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度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_文化论文

96年度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_文化论文

’96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当代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7月28日,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联手主办了’96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

一、走向开放性

90年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新趋势之一便是美学已从封闭的象牙之塔走出,而且越来越走向开放,这具体表现为三个开放,即向大众的开放,向社会的开放,向世界的开放。

所谓向大众的开放,即是摈弃陈腐的文化贵族心态,对大众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积极投身于大众审美文化的研究和建构。这一点已经成为当今美学工作者的共识。在’96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指出,美学只有面向时代,加强对现实生活的调查研究,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才能步出“低谷”,重现辉煌。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恰恰标志着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这种新的转向。因此应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上,艺术和审美超越了自身以往的“自治”理想,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向文化的各个方面渗透,开始真正切入现实生活,对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可见,90年代兴起的当代审美文化的研究,对美学自身发展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意味着,美学开始走出纯理论、纯概念思辨的封闭领域,同广泛的文艺理论相结合,把理论视野真正投入当代文艺的发展变化,投入当代文艺和当代生存的转换之中。这无疑越出了传统美学以艺术为中心的研究范围,走了一条与80年代初期的美学热相反的路线。总之,90年代以来,美学越来越向大众开放;这一趋势由于有了审美文化的加盟,而变得更自觉,也更声势浩大。另一方面,这种开放不只是理论上的,它更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美学工作者开始自觉地介入电视、电台、报刊等大众传媒,与大众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传播。

所谓向社会开放,是与向大众开放紧密联在一起的。就是将审美的视角投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环境美学、技术美学、劳动美学、科学美学、宗教美学、人体美学、城市美学、装饰美学、旅游美学等大量实用美学、生活美学的诞生便是这种开放的产物。

所谓向世界开放,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心胸同国际美学同行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把握世界美学发展的大潮,从而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与优势。’95深圳国际美学美育学术讨论会就是这种开放的一个很好的开端。

总而言之,今天,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与现实的距离正在缩小。如果说,过去这种缩小还不是很自觉的话,那么,’96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则意味着这种缩小已经成了当代中国美学工作者的一个共识。

二、走向民族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学界与国际的交流也有了较大的增加。正是在与国际美学同行的交流中,越来越多的中国美学工作者体认到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美学和民族美学,显然是今天中国美学工作者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能够为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包括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一笔宝贵的思想资源,更可能对我们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提供必要的启示、借鉴、匡正和警示作用。较之以往的美学研究而言,这显然是我们今天进行美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从一种新的角度加大传统美学的研究力度;其二是将研究的视角更多地转向我国各个民族的审美文化。这一点,在’96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也有很明确的体现。在这次会议上,不少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国传统美学并不仅仅属于过去,它至今仍在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性质和形态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各个流派及其基本理论、命题和范畴明显地存在着与现实接轨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美学内部就存在着向现代转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体悟,我们也就根本不可能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特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预测,一句话,我们既不可能完成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的转型,也根本不可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的理论体系。

在这次会议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新动向,这就是,在当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建构中,纳入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研究。这里,不只是汉族学者对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少数民族学者也对本民族的审美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对本民族审美文化的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角度和颇具启发性的论点,显然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研究补充了清新的养料,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充分显示出,较之于以往的审美文化研究,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将更具有开放性和民主精神,同时它也将更具有理论的说服力和适应性。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相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尽早地结束我们美学的“独语”状态,与国外美学界同仁进行真正的、平等的对话,这一天已经不那么遥远了。

三、走向创造性

早在80年代末期,建构新世纪审美文化问题便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关注还更多地停留在“务虚”的层面。进入90年代以来,建构新世纪审美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学者甚至把重建商品经济时代的民族精神与人生价值、挽救日益失落的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的希望都寄托在审美文化的重新建构上。可以说,走向创造,已成为90年代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又一新趋势。这也是’96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带给我们的又一新信息。研讨会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21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建设的着眼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自觉地意识到:“当代中国文化向审美文化的转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新世纪的审美文化建设是一项“可操作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审美文化的创造者、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等多种因素,只有全方位的入手,建构21世纪的审美文化才有可能实现。

’96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揭示了当前审美文化研究领域所出现的三个值得注意的新的动向。这就是:走向开放性,走向民族性,走向创造性。这预示着,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研究不仅将对我国美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将对我国现实生活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多方面的影响,美学将超越其自身狭窄的学术圈子,而成为我国社会现实的一个重要部分。

标签:;  ;  ;  ;  

96年度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