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时代意义
记者: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本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今天中共中央的《建议》和江总 书记的《讲话》又特别提出了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研究。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背景与 原因?
邹东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于19世纪,它是揭示资本主义本质,指导无产阶级革 命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世界的面貌已经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的任务也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
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同时,席卷全球的技术创新和知识经 济浪潮正在蓬勃展开,中国重任务。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与上个世纪中叶不同的新情况、 新特点,这些,也向传统的劳动、劳动价值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提出了挑战。
晏智杰:劳动价值论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热点问题,是因为传统的价值理论已经成了我国改 革 实践的理论“瓶颈”,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理论认识的局限性或偏差来影响今天的改革。回 顾20年来的改革历程,可以说,中国的改革每推进一步,都是对某些传统理论认识的一次突 破。传统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由此极大地制约了中国改革前的经济发展, 几乎将中国的社会主义送上绝路,而改革开放之后,理论取得了突破,认识到商品经济是社 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这才为中国的经济注入了应有的活力;传统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与 社会主义是截然对立的,而改革的现实已经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结为一体,理论认识的 突破,才使我们由此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行之路。今天我们的改革已进一步深 化,如何看待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工作者的作用,如何看待民营企业管理者的作用,如何 对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阶层,如何认识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与 价值理论密切相关的。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正因为 它是基础,所以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记者:如果一种理论不能解释现实和对现实给予指导,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失去生命力。马 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首先是时代发展的迫 切需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剩余价值理论是无产阶级的“圣 经”,具有较强意识形态色彩,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虽然要与传统的观点、认识产生碰 撞,甚至会遇到某些阻力,所以要统一认识,需要各个方面,特别是理论工作者作出努力。
钱伯海:是的,这方面我有亲身体会。建国以来,我国长期采用以物质生产为范围的国民 核算制度MPS,它远远不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和国民经济管理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198 4年国务院成立专门的国民核算领导小组,领导我国国民核算制度的改革工作。我有幸参与 此事,并负责总体规划工作。国民核算体系内容比较复杂,但最关键的在于国民核算范围的 确定。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参与者对完全采用SNA的生产范围是有顾虑的,数经反复,最 后在中央精神的引导下,决定建立包括全部第三产业的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1992年8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改革方案,并确定1995年全面转到新国民核算体系轨道上去。果然,国民 核算制度改革,受到理论界一些同志,包括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一些同志的责难和批判, 有的甚至说,它陷入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泥坑。我个人因工作关系加上领导嘱托,力求 从理论上阐明我国国民核算制度改革的正确性,证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认定三次产业创造价值,即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新探索
记者:价值理论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理论话题,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 理论的大讨论先后进行过四五次,每一次都有一些新突破,尤其是近20年来,一些学者以开 放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在这一领域矢志研究、探索,涌现出一批新人、新作和新观点。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社会劳动价值论、新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整体价值论、广义价值论 、利益价值论等等,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指出了传统价值论的缺陷,突破了活劳动是价值创造 的 唯一源泉的观点。当然,理论界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这些所谓的新观点或者能被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包容”,或者早已被“批判吸收”,如果说传统价值理论存在缺陷 ,那是因为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理解有偏颇。价值是个理论范畴,它看不见、摸 不着,很抽象,在理论认识上存在许多分歧。在经济学说史上,价值理论也是不同的理论假 说产生分歧的根源之一。钱教授,您的社会劳动价值观点认为,从企业看的物化劳动,从社 会看就是活劳动,因此,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这个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钱伯海: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价值是指商品生产抽象劳动时间的物化,按文索 义,时间物化决不会指劳动时间,而是指劳动时间的物化成果——实物量或者使用价值量, 但以抽象劳动时间表示。这说明,价值范畴应该有两种涵义,一个是以时间计量的理论价值 ,一个是以实物计量的实际价值。但过去政治经济学,只承认以抽象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计量的实际价值,而不承认以实物计量的实际价值,至少认为与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是 两码事。否则,就要受到责难和批判。
价值作为商品二因素之一,它依附于特定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没 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因此,讲劳动创造价值除生产性劳动外,还必须制造产品,创造特 定的使用价值。
物化劳动不仅转移价值,而且创造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物化劳动,从现代来看 ,主要是科技劳动的物化。从微观、从企业看,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恒等于从宏 观、从社会看,全部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本期的活劳动,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之一, 就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即Ⅱ[,c]=Ⅰv+m。第二部类的物化劳动价值等于第一部类活劳动新 创造价值,这里讲的是同一时期,所以等式关系成立。价值创造就是创造m,K不创造价值, 物化劳动不等于K,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劳动一般表现为K罢了。我认为,只有确认物 化劳动创造m,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才能成立;确认物化劳动创造m,才能使按K和 技术要素分配有充分的依据。
记者:钱津同志,您认为劳动价值论的命题是正确的,我们的改革不是要抛弃劳动价值论 ,走向非劳动价值论,而是要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坚持劳动价值论并不等于教条地固守 传统的认识,拒绝承认理论存在的缺陷及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劳动价值论并不意味着 可以简单地用非劳动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这种坚持和发展体现在哪里,您的整体劳动创 造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呢?
