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因特网时代的社会时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特网论文,时空论文,社会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运动。物体的时空特性取决于它所属的物质系 统运动形式的特点,不同的运动形式中的时空特性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具体的运动形式中 展开的时空关系也有其特殊的方式,社会时空便与自然界中的时空有着区别,而这在我们过 去的哲学教科书体系中是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好在学术界已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 许多颇具探索性的研究。
进一步说,在社会时空中,通过历史上形成的不同的交通媒介(如飞机、汽车)、传播媒 介(如电视、报纸、广播)而达成的不同的社会运动形式,也会获得相应不同的社会时空特征 。 因特网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沟通媒介,无疑也形成了其不同的社会时空特征,这种时空特征不 仅作为一种背景影响所处其中的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而且甚至直接决定这些事物的存在与运 动过程所可能显现的特点。因此,因特网时代的社会时空应当是我们当前运用“社会时空” 这一理论分析工具进行研究的重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因特网时代的社会时空进行 分析,以期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社会时间的个性化与社会空间的“去中心”化
因特网时代的社会时空,如果借用地理学家Janelle提出的“时空交汇”(time-space conv ergence)概念(他以此来指认这样一种现象,即从不同地点之间进行运动所需时间的角度来 考虑,距离“正在收缩”),[1]那么这种“沟通媒介与交通媒介的分离”势必导致社会“时 空交汇”形式在原有意义上的“重写”(re-write,利奥塔语),正如吉登斯先生所指出的, “这一变化主要是通过电信传播的发展实现的,而交通媒介总是涉及某种人体移动的方式。 ” [2](P212)在因特网时代,人们的空间拉近了,交往不再是“面对面”(face to face)进行 ,远程沟通越来越普遍,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物质和非物质的循环流动,…… 这种时间的压缩使‘瞬间’成为唯一有意义的概念。”[3](P11)但以上这些仍然是社会时空 在形式上的一些变化,更重要的变化则体现在它的内在本质上。马克思曾说:“时间实际上 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4](P532)因特网 技术的发展使空间拉近与时间压缩的实质是节约了更多的社会时间,使人的发展空间得到了 拓展,它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历史进程的一种积极存在,而“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 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5](P381)因特网时代社会时间的 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这种自由支配的社会时间更多了,社会时间更多地具有了个性化的特征, 概括地说,这种个性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社会时间可以更多地根据主体的需要进行选择、分享 和 复制。
尼葛洛庞帝曾预见到在即将到来的因特网时代(他将其称之为“后信息时代”),“大众传 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真正的个人 化时代已经来临了。”[6](P192-193)毫无疑问,在工业化的印刷传媒时代,受众是作为 一个个组群而出现的,“投其所好”从来也没有细化为投“个人”所好,这是符合大工业生 产规模化效应的。从这种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时空特点而言,社会时间是“通吃”的,无选择 的,因而也只能是被动接受的,你不能指望报业经营商为你在今天印出以往某天的报纸来供 你查阅,也不能指望来电话(作为电子传媒)时因有重要事情不能应答而又使对方不挂断电话 。但是,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点。在因特网上,你尽可以选择你想看的哪一天 的新闻,而不必非要把今天出版的报纸新闻读一遍以免今后读不到,你尽可以把手头的事情 做完再对电子邮件作离线(off line)处理,而不必使对方和自己干着急却不能说话。当然, 反过来说,你如果想要像使用电话一样进行“实时”交流,你又尽可以选择在线(on line) 的语音传输或进入聊天室神聊一通。因特网时代的社会时间已经成为一种可以选择和操作的 价值路径,即可以选择你所需要身处的社会时间段。应该承认,尼葛洛庞帝先生已经看到了 因特网时代信息处理方式与商业服务方式的转换,但需要指出的是,他仅仅发现了“商品订 购”的问题——一种社会现象的变化,而没有进一步看到因特网时代连时间也可以“订购” 了。因特网时代社会时间的个性化使得时间成为可选择的,而这种选择意味着在因特网时代 时间成为人们选择的空间。
因特网时代社会时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空间的“去中心”化紧密相联的。这时的社会空间 也不再是以某个人为原点的“放射性”联系的空间,而成为一种“去中心”的互联网络的社 会空间。换言之,在过去时代,一个主体可以与多人联络,但这些人相互之间却很难实现相 互联络,而在因特网时代,则完全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空间,人们之间都彼此很容易联络与 交往。例如,过去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人发言,其他人都处于 倾听者的位置,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居于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的中心,其他人在某种程度上 说都是边缘化的,否则整个秩序就会混乱不堪。而在因特网中,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发表自己 的见解,又同时倾听别人的发言,却并未显得秩序混乱,这是为什么呢?
