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贸”战略的理论基础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基础论文,战略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结构加速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发展,表现在国际贸易领域,即高新技术产品正成为国际贸易与竞争的核心。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旨在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科技兴贸”战略是21世纪我国对外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五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1999年出口仅247.04亿美元,2003年达到1101.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1.24%,高出同期外贸出口增幅21.7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从1999年的12.7%提高到2003年的25.1%。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一直用来解释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随着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增强,探讨“科技兴贸”战略的理论基础成为必然。
一、西方经济学家有关科技进步与国际贸易的理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各国按照比较成本优势和要素禀赋状况建立起来的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分工,对贸易双方是有利的。毋庸置疑,传统贸易理论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确立以及完成向贸易大国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国际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当代国际贸易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已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和出口比重的提高,使国际市场的竞争过渡到以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正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也成为衡量贸易强国的主要标志;第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市场准人受科技发展水平制约等特点;第三,随着高技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的创新、采用和替代,自然的资源禀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下降,科技进步可以改变要素的成本和比例,从而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第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在逐渐消除和减少,国际市场上商品成本和价格已不是唯一的竞争手段,高新技术、质量、品牌等日益形成新的国际市场进入壁垒,因此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主导地位,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最大获得者。尤其是具有研发能力、掌握着大量高新技术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建立国际生产网络体系,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使各国产业间的贸易逐步转向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
在上述背景下,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比较优势理论虽然认为贸易的两个国家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但从本质讲它不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来分析国际贸易问题;要素禀赋理论则假定两国技术条件相同。国际贸易的实践和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已表明,技术进步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格局。所以,必须运用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分配问题,并作为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理论基础。
1.各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差距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的决定性因素。由于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使很多学者为了揭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要素贸易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生产要素既包括劳动、土地、资本等有形要素,也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等无形要素,并且无形要素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
(1)贸易的格局主要取决于技术要素、人力技能和人力资本的禀赋状况。技术是指在商品生产中所积累的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其源泉是发明创造。它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劳动、资本要素的生产率,而且可以改变三者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因此技术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技术进步意味着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一定的产量只需要较少的投入量。可见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格局产生作用。希克斯将技术进步划分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要素的效率,会使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具有比较优势;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要素的效率,会使资本密集型产品处于比较优势;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同等程度地节约了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的技术进步。
美国学者基辛提出了“人力技能”理论,指出了人力技能在贸易格局中的作用。他将美国企业人员按技术熟练程度划分为8级,即科学家、技术员、其他专业人员、经理、机械工和电工、操作工、办事员,第8级为半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在对美国和其他13个国家的有关资料进行计算后发现,美国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中使用的熟练劳动之比是54∶42.6,使用非熟练劳动之比是45.4∶57.4。这一结果表明,美国之所以出口电子计算机、飞机、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是因为拥有大量的熟练劳动。
舒尔茨、鲍德温等人通过研究美国工人的受教育年限、工资差别、投入到劳动力身上的投资等因素,提出和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是一国用于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所投入的资本。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提高劳动技能和专门技术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因此出口产品中含有较多的技术劳动。
上述的理论研究表明,技术要素、熟练劳动、人力技能或人力资本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在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产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2)研究与开发活动直接导致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基辛和格鲁伯等人1967年提出了“研究与开发要素”理论。他们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生新的贸易利益。因此,一国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程度就越高,越有利于贸易结构的改善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格鲁伯等人还认为,丰富的资金、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质量的劳动力是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先决条件,国内对新产品有巨大旺盛的需求则是研究与开发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他们通过对美国工业出口成果与研究开发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结论: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是拥有较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并支出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的“R&D”密集型工业。基辛的分析表明:科技人员比重小的产业,其产品出口的比重也小;研究开发活动显著的产业(如美国的飞机、办公用设备、医药品等),其出口竞争力特别强。格鲁伯的研究也表明:各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所占比重与销售总额中出口额、出超额之间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各产业销售总额中研究开发支出所占比重与销售总额中出口额、出超额之间也成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与开发要素”理论表明,研究与开发活动是直接导致一国贸易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发达国家R&D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跨国公司的R&D占销售总额中的比重高达5~10%,甚至更高。有关实证分析进一步表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增长,是研究开发活动显著的结果。
