自然感恩。同时,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推动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使他们最终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1、营造良好感恩环境。教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充满爱心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而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学生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
2、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强调德育的情感关怀、体谅和感情移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8] 教师自身要常怀感恩心、仁爱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并将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立足本职教学,回报社会、回报家人、回报朋友、回报学生,以春风化雨的爱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当学生有疑惑、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倍感关爱与温暖。此外,德育双方不是简单的我教你学的关系,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谈话时,要特别注重双方的情感沟通和体验交流,要彼此共享生活的感悟与情感心得,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3、形成感恩道德共识。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最后推人及物,将对人的感恩推及自然界。其次,通过课堂上对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让他们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9] 通过多种教育形成大学生普遍认同的“知恩”的道德共识。
4、构建立体教育网络。要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校内外协调一致,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网络。社会各界人士应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崇尚道德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树立和积极宣传感恩的道德楷模,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和书刊等传播媒介,进行积极的宣传,触动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使他们产生向善之心、感恩之意。
5、挖掘中外文化资源。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它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知恩不报非君子”、“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传统格言都闪烁着感恩情感的光芒。加强感恩意识教育,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文化中优秀因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服务。同外,还可以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教育经验。如美国,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它是北美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日子。为庆祝感恩节,美国放假三天,按习惯,散居在外的人在感恩节都要赶回家团聚;新加坡高校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他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的同时,根据时代的需要赋予了新的内涵,并使之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借鉴古今中外优秀资源,让大学生感恩教育与世界接轨,与古今对话,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华文明。
收稿日期:200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