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_国际经济合作论文

环渤海经济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_国际经济合作论文

环渤海经济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环渤海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引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呈现由南方向北方梯次推进的总态势。80年代南方珠江三角洲的开放开发,有利地带动了华南经济的发展,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第一“引擎”;90年代上海浦东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开发,又有利于推动整个华东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振兴,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振兴的第二“引擎”。现在,中国北方的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开发能否成为带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第三“引擎”?回答是肯定的。

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渤海湾经济开发带,又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外商来华投资的重要地区之一。这个地区具有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诸多有利条件,具有要素互补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地理区位、交通与通信、自然资源等优势。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有利因素,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以整体优势推动本地区的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开发开放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是实现我国跨世纪远景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

环渤海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国际政治关系剧变和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的历史产物。进入“后冷战”时期以后,中国周边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日益走向正常化,从而推动了这个地区全方位经济交流与合作关系获得明显的改善和加强。

目前我国开放开发北方环渤海地区,将是本世纪最后几年乃至下世纪初,在实现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过程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环渤海经济区的界定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环渤海地区一般指包括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北京二市在内的中国北方沿海经济区。陆地面积近112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2%;渤海海域面积7.73万平方公里。人口2.4亿人。这个经济区,从丹东至青岛的十几个沿海城市,犹如镶嵌渤海周围的一串明珠,形成一个环状分布。因此一般称环渤海经济区,日本和韩国人称“环渤海经济圈”。这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对这个经济区的一种界定。

考虑到区域经济范围的界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区内经济联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动或调整的。在环渤海经济区的界定上有一种意见认为,环渤海经济区的界定范围,除了上述城市和省区之外,还应当包括山西省和内蒙古中部地区。笔者认为,环渤海经济区的最终界定是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资源配置、形成统一市场)、经济内在联系(区域内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自然地理特点(濒临渤海)以及适应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来界定的。故笔者同意后一种界定方法。

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优势

环渤海经济区呈现下述特征:

1.环渤海经济区具有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尤其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地理位置、交通和通信优势。

环渤海经济区的五省(区)、两市都是沿海或近海省(区)、市。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是渤海沿海省、市。北京是渤海近海城市。从北京沿高速公路至天津新港仅需一个半小时。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正在修建铁路,缩短出海距离,准备使内蒙古的商品从赤峰市直达锦州市的港口,经渤海进入国际市场。山西省的商品从铁路经秦皇岛港口和天津港口经渤海进入国际市场。随着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不断兴建,将缩短山西和内蒙古进入渤海的时间,它们是渤海近海省(区)。

在环渤海区约5000公里的海岸线上,布列着40多个大小港口,其中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和青岛是世界有名的港口城市。天津港通往16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个港口。环渤海湾市市有港,有海运优势,这些港口目前每年承担着我国沿海外贸一半以上的吞吐量,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出口物资中转基地。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走向世界的海上要冲。

环渤海经济区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区铁路、公路网密集,承担着全国三分之一货运运输量,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占全国95%。该区邮电业务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北京是我国最大的交通(包括铁路、公路和航空)、通信枢纽和调度指挥中心。

位于东北亚的环渤海经济区,海陆空交通业和通信业发达,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和发达国家日本海上距离最近的经济区域,环渤海经济区许多港口与韩国和日本通航,并且具有传统的经济联系和较多的贸易往来。因此,环渤海经济区与中国其他经济区域相比,具有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尤其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地理位置、交通和通信优势。

2.环渤海经济区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相结合。

本区有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土地资源优势,并且与其产业优势配套。

本区具有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稀土矿储量占全国97%,煤炭储量占全国50%,石油与铁矿储量均占全国40%。而且本区有较好的农牧业土地资源: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20%,草原面积占全国33%。本区对其自然资源有较强的资源开发能力:原盐产量占全国59%,煤炭产量占全国46%,石油产量占全国39%,发电量占全国29%,粮食产量占全国23%,棉花产量占全国25%,水产品产量占全国27%……。

环渤海经济区工业发展规模在全国位居第二。1994年本区工业总产值2248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值29%,长江中下游地区(沪、苏、浙、皖、赣、湘、鄂七省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国37%,东南沿海地区(两广、闽、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15%。本区在全国有较强的产业优势。这不仅表现在本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几大经济区位居第二,还表现在本区借助于自身土地资源及其开发优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居显赫地位,本区的160家大型国有企业位居“全国国有企业500强”。

