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护理干预体会论文_苏晓红,魏秀花

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白银 7309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直肠癌患者术前不良心理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腹会阴直肠癌联合切除术,术后需做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的患者共80例,按时间前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行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术前30min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及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焦虑程度的测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前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P<0.01)。结论:对直肠癌患者实行术前心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手术引起的患者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提高其手术耐受性,有利于患者以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进行手术,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直肠癌患者;术前焦虑;心理干预

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是治疗直肠癌主要的手段,但是对于患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它通过心理上疑惧和生理上创伤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动,并由此对患者手术耐受性产生影响,甚于决定手术的成败,而焦虑是此类患者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负性情绪。心理护理是人本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做好围术期的心理护理,对于消除因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患者身心康复至关重要[1]。笔者对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进行了术前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直肠癌腹会阴直肠癌联合切除术,术后需做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的患者共80例,按时间前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6.8±10.2岁,大专以上文化7例,高中13例,初中12例,小学及以下8例。干预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4.8±10.3岁,大专以上文化8例,高中11例,初中14例,小学及以下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健康教育,口头告知手术过程,术前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预防,手术室护士术前1天进行术前访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术前护理及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

2.1 心理干预方法

2.1.1术前认知和心理评估

患者入院后采集患者个人资料,内容包括:①患者对直肠癌的了解程度,对手术方式及预后的认知;②患者心理,包括患者性格特征,情感状况,有无负面情绪存在,文化程度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分析患者心理、认知、行为、情绪之间的关系,结合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理论以及中医情志理论,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

2.1.2术前心理干预

建立心理干预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担任组长,责任护士参与。通过床旁讲解、幻灯片、宣传册等方式给患者讲解直肠癌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术前准备工作、麻醉方式、手术方法、手术需要的时间及配合事项,让患者详细了解治疗方案。告知患者手术是在充分麻醉、无痛、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传授治疗的正性经验,帮助患者建立手术信心[2]。对于人工肛门造口的患者,应建立患者对术后人工肛门造口及生理功能的正确认识,使患者了解到人工肛门对消化功能影响较小。

2.1.3情志护理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不畅可影响脏腑气机,直接伤及内脏,并对已患疾病产生负面影响[3]。因此须辨证分析患者情志不畅的种类并采用相应干预方式。对于过度紧张焦虑患者,采用鼓励方法,包括主动向患者解释各项检查目的与结果,邀请直肠癌预后较好的患者与其进行交流或介绍成功案例,树立患者治疗信心。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给予适当的包容和情感辅导。

2.1.4放松训练

让患者安静舒适的躺在床上,通过冥想、放松、腹式呼吸等训练,使患者放松身心,如通过平稳吸气憋气、看电视、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来分散注意力[4],减轻紧张和焦虑,指导患者掌握放松要领,达到放松要求。放松训练是心理学行为矫正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基本要求就是要达到一种主观的安静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用来与紧张焦虑情绪对抗。对因紧张焦虑引起睡眠障碍的患者,及时联系主治医师,给于药物或中药耳穴压豆,促进睡眠质量

2.1.5 进入手术室的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语气随和,给予鼓励。通过和患者交流,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缓解焦虑、紧张的心理。麻醉时,协助患者固定体位,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的运用鼓励患者,必要时握住患者的手给予其心理支持。

2.1.6 家庭社会干预

家庭社会干预在直肠癌手术患者配合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调动有效的家庭社会支持来源,鼓励家人、朋友多陪伴患者,多与患者交谈,给患者以精神上的支持,让患者有自尊、被尊重的感觉,减轻其焦虑心理。

2.2 评价指标

采用SAS(焦虑自评表)测量患者焦虑程度;51-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在术前30分钟测量患者焦虑及生命体征变化。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均为0.01.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3 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前焦虑程度、生命体征状况(心率和血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和表2

4 体会

4.1 疾病及治疗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临床上大多数癌症患者早期无症状,一旦检查确诊已属中晚期,此时他们不仅承受着疾病的煎熬,而且面对死亡的压力,经临床治疗后,约有50%以上的患者存在各种身体功能障碍或心理上的问题,表现为烦躁、焦虑,甚至悲观厌世[5]。据有关资料显示,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可引起心脏、血管、血液动力学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切口愈后不良,这些对疾病治疗很不利,负性情绪的存在相应地使患者的生命质量下降。焦虑还会降低疼痛阈值,增加麻醉药的需要量,延缓术后康复[6]。

4.2 心理干预对患者的正面影响

对直肠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具有支持和加强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从而增强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感,减轻焦虑和不安,并可控制由情绪而影响血压和心率的日常波动,以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使其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心理治疗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的焦虑体验,减少应激源,提高人体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而降低躯体的不适,而且有增加睡眠、平静心态、增强信心的作用[7]。

通过临床研究,笔者认为通过评估患者及情绪干预可帮助患者以正性情绪去克服负性情绪或代替负性情绪,有助于减轻焦虑。放松训练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来影响机体的许多功能,外科术前针对病人的焦虑情绪进行放松训练,可以稳定情绪,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焦虑和疼痛程度的减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积极的家庭干预对患者从精神上给予支持,让患者有自尊、被尊重的感觉,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实践证明那些能够战胜疾病的患者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网络,而在整个社会支持网络中来自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显得格外重要[8]。认知干预能明显改善直肠癌患者焦虑情绪,帮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动配合,增强病人的应对能力,减轻心理负担。经过心理干预,不同程度地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等术前不良心理反应,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术后康复,使患者生命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碧玉,刘经讳,刘肃,等.个体化手术全期护理对肿瘤患者围术期心理状况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3):13.

[2]吴春梅.术前访视缓解乳腺癌切除患者术前焦虑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0):1557.

[3]周园. 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直肠癌围手术期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细胞免疫影响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3,19(9):124.

[4]王菊凤.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对癌症患者术前焦虑状况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1):52.

[5]表景馨,尤丽娜.癌症病人的心理需求及健康指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7):547.

[6]刘学英.直肠癌结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10):937.

[7]李颖,张运波,宗胜兰.妇科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6,12(25):2378.

[8]付岚,李峻英,李宏,等.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9-11.

作者简介:苏晓红,副主任护师,本科学历,大外科护士长,工作单位: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

论文作者:苏晓红,魏秀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  ;  ;  ;  ;  ;  ;  ;  

直肠癌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护理干预体会论文_苏晓红,魏秀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