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假说的形成_关系逻辑论文

论假说的形成_关系逻辑论文

论假说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1〕同样,在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以及社会的实际工作中,也都充满了假说。例如,在社会科学中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思想是假说;在思维科学中关于“神经场”的理论是假说;在实际工作中带有试探性或猜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我们亦可称之为假说。假说是指以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真实的知识为依据的对未知事物或规律性的推测性论断。假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认识接近真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在创造性思维中,往往包含着某种假说。在假说的应用中,“假说”一词有双重的涵义。一是指对某种情况提供解释和说明的推测性命题,通常称之为假说;一是指以某种假设为核心的思维过程或思想体系,通常称之为科学假说。关于假说的性质、作用及其意义已有许多人作了充分的论述,但对于假说的形成还有待于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试从假说的类型和假说的特征入手,进而探讨假说形成的一般模式。

一、假说形成的基本类型

确立标准,才有可能合乎逻辑地进行分类。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先确立某种分类标准。然后依据标准,便可以划分出假说形成的不同类型。假说形成基本类型可有以下几种。

1、根据假说形成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科学假说和工作假说。 科学假说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客观对象的本质或一般的规律性,它是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依据已知的科学原理而提出具有普遍性的推测性论断。在人们的认识领域中,当原有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现实世界的某个或某些现象时,必然会产生疑问。为了科学地解释这些问题,人们会进行某种尝试性的解答,或作出某种猜测性的论断,从而形成假说。例如“大陆漂移说”就是一种科学假说。

工作假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项具体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了解和掌握到的一些事实而进行的推测性论断。在实际工作中,当人们遇到某未知的事实情况并且必须作出某种合理的解释或说明时,人们会根据事实情况和相关联的知识作出假定性的论断,从而形成假说。例如,司法工作者在了解和掌握了某案件的细节后,会对案件的性质、案情经过以及作案特征、动机等进行一系列的猜测,这就是工作假说。

2、根据假说形成的根据不同,可以分为理论假说和经验假说。 理论假说是在原有理论知识或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推测性论断。因此,原有的理论是假说形成的逻辑起点。当原有理论遇到挑战或出现新的矛盾时,人们必将产生疑问。在答疑过程中新的假说便会形成。在理论假说的形成中,人们的思维既要与原有理论一致,又要突破原有理论的框架。因而理论假说往往充满了自由创造的精神,诸如想象、灵感、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类比等思维方式都会成为新发现的有力手段。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种理论假说。

经验假说是在观察事实情况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推测论断。因此,对事物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就成为假说的逻辑起点。经验假说的形成,离不开细致敏锐的观察,对实验结果的质疑以及丰富的经验知识。例如,“波义耳定律”最初就是在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假说。

3、根据假说形成的命题形式不同, 假说可以分为单称假说和全称假说。单称假说是针对个别事物或事件进行推测性陈述的论断。这种假说在命题形式上是以单独概念或集合概念作主项的。它往往是对个体或集合体的个性、特殊功能以及起因等方面进行的猜测性陈述。因而,单称假说具有特殊性。例如,关于“太阳起源”的种种假说就是单称假说。

全称假说是针对一类事物或事件进行猜测性陈述的论断。在命题形式上,这种假说是以普遍概念或非集合概念作主项。它往往是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本质、内在联系或规律性等方面进行的猜测性陈述。因而全称假说具有普遍性。例如,关于“国家起源”的种种假说就是全称假说。

二、假说形成的基本特征

虽然各种类型的假说各具特色,但是由于它们在某些基本要素和形成阶段等方面具有相同的特性,所以,各种类型的假说在形成过程中都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推测性

假说与已经被证实的科学知识或科学理论不同,假说是尚未被证实为确实可靠的知识。因此,任何假说都是对未知现象或其规律性的猜想,都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假说形成的推测性,其涵义有二。其一,假说形成的中心观点,即陈述假说论断的本身,是由推测而来。其二,由假说形成的中心观点去推知某事实或预言某事实。例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其中心观点是:南美洲和欧洲在古地质年代是连续在一起的两大板块,经过亿万年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两个大陆隔洋相对的现状。这一中心观点本身就是推测出来的。同样,由这一中心观点,既可以推测出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种(化石)基本相同,也可预言大西洋两岸的距离正在逐渐增大。由于假说形成具有推测性,所以,只要某一观点、学说或理论还处在假说阶段,则这一假说就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通过验证才能论证假说或为真理或为谬误。

