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二十一世纪图书馆的四个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一世纪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图书馆现代化标志是什么?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作者提出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媒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应是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
什么是图书馆的现代化,其内涵是什么?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1980年张树华提出了图书馆现代化的四项标志:“1.文献资料传递手段和装备的现代化;2.图书文献工作的标准化;3.组织管理工作的科学化;4.工作人员的专业化。”
1985年桑健在此四项标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图书馆工作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同期,黄宗忠从整个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和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了图书馆现代化的五项标志:“1.图书馆组织的系统化、网络化;2.图书馆藏书的现代化;3.图书馆技术方法、服务手段、物质设备的现代化;4.图书馆管理现代化;5.图书馆干部的专业化和知识结构合理化。”
吴慰慈和邵巍则把现代化标志更具体化,提出了八项标志:
“1.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2.文献缩微技术与复印技术的应用;3.声像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4.图书馆网络化;5.图书馆文献工作标准化;6.图书馆工作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7.组织管理科学化;8.工作人员专业化。”
1993年武德运把吴慰慈和邵巍提出的现代化八项标志中的2、3两项合并,提出七项图书馆现代化标志。
这些关于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在引导图书馆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复印技术的普及、图书馆文献工作标准化、工作人员专业化、管理工作科学化以及计算机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八十年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改观。
九十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支持的InterNet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信息社会,九十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是实现信息社会的关键时期。图书馆如何适应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实现自身现代化?面向二十一世纪,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是当前图书馆界关心的热点之一。
图书馆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图书馆的服务与其相适应,因此,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首先应该体现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服务特征;图书馆现代化又是现代技术成果在图书馆应用的产物,所以,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还应体现出所应用的主导现代技术的特征;虽然,图书馆现代化受制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其进程存在着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差距有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但是,图书馆现代化标志是一定时期追求的标准,是发展方向的指引,必然要体现时代的先进性;同时,图书馆现代化标志更要体现出图书馆的职能特征。从以上思路出发,笔者认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图书馆现代化标志可以归纳表述为: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媒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简称图书馆的四个现代化。以此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以期求得一个同业们有基本共识的现代化标志。
一、服务信息化
人类历史已经历的三次文化产业革命,其标志分别是语言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印刷术的发明。近代图书馆的出现和图书馆的普及是第三次文化产业革命的成果,印刷品文献是当代图书馆赖以存在的基础,图书馆以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主要是印刷品文献)服务而设立,利用图书馆的人以获得文献而满足。虽然图书馆的服务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例如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等等,但都没有超出提供文献的范围。“图书馆”和“读者”这两个词确切地表述了图书馆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特征。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量的剧增,使印刷文献大量涌现。而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使同一种书刊中所包含的知识信息纷繁复杂,专业文献呈现分离耗散状况。这为读者阅读文献吸取信息带来了困难,尽管图书情报界在文献的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不能根本解决信息的快速传递问题。读者阅读文献大多是为了吸取文献内容中的知识信息,并非文献的全部内容都为读者所需要。在信息社会前期的今天,人们已不再以获得文献为满足,希望得到直接的信息服务。
人类历史的第四次文化产业革命从电报的发明开始孕育,经历了广播、电视与计算机两个阶段80年的发展,正在向第三阶段作后20年的冲刺,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将标志这场文化电子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主宰信息传递的印刷文献将逐步让位于电子信息传递。目前,以CD—ROM为代表的电子出版物,以InterNet为代表的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全文检索技术等已经向人们展示了其传递信息的优越性,人们看到了信息社会的美好前景。
利用全文检索技术检索全文数据库和全文电子出版物已经出现,并日臻完善;国际交互网络InterNet中的WWW浏览工具可以根据用户提出的问题,把散在各地各网络中的有关信息自动检索出来,展现在用户面前,使用户感觉不到时空局限。其传递信息的迅速,信息的查全率、查准率是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所无法比拟的,直接的信息服务已成为现实。
如上所述,社会需求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现代技术为提供信息服务作好了准备,无论今后图书馆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上信息源和用户终端存在,或是作为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存在,还是以现在的模式兼容现代信息技术存在,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方向大概是不容置疑的。