(3)北、南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发达国家处于国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主导的原因。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年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他把不同国家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国际贸易产生的解释原因。该理论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最先问世,由于各国间技术差距的存在,创新国因此而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随着新技术被国外模仿,创新国与模仿国的技术差距将逐步消失,贸易将减少直至停止。但是,由于存在需求滞后(指从创新国开始产品创新到模仿国的消费者对它产生需求的时间)和模仿滞后(指创新技术被模仿国采用并能仿制该产品的时间),创新国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占有出口优势;但如果模仿滞后缩短则创新国的出口将减少。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只要创新国能有效地反仿制,如采取专利、专有技术保护,贸易利益就越大。
当代国际贸易的实践表明,发达国家通过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发达国家(北方)拥有先进的技术,而发展中国家(南方)技术落后,则北—南存在和扩大的国际间的技术差距决定着他们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类型。北方因创新,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在生产和出口新产品及其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垄断优势,可以获得较大的贸易利益。而南方在技术上处于劣势,出口模仿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北方不断加快技术进步,专业化地生产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不仅可从出口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中获利,而且还可以把某些商品的生产转移到南方以获得低价产品。南方不能在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取得比较优势,因而它越来越专业化生产和出口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
(4)技术创新和扩散的结果将导致贸易地理方向的转移。美国学者维农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结合起来,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形成和贸易地理方向的转移。维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由于供给条件、需求条件、技术条件的变化,生产优势、出口优势会在三类国家间发生转移。
在产品创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处于技术、生产、出口的垄断地位,其他发达国家成为新产品的进口国,此时技术差距是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产品成熟阶段,由于技术的扩散作用,以及需求的不断扩大,大量生产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因此产品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其他发达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出口,出现同时生产、同时出口的局面,此时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差距成为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产品标准化阶段,技术已经标准化,产品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也能生产,不仅以国内生产替代出口,而且开始向发达国家大量出口,此时非技术劳动的工资差距成为贸易发生的原因。
这一动态的贸易理论表明,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制造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产品周期阶段,由于各国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贸易的地理方向会产生转移,即创新国从出口国变为进口国,模仿国从进口国变为出口国。这一理论也表明高新技术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5)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具有产业内贸易特征,在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可以获得决定性优势。产业内贸易是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目前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70%。科技革命的发展,使高新技术产品具有产业内贸易的特征。首先,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异质性。技术越发展,导致同种产品的系列化、多样化不断发展。其次,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发展相近,人们收入水平较高,因而需求偏好相似,对高新技术产品产生较大的需求,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第三,高新技术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产品的收益可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大量的实证分析也表明,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1987年,美国办公设备、药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已达0.99、0.85。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研究了被称为“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业,指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由政府实行保护和扶持,帮助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造就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优势,则可以使国家在这些领域保持或获得决定性优势。这一理论,强调了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2.从比较优势到创造竞争优势,是一国获得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对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他指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他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从动态的较全面的观点考察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应该从企业、行业的角度来考虑,一国的兴衰在于能否创造国际竞争优势,即创造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如果一国能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新发明、新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可建立起国家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包括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包括:一是生产要素状况。可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基本要素是指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工等,它提供国际贸易最初的比较优势,而且其作用在日益下降。而高等要素是指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研究开发能力等,只有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的培育才能创造出来。