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十年英语电影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英语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语电影,包含了美国、英国、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主组成的大洋洲国家和北美的加拿大、比邻英国的爱尔兰以及以南非为代表的非洲英语国家和以新加坡为首的一些亚洲国家的英语电影。本文由于篇幅和资料所限,主要以美国、英国及澳大拉西亚地区等重要英语电影国家为线索,对世界英语电影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面貌做出简要的回顾。
一、美国电影的新世纪
新世纪十年,好莱坞引领着美国电影成为当代世界文化的主导者,也使英语电影成为世界影坛的主流影像。无论是大众、时尚拟或是主流的,有着百年基业的好莱坞在新世纪里不懈地建造着自己的电影大厦。蓦然回首,在双子星座倒塌的废墟旁,好莱坞电影仍然坚守着自己世界电影第一品牌的强势形象。
其实就当代而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好莱坞才在新世纪的到来之际又一次确立了世界电影的主导性地位。尽管其700部的年均产量仅与西欧持平,甚至不如电影产量大国印度,但好莱坞电影的流行性和赚钱效应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占据好莱坞电影主导地位的六大公司与众多的独立制片公司(包括其所属的独立公司)成为相互依存与合作的世界最富创造力的文化产业。其用于制作电影的费用是整个世界的两倍。到2001年,全球票房前十位的电影都来自好莱坞。这一现象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时,仍然成为笼罩在世界电影产业上的一个阴影。而我们不能不说,好莱坞的这一不老之谜固然源于其电影大众文化的流行性,但在其背后,则是好莱坞电影所真正依存的一种当代性。
(一)新的重磅炸弹
“重磅炸弹”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与电视竞争中祭出的法宝。“银幕大于现实”——被当年好莱坞的大亨们归结为战胜小尺寸电视的信念。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面向成人观众的宗教、历史题材的《圣袍千秋》、《宾虚》,还是60年代更加大众化的音乐歌舞片如《音乐之声》、《西区故事》等,浪漫与传奇是好莱坞当年“重磅炸弹”最初的本色。但是到70年代新好莱坞年轻一代们的登场,“重磅炸弹”电影浪漫与传奇的审美取向被改变了。在主流文化中地位不高的恐怖片、科幻片、动作巨片等传统中的B级电影题材,成为新时代观众和好莱坞的新宠。
追随着不断年轻化的观众,可以看作是好莱坞战胜衰老的一个“法宝”。而这一现象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依然屡试不爽。不过,它催生的是好莱坞新一代的“重磅炸弹”,仅就银幕观感,我们就很容易将其命名为一种“超级重磅炸弹”。
“超级重磅炸弹”源于已在好莱坞运行了近二十余年的“超级娱乐片”或“高概念”电影。其年轻化、国际化的内在叙事性并无新的扩展,但其外在的体量和文化形态却让人感受到新世纪的好莱坞正追随着时代而发生改变。
新世纪好莱坞端给观众的第一道盛宴就是这种由“动作、魔幻、冒险和传奇”组成的新世纪的电影传奇。它包括了《哈利·波特》、《指环王》和稍晚些问世的《纳尼亚传奇》等一大批几乎蜂拥而至的超级系列电影。其鲜明的特点是面向更加年轻的观众,并且是由多部集的宏大规模和依托于特许经营权运营的商业化系列大制作。其中,随着新千年第一道大幕拉开的2001年火爆上映的《哈利·波特》系列,被称为是新世纪第一部获得特许经营权的年轻大众的电影。它背后有着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全球近十亿的忠实书迷,首部映出即以4000家影院同时上映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截至2011年11月,其庞大的身躯全部跨入新世纪,七集八部共22.34亿美元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由六部跨越世纪的《星球大战》所取得的世界第一的票房纪录。
与《哈利·波特》同时上映的是奇幻和冒险史诗片《指环王》。影片由新西兰著名导演彼得·杰克森运用最新的电影特效,根据托尔金畅销全球的小说《指环王》三部曲改编,并立刻与《哈利·波特》形成银幕上的比拼。尽管《指环王》在巨量观众上难敌在全球被译成近70多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4.5亿册的《哈利》的拥趸,但却以2003年的第3集《王者归来》所获得的第7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11项大奖,站上了与《宾虚》、《泰坦尼克号》并列成为奥斯卡史上获奖最多影片的高位。影片中创造的第一个计算机动画人物“咕噜”也成为高科技电影技术的里程碑。而随后已在2011年开始拍摄的“指环王前传”《霍比特人》和计划中的后续部集让《指环王》的影迷们有了更多的期待。
紧随它们脚步的另一个系列是2005年开始问世的《纳尼亚传奇》。已经完成的三集中的后两集分别拍摄于2008年和2010年。它改编自同样著名的英国作家C·S·路易斯在20世纪50年代为孩子们所写的一套七册的小说,讲述四个孩子穿过一个神奇的衣橱,前往纳尼亚大地的故事。在那里,他们遇到了狮子王等神奇的人物,并参与了打败邪恶力量的战争。它被称为在幻想小说史上唯一能和《指环王》相媲美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则是迪斯尼推出的其有史以来投资最高的一套系列片,并在上映后立即创出了迪斯尼电影新的票房纪录。影片的导演是以创造了“怪物史莱克”著称的安德鲁·亚当森。
这三部大规模的系列电影不但创造了新世纪的流行文化——魔幻、奇异、幻想和冒险,并被好莱坞电影具有当代性的高科技手段所包装,其故事所传递的想象也从年轻观众扩展到上一代观众成长的世界。例如《纳尼亚传奇》即是以“二战”的开端为背景,并以贯穿着对有着数千年传统的基督教的虔诚而成为当年英美儿童的文学经典。它表现出当代的奇幻电影开始越来越向宗教靠拢——它其实也是当代科幻电影中经常包含的故事和主题之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电影的素材无疑是国际化的。它们来自欧洲那些极富文化性的想象。而这种素材的国际化也当然成为了好莱坞走向世界的垫脚石。
这些在新世纪以获得特许经营权方式出现的系列电影中的另一个庞大而富于当代性的故事家族,则是近年来好莱坞倾力打造的“超人”电影系列。它们倒是来自美国本土,是由著名的“惊奇”和“侦探漫画”两家漫画公司长期为美国公众和孩子们打造的“英雄”形象。而经过数十年漫画书到电视剧集的积淀,他们显然可以覆盖从儿童到成人的更为广泛的观众。更何况他们是真正属于当代都市的“英雄”。继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的《蝙蝠侠》问世之后,这一面向当代都市的“超级英雄”形象就成为好莱坞传统的强盗片、犯罪片、警探片等关于都市情感和都市幻想电影的一种新合体。其中最先问世的当代新超人电影《蝙蝠侠》属于两大公司中的“侦探漫画”公司,并借助电影奇才蒂姆·伯顿的名声奠定了这一新都市电影的根基。新世纪,来自英国的新一代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加入,使显得已经有些疲惫的《蝙蝠侠》再次大放异彩。其中《蝙蝠侠:黑暗骑士》创造了2008年夏季片票房的新纪录。目前,其新一集的《黑暗骑士崛起》已计划于2012年上映。