钱津:对于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发展,应是对19世纪和20世纪人类基本经济思想的超越, 既要重新认识人类生存的基点,又要体现新技术革命之后人类的视野扩张对经济学研究的影 响。传统理论的缺陷在于对劳动价值论的论证不符合基本的经济生活事实,主要表现在这样 三个方面:①只承认商品劳动创造价值,不承认非商品劳动创造价值。由于商品劳动与非商 品劳动的区别只在于产品是否用于交换,所以,否认非商品劳动创造价值,就只能使人得出 交换决定价值的结论。这样,劳动价值论就被误导为交换价值论了。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可 以肯定,只要存在劳动,就必然存在价值,价值是与劳动相联的,而不必然与商品相联,在 商品之外,也还存在劳动创造的价值。②只承认物质劳动创造价值,不承认非物质劳动创造 价值,这使人无法得到逻辑上统一的认识,到底是劳动价值论,还是物质劳动价值论?很清 楚,物质劳动价值论是比劳动价值论概括范围小得多的价值理论。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是物 质劳动创造价值,那么非物质劳动是无法与物质劳动交换的,因为非物质劳动没有价值创造 。更何况,在目前发达国家,非物质劳动占社会劳动的比重已在2/3以上时,传统理论否认 非 物质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是无法被现实社会接受的,因为这同样是不符合基本的经济生活的 事实。③只承认活劳动创造价值,不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传统理论认为,只要承认物化 劳动也创造价值,就不是劳动价值论了。而这样一来,即无法解释为什么物化劳动对创造商 品起作用,对创造商品价值不起作用。不论从逻辑上看,还是从事实上看,传统的活劳动 价值论都不符合劳动价值论的规范,都存在讲不通的理论问题。尤其是物化劳动只转移价值 的说法,使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成为不能被证实的认识。
人类劳动具有整体性,马克思对于劳动的科学定义是:“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因此,劳动是 劳动主体(人)与劳动客体(自然)的统一,劳动绝不是单纯的劳动主体活动,没有劳动客体就 没有 现实的劳动存在,也没有抽象的劳动存在。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只承认活劳动创造价值,是只 承认劳动主体创造价值,这就割裂了劳动的整体性,割裂了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由 于劳动主体是不能单纯存在的,所以价值不可能是单纯的劳动主体创造的。传统理论在这里 没 有尊重客观事实,于是出现逻辑上的混乱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逻辑上,传统的劳动主体价 值论也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只要承认物化劳动即劳动客体 对创造使用价值起作用,就必然要承认是对创造价值起作用。若只承认劳动客体对创造使用 价值起作用,不承认劳动客体对创造价值起作用,实质是对商品二重性的割裂,即是对使用 价值与价值统一的割裂。所以,在现实之中只存在劳动整体创造价值,不可能存在单纯劳动 主体作用凝结的价值。
当然,价值创造与价值归属是不同的,说明这一点区分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创新的 理论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劳动整体创造的,其中既包括劳动主体作用,也包括劳动客体作用 ;但是,劳动整体创造的价值却只向劳动主体归属,不向劳动客体归属,不能将价值创造与 价 值归属混同起来,不能认为只要存在价值创造作用就有价值归属要求,只要有价值归属要 求就有全部的价值创造能力。因此,传统的价值理论认为价值全部归属劳动主体是符合客观 事实的,是对的,是传统理论中的珍贵的合理内核,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这一合理内核 。只是不能将价值全部归属劳动主体,等同于劳动主体创造全部价值。将价值归属混同于价 值创造是错误的,以价值归属劳动主体取代价值创造是整体性的事实,使传统的劳动价值论 走向了误区。
记者:蔡教授,当今世界经济学领域流行着三大价值—价格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理 论体系、新古典局部均衡的均衡价格理论体系、斯拉法的一般均衡的社会再生产物质更新和 剩余分配相结合的价格理论体系。有评论说您的广义价值论正是通过对这三大价值—价格理 论 体系的比较研究,建立起一个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价值理论。广义价值论将社会分工与 交换内生于价值决定之中,使价值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内在地统一起来,从而不仅深化了对 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而且对整个价值和分配理论实现了重大突破。为什么要将传统劳动 价值论称为狭义价值论?广义价值论与它又有哪些不同呢?
