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双文化图式”的构建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双文化图式”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式论文,小学英语论文,文化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不是语音、词汇及语法的简单组合,它还渗透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包含独特的世界观和文化观(language is culture-specific)”(姚小平,1995:135)。讲外语就意味着文化视角的转换(Carrol,1956)。因而,学习一门外语还要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理解并接受异文化的思维方式与准则。目前,在国内以英语为主要语种的小学外语教育阶段(外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英语教学已逐渐摆脱了纯语言教学的模式,而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但是,新的现实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心理、教材的设置到教学评价等方面,小学英语都体现出重西方文化轻本土文化的情况,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比较方面内容的缺失。这对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更高阶段的英语教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构建英汉“双文化图式”,倡导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初步的跨文化能力,尤其是英汉双文化能力,为其终身文化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文化图式与“双文化图式”

      1.文化图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图式即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Rumelhart,1980),是“人脑对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积极构建,即对大脑中长期记忆的组织和唤醒,是大脑中连接新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框架”(Bartlett,1932:201)。也可以说,图式就是一种心理认知模型,人们依据它来解释、推测、组织外界信息,从而达到理解。图式既可以是语言层面的,也可以是文化层面的。学者刘明东(2003)将文化图式定义为“关于文化的背景知识,具体指人脑中通过先前的经验储存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可见,人类是基于已有的文化图式,对新接收的文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吸收内化的。文化图式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揭示了人类文化认知的规律。

      2.“双文化图式”

      文化是多元性的,文化图式也不例外。英、汉两种语言就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图式。对英语学习者而言,当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图式同时存在于大脑中,便构成了“双文化图式”,即关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块”,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各种中西文化现象(刘明东等,2012)。“双文化图式”具有三个基本特性:(1)范畴性。英汉两种文化知识被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形成不同的范畴,或称不同的“双文化知识结构块”。(2)关联性。同一范畴的双文化知识是相互对等或对应的,二者可以关联互动。一旦某一“双文化知识结构块”被调用,其中的英语文化知识及与之对等或对应的汉语文化知识就产生联动,且都被启用。(3)动态性。人类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双文化图式”也在文化的进程中不断地被构建与拓展,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

      “双文化图式”可对英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做出解释:英语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的理解、吸收过程,而是一个英汉双文化的比较与内化过程,或理解为文化认知心理模式的构建过程。在该过程中,英语学习者不断调用英汉“双文化图式”,比较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建立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表明,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英语学习者通过调用“双文化图式”不断转换文化视角,既从英语文化图式的角度去解读西方文化,又从汉语文化图式的角度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更从“双文化图式”的角度去比较分析中西文化,达到中西文化之交融。此处所讲的中西文化交融是指,西方文化的有效输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输出之间的相统一、相和谐。这样的交融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英汉互译的思维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视角的自觉切换,是文化视界的拓展,即英语学习者在面临英汉两种文化时的各自拓展视界,进而形成共同视界。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双文化图式”构建的必要性

      1.贯彻英语课程标准的需要

      首先,为满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界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部,2012)。其中的跨文化意识应该解读为两个层面:西方文化的输入层面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语言输出层面。可以说,小学英语课程的性质需要构建学生的“双文化图式”,培养其双文化意识。

      其次,《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设立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并将起始阶段即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具体阐释为“让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育部,2012)。该目标所提到的综合人文素养包含文化素养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文化素养的提高既包括西方文化素养的提高,更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后者主要体现为用英语输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素养。良好的双文化素养使英语学习者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同时也弘扬与传播了本土文化。可见,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也要求构建学生的“双文化图式”。

      再次,《新课标》要求英语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和中外文化的异同,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中还应选编一定比例的介绍祖国文化的内容,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教育部,2012)。所以,《新课标》对英语教材编写的导向也要求构建学生的“双文化图式”。

      总之,不论从小学英语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还是教材编写的导向来看,要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就必须构建小学生的“双文化图式”。

      2.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需要(国务院,2010)。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对国际化人才早期培养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英汉“双文化图式”,使其养成初步的双文化意识与能力,让英汉双文化在孩子的心中不断地生长与拓展,从而为其在初中、高中、大学等后续阶段乃至终身的双文化能力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为他们今后顺利参与国际事务作好铺垫。

      3.国家文化复兴的需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冲击强烈,新动态与新观念不断涌入中国,而中国的优秀文化思想却未被及时地输出到国外。要实现国家文化复兴,重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我们应当培养大批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优秀文化人才,让他们肩负起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无疑需要构建“双文化图式”,培养学生初步的中华文化情怀,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初略认识,加强国际理解,以逐步提升其文化传播能力。

      4.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目前,随着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进行,只注重语言形式不注重语言文化内涵的传统教学状况有所改观,但这种改观主要体现在西方文化的输入方面,而本土文化的有效输入输出及中西文化的比较方面却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

      (1)教师的教学理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及自身文化涵养的制约,目前有些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输入,无意或有意地回避本土文化的传输。他们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用英语来传授中国传统文化是本末倒置,或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形式会加重小学生的认知负担,引起他们的学习焦虑。这样的教学理念有悖于小学生的文化认知发展需要,导致小学生被动地接受英语文化。由于缺乏母语文化的理解支撑和比较分析,从而容易产生某些不解或误解。Buttjes(1990)认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外语学习者所经历的复杂以及大量的文化冲突的协调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中西文化的对等传授与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双文化图式”,消除和协调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与冲突。