从社会时空的方面而言,这正在于社会时空的组织规则发生了改变。在过去的时代,社会 时间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干涉的绝对的背景刻度,当一个人居于中心地位时,只有他是这一绝 对背景映照下的“主体”,其他人显然只能是边缘与客体。而在因特网时代,伴随着社会空 间的“去中心”化,人们没有了中心与边缘的划分,或者说都是中心,又都是边缘。这时的 社会时间实质上是被分享了,被复制了,每个人都获得了符合自己的特定的时间背景,这种 特定的社会时间作为一种要素被编码“打包”进了每个人的行动之中。正是社会时间的这种 变化也使得人们生活的空间发生了改变,如行政办公人员伴随着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将可以“ 在家办公”,而不必像过去那样依靠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式”的空间才能完成办公的任 务。这再一次应验了马克思所说的“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二、社会时间的可逆性与社会空间的非独占性
与以往时代的社会时间相比,如果说社会时间的个性化是因特网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的话 ,那么,社会时间的可逆性则是因特网时代的一个更具颠覆性的特征。与社会时间的可逆性 相伴随的空间特征是社会空间的非独占性,这也是理解因特网时代许多社会行为与社会问题 的时空根据。
因特网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过去时代的社会时间的一维性特征 被颠覆了。(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自然时间”的一维性特征发生了改变,但从最广义的社会时间而 言,“自然时间”的理念也是社会历史性的,这从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 时空观,再到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时空观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便可以看出。因此,因特网时 代的自然时间观是否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似乎是自然科学家应当研究与总结的。值 得注意的是,普利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一书中,对曾全面检视过牛顿时空观的爱因斯坦 时空观进行了全面的检视。)在网络和计算机的世界中,错了的可以不留痕迹地“撤销”(cancel),死了的 可 以完美地“复活”,不漂亮的可以“修改”为漂亮的,不好的可以“完善”为好的,人们丝 毫不必为自己已做出的行为付出历史的代价。时间实质上成为可逆性的了,并由此成为可有 可无的了,而这也就意味着“时间”的被“搁置”。马克思认为,时间是现象世界的纯形式 ,是在感性世界的变异和变化中展现出来的,时间可以规定为“自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着的 自然”。[7](P231-232)而在因特网中,一切都远非人们日常生活现象中的“自然”了,因 特网作为一种抽象化与纯粹的符号化存在,决不仅仅是一种人们实现交往的新手段,更重要 的是,人们在因特网中所经历的日常生活现象经过了重新编码,人,甚至是无时间的。黑格 尔认为:“正是现实事物本身的历程构成时间。”[8](P49)也就是说,只有当因特网或“赛 博空间”(Cyberspace,指因特网所形成的虚拟空间)被作为一种“虚拟”现实的事物来指认 的时候,才会有时间的存在,即人们仍然对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特殊事件有一种时间感,而这 并不是“生存”在因特网之中的人们所能感觉到的,当后者将自己“投身”于虚拟现实之中 的时候,他认定的恰恰是它的“现实”属性,而非“虚拟”属性。这时,时间是可逆性的, 时间是被“搁置”的。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对我们这些有坚定信念的物理学家来说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是一种错觉,尽管这是一种持久的错觉。”[9](P132)无论他的 这句话是否适用于日常生活界,也无论我们是否同样是“有坚定信念的物理学家”,但在因 特网世界中,它无疑是适用的。
然而,更重要的社会后果是,这样一种对时间的消解与否证,恰恰是对实在的终结,“时 间和实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否定时间可能是一种慰藉,也可能是人类理性的成就。否定 时 间总是对实在的否定。”[9](P150)因此,也正如我们日常所指认的,“赛博空间”只是一 个“虚拟”的空间,其中只有观念化与符号化的社会运动。《网络社会的兴起》一书的作者 曼纽·卡斯特认为,现代性可以被构想为时钟时间对空间与社会的支配,而无时间之时间 ,则是网络社会正在浮现之社会时间的支配形式,它的存在压制了传统的机械时间和生物时 间,死亡受到质疑,战争转瞬间开始却又终结,在其脉络中运行之现象的序列秩序发生系统 性扰乱,时间的前后关系已然与现在的概念迥然有别。[10](P529-531)正因如此,我们会发 现许多习惯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偶尔会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不负责任或草率决断的行为 ,因为在潜意识中他们已经习惯了像在电脑里一样“撤销操作”,而真实世界中“不可逆” 的时间流则会使他付出代价。记得一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就因为在电脑上整整玩了12个小时 的摩托车游戏,在虚拟现实的游戏里习惯了撞“死”又重新“补一条命”再“继续”(conti nue)游戏,而出门跨上摩托一头撞死在(与电脑情境十分相似的)路边电线杆上却再也不能“ 继续”了,这个例子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问题。事实上,因特网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 作为一种抽象化与纯粹的符号化存在,决不仅仅是一种人们实现交往的新手段,更重要的是 ,人们在因特网中所经历的日常生活现象经过了重新编码。社会空间亦是如此。
