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共同理想的教育和引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大学生论文,理想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2)07-0050-005
当前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在理论上,一般地阐述理想信念的内涵、特点、理想的形成、教育的意义、教育的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较多,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如何确立、如何教育引导的内容较少;二是在实践中,当代大学生在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设计上有计划有目标,但他们在社会共同理想的构建中有明显的疏离淡化倾向。为此,本文提出对大学生社会理想的确立给予恰当引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成为大学生为之奉献的价值目标,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价值诉求和特点,提出了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合理性,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及其统一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理想的价值诉求和特点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确立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尤其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理想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整体上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的价值诉求及其呈现的新特点,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面。
1.当代大学生理想形成和确立的价值诉求
当代大学生理想形成和确立的价值诉求主要表达为:(1)追求个人成才事业发展的价值诉求。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时更加关注自我,渴望通过学习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以占领就业的制高点,赢得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大学生非常关注学习成绩,近四成学生认为成绩能提高个人竞争力,认为成绩是他人和社会评价自己的主要标准,是获得出国、工作机会、进一步深造的主要条件。为求职的需要,除了紧张的专业学习外,有的学生还选修一些实用性课程,参加名目繁多的课外培训,如英语类、职业认证类、计算机技术类,有的学生辅修热门专业的课程等。[1](2)追求生活幸福快乐的价值诉求。社会开放带来的信息通达,当代大学生群体往往能更早地了解感知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和潜在规则,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发展压力增大,他们乐于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追求快乐的人生,反对沉重,摒弃甚至解构崇高。他们崇拜偶像不喜榜样,读图比读文字有兴趣。快乐取向在表达自我、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这种人生态度也会导致某种程度的追求享乐主义、责任意识弱化、缺乏自我反省等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考虑人生发展目标时更多考虑现实生活,更多呈现“现实主义”而不是“理想主义”的倾向,对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无影响。(3)追求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价值诉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增强了国民对于国家的向心力。由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历程与中国的崛起之路相互交叠,对于国家的强盛和经济发展有较强的认同感,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服务社会的志愿意识,在表达对未来理想的价值追求时,也表达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等心声和行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特征,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方向,这种表达在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动中表现更加突出,这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理想追求的主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会政治信仰有疏离倾向,对政党、政府、政治领袖、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认知兴趣淡漠。
2.当代大学生理想诉求的特点
(1)理想的形成选择性更加明显。改革开放与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社会竞争机制的形成,加快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相比较他们的前辈,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的过程中,独立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在精神生活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自主选择发展目标和确立理想信念。这种自主比较、自主选择发展取向的特点,是时代发展所赋的,体现了时代的开放性。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青年发展的中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稳定的过程中,他们看问题敏感却缺乏应有的深度,做事激情满怀却不能持久,他们的理想诉求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比较和选择的过程中,他们虽然耗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却难以实现自身的超越,时常出现不知所向、不知所选的困难,甚至有时进行了不合理、不正确的选择。应该看到,只要有比较和选择,就不可能保证每个选择都是正确的,这是当代学生在比较和选择中不可避免的偏差。因此,学校的教育引领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对他们理想信念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引导,校正他们在形成和确立理想信念时的偏差和失误,使大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选择,确立起正确的人生意识。
(2)理想的确立具有更多迷茫与困惑。由于当代社会环境,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多重性与多变性特点,大学生面临着由于求发展所带来的迷惘与困惑,如:发展目标的选择,学业与专业的权衡,毕业与就业的压力等。追求发展、促进成长是每个大学生的主题。激烈的社会竞争孕育了大学生强烈的发展动机和创新意愿,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注重个性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发向自觉再向创新发展的转变过程。大学生入学之始,其发展带有自发性、随意性和盲目性,表现为满足于上大学目标的实现,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生活、学业、交友等具体事务上,这时的大学生还缺乏人生发展宏观的、长远的考虑。随着年龄增长,面临各种复杂的选择和尖锐的竞争,如果他们的思维一直浸润在人生狭窄的空间中,他们的人生视野将不能获得拓展,这必然使他们思想深处的迷茫、脆弱、无意义感有所增强,从而学习动力有所减退,学习兴趣逐渐弱化,陷入发展型的迷惘与困惑。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导致的基本生存的迷惘与困惑,由于环境与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而陷入归属的迷惘与困惑等也时有存在。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的青年知识群体,这些迷惘与困惑使他们比同龄人遭遇更多的精神压力,使他们的社会理想信念的确立面临更多的犹豫和踌躇。这种犹豫和踌躇是当代大学生对人生发展取向需求的积极的表达,它向教育者提出了如何满足学生需求的课题与任务。[2]