自称拥有五千多个超人故事形象的“惊奇”公司的“超人家族”则在新世纪第一次把自己的“都市英雄”交给了电影。2000年问世的《X战警》是第一部改编自“惊奇”公司“超人形象”的系列电影。从2003年后推出的《X战警》第二、三集到2009年的《X战警前传:金刚狼》和2011年的《第一战》,《X战警》已经拍摄了五部。但从2002年问世的“惊奇”超人《蜘蛛侠》则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其全球票房已超过八亿美元。其中,第一集及两部续集《蜘蛛侠2》(2004)和《蜘蛛侠3》(2007)更在影评家的口碑和票房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新“超人”系列片的成功让原本只打算销售特许权的“惊奇”公司索性介入了电影制作,其后与好莱坞电影公司共同推出《神奇四侠》、《绿巨人》、《鬼面骑士》、《钢铁侠》等系列成为电影市场上不断被刷新的银幕英雄。其中《钢铁侠》更是把超人电影的特效推向高峰。
“超人”电影中有着较多的兴起于20世纪后半期的科幻元素。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在新世纪电影银幕上拥有着超级力量主人公和“重磅炸弹”威力的系列片则是属于科幻电影的《变形金刚》。它的谱系是流行经年的动画片。从2007年到2011年,以敲响了新世纪大门的浪漫战争巨片《珍珠港》闻名的迈克尔贝接着推出了在视觉特效上不断革命的《变形金刚》,把动画中已深入人心的钢铁形象重塑于银幕。它也被称为是一次令人震撼的超级巨片视觉革命的开始。
科幻电影曾经是20个世纪最后30年新好莱坞创造的一种新的银幕重磅炸弹。其经典代表即是卢卡斯面向青年一代观众的太空科幻片《星球大战》系列。它改变了此前陷入复杂和模糊不定精神世界的好莱坞,为观众创建了一种“新的画面”。新世纪到来前夜的1999年,卢卡斯携《星球大战》重归影坛,以《魅影危机》、《克隆人的进攻》和《西斯的复仇》三部运用了新电脑特效的“星战前传”,以更加宏大和逼真的奇观场面重新书写了科幻电影的史诗传奇。
世界影坛最初的科幻主题其实也是来自欧洲大陆。随后它在50年代的好莱坞变成了来自外太空的想象,但其中的核心则是当时西方世界的公众对于“冷战”世界和核战争的恐惧。新好莱坞一代的青年导演改变了关于外太空世界的想象,也以更加富于当代性的主题改变着美国公众的“世界观”。在新世纪大量关于太空世界和外星人的电影中,人类与外星世界的关系变得愈发复杂甚至扑朔迷离。其中一部低成本的科幻电影《第9区》尤其值得注意。在影片中,外星人已经成为人类星球上的一个族群,它实际上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的《银翼杀手》中的重要思考——人类是否将要学会与一个新的“异族世界”相共存?而同样撼动人心的《猩球的崛起》正是这一主题的继续。这个来自新世纪之初《猿人的星球》(它也是50年代版的重拍片)启迪的“前传”,让作为新世纪高科技代表的“真人动画”电影改变了方向——它不再是为了制造奇观,而是成为人与猿人世界真实关系的复杂叙事的基础。电影所能表达的内涵或许也将被大大扩展了。科幻电影题材以及主题的快速推进显示了由好莱坞创造的美国“大众经验”的内容在快速扩展,它甚至让我们几乎忽视了从上一个世纪延续而来且魅力不减的那些科幻系列电影,例如从2002年继续推出《星舰旅行》系列、《终结者》系列、《黑客帝国》系列等所有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科幻电影。
新世纪的科幻电影的中坚力量正在逐渐转向年轻一代更富于想象力的导演。而老一代科幻的开创者如斯皮尔伯格也不甘寂寞,以《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等在新世纪坚守着自己的声望。而他和彼得·杰克逊最新打造的儿童历险片《丁丁历险记》则可以看作是其向新一代潮流和年轻观众的致敬。
科幻电影的方兴未艾还体现在动画科幻电影中。其中包括2001年以来的《吉米大战外星人》、《亚特兰蒂斯:失去的帝国》、《星银岛》、《最终的幻想:灵魂深处》、《星际宝贝》等。其实,动画片是新世纪计算机影像的高速发展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在新世纪的好莱坞,由皮克斯、迪斯尼、梦工厂及其它公司出品的系列长片动画、特别是计算机动画也是好莱坞占据世界电影市场的利器。梦工厂从2001年开始到2007年完全运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怪物史莱克》系列一推出,就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收入,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福克斯从2002年-2009年出品的《冰河世纪》系列也有着强烈的轰动效应。到迪斯尼和皮克斯合作的《玩具总动员》续集,梦工厂的《马达加斯加》系列、《功夫熊猫》系列等在全球市场上表现不俗,如《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寻找尼莫》)、《最终幻想》、《超人总动员》、《机器总动员》、《料理鼠王》、《闪电狗》、《飞屋环游记》以及最新的《兰戈》等。
新世纪伊始,人们还目睹了另一个好莱坞电影类型——冒险片的归来。它因《加勒比海盗》系列中的奇幻色彩重新定义了自己。从2003年起,以拥有超自然力量的海盗为主角,从《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起到2011年的第四集《惊涛骇浪》,在全球掀起了“海盗”浪潮。仅其第二集就创下了超过十美元的票房纪录。目前,这个起源于迪斯尼游乐园一个景点的海盗故事正在筹划着第五集的拍摄。而在此前后吸引观众的冒险或动作类的系列电影还有2001年开始拍摄的动作片与犯罪片相交合的《速度与激情》系列,重新讲述的超级罪犯故事的《汉尼拔》系列,恐怖片《木乃伊归来》系列,动作片《不可能的任务》系列,以及斯皮尔伯格的《琼斯》系列最后一集等。
新世纪到来之年问世的另一个出人意料的系列片则是糅合了浪漫与惊悚的狼人电影《暮光之城》,其鲜明的特点是有着超级的女观众缘。这套已拍摄了四集的系列片不但获得大量影迷的追捧,且获奖无数,也创造了全球收入近七亿美元的票房佳绩。
在系列片之外,新世纪遗世独立的超级重磅炸弹也频频出现。从世纪初年改编自游戏的《古墓丽影》,传统式的《珍珠港》,彼得·杰克逊重拍的巨片《金刚》,灾难片《2012》,神话电影《诸神之战》和历史传奇片《罗宾汉》、《亚瑟王传奇》等等,都成为新世纪银幕上一时热门的字眼。
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真正震撼世界的电影可能仍然属于卡梅隆。2009年,他花费了十余年之功,以高科技手段打造的幻想巨片《阿凡达》,以恰到好处而单纯的卡梅隆式的故事为依托,让电影技术革命的成果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并立刻成为超越卡梅隆自己《泰坦尼克号》所创下的世界电影单片票房的最高纪录的胜利者。《阿凡达》或许将重新定义人们关于电影的“观念”,或者它至少已经让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3D电影成为人们对电影的一种新的想象。
(二)恐怖片成为新宠?
