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评价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可操作性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定量评估的可操作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操作性论文,定量论文,管理工作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1

1 图书馆工作统计和定量评估的现实问题

一般管理行为通常关注3个问题:效率、质量、成本, 图书馆管理也不例外。追求高效、优质和低耗是图书馆管理中永恒的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定量指标来表征效率、质量和成本这3个方面的发展水平。 有关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宏观方面来看,藏书保障率、藏书利用率、书刊流通率、图书拒借率、读者到馆率、读者阅读率等众多参数可以表征图书馆的藏书基础、藏书利用及读者服务的整体水平;从微观方面来看,图书馆管理实践中,常使用新书上架时滞期限、图书乱架率、标引准确率、周(或年)开放累记时间、设备完好率、人员出勤率等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某一具体工作部门或工作过程的主观态度和客观效果。但是,根据上述一系列的评估指标,是否就能对图书馆工作水平作出科学评价,并在管理过程中作出科学决策呢?答案是否定的。

凡潜心研究过或具体从事过图书馆管理的人,都清楚地意识到:各种统计指标的实际应用困难重重,这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量大,达不到精确性的要求。例如图书乱架率被定义为某一书库中乱架图书占该库藏书总量的百分比,为了得到这一统计数据,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查明该库乱架图书的数量,对于管理者来说,工程十分浩大。

●统计周期较长,无法及时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动态变化,对管理决策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例如读者阅读率被定义为全年借阅的总册数与读者实际借阅人数的百分比,其统计的时间段为一年,这对于图书馆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几乎毫无意义。

●缺乏有效的数据采集机制。例如图书拒借率被定义为未借到的书刊资料的总册次占读者所要借的书刊资料的总册次的百分比,而在实际的书刊流通工作中,我们记录的常常是读者借阅图书的册次,而很少记录读者未借阅到的书刊册次,尤其是在开架借阅的情况下,未借阅到的书刊册次更是一个不明数据。

●某些指标只表征概念性意义,而无法直接统计。例如在文献检索中,查全率被定义为实际检出的相关文献数占全部相关文献的比率,试想,一个文献检索系统如果知道用户所需要的全部相关文献数,何不直接全部将其提供给用户呢?这种指标若不进行转义处理,是无法直接操作的。

●其它人为因素的干扰,也是图书馆统计与定量评估无法科学进行的原因之一。

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神仙数字”、“估计报表”俯首皆是,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并将科学的统计和定量评估工作戏称为“一个人干活、两个人统计、三个人评估”,尤其是当工作评估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某些切身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直接发生联系时,统计评估工作中的造假之风更盛,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图书馆走向科学化管理的主要障碍。

2 图书馆工作统计与定量评估的基本原则

2.1 思想先行原则

对图书馆统计和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应限于图书馆的领导层,还应通过宣传教育使之深入全体馆员之心。

2.2 科学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必须注重指标的科学严谨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图书馆统计与评估工作只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不可能(也不必要)占用过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使之具备简洁、实用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该项工作能日常化、制度化地进行。

2.3 制度与组织保障原则

图书馆必须将工作统计与定量评估的实施要求和程序以成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制度。同时还必须建立以主要管理者为领导的组织机构和主要由图书馆自身专业人员所组成的专家小组,保障该制度的全面贯彻执行。尤其应当严肃纪律和加强监督,一旦出现虚报漏报,当严惩不怠。

2.4 效果——利益原则

统计评估只是手段,最终目的还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形成科学的决策,调整工作中出现的偏差。要实现这种调节作用,就必须将统计评估的结果与实际工作人员的利益直接联系起来,构建一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使图书馆统计和定量评估工作落到实处。

3 图书馆工作统计和定量评估的可操作性研究

简捷、实用、高效的工作统计与定量评估模式,必须具有以下一系列特征:①数据采集量小,且适合多次持续采集;②统计运算简单、结果定量化且便于等级化处理;③运算结果具有可比较性;④指标对工作发展水平的表征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动态反映性;⑤操作过程便于组织化进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我们在进行该项工作的可操作性研究时,必须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系列思想。