(3)理想的内容功利性有所突出。当代大学生理想诉求的重要特点是更多地趋向务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避开物质空谈精神、离开经济空谈政治、脱离现实空谈理想,他们务实略显功利的自我发展目标,使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理想较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择偶标准趋同世俗;他们的道德理想从注重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对合理的利己主义的认同度高于对奉献意识的认同,诚信意识有所淡薄;他们对个人的职业理想有设计、有追求,职业理想上更偏重经济价值和权利价值,追求成功的愿望强烈;他们对社会理想疏远,他们没有他们的前辈那样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和为理想献身的政治热情,他们的理想信念呈现短期化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危机。据调查,“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来源于谋求个人美好生活,其次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把报效祖国作为学习原动力的学生仅占16.6%”。[3]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经由具体到抽象、由当前到长远的过程,遵循着由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到形成人格理想,进而确立社会理想的规律。当代大学生在由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人格理想到社会理想的形成过渡中,明显的淡化政治,忽视长远目标的倾向,使他们的社会理想陷于具体的、眼前的利益中而难以升华,阻抗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形成的道路。在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开放环境不断复杂的条件下,社会不确定因素、偶发性因素日益增多,一些大学生产生的对人生发展的焦虑和困惑,显示了他们的理想信念尚未完全形成、价值判断标准尚未完全确立。如此,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责任引导当代大学生面向社会、立足长远,引导他们在理想信念形成中实现对功利的超越,“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3]以获取更大的精神动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
当前大学生在理想和信念诉求中的问题,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真理性因素与价值性因素如何统一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形成、确立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的丧失,也不是大学生主体性价值需求的不足,而是作为真知的共同理想与大学生群体价值认同出现了矛盾与分裂。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正确与否,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顺利实现,始终坚持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理解并坚定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和未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是一种政治价值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认知上的归属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实质上是一种政治价值认同。政治价值认同包括对民族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过程、政治权威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同意、支持和服从,其实质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信任、信念和信仰。就我国的政治体系来说,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无论有人如何诋毁社会主义,中国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彻底改变了我国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强大优越性,在60年余的短暂时间里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国家命运和面貌,使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历程;我们对党的信任源于党在迄今9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磨难、艰辛探索,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对社会运动规律深刻领悟,对历史发展方向主动营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地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我们深刻认识到,虽然目前这个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力量的认识,不会改变我们对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任,不会改变“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认同。
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对社会的发展极其重要。从整个社会来看,政治认同对社会的有效整合、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西方,主要通过政治社会化使社会的政治信念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通过政治社会化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在中国,各个层级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政治信念教育的主要渠道。鉴于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是绝不能缺少和淡化的。由于政治信念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政治理想的笃信和奉行,人们对政治生活的看法一旦内化为政治信念,便内在地决定着他的政治生活态度,决定着他的思想、道德,甚至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决定着他的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和基本特征。政治认同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它能把人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它使人们的热情发生汇聚,它是把整个社会成员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因此,培育人民的政治价值观认同,加强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引领,成为维持构建社会和谐、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稳定的关键。保持社会成员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的协调一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2.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合理性