恐怖片在新世纪的崛起或许有些出人意料,尽管它一直是好莱坞银幕上不断闪出的一道黑色的幻影。新好莱坞时代的恐怖片就已经跻身于主流电影的行列,而新世纪的恐怖片也以其更加血腥、暴力、惊悚和充斥其中的感官刺激成为公众噩梦的来源。
尽管大洋彼岸的影评家们愿意把恐怖片的兴盛和“9·11”以及“反恐战争”联系在一起。而从美国政府在国内外的“反恐战争”与似乎无处不在的“恐怖分子”的纠缠不休,到2008年美国贪婪的金融业自己制造的经济危机,美国公众在新世纪确实大部分时间里都与噩梦相随;但恐怖片在第一个十年间的潮起潮落中其实更不乏好莱坞电影自身的“制片经验”。
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恐怖片的独特性一直体现在缺少深度和诉诸直接的感官刺激,但却是最有效的低成本、高回报的电影。它因而也成为新世纪中甚至超越那些“重磅炸弹”而最赚钱的电影——它们几乎不需要什么原创性,不需要大明星和绞尽脑汁的市场运作,但似乎永远不缺乏观众。
新世纪的恐怖片看起来的确是颇有来头。2001年获得恐怖电影“土星奖”的惊悚恐怖片《死神来了》系列的第一集以飞机在空中的爆炸差不多就预示了其后的“9·11”。尽管它实际上和恐怖事件并无关联,而只是展示了一个死神的诅咒会随时光顾,且令人防不胜防的世界。但这已经足以使其续集从2003年一直延续到2009年。而在这期间,和“反恐”多少有着联系的低成本恐怖片中“肉体折磨”的主题开始不断繁殖(它们被认为是对反恐战争、特别是其中的关塔那摩虐囚事件的一种反响)。例如2004年开始的《电锯惊魂》系列,2005年开始的《人皮客栈》系列等。而在后者的首集当中,就动用了总共150加仑的人造血浆,是此前一些血腥恐怖片的数倍。与此主题相关的还有《千尸屋》、澳大利亚的《狼溪》系列等。但真正与新世纪反恐战争相关的“肉体折磨”和恐怖应该来是自2003年重新开启的《德州电锯杀人狂》系列。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越战为大背景的同名电影和其四部续集基础上重拍的新版本。当年15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和全球一亿美元的收入让那些恐怖电影的制造者陷入了差不多和那些疯狂的杀手们同样的疯狂。它在新世纪发展出了新的版本和前传。
而另一部新世纪超级恐怖片《电锯惊魂》系列的诞生则来自当代超级犯罪题材《七宗罪》世界的延续,表达了对人类日益堕落的一种“惩戒”。从2004年只用18天拍竣的《电锯惊魂》,惊人地在十年中发展成七部系列。其在国内的总票房高达3.7亿,据称有望超过拥有12部的《13日星期五》系列的票房以及同样著名的《榆树街的噩梦》、《德州电锯杀人狂》系列等,并作为“最成功的恐怖电影系列”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新世纪的恐怖片同样不会受到影评家们的赞扬。它们要么来自以前的电影或改编,要么来自电视剧场。例如2000年重新发行的《驱魔人:你没有看到的场景》,只是加入了当年删去的场景,然后就催生了2004年的《驱魔人前传》。当年著名的恐怖片独立制作者罗梅罗的“活死人”系列带来了2004年的重拍片《活死人的黎明》,同年还有罗梅罗自己拍摄的“活死人”续集《死人地带》。其后则有2007年的《死人日记》和2009年的《死人岛》。2003的《佛莱迪大战杰森》将《猛鬼街》系列与《13日星期五》系列中的两大杀人魔王放在一起,让著名的《13日星期五》系列在2009年也开始重新启动。此外重新启动拍摄计划的还有2010年重拍的《狼人》和《榆树街的噩梦》,以及从2000年到2006年的已经拍摄了四部的《惊声尖叫》。其间还有干脆翻拍日本的恐怖片,如2002年的《午夜凶铃》,2004年的《诅咒》及其在2006年和2009年的续集。与此相比,倒是集恐怖、惊悚与动作于一体的那些超级大片未必能够战胜这些“邪典”电影的快餐。例如新世纪重启的《木乃伊归来》系列及后来从其人物中发展出来的《蝎子王》系列,在感官和精神的刺激上明显有些筋疲力竭。
恐怖电影另一个意义倒更在于对电影经验的扩展。从1999年在全球取得惊世票房的《女巫布莱尔》开启的个人录像风格,在新世纪银幕上变成了一种电影媒介和风格的扩展。例如来自英国的《恐怖电影》、西班牙的《死亡录像》和美国《科洛弗档案》。而且在其后诞生的完全以“业余手法”拍摄的仿“个人录像”电影《鬼影实录》成本只有区区1.5万美元,却创造了1.5亿美元的票房纪录。随着《鬼影实录》两部续集的问世,让其大有发展成一个新的续集片的趋势。
(三)全球视野和美国的本土叙事
好莱坞的超级重磅炸弹在其面向全球电影市场寻求票房支撑的背景下,逐渐建立起一种国际化的叙事。不论是“猩球的崛起”,还是“外星人”来袭,拟或是“2012的世界灾难”,甚至到动画电影中的《史前一万年》,好莱坞电影似乎正在获取一种国际化叙事的“特许经营权”。它也让批评家们在担忧好莱坞主导世界的同时,美国学者则在担忧美国电影是否会失去自己的本土文化和本土特色。
实际上,好莱坞并不会因此而放弃面对本土观众的传统类型电影。不论是以主流或非主流的形态出现,美国电影的起点不仅是商业性的,它也始终在追随着观众或公众的一种“美国经验”,并不断地确认或质疑其中的“美国信念”——虽然这一经验或信念往往正是由美国电影自己建立起来的。
令人稍感震撼的是,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好莱坞本土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黑色情绪在主流电影中蔓延。它不仅仅是来自“9·11”或经济危机,而毋宁说是跨世纪的情结中纠结于现代文明特别是已有着两百年历史的美国文明的一种悲观性的释放。而不幸的是,这种情绪恰好和随之到来的“9·11”事件迎头相撞:就在双子星座坍塌的几个月之后,利德里·斯科特的《黑鹰陷落》以一种压抑的、悲剧式的调子为公众展现了发生在索马里的残酷场景,那是一场美国人刚刚“失去”的战争。而这部有着强烈纪实风格的影片也使他连续两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斯科特同年推出的《汉尼拔》则延续了十年前《沉默的羔羊》黑色和惊悚的气氛,并在随后又催生了其前传《红龙》及《少年汉尼拔》(布雷特·拉特纳等导演)。
在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类型中,老一代导演们似乎成为黑色电影的中坚。马丁·斯科西斯的《无间道风云》将香港电影中的地点改在了更富美国风味的城市,为他赢得了从影以来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金像。而这个黑色的故事到其后推出的《禁闭岛》中,干脆直接回到最早表现当代文明精神病世界的《卡里加俐博士的小屋》,并以政治阴谋论的强烈暗示令当代观众惊悚不已。而他在此之前拍摄的《飞行家》则俨然是黑色的“公民凯恩”式美国大亨的再现,其后的《纽约黑帮》更是刻画了一个足以摧毁美国人道德观的世界。另一位黑色电影大师德·帕尔马在新世纪拍摄了《卡利托之路》、《蛇蝎美人》、《黑色大丽花》等令人深陷于悲观和不安的电影,尤其是后者,再一次向公众提示了那个美国历史上从未被破解过的著名杀人事件。而奥利弗·斯通拍摄的《世贸中心》、《小布什》和《华尔街2》显然浸透着其一贯的政治色彩,其中后者则可以看到美国金融圈弥漫着的贪婪的邪恶式的能量,对于当代的美国悲剧不乏沉痛的反思精神。
不老的伊斯特伍德2003年拍摄了《神秘河》,在三个好友之间设置了紧张的关于凶犯和复仇的关系,是一部令人惊悚的犯罪片,其后的《百万美元宝贝》与其说是励志片,倒不如说是以最后悲剧性的结局使其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殊荣——奥斯卡正在逐渐接受黑色的噩梦,不再只是奖励美国梦式的大团圆结局。
可以算作当代美国电影中年一代的导演们其实并不让与老一代的黑色。新世纪伊始,大卫·林奇的黑色电影《穆赫兰道》和科恩兄弟的《缺席的男人》在戛纳电影节双双获得最佳导演奖,前者差不多是后来《黑天鹅》和诸多关于复杂叙事电影的先声,后者以黑白片拍摄,继承了科恩兄弟关于宿命和死亡主题。而在新世纪第一个奥斯卡最佳电影中,主旋律导演朗·霍华德的《美丽心灵》虽然仍然展现了美国著名人物纳什的生平,但其中关于纳什因妄想性幽闭症被中情局追踪的噩梦却始终缠绕着他和妻子。同年获得最佳电影提名的《不伦之恋》则在传统的中产之家间展示了一场被称为“令人难以呼吸”的当代悲剧。格斯·范·桑特2003年的《大象》再现了令人惊悚的校园杀人场景,并荣获第5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其后拍摄的《米尔克》则继承了其初登影坛时的主题,记述了同性恋政治家米尔克惨遭暗杀的经历。山姆·门德斯的《毁灭之路》和《革命之路》继续着其著名的《美国丽人》表现的美国梦的破灭。而其另一部较有影响的影片则是反思海湾战争的《锅盖头》,它被称为新世纪的《全金属外壳》。
