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深圳优势为保持香港繁荣稳定作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深圳论文,繁荣论文,作贡献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总书记1995年底视察深圳时指出,深圳经济特区除了发挥原有的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外,“还要发挥一个新作用,就是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方面起促进作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赋予深圳的特殊使命。深圳特区必须肩负起历史重任,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为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一、深圳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是我国的一项既定国策,是香港民众的愿望,也是全中国人民的期待。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深圳经济特区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深圳与香港历史上曾同属一个县治,是唯一与香港接壤的城市,也是香港与内地的结合部和唯一的陆路通道。仅一河之隔的深港两地山水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在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上有着天然的联系纽带。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两地人流、物流往来频繁,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深圳已经发展成为香港重要的经贸、旅游合作伙伴。深圳毗邻香港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由此形成的两地分工合作、互利共荣的经济、生活联系,使深圳在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6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在推进企业改革,培育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人事用工制度等方面大胆探索,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济运行机制正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市政建设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同时,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制体系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市民的现代意识、公共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深圳已成为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市场环境比较健全、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之一,这是深圳发挥促进香港繁荣稳定作用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近年来,香港的国际金融、经贸、航运中心的地位正面临新加坡、台湾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严峻挑战。香港要巩固国际金融、经贸、航运中心的地位,就必须拓展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找到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办法,注入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在这些方面,与香港具有高度经济互补性的深圳经济特区能够发挥其它任何地区无法比拟的作用。
第一,为香港提供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香港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经营运作成本的提高,工业、金融、交通、运输等产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港口不堪重负,公路、铁路运输能力日显不足,机场运力已经饱和。深圳目前和将来所具备的交通、能源、通讯、港口码头及其它城区基础设施,可直接为香港扩展其现已饱和的各种功能服务,比香港重建这些基础设施要经济得多。比如,香港葵涌港已超负荷运转,新建码头投资巨大,耗时也长,而深圳港口条件很好,完全可以作为葵涌港的补充,对香港客流、货流起到较好的补充分流作用,减轻香港的运输压力。同时,深圳已具备了相当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综合生产成本大大低于香港,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高、投资环境比较完善、投资回报最为丰厚的地区之一。香港可以利用深圳作为产业发展的后方,在商贸、金融、航运等方面,在深港两地形成一个更大规模、更具战略意义的经济区域,形成整体区域优势。比如,深圳的金融业相对发达,金融种类比较齐全,对金融服务业的需求日益增长,且营运成本比香港低,可以作为香港金融业的补充和延伸。可以说,深圳是香港在经济结构升级、上台阶的过程中,扩展产业发展空间首要的和最理想的选择。
第二,为香港提供市场拓展空间。中国内地是目前全球市场潜力最大、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在未来世界经贸格局中的分量和地位将越来越重要。随着香港对内地市场的依存度进一步增加,深圳作为香港与内地最重要的陆路经贸转运和货物集疏通道,必将继续对香港拓展大陆市场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深圳市场规模已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显示了较强的社会购买力和较大的市场容量。深圳的进出口贸易大部分通过香港转口,也为香港扩大对内地出口,发展转口贸易提供了大量商业机会。另一方面,深圳通过更好地发挥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和香港进入内地市场的桥头堡作用,将进一步密切香港与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贸联系,扩大经贸往来,为香港开拓和发展内地市场创造条件。
第三,为香港的持续繁荣提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背靠广阔的内陆腹地,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7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奇迹的取得,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内地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深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香港回归后,能否成功地巩固和保持国际经贸中心的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香港与内地未来的经济关系。深圳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已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可以促进香港与内地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通过深圳这个“桥头堡”,香港的市场、资金、信息、管理与内地的制造能力、科技力量和人才、劳动力优势结合,形成香港——深圳——内地“三点一线”的战略格局,把内地的资源优势利用起来,变为香港的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支持和促进香港发展新兴产业和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央选择最接近香港的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为实现“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和保证香港的平稳过渡创造更有利的条件。16年来,深圳以其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及其政策的正确性。有深圳这样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兴城市耸立在香港对面,使香港同胞在近距离内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成功的市场经济样板,看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增强了对“九七”之后香港前途的信心。香港回归后,如果深圳对香港经济发展给予多方面的补充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深港经济合作发展到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深圳更好地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这将进一步显示“一国两制”方针的伟大和正确,进一步推动“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的实现。
二、要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发挥促进作用,必须更好地发展深圳特区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不同社会实体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物质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是接近,社会实体之间的相互交往越广泛、越深入,相互影响也就越大。因此,深圳要能够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发挥作用,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如果深圳没有16年来的发展,到现在还只是一个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边陲小镇,与香港经济发展水平反差太大,要对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发挥促进作用,就根本无从谈起。目前,深圳经济实力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香港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对香港经济发展所能产生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深圳必须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增强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