首先值得借鉴的是抽样思想。简单地说,抽样思想就是从总体中抽取出部分个体形成样本,对之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样本的特征来推测和表征总体水平特征。采用抽样方法,可以使实际采集和处理的数据量与研究总体中的个体数量相比大为减少。当我们因某种限制条件,不可能对总体进行全面考察时,抽样方法不失为一条捷径。在图书馆管理中,为了使抽取的样本特征更贴近总体特征,必须随机进行抽样。这种随机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随机,例如可以在1 个月内随机抽取一天对某工作部门进行检查;二是空间上随机,例如可以在某个书库中随机抽取某个或某几个书架进行检查。抽样的时间随机性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真实性,排除了突击应付的可能,而空间随机性则减少了数据采集量和运算量,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日常化开展。

其次值得借鉴是科学研究中的“操作定义”。在图书馆学理论中,许多统计指标的定义都是理念化的,不可能直接进行操作(例如前面所述的“查全率”)。有些统计指标的定义是准理念化的,由于需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而不具有可行性。科学研究中的“操作定义”思想,就是将某些抽象化、理念化的概念进行具体化定义。例如,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把“攻击性儿童”定义为“一个经常主动招惹别人,跟别人打架的孩子”,进而通过在单位时间内观察该事件发生的频度来衡量其攻击性的强度。在图书馆管理中,统计指标的概念也可以进行“操作定义”或“转置定义”,衡定检索效果的“转置查全率”就是该操作思想的实例。又如,图书乱架率本来定义为某一书库中所有乱架图书占该库图书总量的百分比,根据“操作定义”思想,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某一书库被随机抽查的书架中,乱架图书占被抽查图书总量的百分比。

最后,定量评估工作离不开“常模”。在统计测量中,“常模”表达的是特定对象的常规水平模式,例如心理学中测量出某个人的智商数后,如何评估该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呢?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该智商数与常模——智力量表相对比。因此常模是一把量尺,它代表着测量对象总体最正常情况下的一般水平。在图书馆管理中,当我们统计出某一书库的乱架率为3%时,如何判定该乱架率是高、 低还是正常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图书馆的管理者,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常模。虽然我们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也有相应的参数规定,但这些参数规定如果不是通过全国大面积的普查调研后确定的,在执行奖罚时如何能服众?即使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那么各个图书馆、图书馆内各个部门因人力、物力的配置不同而在该参数上存在某些差异也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常模,即假设在全国性或系统性的图书馆评估期间,每一个图书馆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水平,这时对统计指标进行测量,以所获取的数值作为反映该馆业务工作的常模。这一常模反映了该馆可以实际达到的发展水平,有理由成为今后该馆衡量业务工作的评估依据。

根据上述思想,我们将图书馆统计评估工作的流程和结构构建如下:

4 图书馆工作统计和定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举要

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基本指标包括3个方面:藏书指标、读者指标、借阅指标。在管理实践中,工作目标的定量评估主要有两个方面:效率、质量(由于图书馆运作属非商业化模式,成本目标在定量评估中的地位就不太明显)。两者相结合,统计和定量评估的具体指标可衍生为6 大部类,如表1所示:

下面,就表1中的部分评估指标, 结合图书馆管理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对其操作定义进行简约说明(见表2)。

虽然表2中出现的各种统计评估指标都是以图书来举例的, 但这里的“图书”应是广义的,即同时还包括期刊、报纸和非书资料。由于文献类型不同,在文献的管理方式上也有一些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大多数评估指标的统计和考核,只是应在原来的评估指标上设置某些附加指标,如期刊记到工作、装订工作、篇目标引工作等考核指标。

必须再三强调的一点是,工作统计与定量评估是图书馆管理科学化的基本依据和必要内容,也是医治目前我国图书馆中普遍存在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这一顽症的良药。工作统计与定量评估的日常化进行,首先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我们必须在对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充分认识和系统论证的基础上,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才能保证其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地进行。

标签:;  ;  ;  

量化评价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可操作性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