在过去的时代,空间是具有独占性的,“没有两个人体能够同时占据同一空间。”[11](P2 47-248)反过来说,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孙悟空一样分身有术。而在因特网时代的“赛博空 间”中,同一个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登录几个甚至几十个、上百个E-mail地址,他在此处决不 意味着他不在彼处,他完全可以同时与多个人进行交谈或约会,这种空间特性大大增加了他 的 交往面,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但另一方面,他也可以同时入侵多台主机并安装攻击工具, 而别人无法确知他可能占据或藏匿的地点,这又为他做坏事时提供了一种更容易隐秘的空间 。因此,有人讲“人们在因特网上可以为所欲为。使用者能在网上找到人所能做的全部坏事 。”[12]这就给因特网时代的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显然,在因特网时代, 随着社会时间的可逆性与社会空间的非独占性越来越显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也会出现越来越 多的新变化,许多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也会逐渐呈现出来,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入口很 可能都不得不追溯到社会时空的变化上。
三、时间文化的互渗与空间文化的流动
文化学家格尔兹曾说,“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13](P5)这 话概括的虽不尽准确,但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文化的确是一种意义的空间,它造就了一 个意义的世界。同时,文化也是一种人类的时间,它传承着人类的精神,保持着人类社会的 连续性。因此,归根结底文化是人类独特的社会时空,反过来,社会时空也饱蘸着人类深刻 的文化意蕴,任何一种社会时空都概莫能外,时间文化与空间文化便是社会时空文化意蕴的 最生动的体现。
杰瑞米·瑞夫金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时间指纹。认识一个民族,其实就 是去认识它如何使用时间。”[14](P1)在过去,一个地区的人们总是生活在同一种时间进度 与时间文化中,他们对时间的约定总是一致的,这种“独特的时间指纹”甚至是识别不同民 族的重要特征。而到了因特网时代,交往的便利使得人类不同的时间进度开始相互渗透、不 同的时间文化发生相互碰撞,过去在同一社会系统中同质性很强的时间文化在这种碰撞过程 中开始碎片化,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们也开始“表”情各异。在以往,人们通常都是白天上 班,白天的价值通常大于夜间的价值,二者是非等价的。但在因特网时代,网络将全球连接 起来,一个美国的公司可以轻松地招纳法国、中国、日本、巴西等等国家的技术人员或建立 子公司,而这些人或公司就开始遵循美国的时间文化,如中国公司的员工可能在下午4时上 班而在凌晨4时下班,白天与夜间的价值不再像过去一样是非等价的(更不必说,越来越多的 网虫们甚至完全把白天与夜间的价值颠倒过来),人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时间观念进行生 活,可以根据华盛顿时间或者开罗时间生活。
时间文化的互渗性是与空间文化的流动性相伴生的。在因特网上,没有国家的边界,没有 自然空间上的地理限制,你可以任意在不同的文化空间中驰骋,难怪阿兰·伯努瓦将因特网 上的生活方式称之为“电子游牧生活”。[3](P11)而尼葛洛庞帝甚至生动地描绘道:“现在 ,甚至连传送‘地点’都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假如我从我波士顿起居室的电子窗口(电脑 屏幕)一眼望出去,能看到阿尔卑斯山,听到牛铃声声,闻到(数字化的)夏日牛粪味儿,那 么在某种意义上我几乎已经身在瑞士了。”[6](P194)因特网时代这种空间文化的流动性可 以使人们超越地域的概念,大大拓展交往的空间,同时也增强了不同文化间的了解与互动。
后结构主义者福柯曾认为,特定的时间文化与空间文化是一种“纪律”(discipline),是 对个体的一种规约和训练,而戈夫曼更进一步将严格的时间文化与空间文化的结合称之为“ 总体性制度”,强调个体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时空文化规则中的“无可逃逸性”。因特 网时代时间文化互渗和空间文化流动的特性,打碎了以往铁板式的严格的时空文化规则,使 整体性的时空文化制度及其所形成的纪律与约束都不复存在,个体不仅获得了支配社会时空 的力量,更是在心理上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都较以往得到了更多的自由与权利。
当然,由因特网所形成的时空文化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由于这种互渗与流动实质上主要 体现为数字化的符号之间以及超文本之间的转换与链接,而没有实体性的标志物与地理边界 作参照,因此,空间文化上过多的流动很容易造成人们位置感的丧失,“使人体未能在空间 的布局中为其自身定位;一旦置身其中,我们便无法以感官系统组织围绕我们四周的一切, 也不能透过认知系统为自己在外界事物的总体设计中找到确定自己的位置方向。”[15](P49 7)所以,在因特网时代人们容易产生一种置身于无中心、无边界网络中的迷茫感,这或许是 人们在因特网虚拟的社会时空中所获得自由的同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总之,因特网时代的社会时空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与社会实践的进展,呈现出了与 以往时代完全不同的许多新特点,而社会时空的这种变化决不仅仅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背景 因素与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它是社会现象的内在因素,它对于形成社会行动、社会生活 和社会过程具有作为构成要素的意义。因此,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对因特网时代出现 的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给出更合理的解释并有助于针对性地指导未来社会的发展。
标签:互联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