50年代出生的科恩兄弟一直是当代电影中黑色情绪的真正渲染者。其电影中被欲望和命运禁锢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来自那些总是有些灰色的都市“普通人”,其最终的结局却是难逃宿命的悲剧。其新世纪的电影中,以《难忍的残酷》为开端,把冷酷包裹在黑色喜剧之下,到其后令人震撼的《老无所依》,把传统的西部故事、犯罪片和黑色电影熔铸为一种充满惊悚和死亡的气氛,并以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的身份彻底染黑了奥斯卡。其后的《阅后即焚》是关于都市白领黑色喜剧的悲歌,再次登上奥斯卡提名榜的《大地惊雷》虽然不乏西部传奇的叙事,也浸透着传奇远去的悲凉。
60后一代的导演中,大卫·芬彻自《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后》一度有些后继乏力。但其《十二宫杀手》继承了《七宗罪》的黑色风格,并以更加血腥和阴暗压抑的气氛,进一步诠释了人性的病态犯罪,其后的《战栗空间》可以看作是它的延续。倒是其后拍摄的《本杰明·巴顿奇事》显露出些许回归美国传奇的味道。而新近拍摄的《社交网络》应属于富于挑战性的当代“英雄”传记,但最终是以主人公纠结于一切人性关系的失去而结局。
同样黑色的昆汀·塔伦蒂诺是20世纪最后十年中登上影坛的最重要的独立导演。2003年启动的集动作、惊悚、犯罪为一体并充满暴力和邪恶气氛的《杀死比尔》系列开始了他对“电影”的再次“肢解”。其中意大利西部片、中国功夫和日本武士片及动画片的风格融入了极度的血腥和随意张扬的暴力,这或许就是他对暴力电影本身的一种叙述。其后昆汀参与了罗德里格斯的黑色动画风格的《罪恶之城》,并共同完成了《刑房》(昆汀拍摄了下集《死亡证据》),这成为他们向启发了其暴力灵感的70年代B级片的致敬。昆汀2009年拍摄了“大电影”《无耻混蛋》显得冗长而有些大而无当。不过影片最后沉溺于对“电影世界”的想象,仍然可以显示出其电影中后现代式的原创性魅力。还有一位经常使人忘记而又被想起的好莱坞晚生之辈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他曾以1997年的《不羁夜》引人注目,其后以《木兰花》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新世纪拍摄的《血色黑金》,以一部石油大亨的家族史诗,其展现了美国梦中的贪婪、腐败和亲情的丧失,成为另一版本的“美国公民—凯恩”的故事,并获得了多项大奖。
同属60后的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拍摄于2006年的《摔跤王》展示了一个坚守理想、但却与他人格格不入的摔跤手遍体鳞伤的世界,并获得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而其后的《黑天鹅》几乎是《摔跤王》在另一个精神世界中的延续。影片以一个芭蕾女孩挣扎的故事把观众带入一种近乎精神错乱的惊悚结局,它延续也改变了自《红菱艳》到《彗星美人》那些成功女孩故事的走向,并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导演的提名。它也以不高的成本和接近十倍的票房回报证明了观众的认同。
如同《黑天鹅》的故事结局,新世纪黑色调子的电影中充溢着对相互纠缠、扭曲、神秘和邪典式的情节和复杂心理线索强烈的依恋和爱好。例如《禁闭岛》式结尾中著名的互相否定式的双重结局,《蛇蝎美人》结局中由梦所主导的情节曲卷。而在这当中,最典型代表者则是来自克里斯托弗·诺兰以《记忆碎片》、《致命魔术》及《盗梦空间》等一系列影片创造的相互缠绕的复杂叙事。其中由碎片式记忆组成的《记忆碎片》(2001),讲述了一个焦虑不安的人在寻找强奸和杀害自己妻子的嫌疑犯中所承受的暂时失忆的痛苦,并遭遇的各种面目含混和令人不安的人物,其完全颠倒和打乱的时间进程的复杂远远超越了其先行者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影片虽然只获得了最佳编剧和导演两项奥斯卡提名,但在美国独立精神电影评选中,却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大奖独揽怀中。而其后的《致命魔术》在情节的相互缠绕上则显得更加成熟和令人深陷压抑、震撼之中,只是其中的叙事主题在明显向好莱坞的主流电影靠拢。著名的《盗梦空间》则建立了足以让人惊悚的复杂叙事,尽管它其实已经完成了诺兰向主流娱乐片的转变。而另一部在新世纪开始就展现出诡异和错综叙事的电影是理查德·凯利的导演处女作《死亡幻觉》(2001)。不到影片最后一刻观众根本无法猜测到结局,它甚至干脆也没有真正的答案。虽然在大银幕上影片难以得到真正的追捧,但却不妨碍它成为世纪之初观众最受喜爱的“邪典”电影之一。
但好莱坞不会永远是黑色的。新世纪导演中当然不乏顽强坚持好莱坞本色的人物,并为大众提供各种充满情感和梦幻的盛宴。老一代中的詹姆斯·卡梅隆和罗伯特·泽米基斯都是好莱坞典型的梦幻制造者。卡梅隆在新世纪几乎只有一部《阿凡达》,但却当得起好莱坞新世纪的半壁江山。泽米基斯其实更早使用了CG动画真人捕捉技术。他在2004年第一次将其用于电影,拍摄了充满儿童情趣的3D电影《极地特快》,并以第一部全部用数字捕捉技术制作的影片而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7年,泽米基斯用同样的技术拍摄了魔幻电影《贝奥武夫》及2009年改编自狄更斯小说的《圣诞颂歌》,后者是一部散发着欢乐融融的圣诞气氛的魔幻喜剧。
一向有着汪洋恣肆想象力的导演奇才蒂姆·伯顿拍摄了温馨而有着魔幻般幻想的《大鱼》,但之后的《理发师陶德》则又回到了哥特式的恐怖和诡异气氛中。其后2010年的《爱丽斯漫游奇境》虽不出色,但全球将近六亿美元的票房超越了《飞屋环游记》成为3D电影中的第二大卖座片,其成就仅逊于难以被超越的《阿凡达》。
令人惊讶的是以独立制片立世的奥斯卡最佳导演索德伯格。进入新世纪,他一反当年《性 谎言 录像带》、《毒品网络》及《永不妥协》的风格,从2001年-2004年,接连拍摄了关于都市大盗的超级娱乐片“十一罗汉系列”,并取得不俗的票房。此外并有一部科幻片《飞向太空2002》及长达四个半小时的传记片《切·格瓦拉》。
西部片仍有着自己不会逝去的市场,何况人们随时可以窥到隐藏在诸多美国电影背后的西部故事。除了《大地惊雷》之外,著名者有朗·霍华德被称为西部片复兴的《失踪》(2003)以及2007年有些黑色的《决斗马龙镇》。而2004年问世的史诗般的《大漠雄风》则是新世纪真正西部片的传奇。
在传统的类型中,动作片导演迈克·曼在新世纪的《借刀杀人》(2004)、《迈阿密风云》(2006)和《公众之敌》(2009)等都是在激动人心的剧情跌宕中,融入个人情怀的不俗之作。而他在新世纪开端的2001年拍摄《拳王阿里》与大卫·O·拉塞尔拍摄的《斗士》(2010)、约翰·李·汉考克拍摄的《弱点》、内尼特·米勒拍摄的《点球成金》等都属于带有传记色彩的优秀体育明星的电影。与此相关的动作片中的励志电影还有格里·罗斯执导的《奔腾年代》,影片根据畅销书《海洋饼干:一个美国传奇》改编,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传记类和历史类影片有关于黑人盲音乐家的《雷》和《卡波特》、《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记述50年代与麦卡锡主义斗争的记者的故事《晚安,好运》及流亡的波兰斯基拍摄的著名“二战”电影《钢琴师》,后者荣获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另一部由梅尔·吉布森拍摄的《耶稣受难记》(2004)虽然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但可以视为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之一。
喜剧电影中,老导演伍迪·艾伦以《玉蝎咒》(2001)开始了其新世纪之旅,并以几乎每年拍一部的速度推出了《光影流情》、《好莱坞结局》、《奇招尽出》、《双生美莲达》、《赛末点》、《独家新闻》、《卡珊德拉之梦》、《午夜巴塞罗那》、《怎样都行》、《陌生人》、《午夜巴黎》等好坏参半的影片,但其拍摄和主题几乎都转向了以伦敦为基地。而新世纪创造了票房佳绩的喜剧片则有60后导演贾德·阿帕图2005年拍摄的《四十岁的老处男》,该片定位于日益流行的“性喜剧”上,同时也在努力寻找着性题材与人物的平衡。这类电影主要为男性观众所拍,也包括了表现男性间友谊的“哥俩好”类的故事。
