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规划局1 桂林市城市规划研究中心2
【摘 要】产城融合是城市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节点,同时也是促进产生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是城市和工业园区间的机理,传统产业由于在产能、技术各方面已跟不上我国改革的需求,而产城融合以功能齐全、布局调整、绿色交通、强化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建设。
【关键词】产城融合;转型升级;土地利用;功能区;建议
前言
某城市总规划面积接近500平方公里,项目以大企业、大产业、大平台为建设重点,推动产城融合,是国家重点布局的14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开发区之一[1]。沿海发达地区的共识是产业转型升级,而区域经济较好的开发区更是承担起了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的任务。某新城作为开发区当中的后起之秀,相对而言,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和空间区位优势,该新城的开发,也意味着巨大的土地利用改变和土地归整,在几十万人口规模的新城内部,加强实现产城融合的目标。
一、从促进产城融合的高度认识开发区转型升级
1.产城融合意义。产城融合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和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城市规划由功能主义导向回归人本主义导向的趋势,由注重功能分区和注重产业结构,转向关注融合发展,关注创新发展的转型。
产城融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路。工业化初期,制造业是产业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构成产城融合的基础。因此,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推进,开发区应该由建设之初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行发展。邻近高新区已出现了二三产业并行发展态势。从产业发展与空间的关系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使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所以,产城融合有助于产业升级,有助于催生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2.产城融合的实质。要破除产业与城市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使产业转型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融为一体,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产业与城市是互为因果、同兴同衰的双向互动关系。产城融合的实质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产业结构符合城市发展定位;二是把产业园区打造成城市社区,通过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促进产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按产城融合的理念调整规划布局
1、健全管理体制,行政区划统管。
新城(包括核心区、工业区)要行政区划线和建设规划线统一,做到统一管理,统一领导,统一制定政策,实行区镇一体化。目前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并非一级政府,其主要职权范围相对集中于项目建设,不具有相应的社会职能,建议逐步由管委会体制向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转变,继续优化政企分离的开发体制,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全方位破除区镇行政壁垒,消除职责不明、体制不顺、职能交叉、运作不畅、机构重叠、角色错位等障碍。
2、明确功能定位,加强规划引领。
新城几大板块隶属不同行政管理区,原先的总体规划各自制定执行,需要从新城层面和整个城市的高度、从“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角度审视现有规划,进一步整合优化。在新城工业功能区、城市配套区、生产性服务配套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发展区五类集聚区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港航物流等 10 个产业功能区的基础上,要由功能分区向空间融合转变,从大地块功能分区,向强化产业的生产组织转变、向强化创新环境转变,密切新城的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空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生产性产业和服务业功能的有机整合。按照“布局融合、功能复合、职住平衡、强化配套、绿色交通”的理想,塑造产城一体单元模式。
3、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统筹协调。
从产业生态学来看,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机共存,才能使整个城市社区生机勃勃,和谐有序[3]。在招大引强的同时,也要为朝阳小微企业、特色企业、配套服务企业提供及时的发展载体和平台。城市形态的建设相对容易,难的是要引入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和匹配的产业作为支撑,尤其是创新和创业的产业。要注重知识与技术的当地嵌入性,引进的产业要能契合当地的产业基础、上下游企业、教科研单位、信息技术等,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同时,发挥企业互动形成产业集群。建设产学研平台,以创新驱动形成集聚效应。
4、统筹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发展。
新城的后发优势,是相对比其他开发区有空间条件可以直接上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项目,但是在当前情况下也面临土地制约。这就要求新城需要以精细增长的理念,进一步统筹土地经营,提高利用效率。避免简单的来企业、拿土地的粗放形式,坚持以项目情况定用地、以项目规模定层次、以发展前景定方向。更多地以出租方式供应土地,以缩短对发展不良的企业清退置换的周期。针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龙头企业,可单独供地,由其自行开发,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对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微企业,可由平台企业运作,向其提供厂房,同时为其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这些企业实现集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且土地也得到了集约利用。另外,为保障产业用地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建议与城市空间管理、产权转让制度相结合,建立一套完善的产业用地预警、监管、评价机制,使低效的企业能够及时被淘汰,高效的企业及时被引进园区。
5、强化生态规划,加强环境保护。抓紧制并严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企业的污染治理,控制排污总量;搬迁上游零散分布的污染企业,使得大气、水和噪声达到规划要求。强化区域绿地建设,保持(组团式城市)大片农田的绿色开敞空间。可根据用地布局实际,建设工厂区与居住区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和区内的园林绿地。要加强开发区内外绿道(道路)、生态廊道(管廊与高压线廊)与沿河绿化的建设。注重保护沿江沿海流域生态, 制定水系保护规划细则,以水环境整治、清水工程为切入口,保障新城水清水碧。注重恢复生态植被系统,要建立区域自然生态保护区。
6、吸引高端资源,完善公共配套。人才聚集才是在后工业化时代具备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低端产业的聚集是基于产业配套的聚集,高端企业的聚集是基于高技术人才的聚集。而人才最看重的是宜人的环境。新城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但新城建设多以项目带动,配套设施也以产业园区为导向,缺乏整体的城市服务配套(社会服务设施、文化休闲消费空间等),软环境重视不够,使得新城缺乏凝聚活力的支点。进入新阶段,开发区发展不能停留在孤立单一地提供某种要素的发展方式上,应向能系统性、结构性地满足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方式转变。新城推动开发区加快建设一批城市新型经济载体,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在开发区居留、落户、医疗、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配套政策。在“筑巢引凤”的背景下,加强公共设施配套用地的供给和建设。
三、结束语
城市与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两大引擎”,新型城市化与产业高级化是实现区域现代化的同一历史过程。在现阶段,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城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该新城的实际来看,新城既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因此,把新城作为产城融合的节点,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是今后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郭晓梅、刘宁宁:中小城镇发展与产业提升互动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
[2]胡滨、邱建:产业一体化单元规划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3,37(8).
[3]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城市问题,2013(6).
论文作者:王娟娟1,梁耀波2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产业论文; 城市论文; 新城论文; 企业论文; 功能论文; 开发区论文; 空间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