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师同法则”实现保育员的教育者角色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育员论文,法则论文,角色定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保育员要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而保育员的职业定义为“幼儿园或托儿所里负责照管儿童生活的人员,辅助教师负责婴幼儿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的人员”。可见,保育员尽管处在协助的地位,但与教师一样有着履行教育职能的义务,是教育者的角色。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大部分幼儿园中保育员的主要工作是打扫卫生、负责幼儿安全、管理幼儿衣物和班级物品等,未尽到履行教育职能的义务。保育员是与幼儿有着密切接触的人,她的言谈举止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保育员的专业技巧更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让保育员认清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十分有必要。
我园在办园之初就树立了保育员与教师同等重要的管理理念,营造尊重、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实行“师同法则”,即称呼同师、岗前同训、职中同研、经验同享,协同开展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师同法则”,帮助保育员明确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使其获得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从而实现保教融合,有效促进幼儿园办园品质的优化。
一、称呼同师:一声“老师”,打开心扉,明确责任
心理认同从称谓起步。通过调查,我们得知保育员们对自己的称谓很有想法,希望自己被称为“老师”,对于孩子和家长叫自己“阿姨”心里总会有点难过。她们羡慕把保育员称为“老师”的幼儿园,认为这样更有职业归属感,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儿。办园伊始,我园就确立了没有“阿姨”只有“老师”的园规,对每一个保育员都称呼“老师”。
一声“老师”,打开了保育员的心扉,她们更能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且干劲十足;一声“老师”,明确了保育员的工作职责,使她们意识到“我是老师那就得有老师的样”,职业使命感油然而生;一声“老师”,换来了身份的平等,增强了孩子、家长对保育员的尊重;一声“老师”,更喊出了和谐的幼儿园团队文化。
二、岗前同训:岗前“学徒”,细知职责,有备上岗
保育员在从事岗位工作前一般没有经过学前教育的专业培训,因此,喊一声“老师”不会让保育员马上成为教师,走进教师队伍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岗前“学徒”是胜任工作的前提。
1.上岗获证——妇幼保健院培训知基础
与教师一样,保育员必须获得相关资格方可上岗。我们会将招聘来的保育员先送到专业的妇幼保健机构接受培训,使她们了解幼儿园日常卫生保健的基本常识及操作方法,获得上岗工作的资格。
2.跟岗实践——保育员岗位实践探实质
蒙台梭利认为:“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接受妇幼保健院的培训只是“听过了”而已,让保育员对岗位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有让她们到岗位中去体验尝试,才能把学习的东西理解,在操作中适应岗位。
我园在开办之前,就将招聘来的保育老师分派到浙大幼儿园的各个办园历史悠久的姐妹分园去跟岗一周,与班级的保育员一起亲历幼儿一日生活的管理。目前我园新进保育员必须在园内跟岗实践,这成为了入职必经历程。这种跟岗实践不仅能帮助新员工具体地了解岗位工作,同时也能让她们对自己是否适应岗位做一个检验,给保育员、幼儿园提供了相互选择的空间。
3.细学条例——日常管理职责促规范
我园每个岗位的工作都有明确的要求,保育员也如此。如:《保育员工作职责》明确了保育员的工作责任;《幼儿一日活动管理规范(保育员)》制定了保育员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规范要求;《保育员日常工作细则》对保育工作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及具体操作行为作了详细的补充说明。我们会组织保育员开展相关条例的系统学习,让保育员对工作职责更明确,对一日工作流程更清晰,对具体操作更明了,为规范地开展岗位工作做好准备。
三、职中同研:实践“锤炼”,提高技能,优化素养
在职培训是每一个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必须面对的,它是让一个新手逐渐走向熟练所不可或缺的历程,保育员也需要经历实践的锤炼,才能提高技能、优化素养。
1.亮相家长会——树立自信心
我园的保育员不仅需要参与班级家长会,还要在家长面前发言,对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进行汇报,让家长明白保育员与教师一样,都承担着班级的教养重任,增进家长对保育员工作的理解和尊重。