另一位独立导演亚历山大·佩恩则以将尖锐的社会讽刺融入轻快的喜剧中著称,给美国喜剧带来了一股清风。他在新世纪拍摄的著名作品有《杯酒人生》、《巴黎,我爱你》、《后人》等。其中《杯酒人生》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的提名。另一位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的《醉宿》和《醉宿2》属于犯罪惊悚喜剧样式,它们和《欲望都市》等喜剧位列新世纪最有票房的榜单之上。另一部在新世纪颇有人缘的喜剧是《阳光小美女》,表现的是反叛、脱轨的一家人支持家中女孩竞争“小美女”的故事,它和校园喜剧《超级坏》等都是新世纪广受欢迎的喜剧电影。其中《阳光小美女》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新世纪一部创造了奇迹的电影是2002年独立制作的喜剧片《我盛大的希腊婚礼》。这部成本仅500万美元的电影完全靠口口相传,竟创造了2.41亿美元的票房,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盈利最高的纪录。
以成人为目标的R级性喜剧在新世纪的流行也引发了少年性喜剧热的延续。其中的代表者非1999年问世的《美国甜心》系列莫属。它们从2005年到2009年又连续出品了四部续集。而更为出格的则有《留级之王》及其两部续集。其中倒是涉及青春成长的《朱诺》表现了一代女孩的独立和反叛精神和在复杂的成人世界中成长,虽然票房并不火爆,但在评论家那里却有着不俗的口碑。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奥斯卡在平衡中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主流性大众口味。其新世纪的“最佳影片”以兼具颂扬与黑色的《美丽心灵》作为开端,又以充满阴谋论的《无间道风云》和《老无所依》让自己赢得了时代感,而其中也有色彩丰富的歌舞片《芝加哥》,严谨精致的《国王的演讲》,交织着梦幻与贫困生活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等。2005年,低成本电影《撞车》以精心交织的人物和情节线索描绘了当代都市中的“碰撞”,展示出复杂而又微妙的当代美国人及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而李安同年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断背山》则第一次在主流电影中表现了男同性恋的浪漫爱情,且充满了大胆的诗意。而颇有平衡感的奥斯卡在十年之末则又选入了一部关于“女同”题材的《孩子们都好》。其关于这个“特殊”家庭生活的描写温馨而又微妙。而现实战争题材的小成本电影《拆弹部队》则创下了奥斯卡颁奖史上一个新的纪录:截至颁奖之日前,该片票房收入仅1500万美元,尚不抵其1700万元的成本,因而成为有史以来最佳影片中票房最低的电影。由此倒可见奥斯卡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般势利眼。同时,2009年,黑人导演李·丹尼尔斯拍摄的《珍爱》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的非洲裔美国导演。犯罪片《训练日》中的丹泽尔·华盛顿在新世纪成为第一个获得两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非洲裔明星,哈莉·贝里则成为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星的黑人女演员。女导演们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也有不俗的表现。出身于电影世家的索菲亚·科波拉2003年以《迷失东京》获得了自己第一个奥斯卡提名并获得翌年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奖。其2010年的《在某处》成本只有400万美元,但却为她摘取了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桂冠。另一位引人注目的女导演德布拉·格兰尼克则以独立制作的惊悚片《冬天的骨头》获得了2010年圣丹斯电影节剧情片的最高奖。
第一个十年最后一个获奖者是老导演泰伦斯·马利克获得2011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生命之树》。马利克也是一位严谨而并不多产的艺术家式的人物。自其上一部《红色警戒线》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后,新世纪只有两部作品问世。其中的《生命之树》虽然是一部关于家庭悲剧和内心世界的电影,但其华美的影像和奇妙的结构并不输于奇异壮丽的《阿凡达》。它向人们再次提示了技术的发展正在为电影提供多种叙事的可能性。
(四)科技时代的好莱坞
电影是20世纪前夜一项令人称奇的技术发明。或许正是因为与科技的相关性,一个世纪多的技术进步已让曾经的“杂耍”变成了在巨大的银幕上去“超越现实”的超级影像。新世纪好莱坞世界电影霸主地位的确定中,几乎一半的荣誉应该归功于高科技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它也赋予了好莱坞至少是一种从内到外的“当代性”。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初,好莱坞也曾闹过一个著名的笑话——奥斯卡奖的评委们以科幻片《土伦》中用数字制作了“假动画”为由而拒绝授予其最佳特效奖——而今天它已经变成了真的“动画”。
新世纪好莱坞电影在技术革命历程中最重要的即是计算机技术在视觉特效方面的运用。最初展示出这一魅力的是卢卡斯“星战前传”系列的第二部《克隆人的进攻》,这是第一部完全放弃胶片,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高成本故事片。其后《黑客帝国2》除使用大量动作捕捉镜头外,更应用了多角度数字镜头系统,直接产生出人物的多角度画面。2003年的《指环王:王者归来》运用动作捕捉系统创造了第一个真正让观众相信其拥有感情世界的计算机动画角色“咕噜”。其后2005年重拍的《金刚》以2510处特效创下了电影史上单片使用电脑特效最长的纪录。而2006年泽米基斯的《极地快车》将动作捕捉系统发展成表演捕捉系统,创造了全部由电脑制作的人物。它也是第一部由IMAX放映的3D长故事片。而其第二年拍摄的《贝奥武夫》将全部真人演出都转为电脑图像输出,影片于1000家数字影院和90家IMAX影院同映,创下历史之最。
在他们之后,就是卡梅隆的史诗巨片《阿凡达》创造的当代电影的新奇迹。其高达3亿美元的制作费用中,60%被用于数字特技,其5500个场景中的3500个使用了3D制作,并终于以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电影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卡梅隆的制作方式代表了当今电影技术的最高水平,其数字技术从动作捕捉大幅度跨入了表演捕捉阶段,即不但通过上百个隐藏在演员服装中的数字触点及外部的红外摄影镜头综合捕捉演员的动作,并借助微缩高清摄像头记录下演员面部最细微的表情变化,将其95%的面部动作传送给计算机里的虚拟角色,从而使片中的电脑动画角色与真人演员几乎无异。片中大段高难度的动作则不需要演员表演,而由卡梅隆在摄影棚中手举虚拟摄像机进行各种运动轨迹的自由模拟,然后再合成进后期的画面。同时,演员头上安装的微型摄像机则模拟着他们的视点,成为日后展示其面前各种奇异世界的基础。
数字化电影的革命正在让人们预期它是否可以取代演员,只是人们不知道它将提高还是降低电影的成本。但目前它至少已经带动起3D电影的热浪,让票房看起来更加光鲜。“越来越多的电影在进入3D影院,还有IMAX影院!”好莱坞人士在说这句话时表达的应该是一种惊喜。甚至连老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也拍摄了自己的首部3D片——献给儿童的魔幻电影《雨果·卡布里特》,并获得国家影评协会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新技术的加入不仅在银幕上。新世纪娱乐业的竞争又加入谷歌、亚马逊、YouTube等各种视频网站建立的新媒体,和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以及各种大众游戏、电视真人游戏以及新增加的有线电视。在这之外则有无处不在的便携电脑、苹果的iPod和iPad以及智能和3G手机。拨号上网被宽带取代,还有数字硬盘录像机(DVR),可以轻松地调取以往的电视节目。好莱坞已经开始学会了和新媒体展开各种竞争。其中利用网络和网络上的社交平台推动自己的电影就有成功的案例——派拉蒙只有1.5万美元成本的《鬼影实录》就是通过公众网友来决定是否推向市场的。而2009年迪斯尼42.4亿美元对“惊奇”漫画公司的大并购也属于这种竞争的一部分。毕竟,拥有那些超过五千多个漫画角色和“超级英雄”的内容,在未来才真正有话语权。
