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

构建中国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

张鱼燕[1]2008年在《中国再保险供给市场结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再保险市场的健全和完善是保险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然而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直接保险市场,再保险供给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产业组织理论认为组织要素是市场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市场结构是决定企业市场行为进而影响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构筑有效的再保险市场结构是促进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基础。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然后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对加入WTO以来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及其变迁做实证研究,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考察,认为我国再保险市场集中度有了较大幅度下降,市场结构已由接近完全垄断的市场过渡到寡头垄断市场,但集中度仍然很高: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不能满足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再保险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市场绩效有了较大水平提高。基于对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考察结果,并通过借鉴世界主要再保险市场的结构及其效率情况,认为应进一步降低市场集中度,发展健全各类供给主体,进一步优化我国再保险市场结构。通过解读《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的涵义,认为我国再保险目标市场结构应是一个“主体多元化、竞争差异化”垄断竞争市场,并结合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主体发展面临的困难,对我国再保险行业的产业组织政策提出建议。

刘旭友[2]2000年在《构建中国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文中提出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原保险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到1999年底,保费收入达1393.22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达37.4%,保险公司增加到30家,初步形成了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我国保险市场的逢勃发展,既为构建完善的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提供了客观基础,也对构建我国完善的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提出了要求。 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是整个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保险市场是否健全与发达的重要标志。在即将全面对外开放我国保险市场之际,构建一个完善的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低绩效的再保险市场现状及紧迫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尽快地构建我国的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在这一方面,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和产业经济学理论给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决没有现成的可以完全套用的模式。从我国处于转型期这一特点与国情来看,市场垄断竞争的发展模式是值得选择的,这是再保险在中国取得发展的逻辑与现实的抉择。综观世界各国再保险市场,可以说是各具特色,但股份制再保险公司和专业再保险公司是当前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主流,这一情况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反映了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方向。当然,巨灾风险的频繁发生也对再保险组织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发展与构建我国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必须密切注意的新动向。 本文第一次尝试把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的理论系统地运用于分析我 国的再保险市场,通过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的 演绎,选择了我国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的构建模式,同时通过对世界再保 险组织的国际比较和国际再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的借鉴,提出了构建我国再 保险组织体系的战略,试图构建出我国多元化的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市 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即SCP架构理论是产业组织的非常传 统且不断发展与充实的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它的短期分析逻辑遵循这样 一种思路,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但从长 期来看,逻辑却发生了逆变,市场绩效影响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导致市场 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正因为如此,我认为这种相互影响与制约的范式能够 较为完整地演绎我国再保险市场的组织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再保险业务 实际上是由中国再保险公司独家经营,市场集中度高,规模经济不完美, 进入障碍复杂,形成了单一化的组织格局;这一格局必然导致我国再保险 企业价格行为的行政化与再保险企业非价格市场行为的惰性,扼制了再保 险公司的创新能力与行为;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的现状逻辑上的实现就是 我国再保险公司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绩效相对低下。 从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再保险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再保险战略目标应定 位为亚州再保险的中心,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成为世界再保险市场的新 的一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前的重点是使中国的再保险公司成为真正 的市场主体:在再保险的战略发展阶段上应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大体一 致,在战略措施上应廓清政策性再保险公司与商业性再保险公司的职能, 构建以股份制专业性再保险公司为主,独资公司为辅,兼有专业性再保险 中介组织的国内再保险多元化组织体系。