2、根据性

假说的形成植根于真实知识的土壤中,它与宗教妄说、神话故事和各种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有根本的区别。假说的形成是以事实材料和真实可靠的知识为根据。假说形成的根据性,其涵义有二。其一,以事实材料为根据。这在经验假说和工作假说中显得尤为突出,许多假说都直接源于事实材料。其二,以真实可靠的知识为依据。任何假说都包含着确实可靠的知识和尚未判定的推测性知识,而推测性的知识不是任意得出的,它是以已确证的可靠知识为基础,如科学假说的提出必然会以当时的科学知识为背景,与基本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定理相一致。

3、可证性

由于假说的中心观点具有猜测性,所以任何假说的形成都具有或然性,即假说的中心观点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假说的中心观点成立与否,这需要通过验证才能知道。可证性是包含在假说形成之中的,这也是假说区别于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的又一标志。假说形成的可证性涵义有三。其一为证实。假说的中心观点一旦提出,就面临着证实的问题。无论是由中心观点推出某种结论,还是由中心观点预言某现象,都属于假说形成的过程,同时也为实际的验证提供了可能。例如,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以推出:引力场会使光线偏折。这一推导过程具有证实的可能。其二为证谬。假说转化为真知的比例远低于假说转化为谬论的比例。尤其在当代知识大爆炸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盛行的情况下,新的假说层出不穷,而真正被证实者却为数不多。因而,大量的假说在形成本身中已经包含谬误的成分。其三为证虚。当某个假说的中心观点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谬时,就存在着证虚的可能性,即: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证谬,也可能被长期搁置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假说受证实条件的局限所致。

三、假说形成的一般模式

具体假说的形成,在内容上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在形成因素上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因此,要找到一个假说形成的固定模式,实属不易。然而,如果我们依照“奥肯剃刀”的“经济原则”,“如果没有必要,决不可任意增添实体;对于那些多余无用的实体应大力删削”, 〔2〕将假说形成中的不必要因素剔除,并依据各类假说形成的基本特征去分析和归纳,那么,各类假说的形成就会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表述为:三个要素构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要素是根据的集合。所谓根据的集合是指由事实材料、真实可靠的知识和问题组成的集合。

事实材料和真实可靠的知识是假说形成的基石。一般讲,假说形成的根据越充分,假说的可靠程度就越高。由于假说形成具有猜测性,所以假说的形成并不一定完全依据充足理由律去进行。塞缪尔·巴特勒说:“生活,是从不充分的前提中得出充分结论的艺术。”〔3〕那么,我们可以说假说是从不充分的根据中得出异乎寻常假想的思维艺术。假说的形成往往建立于材料并不齐备、知识范围受限之基础上。但是尽管如此,假说的形成仍然不能缺少“根据”的要素。因为这一要素是与一切无根据猜想的根本区别。虽然某些幻想、梦想等思维方式成为假说形成的一个契机,但它们只是假说形成的偶发手段,而不能与假说相提并论。

任何新的发现都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4〕假说的形成往往伴随着新的发现,因而假说的形成也都始于问题。发现的问题或者包含在事实材料之中,或者在原有的知识领域内无法解答。因此,问题是答疑的基础,问题是假说初步假定的根据之一。

第二个要素是初步假定。初步假定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根据下初步确立的猜测性观点。初步假定既是假说提出的结果,又是假说完成的起点,因而初步假定是整个假说的中心观点。

初步假定与既有理论观点不同。即有理论观点经过实践的千百次检验,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而初步假定则是一种猜测性的观点。由于初步假定具有或然的性质,所以,它一被提出就面临着考验。一般讲,初步假定将有三种结果。其一,经验证转化为真知。许许多多的假说转化为真知,都经过了某种验证。然而,假说一次成功的机会毕竟很少,成功的假说往往需要对初步假定进行不断的修补和完善。一开始提出的初步假定,总是含有不尽合理或不确定的成分。因此在中心观点的完善中,有必要抛弃那些不合理的因素,删除那些多余的成份,增加补充一些必要的因素和成分,使得初步假定更加合理,更加简明。尤其在各种相异的初步假定并存时,只要能寻找出它们之间具有相容关系的因素,就会出现互补或融合的情况。其二,经验证而被否定。如果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多种假说,只要初步假定之间是对立的,是不相容的关系,则成功的初步假定必定少于不成功的初步假定。其三,无法进行确实的验证。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由于在提出初步假定的当时,科技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达不到验证的要求。因而把初步假定暂时或长期搁置起来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中心观点的初步假定,其本身包含有创造性的内容。它往往是对原有理论知识的突破。即使是工作假说,也往往是对原有知识或常规性认识的突破。这也意味着,初步假定是在肯定基础上的否定。因此,人们在提出初步假定时,既要与原有理论知识一致,又要对原有理论知识有所突破。例如,当欧氏几何对宏观空间的无限伸展性无法给予解释时,罗巴切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想象”几何学(即非欧几何)的假定。然而这一假定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欧氏几何学。“当我们假定,自然界中的某些力决定一种几何,另一些力决定另一种特殊的几何,这样之后,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没有任何矛盾了。”〔5〕