蔡继明:要说明这一问题,必须先从传统劳动价值论的缺陷说起。
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把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作了最详尽的发挥 。他试图克服亚当·斯密双重价值规定所存在的矛盾,比较前后一贯地坚持了劳动价值论。 然而,他也同样分析了由于工资的变动所引起的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不过,与斯密 不同的是,他不是没有意识到二者的矛盾,而是为了保持劳动价值论的“纯洁性”,强制地 将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作为“例外”抽象掉了。虽然任何规律都似乎难免有些例外,但 是,被李嘉图所抽象掉的这种“例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恰恰是作为规律而发生作用的, 而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律”本身,则仅仅是一种例外。无怪乎马尔萨斯曾嘲笑李嘉 图说,在他那里,规律成了例外,例外倒成了规律。
与以往的经济学家相比,马克思更加一贯地把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作为整个政治 经济学的基础。他在解决古典经济学家所遇到的矛盾时,区分了价值与生产价格。在他看来 ,价值是与劳动时间成比例的,而生产价格则是与资本成比例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 式,价值是价格运动的一般规律。
但是,既然价值是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而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和由资本决定的生 产价格一样,都只是在特定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作为价格围绕波动的中心发挥着作用。这说明 它们都只是价值调节价格运动的特殊形式:事实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格是直接由资本 决定的生产价格来调节的,即使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所发生作用的时期在前,由资本决定 的生产价格所发生作用的阶段在后,生产价格是由劳动价值“转化”而来的,那也不能说劳 动价格是价值的一般形式,生产价格是价值的特殊形式。正如人和猿都是动物的高级形式, 但总不能因为人是由猿转化而来的,就把猿看作是高级动物的一般形式,而把人看作是高级 动物的特殊形式。
不仅如此,无论是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还是在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中,决定价值 的劳动都是指实际耗费在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即使我们把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和资本 的生产力都归结为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也只是相当于前面所说的部门平均 绝对成本。我们的分析表明,不用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是在简单商品经济中,这种绝对 成本对商品交换比例的调节作用也是非常微小的。只有在比较生产力水平相等的情况下,绝 对成本才能作为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价值而发生作用。而比较生产力的差别是伴随社会分工 而产生的不容强制抽象掉的客观事实,只要存在着这一差别,商品的交换就不是按照和所耗 费的劳动(即绝对成本)相同的比例进行的,所以,这种由劳动时间所规定的“价值”,根本 就不能作为价值发挥作用。
正是由于“劳动价值”只能作为调节价格运动的特殊规律而发生作用,所以,我们把传统 的劳动价值论称为狭义价值论。
与狭义价值论不同,广义价值论是关于价格运动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的学说。根据价值 内涵在历史上的演变,我们把广义价值定义为调节价格运动的一般规律,它是由平均比较利 益率决定的。所谓广义价值规律,就是平均比较利益率规律,它说明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平 均比较利益率决定的,或者说是根据比较利益率相等的原则决定的,广义价值的实体就是比 较成本。
广义价值即价值一般,它作为调节价格运动的一般规律,存在于任何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中,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广义价值规律得以实现的特殊形式不同。在所有的 生产力都表现为劳动生产力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比较成本就是由比较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而广义价值则采取相对劳动价值这种特殊的形式。在所有的生产力都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社 会历史条件下,比较成本则由比较资本耗费构成,这时的广义价值,则采取相对资本价值 或相对生产价格的特殊形式。
相对劳动价值和相对资本价值都是广义价值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或称作价值特殊。
无论是在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还是在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只有当比较生产力的差别消 失时,绝对劳动耗费或绝对资本耗费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从而作为绝对劳动价值 或绝对资本价值发挥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的作用。因此,绝对劳动价值和绝对资本价值是广 义价值的个别形式,或称为价值个别。由此可知,古典劳动价值论所规定的价值,仅仅是价 值的一种个别形式,远不能作为调节价格运动的一般规律而存在。