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基本要素上的劣势可以刺激创新从而提高高等要素的优势。高等要素是创造竞争优势的重大决定条件,日本便是例子。二是需求状况。国内需求状况影响国际竞争优势的建立。这种优势主要来自于各国消费的“时间差”(即本国需求是否走在世界需求的前列)和来自于各国消费需求结构的“规模差”。如果国内需求大,将有助于国内竞争,促进创新,提高质量,最终有助于国际竞争。三是相关和支撑产业。国内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优势产业的建立。四是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良好的企业管理体制选择,不仅与企业内部条件和所处的产业性质有关,而且取决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作用。波特还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第一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第二阶段则取决于资本要素,第三阶段取决于研究与开发,到了第四阶段,创新、竞争意识明显下降,经济发展缺少强有力的推动。一国竞争优势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需要经过资本积累和工业化的过程,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的两种选择即提高国内储蓄率和吸引外资均需政府在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和推动;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需要政府在技术引进、教育改革、扶持企业研究和开发等方面正确的政策和行为,促进企业和产业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进入第四阶段,要摆脱衰退状态,唯一能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仍然是政府,例如得益于政府对研究与开发和对外贸易领域的干预,近几年美国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便是实例。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为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应建立在动态的要素转换基础上,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践已经证明,各国经济贸易实力的竞争,从本质上讲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尤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贸易结构的全面调整和升级,提高了整体的国际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已成为构建一国竞争力的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已实现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第一步转变,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达90%以上。虽然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到 2003年已占出口总额的25.1%,但是在实现向精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第二步转变中,原有的比较优势或基本要素已不能促使我国出口商品获得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的贸易理论和贸易模式,否则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仍将处于低层次的地位,贸易强国之梦难以实现。所以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新贸易理论,按照动态的要素转换观点,我国必须着眼于创造高等要素,培育竞争优势。培育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促进高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这是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实现贸易强国的决定性条件。当然,培育竞争优势决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增加教育的投资,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有效扩大国内的需求;培育和开放市场,提高市场竞争主体的竞争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形成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良性循环。
应该强调的是,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不是要放弃原有的比较优势。我国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贸易大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大于高新技术产品,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有增长的空间。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粗放式的数量扩张不能有效地实现出口的效益型增长。因此,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所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要统筹兼顾,根据各地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的禀赋状况,确立产业发展战略,培育竞争优势。
2.政府必须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与传统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不同的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理论强调政府对战略性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因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条件下,战略性产业的厂商进行着技术竞争,如果本国政府对该产业实行扶持,则可以使国家在这些领域获得竞争优势。经合组织(OECD)曾在一个研究报告中指出:“是垄断竞争以及公司和政府之间的战略性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市场力量这只无形之手,决定着今天高新技术产业里的竞争优势和劳动的国际分工”。
因此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定技术引进、利用外资政策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优惠政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已加入WTO,扶持政策应该遵循国际游戏规则。
3.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理论在不断探索之中。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竞争,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劣势就是技术水平低。因此,提出了一些思路。
如王建在《选择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国际经济大循环战略。他认为我国第一步先在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第二步内地产品也走向国际市场,第三步重点支持附加值高的重加工业,使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庄凌在《对外贸易自乘发展战略初探》中提出了对外贸易自乘发展战略。“自乘”是科技产品独特的使用价值。通过外贸所汲取的各类形态的技术(包括知识产权、装备、信息等)使本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国民生产能力和综合国力跃升。要以技术引进为中心,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融合到本国科技的自主开发之中,选择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开发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引进的良性循环。
王一夫在《试论技术导向发展战略》一文中提出技术导向发展战略。他把技术导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分为技术引进、技术开发、技术迁移三个方面。他认为,技术引进的重点要放在推动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技术进步、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对高技术领域而言,国际技术转移的壁垒较高,应自主开放,实现产学研合作开发、技工贸一体化、与国外结成技术联盟。企业的技术迁移也就是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导,最终向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移的过程。通过产业的协调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兴贸”战略的理论基础将更加丰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进一步高速发展,丛而为我国实现贸易强国提供有力的保证。
标签:比较优势论文; 资本密集型产业论文;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科技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