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携手并进,热点与文化并驾齐驱--2010年高考语言应用试题一瞥_高考论文

传统与创新携手并进,热点与文化并驾齐驱--2010年高考语言应用试题一瞥_高考论文

传统和创新同在,热点与文化并行——2010年高考语言应用题一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用题论文,热点论文,传统论文,语言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应用题是最能体现高考变化的题型,综观2010年的18套语文试卷的语言应用题,从形式和内容看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传统和创新同在,热点与文化并行。

一、从试题形式看:传统和创新同在

如果说每年的高考语文题都是稳中有变,那么,语言应用题最能体现其中的变化;如果说每年的高考语文题都会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那么,语言应用题就是最能体现这种命题特征的“高考试验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应用题每年都在命题形式方面进行探索,有些题型常常令人意想不到,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这样做的目的,旨在真实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1.经典传统题型仍占主导,各省市均有自己的特色题

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语言应用题的主观题方面,仍以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是否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五大类考点为主。

尽管语言应用题每年都在调整、创新,但2010年大多数省市卷还是以继承传统题型为主,因为这些题型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不仅让命题人经验得以丰富,而且得到了大多数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的认可。比如仿句和压缩语段的题型,在各省市卷语用题中出现几率最高。如全国卷I、全国卷Ⅱ等多次考仿句,江苏卷、山东卷、浙江卷等多次考压缩语段。2010年,除北京卷、上海卷外,其余16套试卷均考到了这两种题型中的至少一种。

经过几年命题经验累积,自主命题的各省市都注意突出自己的考查特色,比如湖南卷一直注重评价能力,在2009年赏析文本主题表达基础之上,2010年继续使用这一题型;江苏卷自主命题以来一直青睐于语段压缩,2010年又考到了“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仍然是语段压缩的经典题型;而修改病句是安徽卷自主命题三年来每年必考的题型。

2.试题形式轮换出现,创新题型不断涌现

几乎每个自主命题的省市在2~3道的语言应用主观题中,都不是一直不变地采用某一种形式,而是采用试题轮换的形式来考查。即使是考到同一种题型,呈现的形式也会小有变化。例如,江苏卷的语段压缩题,或考关键词,或考关键句,或考分类要点,或考概括中心,年年有变化。而另一些题型虽是常规题,但各省市卷都避免年年出现。比如漫画题,去年考到,今年可能就不考;去年没考,也许今年就会考。2010年天津卷和湖北卷就考到了漫画题。再比如,全国卷I、全国卷Ⅱ在连续几年考查语段修改题后,2010年,全国卷I换成了考查语段压缩,全国卷Ⅱ换成了考查语义连贯。江苏卷多年考查仿句,今年又换成了考情景式写句。

当然,改革创新仍是语言应用题的主旋律。各省市卷在保留原有经典题型的基础上,并非仅仅局限于轮换题型,更希望在形式上有所创新。

2010年,北京卷和上海卷均找不到独立考查的语言应用题,上海卷早两年已将语用主观题融入了阅读题中考查,北京卷也首次将语言应用题融入现代文阅读题中考查,这不是语言应用题型在北京卷、上海卷中的结束,而是开启了语言应用考查的一个新篇章。

高考试题“变脸”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命题创意的年度“接力”。比如浙江卷的第5题,用“拆拼汉字”的方式来考查司空见惯的“仿写”,不仅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而且彰显了汉字的独特魅力,还能有效检测考生的语用能力,当然,考生顺利完成解答会有一定难度。

二、从试题内容看:热点与文化并行

新时代考查新内容,是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重要特色之一,这种特征的主要体现板块就是语言运用部分。

1.透视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

语言运用板块,就内容来说,与时代和社会关系最为紧密,如果在试题中要体现“文道结合”“为时而著”的传统理念,语言运用部分最有市场,过去多年的命题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贴近社会现象和时代生活的新鲜内容,在2010年18套试卷中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

在2010年的语用题里,社会热点内容俯拾即是。陕西卷考到了玉树,湖南卷考到了网络,而“低碳”这一热点就有全国卷I、浙江卷、湖北卷3套试卷采用不同形式考到。请看湖南卷:

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外交部发言人: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

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 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

这些考题的内容都直接与时代发生碰撞。直接把时代内容与题目指向结合起来,渗透时代的信息,可以传达出较为完美确切的智慧成果。

贴近学生生活是考查的另一个特点。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有班会、读书交流会、课本剧演出或联欢会,有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关注,有师生之间的对话,等等。在2010年的高考中,很多省市卷都以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考查语用题。比如安徽卷和湖北卷考到了读书交流会,陕西卷和海南卷考到了“感恩教育”,重庆卷考到了师生对话。请看重庆卷的这道题:

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如何将社会热点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来考查,2010年很多省市卷都做得可圈可点。如江苏2008年卷用主持人串词的形式考到了北京奥运会,2009年卷用展览会参观签字的形式考到了汶川地震。而在2010年,大热点上海世博会走进了江苏卷。这道题是这样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这道题把学生对世博园的祝福,采用他们耳熟能详的“小美人鱼”的口吻考查,生动亲切,如同在考场上给学生过了个儿童节。

再如,浙江卷考到“低碳”的一道题:

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100字左右)

这道题提供了世博园“零碳馆”的介绍材料,要求据此拟写组织参观的“海报”,与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需要完全吻合。

2010年,各省市卷的语言应用题都力争体现社会热点,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用上,力争紧扣时代主题,力争把握时代脉搏。

2.注重文化内涵,凸显地方特色

新课改强调三级课程体系,地方特色越来越显著。在语文教材尤其是选修教材中更多地强调了中国的文化经典,关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的传统文化,语言应用题也顺应这一潮流,自然加重了文化内涵的考查比例。比如,安徽卷有一道题涉及经典作品的阅读,重庆卷中有续写对联等。而福建卷考到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既有概括要点,又有观点评价,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请看福建卷的这道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

而自主命题的各省市也更多地融入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请看重庆卷的续写对联题:

有人用“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来解释“重庆”二字。请你以此开头,续写一副对联。要求能够体现重庆精神,上下联续写部分分别在8~20字之间。

这道题既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又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

再如,2010年浙江卷的第5题涉及“五四精神”,而第6题则考查了汉字: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1]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

(2)舒:

这道题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来看,这几道题都很具光彩,对中学语文的语言教学也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为2011年复习提点建议

1.注重基础训练,研究各自所在省市试题的特色,让语言扎实起来

语言运用题的题型每年都有变化,我们可能无法准确预测。但语言应用题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无章可循,它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这一点是不变的。贴近当代生活、坚持能力立意,是语言应用题命题的指向。认真研究自己所在省市的近几年高考试题,找到自己省市的命题特色,通过专项训练强化基础,努力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指导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2.注重文化内涵,在关注社会热点的视野下,让语言美丽起来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多读书,多看报,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大视野下,注重其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融入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语言自然会美丽起来。

有了又扎实又美丽的语言基本功,何愁高考的语言应用题考不好?

标签:;  ;  ;  

传统与创新携手并进,热点与文化并驾齐驱--2010年高考语言应用试题一瞥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