2.操练基本功——锻炼硬技能
技能比武是我园保育员培训的固定项目,涉及的项目包括保育员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消毒水配比、桌清两步法、整理床铺、打汤、擦窗等,目的是让保育员在实践操练中互相促进,发现合理、巧妙的操作方式,提高保育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3.勤修配班经——提升软实力
配班是保育员的软实力,反映了其教育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的保教品质。如:材料什么时候协助分发,孩子有了困难该不该帮助、怎样帮助合适,当个别孩子出现游离时要怎样提醒,教师在批评孩子时应怎样协助“下台阶”等。为了不影响班级工作,我们常以视频回顾的方式来研析,引导保育员思考问题背后渗透的教育观念,帮助保育员走向科学教育,提升工作素养与能力。
四、经验同享:同伴“为师”,经验共融,快乐成长
教师与保育员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工作伙伴,幼儿园的大多数工作都需要在两者的相互配合和支持中完成。因此,我们采取保育员与教师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经验共享,这样,不仅保育员可以提升教育理念,教师也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幼儿生活管理经验,双方在相互牵引中共同成长。
1.《公约》在行动——在自律中修身
我园保育员与教师共同参与制定了《教师公约》,并认真研讨,对《公约》中的每一条进行解读,如“把爱均匀地分给每一个孩子”“不横向评价孩子”“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今天,你关注到每一个孩子了吗?”……保育员与教师在具体的研读中发现问题,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同时,保育员也在参与中逐渐优化自身的科学教育理念,提升专业修养。
以《公约》条文“包容孩子的一切过失”的解读为例。首先,我们进行了文字研读:怎样去解读“过失”?孩子行为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包容是忽视吗?其次,我们制定了应对的策略: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活动环节怎样去处理?我们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最后,通过案例进行分析:用班级的具体事件来举证自己的理解与行动,共同梳理合适的语言表达、行为支持,获得“这样做比较合适”的共识。
2.半日活动观摩——探究中发现孩子
幼儿园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以保教同研半日活动为抓手,探究如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合理地推进孩子的发展,是我园重点开展的工作。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定位、如何有效地提高幼儿晨间锻炼活动的强度等议题进行半日活动观摩与探究,这些探究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相吻合,可以让保育员体验到一日生活皆课程,时时关注幼儿的发展。
以“小班幼儿生活活动自主性体现探究”为例,生活活动贯穿幼儿一日活动,怎样做才能让幼儿有自主空间呢?为此教师和保育员多次进行观摩研讨,最终大家一致认为整块的分段比较合适,如晨练回班段包括洗手、如厕、折叠衣服、晾晒吸汗巾、喝水、吃点心;中餐活动段包括餐前洗手、放置外衣、如厕、自取饭菜、就餐、餐具整理、餐后自由活动。多项生活活动放一起,允许幼儿自主先后处理,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获得自主权利,还避免了活动时单个地点过于拥挤的现象。
3.草根讲坛——分享中共同成长
同伴为师的草根讲坛在我园并不是教师的专利,保育员也参与其中。如在一次草根讲坛中,保育员冯老师清晰归纳了她在一日管理工作中引导孩子的四点经验:适当地给孩子找个台阶下——正向修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在互动中与孩子加深感情——让孩子知道老师喜欢他;老师就是一台不断更新的复读机——坚持不懈地提醒孩子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在鼓励中让孩子学会自理——常表扬,孩子的能力发展会更快。
条理清晰、生动具体的教育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保育员的工作,感受到了保育老师工作的细致认真,也给教师们带来了压力和动力,鞭策着大家共同前进。
办园三年多,在“师同法则”的引导下,我园保育员的素质得到了稳步而快速的提高,其中还有一位保育员通过努力获得了教师资格证,成为了教师。同时保育员的成长也给我园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了家长与社会的认同。事实一再证明:保育员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群体,其正确的角色定位直接关系着幼儿园的办园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