同时,技术也并不需要承担起全部角色。新世纪伴随着好莱坞高科技电影兴起的还有纪录片的热浪。其中最著名的纪录电影即2004年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它成为1956年之后第一部获得金棕榈奖的纪录片,并在美国成为首部票房过亿美元的纪录片。与此相比,另一部成本低廉的纪录片《伊拉克之声》也拥有自己的影响。它从400小时的素材中剪辑出80分钟影像,较为客观地展示了那里的人们对美国的看法。美国公众不仅通过好莱坞打造梦幻,也要通过真实的影像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二、新世纪的英国电影
跨入新世纪的英国电影的心情可能有些忐忑。此前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复兴和衰落中上下起伏。当代英国电影自执行长达35年的支持本土影视业发展的伊迪税法结束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陷入低谷,直至90年代初,才迎来了观众的回升。少数英国电影甚至在国内取得了具有意义的票房成功。其中包括《告别有情天》、《影子大地》、《哭泣游戏》、《卓别林》等90年代初期的影片。而90年代中后期的《布朗夫人》、《理智与情感》、《艾玛》、《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等一些英国古装剧则在美国受到欢迎。它表明了英国电影独特的题材和制作水平仍然有着自己的市场——而且那是好莱坞无法制造的。
另一条展现曙光的脉络则是1994年《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在全球获得的成功。它使独特的英国风味喜剧重新兴起,包括《滑动门》、《诺丁山》以及第一部电影版的《憨豆先生》。其中1997年的《憨豆先生》在全球范围内的票房是2.3亿美元,同年的《光猪六壮士》则打破了英国电影的票房纪录,以4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在全球获得了2.57亿美元的票房。还有一部关于笨贼的英国黑色喜剧《两杆大烟枪》。
伴随着信心的恢复,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对于英国电影来说,称得上为一个曙光再现的年代。许多由BBC、电影4频道和独立制片公司制作的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了观众。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独立制作公司的代表“工作名称”公司。它通过取得美国资金及发行的支持,利用休·格兰特和考林·费斯主演了三部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电影,使制作精良、幽默风趣的英国喜剧再一次打动了世界。其中包括根据英国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布里奇特·琼斯的单身日记》及其续集和另一部由理查德·柯蒂斯导演的《真爱至上》。后者由出生于新西兰的著名编剧理查德·柯蒂斯执导,他以创造了著名的《憨豆先生》广为人知。他不但是许多著名英国电影如《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等影片的编剧,并作为导演执导了另一部轻松喜剧《海盗电台》。而他的《真爱至上》由十个爱情故事的杂拌组成,是一部有着典型“英式风格”的电影,仅在美国票房收益即超过了5.9亿美元。而新世纪最成功的英国喜剧则是2008年菲利达·劳埃德执导的《妈妈咪呀!》,全球收入已达到6亿美元。
英国电影最不缺少的其实是电影导演人才。其丰富的历史和现实中的欧洲故事也颇得欧洲各大电影节和奥斯卡的青睐。在新世纪伊始的几年中,90年代的电影中坚肯·洛奇和迈克·李等享有国际级声誉的大师在更加贴近现实的题材领域内继续为英国导演赢得声誉,他们也以在同时代的导演中能够在21世纪继续辉煌被称为奇迹。
60年代末登上影坛的肯·洛奇以现实主义者和明确的政治色彩著称。其在2002年拍摄的《甜蜜的16岁》表达着对其前期作品怀旧式的情感,深得影评界的好评。他在2006年拍摄了《风吹稻浪》以20世纪20年代英国政府与爱尔兰之间的冲突为背景,通过三位青年的不同际遇,再现了人们在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真实经历——亲情破灭和永恒的创伤,因而夺第59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洛奇此前拍摄的电影还有《爱之吻》(2004)、《航向幸福的旅程》(2005)和《自由世界》。2009年,一直在票房上表现不佳的洛奇又第一次拍摄了带有轻松商业色彩的喜剧《寻找埃里克》,其中法国球星坎通纳的加盟成为影片最大的热点之一。
70年代崭露头角的迈克·李不属于多产导演。他继20世纪末的《颠三倒四》在威尼斯赢得如潮的好评之后,又以2004年的《维拉·德莱克》获得威尼斯最高奖金狮奖和最佳女主角奖。影片描述了一个女人的故事:她一方面把自己无私地完全投入到家庭中,同时她的工作又是帮助妇女进行人工流产,这让她与当时的社会——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并由此引发了她的家庭一系列的悲剧。当最终她的行为被政府当局发现后,她被带走,她的家庭生活也崩溃了。自称是“介于郊区中产阶级和无政府主义中间的波西米亚人”的迈克·李以他一贯的写实风格,通过冷静的镜头将情节带入“二战”刚刚结束的50年代灰暗、压抑的环境中。影片没有过分的戏剧化的场面,却蕴含了饱满的戏剧张力。它还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最佳演员在内的几乎所有的英国独立电影奖,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剧本奖的提名。
2008年,迈克·李拍摄的《无忧无虑》又在第58届柏林电影节夺得最佳女主角银熊奖。而其在2011年的新作《一切或一无所有》(英法合拍),再次以平静的风格讲述了一对夫妇和他们身边的亲人及朋友所经历的感情经历。
史蒂芬·弗里尔斯是80年代崛起的著名英国导演,虽然其后弗里尔斯实现了为好莱坞拍片的愿望,但在新世纪中又重新成为英伦电影的主力之一。其2006年拍摄的英国现实皇室题材的《女王》在威尼斯和奥斯卡双双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此片前后,他为英国制作的电影有2002年的惊悚片《肮脏甜蜜的事》、喜剧《亨德逊夫人敬献》、《谢利》和《塔玛拉·德鲁》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最独特和著名的导演丹尼·博伊尔及他的铁三角团队(霍奇、博伊尔和麦克唐纳)以《浅坟》、《猜火车》、《海滩》这一系列关于当代英国青年文化的迷茫和“第一部以我们现在英国生活的方式描述20世纪90年代英国人的电影”令人瞩目。进入新世纪,作品依然不多的博伊尔推出了著名的关于僵尸和科幻风格的《28日惊变》和关于现实的《百万小富翁》等影片之后,于2008年再次一鸣惊人,以完全在孟买拍摄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八项奥斯卡金像奖和四项金球奖,其后制作的冒险片《127小时》又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曾以《诺丁山》闻名的南非籍导演罗杰·米歇尔一直以英国为基地拍摄电影。他在新世纪拍摄的《变线人生》、《春天的母亲》、《爱无可忍》、《末路爱神》等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曾以《小嗓门》获得名声的女导演马克·赫尔曼转战于动画电影和故事片之间,在新世纪拍摄了《春天的希望》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其中2008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透过一个9岁男孩的眼睛来审视“二战”中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令观众震撼,成为她又一部代表性作品。