本区依托煤炭、能源优势,焦炭产量占全国61%;依托本区的原盐资源,本区纯碱产量占全国59%;依托本区石油资源,塑料产量占全国40%;依托本区棉花产量,棉纱产量占全国57%,依托铁矿资源,本区钢产量占全国44%;依托本区粮食产量,饮料酒产量占全国33%,加之本区在全国具有科技优势,环渤海经济区形成了电子、机械、化工、能源、冶金、纺织、建材、食品八个支柱产业。1994年本区国内生产总值11948.7亿元,占全国27%,位居全国各大经济区第二,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32%,居全国第一。

3.环渤海经济区在全国具有科技优势。

本区高等院校数量占全国近30%,高级科技人员37万人,占全国35%。特别是北京有一大批全国一流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许多著名的科技人才与专家学者。以北京100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和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为主要载体的科技力量将成为促进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和加入国际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的一支最重要最强大的生力军。

4.环渤海经济区具有大中城市密集优势。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都是同步的,因为城市是工业化的载体,例如美国,历史上工业化的三个阶段与城市化的三次浪潮高度吻合,其城市人口已达四分之三。环渤海经济区具有大中城市的密集优势,并且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形成三个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将北京、天津、河北一线穿起,辽宁有辽中南城市群(沈阳、鞍山、辽阳、大连等),山东有胶东城市群(济南、潍坊、青岛、威海、烟台等)。本区发达的铁路、公路将三大城市群连结,构成城市聚集优势,有助于本区工业化发展。

5.环渤海经济区在全国具有贸易优势。

贸易优势表现在:1993年本区京津和其他五个省会城市和两个计划单列市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200亿元,占全国同类城市的近三分之一。北京商业发达,一万平方米以上营业面积的大商场50多家,北京的商业批发、零售网点购入、销售全国各类各档次商品,以与国际市场衔接。环渤海经济区是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内贸、外贸中心,我国北方地区出口商品多数从环渤海港口运往国外。

6.环渤海经济区具有旅游优势。

旅游优势表现在:本区以北京人文景观和滨海地区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历来是集旅游、观光、考古、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国际著名旅游胜地。北京的宫廷建筑,大连,青岛,秦皇岛的滨海景色,山东的泰山、山西五台山和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1994年,本区国际旅游业出口创汇占创汇总额的34%。旅游优势助长了本区贸易优势。

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外商来华投资经商机遇较多的地区之一。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带,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北同蒲和大焦铁路沿线地带,具有综合发展特征的京津唐地区等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因此,研究环渤海经济区国际经济合作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因素

近年来,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有了迅速的加强和发展,而环渤海经济区作为中国的一个经济区,正在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地区。以中国渤海湾为基地、以地方经济合作为中心的重要国际经济合作圈也日益成形。

环渤海经济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点是参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促进本区与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基本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要素上的互补性。本区主要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生产要素方面具有互补性。环渤海经济区需要日本、韩国的资金、技术,需要俄罗斯的某些生产资料;日本和韩国需要环渤海经济区的能源、土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俄罗斯需要环渤海经济区的民用生产技术和各种生活用品。这种生产要素的互补性促进着本区与东北亚各国的国际经济合作。

2.获取国际分工规模经济效益。环渤海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而日本、韩国的劳动力成本较高,它们把劳动密集产业和中等技术产业向环渤海经济区陆续转移。这种区域国际分工对正处于起飞阶段的环渤海经济有积极意义,它能增加本区这两类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安置更多劳动力就业,积累资金。在以垂直分工为主的东北亚国际分工体系中,日本、韩国得到高技术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随着未来东北亚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各国将平等地分享到水平国际分工的规模经济效益。

3.开拓国际市场。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企业对环渤海经济区直接投资,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合作生产,也是为了开拓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而环渤海经济区招商引资,也要求外商返销、包销一定比例的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以拓展国际市场为目的的国际经济合作。

4.在消费品方面互通有无。

实现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增长,推进有效的国际经济合作,有一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跨世纪的产业结构调整。这是有效地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增强本区经济实力的根本措施。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2.产业结构现代化调整;3.产业地区结构优化调整。

跨世纪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今后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合作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只有顺利实现这一任务,才能使这个地区成为带动华北、东北以至西北的经济起飞,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区域。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山东、辽宁、京津等地区经济和城市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但从总体看,环渤海地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相比,发展仍然很不平衡,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这个地区还没有形成象华南的深圳、华东的浦东那样的带动全区经济腾飞的龙头城市。这个地区各城市同亚太及其他地区各国的国际经济合作发展也不平衡,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加强合作。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强区域内的联合与合作优势互补,以整体力量,加速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同东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标签:;  ;  ;  ;  ;  

环渤海经济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_国际经济合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