      (2)学生的学习心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育的启蒙阶段,但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有限,对母语文化体系、文化内涵的认识不全面且不系统,母语文化意识薄弱,这容易造成他们盲目崇尚目的语文化,夸大西方文化的作用,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就会被忽略。因此,小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构建“双文化图式”,通过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做祖国文化的传承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避免将西方文化作为自身价值观取向的严重错位。

      (3)教材的设置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和中外文化的异同,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树立民族自尊心(教育部,2012)。这表明小学英语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应是中西文化的对等交融。然而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国内现行的英语教材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一要求:绝大多数教材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及本国文化的彰显方面都有所欠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严重。一些教材在介绍某些西方文化元素的时候几乎完全缺失对应的中国文化元素。这样的教材编排导致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忽略本土文化的同步对照,从而产生文化困惑与偏颇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小学英语教材的设置应以构建学生的“双文化图式”为导向,立足于目的语文化背景,结合本土文化实际,中西文化对等出现,使学生在理解两种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拓宽文化视野,同时加深对母语文化的理解。

      四、小学英语教学中“双文化图式”构建的可行性

      1.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特点

      人的言语行为受到社会语境的制约,英语学习者要想获得真正的文化交流能力,首先就要消除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以便提取交际过程中潜在的文化要素,形成准确的文化认知概念。与成人相比,小学生受母语思维习惯制约的程度低,受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小,其心理认知的可塑性更大,从而更有利于接受异文化,也更有利于从异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母语文化。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双文化图式”是对小学生心理认知潜能的适时挖掘,并不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和认知负荷。

      同时,就小学生的思维而言,由于社会经历有限,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思维能力有限。但是,从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思维能力已经历了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其思维活动逐渐摆脱对具体事物的过分依赖,逐渐进入依托抽象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这种思维的过渡与发展为小学生构建“双文化图式”、形成抽象的文化认知心理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2.小学生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教育观念与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数字化学习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环境下,他们可以更广泛地获取和体验各种文化信息。特别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利用平板电脑、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如PDA、Pocket PC)等信息工具,小学生可以突破课堂教学资源的局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角度、多渠道地接受英语学习与文化熏陶。这就为构建他们的“双文化图式”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与环境保障。具体而言,在学习资源方面,数字音频、视频、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可以弥补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中西文化素材和信息的不足,丰富学生的文化学习内容。在学习环境方面,智能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既拓展了学生的文化学习空间,又为学生提供较为直观的文化体验,优化了其文化学习的生态环境。

      五、小学英语教学中“双文化图式”构建的方法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与环境,通过以下三种不同方法帮助他们逐步构建英汉“双文化图式”。

      1.引入法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世界各民族都以其独特的智慧创造着多彩的文化。同时,各民族又在文化共享和文化交流中共同进步。小学英语学习既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小学生接触与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也有利于深化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更有利于共享不同的文化成果。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双文化图式”首先需要引入优秀的西方文化,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引入法要求教师把课堂讲解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引入的内容主要是《新课标》所规定的英语文化内容,如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英语国家中典型的食品和饮料的名称等。其中,目的语所特有的文化内容更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主要英语国家的国旗、首都等。为了避免学生对引入的文化知识的散乱存储,教师应指导学生按主题进行分类,逐步植入脑海,形成图式概念。

      2.对比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取文化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双文化图式”。对比法旨在帮助学生站在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重新审视与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文化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更要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文化的同类比较要求学生不断地调用熟悉的本民族文化图式来解释相应的异族文化,在习得异文化某些因素的同时,既不放弃第一文化的对应部分,又把它们运用于各自相应的场合(王斌华,2006)。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对英语文化图式的积极构建,也激活了他们对英汉两种文化图式的关联。文化的异类比较比较关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相冲突的、容易引起误解的因素。在遭遇这些因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文化差异,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避免在形成图式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妄自菲薄或盲目崇洋。文化的异类比较可以在不同文化图式之间,通过反向映射来实现共同增长。

      3.转换法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理应被世界所了解与传承。小学英语教学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首站。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初步培养学生介绍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即教师应引导学生转换文化视角,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与表达母语文化。在转换过程中,学习者既调用目的语文化图式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进行干预,又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重新调整母语文化图式,从而构建英汉“双文化图式”。

      通过转换法构建学生的“双文化图式”,必须遵循两个重要的跨文化传播原则:首先是文化传真原则。文化传真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跨文化交际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时,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母语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为此,小学英语学习者在将母语用英语进行输出时,不仅要忠实于母语文化,而且要在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最佳的表达策略。这样才能巧妙地保留中国文化本真的味道,并将其原汁原味地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其次是文化适应性原则。文化适应不是让母语文化(C1)去适应目的语文化(C2),也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即让C2去适应C1,而是通过C1与C2的“调和”从而达到C3(a recreated C3)(刘宓庆,2007)。对于小学生而言,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输出并不呈一种英汉互译的思维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视角的自觉切换与适应,是在母语和目的语认知框架制约下进行主观性选择,从而融合双文化意义,形成新的文化载体C3。这种文化视角的转换使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在异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发育,既传播中华文化,又丰富异族文化,促进二者的融合。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双文化图式”得到不断的构建与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外语教育启蒙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形成初步的跨文化能力,尤其是英汉双文化能力。这需要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特点,引导他们构建英汉“双文化图式”,可以采用引入、对比、转换等一系列方法来实现。英汉“双文化图式”的构建必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标签:;  ;  ;  ;  ;  ;  ;  

小学英语教学中“双文化图式”的构建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