保罗·格林格拉斯也是一位90年代登上影坛的导演,其代表作《非分之想》在布鲁塞尔电影节上获得过最佳欧洲电影奖。他虽然以电视导演和为好莱坞制作的多重身份独立于英国影坛,但其2002年拍摄的《血腥星期天》则是典型的英国电影,同样表现了英国政府与爱尔兰之间的冲突那段历史。影片以近似新闻事件摄影的方式,再现了30年前著名流血抗议事件,其场面调度灵活拟真,紧凑的节奏不输好莱坞电影,获得2002年圣丹斯电影节观众票选奖、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奖与2003年爱尔兰影视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2004年,保罗接替第一部的美国导演道格·里曼执导了《谍影重重》续集《谍影重重2》,以自己拿手的写实风格延续了前作的成功,并获得了更高的评价。其后他又继续导演了该片的第三部《谍影重重3》。他的另一部著名影片是好莱坞2006年的《联航93》,根据“9·11”事件中93号航班劫机事件拍摄,并为他赢得了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导演奖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
90年代登上影坛的60后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也继承了以老一代导演对下层小人物的关注。他以模仿纪录片的风格拍摄了关于两个阿富汗非法难民的故事《尘世之间》。这部长故事片处女作在阿富汗的炮火中实景拍摄,为温特伯顿在柏林收获了最高奖金熊奖。其后,他拍摄了科幻片《代码46》,以完全由非职业演员的演出使电影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而温特伯顿也在英国导演中以引发争议而著称。2004年,他根据小说改编拍摄的《情欲九歌》在戛纳电影节的首映式上,因大胆的性爱描写引发争论。其后的《项狄传:无稽之谈》也同样争议不断。2006年,他又以有着敏感政治色彩的《关塔那摩之路》再次在柏林电影节摘取了最佳导演的桂冠。影片再现了美军攻打阿富汗期间,三名英国穆斯林被美军无辜在古巴关塔那摩监狱关押了两年的事件。
于新世纪登上影坛的英国青年导演中,作为新秀的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曾以奥斯卡最佳短片获得关注。其2007年的长篇处女作《红色之路》,通过一个在与影片同名的公寓里的女监控员的人生,与肯·洛奇的《风吹稻浪》一起,又为英国电影赢得了一座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出生于70年代的西恩·麦德斯在新世纪先后拍摄了《救情大行动》、《死人的鞋子》、《这就是英格兰》,《苏默斯小镇》等影片,颇得观众的好评。而新世纪最为著名的英国导演应该是活跃在好莱坞的克里斯托弗·诺兰,他自1999年在英国拍摄了建立名声的《追随》后,一直在好莱坞成长为当代影坛最有潜力的人物。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并以时时持有英国护照著称。
这一代中的乔·怀特以2005年英法合拍的《傲慢与偏见》赢得了电影界的信任,其后2007年的有着浓郁英国风味的《赎罪》在奥斯卡获得七项提名,荣获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奖,并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成为历史上入围该电影节的最年轻的导演。影片关于谎言、邪恶、忏悔、救赎与宽恕的故事,再现了传统的欧洲文化中的永恒主题。其后则拍摄了大明星阵容的《独奏者》和关于少女杀手的故事《汉娜》。
另一位60后导演盖伊·里奇继深受青年影迷喜爱的《两杆大烟枪》之后,先后拍摄了《左轮枪》、《摇滚黑帮》、《大侦探福尔摩斯》等影片,但似乎已经有些失去了当年的锐气,倒是同为60年代出生的导演斯蒂芬·戴德利,在著名的舞蹈片《跳出我天地》(2000)之后,虽然作品数量有限,但部部都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其在2002年英美合拍的影片《时时刻刻》,描述了不同时空的三个女人的故事,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影片金球奖。其后他又以原班人马为美国拍摄了《朗读者》,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这一代中的朱里安·杰拉德也是在世界影坛上已经有了影响的导演。他2005年拍摄了喜剧《长靴》,翌年拍摄的传记片《成为简·奥斯汀》一举成名。其后拍摄的《故园风雨后》改编自著名小说,也深受影评人的赞誉。
恐怖片和科幻片也是当代英国电影的一个长期活跃的题材,虽无法和好莱坞电影相比,但其独特的英国风味也颇有观众缘。2004年,以导演埃德加·赖特、编剧兼主演西蒙·佩吉和制片人尼拉·帕克组成的英伦另一对铁三角从其电视剧《空间》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的故事,构成了英国风味的黑色恐怖片《僵尸肖恩》。故事中僵尸大举进攻城市,恐怖暴力事件接连发生,人们纷纷死去,但影片主打的不是恐怖,而是当人们面对危机时演化出来的黑色喜剧,上映后引起广泛的好评。之后他们2007年拍摄的《热血警探》被评为100部最伟大的英国电影之一,而2010年的《歪小子斯科特》叙事奇特,充满了魔幻和神奇的色彩,引发了全球青年一代观众的热捧。
内尔·马歇尔也是出生于70年代的新锐导演。其2002年初登银幕即以恐怖片《闪灵战士》获得影评界的好评。2005年“洞穴冒险恐怖片”《黑暗入侵》相继在英国和欧洲国家上映,获得广泛赞誉,并在2005年英国独立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最佳特效奖。其后拍摄有大投资的《末日袭击》和历史片《百夫长》。
70年代出生的新秀西恩·迈德斯则被称作肯洛奇式的导演,其2006年的作品《摇滚英格兰》荣获了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英国电影奖”以及其他许多重要的国际奖项,并在2008年被英国《电讯报》评为“英国文化百大重要影响人”之一。其后拍摄于2009年的《我们的冒险青春》被旧金山独立电影节列为本届必看的五部独立制片之一。
英国电影似乎永远也不缺乏那些高贵的题材。70年代出生的汤姆·霍珀以拍摄电视剧出身,却是善于平静地叙述故事的导演。从2004年执导电影《红尘》开始,其后从《伊丽莎白一世》、《郎福镇》、《魔鬼连队》到《国王的演讲》,终于一步步进入一流电影导演的行列。其中《国王的演讲》获得奥斯卡12项提名,并最终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影片还获得金球奖、美国制片人公会、导演公会和影视演员公会奖等多项提名和奖项。它更意味着传统的英式文化和历史题材电影在青年一代中同样传承有人。
而新世纪另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并有着十足英国文化味道的影片,是七十多岁的当年新好莱坞导演罗伯·奥尔特曼2001年执导的《高斯福德庄园》。影片讲述的是30年代的英国富有的庄园主威廉·麦科德勒爵士和妻子在邀请一些朋友举办狩猎会期间,麦科德勒遭人谋杀在书房里的故事,庄园中的不少人似乎都有杀人的动机,令谋杀案案件一时扑朔迷离。影片上映后颇受好评,先后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和第一届美国电影学院最佳导演奖。翌年在英国电影学院奖的角逐中,甚至击败了奥斯卡热门歌舞片《红磨坊》获年度最佳英国电影奖。奥尔特曼也获得了第59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曾以《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约翰·麦登在新世纪拍摄的最著名的影片是2001年的《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著名的老导演詹姆斯·伊沃里新世纪拍摄了《幸福合作社》(2003)和《怀特伯爵》(2005)等影片,而当年《甘地传》的导演阿滕伯勒新世纪只有《物归原主》(2007)一部影片问世。其中还有更加老一代的著名女导演萨利·波特,她曾以1992年的《奥兰多》获得了二十多项国际性奖项,其在新世纪拍出了《愤怒》以对电影的实验性著称,让片中的对白成为主角,在获得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论。
最年轻的一代也正在登上影坛。2009年,由爱尔兰人丽莎·巴罗斯·德沙和格勒恩·里伯恩兰联合执导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樱桃炸弹》(英国)讲述了三个孩子迷失在性与毒品中的青春如何以残酷收场的故事,成为颇有人气的残酷青春爱情电影。其中因《哈利·波特》走红的童星鲁伯特·格林特也在影片中迎来了自己的“成年礼”,首次尝试大胆裸露的演出。同年的另一部惊悚犯罪剧情片《爱丽丝的失踪》也是由首次执导长故事片的英国新秀J·巴拉克松执导,影片则讲述了一个令人迷惑的绑架案的故事。