三、劳动价值论与几个理论问题的关系
记者:传统的劳动、劳动价值理论与收入分配论在今天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些挑战表现为 :①社会产品中的活劳动含量日益减少,而生产的财富及其价值越来越大;②社会生产要素 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使得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程度发 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三要素”已经被“多要素”所替代,过去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要 素,现在却逐步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开始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③一百多年前马克 思所着重分析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在当代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科技产 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众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 占 的比重日益提高;④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较量的后盾;⑤由企业家才能主导的 、企业间的生产与经营能力的国际竞争,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集中与直接的表现。
这些问题都需要理论的回应,我们择其要者,求教各位学者。
1.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
谷书堂:按说在直接生产中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创造价值是不会成为问题的,只是马克思在 《 资本论》一卷中分析时是被抽象掉了。现在的问题是在直接生产过程开始之前的科技劳动 是否应包括在价值创造中,例如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再例如在药品生产 之前对药物合成的研究和实验工作等等,对此似乎也不应产生异议。但麻烦的事情是把这种 现象推而广之,社会上大量的科技研究活动最后几乎都会落实到生产中,那么,这些科技活 动在产品价值创造中是否也应占有重要的位置呢?如按传统的解释,科技活动只能提高劳动 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原则上不会使价值量发生变化。这样一来,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在 总量上的脱离就越来越远了。如果换一个解释,即科技劳动不仅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由 于这种劳动力的价值以及它所能创造的新价值,同时也会成十倍百倍地增加。这种解释对总 量的一致性及提高人们对科技劳动具有双重意义的认识无疑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样一来 ,对于传统理解的劳动价值论恐怕就要进行新的理论构筑了。
卫兴华: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一种不正确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似乎只有体力劳动才 是劳动,科技工作、经营管理、理论工作、学术研究、教学活动,总之,从事脑力工作的, 不算是劳动。所谓“下放劳动”、“劳动锻炼”、“劳动改造”、“知识分子劳动化”,都 是让你去搞体力劳动。讲劳动人民,就是指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排除了知识分子。这 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政治原因,以至于在现在的讨论与研究中,还需要提出并强调科技工作 与经营管理等也是劳动,而且是复杂劳动。
科技工作特别是高科技工作在生产中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首先,由于科技发明生产出 新的性能更高的机器和技术设备,这些新产品的价值或价格一般要比原有的机器设备更高些 ,其中就包含了科技人员创造的更多的价值。其次,企业中的科技发明,最初是由个别企业 实 现的。个别企业由于新的科技发明,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其商 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可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产生,就 归功于科技人员的劳动与发明。再次,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整个部门的劳动 生产率普遍提高,这时,单个商品的价值会降低。但是,在同量的价值中,一般工人的劳动 耗费会相对减轻,因而在形成价值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而科技人员的劳动贡献及其在形 成价值中所占比例会相对增加。另外,科技发明与创新的贡献,更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大 幅度增加社会财富。
钱伯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核心内容就在于,科技人员把他们的科技劳动成果— —创造发明,凝聚在物化劳动上,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 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是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一定数量的剩余产 品、剩余价值。
2.如何看待资本家的劳动?