服务信息化是相对目前的图书馆以提供文献服务为主提出的,服务信息化就是把为用户提供信息,解决用户的问题作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正如吴建中博士所说:“今后评价一个图书馆员是否称职,不在于看他提供了多少服务,而是看他解决了多少问题。”而为了做到服务信息化,图书馆要加强以计算机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注意馆藏数据化建设,这里所说的馆藏数据化包括电子文献的收集,原有馆藏文献中有价值文献的数据转化和馆藏数据库建设以及网络信息的利用等;培养适应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使我们的工作人员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现在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信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实现服务信息化的关键是观念的现代化,尤其是领导者观念的现代化。服务信息化并不排斥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只是文献服务不再占据统治地位罢了。
二、馆藏多媒体化
近千年来印刷品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图书馆的馆藏基本是书刊等印刷品的一统天下。缩微品的出现,虽然介质由纸变成了胶片,但信息符号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由大变小而已,但却以其较高的信息存储密度受到了图书馆的欢迎。近年出现了和印刷品性质完全不同的信息媒体,它们是以二进制数码或电子模拟为信号的,以电磁波、磁介质、光介质等为载体的新型信息媒体。属于这类信息媒体的有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录音、录像、软磁盘、光盘、计算机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等,这些信息媒体对纸质文献来说每种都是进步,它们所表现出的下述功能是纸质文献无法企及的:
1.信息传递速度快
利用电磁波的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的信息传输速度是以光速传输的,在计算机网络检索信息仅用几分钟就可遍及世界各地,可以说是超越了时空,即使是磁盘、光盘等其出版复制速度也远比印刷品的出版快的多。
2.信息存储量大
一张光盘可存储三亿多汉字的信息,也就是说可以存储像《红楼梦》这样多字数的书300多部。
3.信息表现形式活泼多样
印刷型载体只能传递静态可视信息,如文字、图片、表格等,而广播、电视、录像等可传递声音、动态图象,使所传递的信息更逼真、形象、易使人接受,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交互处理、传递、储存文字、图象、音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使所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多采。
4.检索方便
由于新信息媒体是电子信息,可使用计算机检索,所以检索速度快,检索入口多,利用联机网络检索到的信息覆盖面广,检索不受时空限制。
5.成本低廉
由于非印刷信息载体存储密度大、制作成本低,和收藏同样多信息的印刷品相比,收藏成本低廉。据报道长达20卷,字数6000万,总重62公斤的第二版《牛津英语辞典》1992年在美国上市,售价2750美元,而总重15克的该书光盘售价为875美元,由此可见一斑。
6.普及性强
信息表现形式的活泼多样增强了和人的亲和性,信息传递速度快和检索方便迎合了信息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特征,获取信息可超越时空给人带来了方便等等,这些特点使新信息媒体受到人们的欢迎,而表现了极强的普及性。
信息的多媒体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电子化信息媒体在未来社会取代印刷型信息媒体的统治地位将成为必然,图书馆馆藏的多媒体化是顺应历史的必然走向。
这里所说的馆藏多媒体化和多媒体技术是有区别的。多媒体技术是指能综合处理、传递、存储多种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使多种媒体建立联系,并具有交互功能的信息处理技术。而馆藏多媒体化是指图书馆的收藏不但有印刷品、缩微品,而且还应有光盘、磁盘、磁带以及传播计算机网络信息等电子信息媒体,其中也包括了多媒体技术处理的信息。
三、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
一个图书馆的馆藏无论有多丰富,也无法满足读者的所有需求,多年来建立图书馆网络,开展馆际互借,图书馆界想方设法试图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电子计算机网络使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InterNet和正在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有可能将图书馆虚拟化。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和馆藏文献信息为读者提供服务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实现多年,如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订有印刷型期刊2200种,可通过网络获得电子期刊34500种,并可获得InterNet上的数千个网络中心的信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和邮电部建立的ChinaNet网络的开通,为我国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创造了条件,并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和国际交互网络InterNet联通,实现全球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在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上仅是一个节点,而今天图书馆为了适应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必须加入计算机网络,使散处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使信息资源得以共享,这是多年来图书馆工作者的追求,是广大读者的希望。
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能够引导图书馆改变传统图书馆偏重于追求馆藏数量和馆舍面积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目前经费与馆藏,馆藏与馆舍的矛盾。
四、管理手段计算机化
图书馆是电子计算机最早应用的领域之一,从机读目录的出现到今天的国际交互式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无一不是电子计算机的成果。要使图书馆实现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媒体化和信息资源网络化,其基础是管理手段的计算机化。图书馆分类编目、流通、检索等业务管理的现代化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近年电子计算机性能价格比的提高,为计算机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图书馆应用软件的蓬勃发展也为电子计算机进入图书馆铺好了道路。可以这样说:现代化图书馆离不了计算机,计算机和馆藏、馆舍、工作人员一样重要,共同支撑着图书馆。
将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媒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当作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是因为这四化能够基本表征现代图书馆。四化的关键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是为了适应四化的需要,而不能表征现代图书馆,所以没有列为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
现代信息技术正把我们的社会推向信息社会,这对传统图书馆来说,既提出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如何把握住机遇,积极推进图书馆的现代化,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是当代图书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