近二十年来,英国电影在各种关于政策支持和艺术走向的争论中始终起起伏伏。90年代中期,政府采取的“彩票基金”资助方案(即以英国发行的彩票收入对有价值的项目给予资助),目前尚看不出明显的积极效果,反倒被一些影界人士指责为帮倒忙。而政府提出的加大大制作电影数量的提议,也引发了更多的争议。但20世纪后期以来,英国的电视公司介入电影制作已成为惯例,特别是BBC广播公司,已成为肯·洛奇和迈克·李等许多大导演作品的资助者。有线和卫星公司创立的电影频道使越来越多的电影可以在电视上播出,促进了英国电影创作。另外一个现象是影片的附属产品——游戏、录像以及电视播映权成为电影工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英美的语言同源和在文化上的亲近性让英伦三岛的电影人才同样面临着大量向好莱坞流失的威胁。20世纪中有利德里·斯格特等四位著名导演在好莱坞大放异彩,新世纪崛起的英国青年导演中,则有诺兰和保罗·安德森等著名新锐成为好莱坞的新宠。后者在好莱坞拍摄的《生化危机》系列等影片已经使他可能成为跻身一线的导演。
但同时,英国电影也从好莱坞获利不菲。雷德利和托尼·斯柯特虽然身在好莱坞,却通过自己掌控的制片厂投资英国影片的制作。著名的“工作名称”制片公司则借助充足的美国资金和与美国发行公司的捆绑,参与了大量英国或美国电影的制作。例如英国的《憨豆先生》、《赎罪》、《僵尸肖恩》、《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海盗电台》和美国科恩兄弟的《冰血暴》、《谋杀绿脚趾》、《阅后即焚》以及《翻译风波》等等。“工作名称”如今已成为新世纪英国电影的支柱之一。它所出品的电影在全球票房的总额达到了16亿美元,并拥有21项奥斯卡提名,因而被誉为欧洲的“米拉·麦克斯”。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享有盛名的米拉·麦克斯也一直是英国电影最有力的支持者。几乎每一部英国出品的奥斯卡获奖片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实际上,新世纪许多著名的好莱坞巨片均来自英国文化素养,如《哈利·波特》、《指环王》和《纳尼亚传奇》。它们不但大大提高了英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进一步强化了自20世纪最后几年开始,吸引了大量美国电影来到英国进行拍摄和制作的行为。其中就包括《哈利·波特》系列片八部全部,以及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前传》中的部分场景。此外如英国著名的“松林公司”、“谢珀顿”和“列维斯丹”等影片公司都成为诸多美国电影的制作基地,其片目中包括有《蝙蝠侠前传》、《航班93》、《歌剧院里的幽灵》、《狼人》、《X战警》系列等大量大制作的电影。而美国导演伍迪·艾伦从2005年的《赛末点》开始,连续在英国拍摄了多部电影,并得到了英国资金的支持。2010年,华纳公司并购了英国的列维斯丹电影制片厂。这是40年代以来第一个好莱坞在英国拥有的永久性制作基地。
三、其他英语国家的电影
澳大拉西亚的概念属于包括新西兰在内的整个大洋洲地区。在70年代这一地区的新电影问世的过程中,曾先后涌现出了彼得·威尔、吉利恩·阿姆斯特朗、菲利普·诺艾斯和弗莱德·西普希四位著名的新锐导演,但随着澳大利亚新电影的退潮,他们也在功成名就之后,先后流入好莱坞。
在70年代以后澳洲电影的复兴中,引人注目的是生于新西兰、后迁居澳大利亚的简·坎皮恩。自1990年《同桌的天使》后以《钢琴课》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后,其伯格曼式的分析和纯粹的女性电影视角给世界电影展示了新人的风采。新世纪的坎皮恩仍然作品不多,分别是2003年的《裸体切割》和2009年的《明亮的星》,后者仍然延续了她对女性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对她们信仰的表达。出生于澳大利亚的乔治·米勒以70年代末低成本的科幻片《疯狂的迈克斯》描绘了未来世界好警察的故事,创下了当时澳大利亚票房的最高纪录,甚至超过了《星球大战》。2005年,他又拍摄了《疯狂的麦克斯4》。其后他还拍摄了著名的动物电影《小猪宝贝》(美澳合拍),并在2006年第一次拍摄了动画片《快乐的大脚》,在票房上打败了新上映的《007皇家赌场》,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60年代出生的巴兹·鲁赫曼曾以90年代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著名。影片以后现代的方式包装了莎士比亚的名作,以强盗电影中激烈的枪战和轰鸣的音乐让人目不暇给。进入新世纪,他又拍摄了大型歌舞片《红磨坊》,并融入了大量的流行音乐以及印度和好莱坞的音乐歌舞,热力十足,镜头华丽迷人。两片与他更早的《舞出爱火花》构成了他的歌舞片“红幕三部曲”。2008年鲁赫曼拍摄的《澳洲乱世情》是另一部澳大利亚和美国合拍片,讲述“二战”前夕发生在澳洲的史诗般凄美的故事。
另一位来自澳大拉西亚地区的著名电影人则是新西兰电影的杰出代表彼得·杰克逊。他1994年因《罪孽天使》获得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其新世纪的名声则是在好莱坞著名的《指环王》系列和新版《金刚》上建立起来的。
新世纪澳大利亚著名的电影还有2005年出品的惊悚恐怖片《狼溪》,以及《训练日》、《朱诺》等与美国合拍的优秀电影。
与美国领土接壤的加拿大在英语电影中显然很难取得强势地位。对于美国来说,除了吸引加拿大的电影人才之外,其票房收入中一向是把加拿大作为国内票房来统计的。作为加拿大最负盛名的导演,大卫·柯南伯格也经常在两国之间辗转进行电影制作,其独异的风格可能是当代最早进行复杂和把恐怖奇观化叙事的导演。2002年,柯南伯格拍摄了《童魇》,由加拿大、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品,表现了一个患有精神分裂和失忆症的孩子内心世界的恐惧,成为戛纳电影节的参赛片。其2005年为美国拍摄的《暴力史》以一个普通家庭的女主人和两个孩子因阻止了一次抢劫恶行而成为当地媒体追捧的对象的故事为开端,表现了暴力和犯罪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美国电影之一。而另一部加拿大拍摄于2006年的纪录片《人造风景》则可能是中国观众更加熟悉的电影。影片深入到那些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发展中国家,展示了从中国到孟加拉的流水线工人、电子垃圾和浓烟蔽日的工业污染,也展示了宏伟的三峡大坝。影片获得了2007年加拿大金尼奖最佳纪录片奖、“河水潺潺”国际影展最佳纪录片奖以及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加拿大影片和最佳纪录片奖。
与加拿大有着某种相似性的则是靠近英国的爱尔兰电影。其最负盛名的导演尼尔·乔丹更是经常因被误认为是英国电影人而哭笑不得。虽然他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最著名的《哭泣游戏》是为英国拍摄的。新世纪,乔丹的电影有喜剧片《冥王星早餐》(2005)、犯罪片《勇敢者》(2007)和奇幻片《水中仙》(2009)等。2000年,在进入新世纪的前夜,乔丹被评选为爱尔兰历史上最佳导演。
英语仍然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电影更是借助于好莱坞而成为世界的主流电影之一,并显而易见地对当代世界主流及流行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有欧美学者曾论及,未来仍然能够保持世界电影繁荣之地的电影,一定是那些拥有大量讲同一语言观众的电影。与之相比,那些语言“小众”的国家大多只能以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出现展示自己电影的形象。借助于语言、文化以及不可回避的美国在全球的话语权优势,英语电影继续成为世界电影中的重要现象。这也是我们对这一电影保持关注的原因之一。
标签:哈利·波特论文; 黑色电影论文; 纳尼亚传奇论文; 电锯惊魂论文; 七宗罪论文; 黑天鹅论文; x战警论文; 美国电影论文; 武打片论文; 家庭电影论文; 剧情片论文; 科幻片论文; 恐怖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