第三个要素是由中心观点推知的或预言的某事实。初步假定一经确立,就会由这个中心观点推出某事实,或者进行某种预言。被推知的事实和预言的事件是初步假定的结果和扩展。

初步假定能否成立,一般要通过被推知或预言的事实来决定。如果被推知或预言的某事实能够成立,就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中心观点。被证实的事实越多,对中心观点的支持率越高,中心观点成功的机会也越大。同样,预言如果被证实,则说明中心观点很可能向真理转化。例如,当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还处在假说阶段时,用这一假说不但解释了已有的事实情况,诸如潮涨潮落等现象,而且还预言了某事实情况,如雷洛预言哈雷慧星返回近日点的日期等。当这些解释和预言逐一被证实时,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假定就具有了强大的说服力,并且会顺利地由假说过渡到科学定律中来。如果被推知或预言的事实不能成立,就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中心观点。被证伪的事实越多,或者越是从本质上给以证伪,中心观点成功的机会就越少。然而,被推知成预言的事实,无论是被证实还是被证伪,都不能必然推翻中心观点。证实和证伪只能起支持或削弱中心观点的作用。因为任何假说都是在人们的边推测边验证中形成的,而且被推知和预言的事实只是假说形成中的一个因素。所以,中心观点在没有崩溃之前,推知或预言某事实都是修补或完善中心观点的一种手段。

以上论述了假说形成中的三个要素。如果把这三个要素连接起来,就会构成两个阶段。

假说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叫作假说提出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由根据的集合推测出初步假定的过程。包含着非逻辑的和逻辑的因素。非逻辑因素是指想象、猜测、灵感爆发等不合逻辑和违反规则的思维方式,在假说提出中起着突破和创新的作用。这种作用既重要又难于把握,它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它可能会因为某种契机而引发灵感,也可能会在苦思冥想中突然顿悟。非逻辑因素的思维方式虽然常常不合逻辑和违反规则,但它确能激发人们的潜意识,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然,非逻辑因素离不开对事物的深刻观察和广博的知识,它也是以事实、知识和问题为基础的,它是在人们长期进行逻辑思维中爆发出来的。恩格斯说:“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6〕假说形成中的非逻辑因素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人们也在力求发现和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但至今难有定论。不过有一点很清楚,非逻辑因素与逻辑因素统一,可使推测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逻辑因素是指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它包括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规律以及思维的逻辑方法。逻辑因素是人们可以把握的,因而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我们仅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析,假说的提出可以由必然性的演绎推理进行推测,也可以由或然性的归纳、类比以及回溯等推理进行推测。当根据某个别现象进行推测时,用的是类比推理;当根据某个事实进行推测时,用的是回溯推理;当根据某类具有普遍性的原理进行推测时,往往用的是演绎推理。例如,假说的提出常用到选言推理,目的是更好地组织材料,以便进行必要的筛选。在具体应用选言推理时,如果将集合中的各个元素看作是可供选择的因素,那么可以构成析取命题进行推理。当医生诊断疑难病症时,要根据病人的陈述、自己的观察进行推测,他需要排除那些与病症无关的次要因素,从而确定那些与病症有关的主要因素。这种诊断方法用的就是选言推理。

假说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叫作假说完成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由初步假定推断某结果的过程。在假说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中,人们做的主要事情都是为了确立某个中心观点。而在假说完成阶段,人们做的主要事情是为了论证这个中心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里进行的、由中心观点推知某事或预言某事件,是论证和推理的结果。论证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推理方法的过程。一般来讲,在这一阶段的推理中,演绎推理的作用较为突出。因为人们会把初步假定看作是一般性的观点,而把推断出来的事实或预言看作是中心观点的逻辑后承,由这个“一般”的中心观点应当能演绎出某预定的结果。例如,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假说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在这一阶段中,其他推理方法也常得到运用,如归纳和类比推理,尤其是概率方法的应用,对于中心观点的论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假说的形成,从内容上看,逻辑难以把握。从整体结构上看,虽然也很复杂,但都显示出一个过程:这就是三个要素两个阶段。人们反复修改、完善假说的具体内容,反复推理和论证中心观点最后使假说在结构上相对稳定,从而完成假说的创建工作,即假说形成。

注释: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72年版,第561 页。

〔2〕李匡武:《西方逻辑史》上卷,1985年版,第251页。

〔3〕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1984年版,第165页。

〔4〕爱因斯坦·莫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1962年版, 第66页。

〔5〕周林等:《科学家论方法》第二辑,1985年版,第112页。

〔6〕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3年版,第243 页。

标签:;  ;  

论假说的形成_关系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