理想的合理性在于理想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们必须依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依据历史进程的必然逻辑,去设计理想。如果离开了客观规律和历史逻辑,理想状态的建构就失去了科学依据和客观基础。理想既是现在的时间延伸,又是现在的必然性的延伸,理想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们所建立的理想,总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设定的,人们的理想体现着人们的价值标准与价值追求,理想的实现就是人的价值的实现。理想如果脱离了价值的规定性,它就丧失了人为之奋斗的意义。任何一个关于理想的认识,都包括了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价值的解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理论体系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正确地回答了和正在不断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如: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一再被证实,我们对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科学认识,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充满信心皆源于此。当然,由于真理受实践检验的复杂性和相对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继续完善。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因为,“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也世所罕见。”[4](P21)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合乎人民的利益需求具有价值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了首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摆脱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加快了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目前,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既不可能立即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不可能立即实现人类最全面的发展。但是,我们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中心地位,把摆脱贫穷、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为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基本条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人的素质的提高在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旨归。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地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这样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5]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三、当代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的正确引导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如何才能深入内心世界、取得良好效果?其关键问题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积极引导大学生努力寻求社会共同理想与个人的理想的结合点;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1.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
有的同学所说:“一谈到理想信念,更多联想到的是高尚、奉献、殉道、伟大这一类离世俗生活很远的名词。”的确,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需要我们几十代人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完成。但是,作为一种由资本主义条件所形成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现实社会,争取全人类解放的运动,是通过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的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虽然还不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但却是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必须经历的一段路程,是我们在现实条件下通向理想目标的桥梁。当我们为眼前利益和最切近的目标工作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所从事事业的未来,当我们运用现实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完成现有条件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时,就会使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逐步地从一种现实的可能性转变成现实。确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努力工作、积极奋斗是我们应该对人类的前途和祖国的未来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积极引导大学生努力寻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结合点
当代大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需要明确如下三个问题:(1)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理想虽然是人们现实生活努力奋斗的直接动力,但个人的成长条件、发展的机会、肩负的责任都是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不是在社会之外奏响自我生命的乐章,个人理想只有具备了社会的意义,才是更美好的、有意义的。(2)社会的共同理想需要全体公民的努力。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必须通过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的努力才能实现。作为社会青年知识群体,大学生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奉献意识顺应了社会发展的特性及其变化趋势。(3)大学生的称号不仅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更是一种神圣责任的象征。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自觉地用共同理想来整合个人理想,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推动共同理想的实现。
3.恰当选择共同理想的教育引领方式
共同理想的教育引领方式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讨论,这里特别提出如下几点:(1)联系实际、融入生活。共同理想教育,不能让大学生对社会共同理想产生距离感和敬畏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不是彼岸世界的理论悬壶。在引领大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让理论立足、关照、渗透生活实际,这是理论具有亲和力的关键。要努力使高深理论关照人们的生活世界,是这一引领教育成功的关键之点。个体真正精神世界的建构与超越,绝非来自外在的强迫与压力,而是来自内在的认同与觉醒。针对当代大学生理性务实、关注自我发展的特点,理想信念教育联系实际要采取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特点的表达方式,从关注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生活入手,把“大道理”转化为他们乐于接受的“小道理”,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立大志、蓄德能、报家国。[6](2)理论阅读,体悟真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包括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教师要用自己深刻理解的东西,具体分析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使大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阅读兴趣,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3)典型案例、学思并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恰当选择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共同之处,能够引起思想、情感共鸣的人与事。如: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大学走出的第一个村支书吴奇修;义无反顾地奔赴西藏的“理想主义者”胡春华等,他们在恶虐的环境,落后的设施,贫乏的生活中几十年如一日,在舒适与艰苦之间,在平坦与崎岖之间,在个人幸福与国家需要之间,选择后者,在为社会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些艰难玉成的典型案例,体现了让那些有成就的人讲成就,有贡献的人讲贡献,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道德的人讲道德,说服力强,对大学生教育深刻,收到了启发引导、学思并重的良好效果。
标签:政治论文; 大学生论文; 个人价值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坚定理想信念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