吴易风:这里说的“资本家的劳动”,是指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用他的部 分时间从事企业的部分管理工作的活动,即“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
马克思把资本家和经理严格区分开来,认为“有别于资本家的”经理“属于生产劳动者的 范围”,而资本家则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生产劳动者之外。马思时代的英国官方的工厂报告 也都把资本家和其他劳动者看作是不同的范畴。
资本家对企业进行管理,包括监督和指挥,使管理成了资本的属性。与单纯的管理者不同 ,资本家之所以成为管理者,因为他是资本家。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家所以是资本家, 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业的领导人,相反,他之所以成为工业的司令官,因为他是资本家。工业 上的最高权力成了资本的属性”。
资本家的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这种管理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 过程的一种特殊职能;另一方面,这种管理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这种管理之所以具 有二重性,原因在于被管理的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这个过程是制造产品 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这个过程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社会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 ,同雇佣工人相对立的规模巨大的生产资料的合理使用,直接生产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 、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对抗,都产生了监督和指挥的必要性,产生了管理的必要性。这 就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特定发展阶段上资本家有必要担负这种职能。资本家的管理的二重性不 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
说到这里,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马克思从来不因为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一定阶段上担负 管理职能而一般地认为资本家是劳动者,马克思强调的是:资本家进行的这种“劳动”,实 质是“他为进行剥削而亲自花费必要气力”;资本家这种“劳动者”,实质“不过是作为资 本家的劳动者,即作为对别人劳动的剥削者的劳动者”。
卫兴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主义企业中的管理劳动时,没有明确定断它是否 属于形成价值的生产劳动。但从他论述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二重性中,已可以看出他的认识 倾向。马克思指出:一切大规模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以协调各个人的劳动 。就像乐队需要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 的劳动。”另一方面,资本家之所以成为生产指挥者,因为他是资本家。他进行管理与指挥 ,是为了获得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在有些著作中,认为马克思所讲的资本家作为社会劳动指挥者的劳动,是服从于管理的第 二重性质,是属于剥削劳动,因此,认为资本家的一切收入都是剥削,考茨基在他还是马克 思主义理论家时所写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书中,也持这种见解。此书曾译成多国文字 ,影响较大。
在目前讨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中,也有的学者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 本家的全部收入都是剥削自己工人的剩余价值。其实,这并非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明确指 出:在资本家的“利润中也包含一点属于工资的东西(在不存在领取这种工资的经理的地方)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 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 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明确肯定资本家作为生产的指挥者 的劳动,也是形成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
3.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什么关系?
白暴力:财富的分配,从物理角度看,是一定物质量(例如重量、体积)的分配;从生产财 富的人类活动来看,是凝结的劳动即价值的分配。因此,只有基于价值范畴上才能阐明生产 社会财富的人类活动的分配,也才能真正地阐明社会财富的分配。从这个角度讲,价值构成 社会财富分配的实体。
正是由于生产的三要素构成物质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正是由于非劳动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在有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经 济 制度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权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从财富生产的人类活动看,就 是都有权参与生产中人类活动即劳动凝结的分配,也就是有权参与价值的分配。其分配的形 式由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形式决定。因此,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所有,劳动力为劳动 者所有,劳动者没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能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由资本家将生产的 三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生产出的新产品,补偿劳动力再生产的部分分配给 劳动者,其余部分归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所有。从物理角度看,生产出的产品是自然物, 劳动者由于自己的劳动分得这个自然物的一部分,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由于占有劳动资料和 劳动对象,而占有这个自然物的另一部分。从生产财富的人类活动看,生产出的新产品是劳 动者劳动的凝结,即是一个价值量。在这个凝结的劳动量即价值量中,劳动者由于是劳动力 的所有者,分到了等于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而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由于占有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占有劳动者凝结的另一部分劳动即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并存在多层次,相应地实行以生产资料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公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在其他 所有制形式中,由于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一些人具有对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两种生产要 素 的所有权,因此,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要参与价值的分配,要得到剩余价值,这种剩余 价值以利润等形式存在,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因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结构。价值是从人类在生产过 程中的活动来考察财富的范畴,是计量生产过程中人类活动的范畴,是人类活动的凝结,因 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是物质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生产要 素 的所有者有权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即有权参与价值的分配,因此,生产要素所有权决定价 值的分配形式。正是价值这一范畴使得我们能够通过价值实体的分割,清楚地阐明社会财富 在各社会集团和阶层之间的分配。所以,用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来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 泉,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晏智杰:一种相当普遍的意见认为,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应当就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 深化。持此意见的人也承认资本和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的作用,甚至也承认传统的劳动价值论 不够用了,但是他们坚持认为,应当(也只能)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范围内,通过对劳动价值 论的深化和扩大来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就是将上述各种要素纳入“劳动”概念之内,将价值 源泉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扩大,从而得出“扩大和深化”的劳动价值论。在他们看来这既能满 足现实的需要,又能坚持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岂不两全其美!