(一)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改革开放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原动力。可以说,深圳特区今天的兴旺发达,是实践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所结出的丰硕成果。深圳特区未来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能否上新的台阶,保持自己的发展优势,还是取决于深圳在改革先行一步的基础上,争创改革开放的新优势。深圳特区必须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更深的层次,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力争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有新的突破。当前,一是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领导体制、分配制度和约束监督机制。二是加快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形成高效运作的口岸管理体系。三是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区服务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实现市场化和商业化。此外,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社会经济监督体系等方面,也要迈出更大的步伐,为深圳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体制保证。
(二)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
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深圳虽然在改革开放上先行一步,经济建设的起点、生产集约化的程度、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都相对比较高,但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在经济体制转变方面,深圳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差得较远。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深圳经济集约化程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亚洲“四小龙”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周边其他国家(地区)和沿海地区相比,已没有什么优势;与内地相比优势也在缩小。深圳特区必须认清形势,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力求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走在全国前面。
根据深圳改革发展的形势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深圳特区在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同时,还要实行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特区发展的立足点由依靠优惠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但是,中央在坚持对经济特区基本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政策作了一些调整,这些调整,对于深圳经济特区来说,既是考验又是促进。深圳在继续用好中央政策支持的同时,要以现有的积累为基础,发挥毗邻香港的优势,苦练内功,提高整体素质,全面增创综合新优势,把特区办得更好。
(三)实施“三个一批”的发展战略
深圳正处在经济快速成长的阶段,要避免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使其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实现规模经济,在产业选择、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名牌产品的创造上下大力气。深圳为此提出并实施“三个一批”的发展战略。一是形成一批支柱产业。深圳的产业选择,起点要高,结构要优,前景要好,与香港和内地的产业有互补性。在“九五”期间,深圳将大力发展金融、商贸、运输、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大集团公司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龙头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大范围配置资源的作用。深圳正在集中力量组建和发展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为经济发展培育生力军。三是创造一批名牌产品。以“名牌”战略来实现对市场的开拓和占有,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四)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了,深圳才能更好地发挥“四个作用”。由于深圳毗邻香港,毗邻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毗邻不同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的集聚地,在对外开放中,会首当其冲地受到一些不健康的文化的冲击。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深圳意义更特殊,任务更艰巨。深圳特区要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在“两个文明”建设上都要走在全国前面,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抓好精神文明软件、硬件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加强党的建设和法制建设、廉政建设,搞好社会治安和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提高市民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水平,实现“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三、推动深港经济合作向高层次、多领域发展
深圳要更好地发挥对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应该搞好深港经济合作。搞好深港合作,应在“一国两制”的大前提下,遵循互利互补、突出重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深港合作的中远期目标是那些较大的、难度高的、需要时间孕育才能成熟的内容,近期则要着眼于双方共同认可、简便易行且能尽快产生效益的内容和项目,主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重点产业、运行机制和经济供给的衔接。
一是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的衔接。基础设施不衔接和承载能力不足,是当前制约深港优势和城市功能互补、发展经济合作的“瓶颈”。因此必须加快口岸、港口、机场和公路、铁路、信息网络以及水电设施的建设,增强深圳对香港的分流互补功能,提高深港人员、货物通过能力,缓解香港基础设施的压力,更好地满足深港之间以及粤港之间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产业发展的衔接。搞好两地产业衔接与合作,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目前,深港两地产业合作的潜力很大,搞好产业衔接的任务很艰巨。从两地产业分布现状来看,两地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垂直分工是主要的合作形式,两地间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具有明显不同的档次差异。现在,香港经济已经逐步完成由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转型,香港产业的北移将不再局限于低层次的制造业。与此同时,深圳经济已有相当规模和水平,具备承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条件。因此,深圳要在继续承接香港制造业北移的同时,共同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层次,为香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创造必要条件。今后,两地产业衔接的重点应放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商贸、航运、旅游、展览、信息产业上,使深圳成为香港商贸业务活动的延伸空间,成为香港与内地进出口贸易及香港与海外部分转口贸易的中转地,特别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衔接与合作,使深港迅速发展成为高新技术密集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基地。
三是运行机制的衔接。主要是加快与香港市场经济机制及国际惯例接轨。香港的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和发达,作为关贸总协定的单独缔约方和多种国际贸易组织的独立成员,其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际惯例。深港经济在运行机制方面的衔接,就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和与国际惯例靠拢的过程,就意味着深圳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与改革。深圳必须加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机制、市场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加强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率先向国际惯例靠拢。当前,要加强深港口岸双方的协调与合作,建立一个按国际惯例办事、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一级区际口岸。
四是搞好经济供给方面的衔接。深港两地已在鲜活产品供应、水电供应、跨地区居住等方面形成日益紧密的城市依存关系。以鲜活产品为例,在香港市场上,深圳的出口产品已有较大分额,部分产品已成为左右香港市场的拳头产品。今后,深圳应继续搞好与香港在经济供给方面的衔接,主要是在供电、供水、副食品供应、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衔接,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已经指日可待,这对深圳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深圳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为维护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
(原载《求是》杂志199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