如果这样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是问题并不这样简单,实际上这 样做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考虑。
首先,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意。这里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 对马克思说的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这个概念的内涵和范围作何理解;另一方面是对马克 思关于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的看法作何理解。就前者来说,马克思的所指应当是十分明确 的,即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只是指从原始实物交换分析条件下所抽象出来的交换当事者双方 所花费的抽象劳动(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在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的这种条件中还没有货币, 更没有资本,那纯粹是一种原始的实物交换;在马克思所说的这种商品价值源泉中没有土地 ,也没有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在马克思所说的作为价值源泉的这种劳动中也完全没有什么 科技含量和经营管理的成分。所有这些应当是无可怀疑的。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理解了马克 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前提、推理逻辑和对狭义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规定,就不难得出上述结 论。所以不能将现代的各种劳动新形式或新现象轻易地加到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创造价值的劳 动中去。
就马克思关于财富论和价值论的看法来说,可以明确的是,在马克思那里它们是两个有联 系但又有原则区别的概念,财富论涉及的是产品和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价值论涉及的是作为 使用价值的产品和商品相互交换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对于商品价值来说,使用价值只不过 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决不是价值的源泉和决定因素。因而尽管马克思从来高度重视科学 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作用,指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肯定经营管理对于现代化 生产的极端必要性,但他只承认它们是商品使用价值即财富的要素,是创造生产力的要素, 不承认它们同时也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在马克思看来,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中没有任何一 个使用价值原子,当然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劳动除外)。可见在马克思那 里价值论与财富论是两个不能混同的范畴,不能将创造生产力的要素或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 要素加进他的价值论,否则那种价值论就不是马克思的价值论,更不是他的劳动价值论了。
其次,通过扩大劳动概念的办法还隐藏着某难以预料的同劳动价值论的初衷相违背的困难 和危险。将科学技术纳入创造价值的劳动之中,似乎还好说一点,因为这里涉及的多半是承 认脑力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作用问题,大体上还没有越出“劳动”这个概念的范围,而经营管 理也被认可是创造价值的,在理论上就比较难了。经营管理在概念上同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劳 动不是一回事,经营管理是指对劳动的指挥、管理、组织和监督,而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劳动 则是指被指挥、被管理、被组织和被监督的对象;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来说,经营管理功 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本来就是资本功能的扩大和延伸;在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经营管理功能又同资本的功能往往结合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笼统地承认经营管理也属 于劳动的范畴,必然更要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最大的麻烦也许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如 何认可资本的作用。按照劳动价值论,资本是根本不应被视为价值源泉的,但是,如果说科 学技术和经营管理都可以纳入劳动的行列,那么就难以把资本继续挡在劳动的大门之外。且 不去说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早就出现的将资本解释为不亚于劳动作用的“忍欲”和“牺牲” 之类的观点,眼下的大量事实就让我们不能不思考拒绝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要知道资本的成 功运用和运作所要求的知识、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为此需要付出的劳动和努力,恐怕决不 比其他劳动来得差,而如果因此就把资本也纳入创造价值的劳动之内,那真要同劳动价值论 南辕北辙了。
再次,历史上不是没有人想通过扩大劳动概念的办法来解决劳动价值论同市场经济现实之 间的矛盾,结果最终导致了劳动价值论的破产。也就是以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伟大代表者李嘉 图为首的学派解体。当然,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视为劳动,同李嘉图学派的做法不能完全 等同,但是至少在扩大劳动概念这一点上确有共通之处,因而对其理论破产的惨痛教训不能 置之不理。
标签:劳动价值论论文; 价值理论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特殊过程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