邱七星[3]2008年在《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再保险市场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直接保险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直接保险市场的发展是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将在资本融通、风险管理和技术传导方面,为直接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与保障。积极借鉴国际再保险市场发展的经验,加强和改善再保险监管,科学规划和培育我国再保险市场,构建一个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再保险市场体系,促进我国再保险市场与直接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对于加强我国保险市场风险管理、扩大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促进和保障我国保险业整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保保险业“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再保险市场的科学发展进行较全面和较深入的分析。本文除导论外,共由五章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再保险及再保险市场概述。在此章中,首先阐述再保险的概念、功能、种类以及起源与发展;其次分析了再保险市场的概念及形成条件,以欧洲、纽约、伦敦等为代表的国际再保险市场,并对其特点进行概括,对以后各章中国再保险市场的研究进行基本的理论准备和国际市场背景概述。第二章,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在此章中,通过对建国以后再保险市场发展的萌芽、初步形成及发展等几个阶段的分析,对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作出总体评价,阐述了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如再保险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再保险市场监管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再保险市场技术服务水平落后、再保险中介市场尚未建立等主要问题,为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与供给分析等研究提供历史基础和国内的现实背景,并起到导向性作用。第三章,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与供给分析。本章从中国再保险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了中国再保险市场需求、供给、技术、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的前景,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求进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部分,本文从单期估值模型下的再保险需求开始分析,接着分别分析了再保险人为风险偏好型和风险中性型的前提下再保险市场的供求均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推导出再保险市场供求均衡条件下的供给模型,最后对再保险供给的最优数量进行了理论分析。第四章,我国再保险经纪人市场发展问题研究。该部分是从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中介层面来展开研究的。在此章中,首先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来阐述发展再保险中介的理论基础:接着对保险经纪公司作用从经济学角度予以简释,同时介绍了商业保险经纪公司的主要业务模式。在对再保险经纪人的作用、种类及运作进行阐述后,对我国再保险经纪人市场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我国再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议与对策。第五章,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监管层面研究。本章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再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对国际上三种再保险市场监管模式(英国式、法国式、德国式)进行较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国际再保险监管模式发展的趋势及其启示。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再保险市场监管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对影响中国再保险市场监管制度选择的因素从内部与外部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再保险市场监管模式的新思路:即在当前一段时间内严格的市场行为监管,逐步过渡到合规的适度监管模式,或者说从直接监管过渡到间接监管并最终实现再保险市场监管的间接化。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多个角度采用系统的观点对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进行研究,所选取的研究视角较新;第二,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对中国再保险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第三,从微观、中观到宏观,对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中介制度模式和监管制度模式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达朝丽[4]2007年在《我国的再保险需求和供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再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对于稳定保险公司经营和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详尽地分析了影响我国保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因素:保费收入、承保业务的风险、承保能力、承保利润率、投资利润率和税负。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再保险需求的对数回归模型。实证发现,保费收入与我国保险公司的再保险需求显著正相关,承保利润率与财险公司的再保险需求显著负相关,再保险是我国保险公司的必需品。通过对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预测出我国的保费收入将持续增加、行业承保利润率将呈下降趋势,据此得出未来我国保险业对再保险的需求持续增长的结论。同时,借助于1993-2006年的保险业数据,分别就我国的财险市场和寿险市场建立了线性再保险需求模型。其次,分析了影响我国再保险供给的因素:供给主体数量、供给能力和政策,讨论了我国的再保险供给现状。研究发现,不仅我国现有的民族再保险供给主体数量有限,受限于资本金约束供给能力也严重不足。因此,本文认为增设民族再保险供给主体是大势所趋。然而,通过对我国再保险行业的进入壁垒分析发现,国内潜在进入者的进入门槛较高。最后,针对我国的再保险需求和供给状况,指出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市场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商业分保费外流问题;竞争和合作的问题;巨灾风险分散的问题。通过对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分析借鉴,本文给出了一些建议。

曹艳[5]2013年在《中国再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日益增大,保险公司承担的责任也越发重大,保险公司由此产生了风险转嫁、控制经营风险、保证财务稳定的需求,再保险应运而生。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较晚,存在再保险供求失衡、再保险安排不合理、再保险监管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束缚了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旨在以解决我国再保险供求不平衡为主线,总结并借鉴发达再保险市场的经营经验,又结合我国再保险与原保险市场发展的实际,最终对促进我国再保险市场均衡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鉴于以上研究目的,本文将主体部分的写作做了如下安排:绪论部分对选题背景和目的、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第一章中国再保险市场概述:阐述了我国再保险行业的市场情况,分析了我国再保险市场特征,简要分析了中国再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等研究提供了现实背景,起到导向性作用第二章中国再保险市场供给分析: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再保险市场供给的因素,采用定量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供给绩效及供给能力情况进行了研究。第三章中国再保险市场需求分析:这一章节运用了规范分析的方法对决定市场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再保险需求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有效需求和现实需求两个方面,最后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有效需求、现实需求以及潜在方面的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四章基于破产概率模型的中国再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实证分析:首先提出破产概率模型,研究自留保费方面与偿付能力相关关系,进而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得出再保险需求相对供给不足及现有高自留保费额度面临着较高的风险的结论,最后对再保险需求相对供给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促进中国再保险市场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章节是在前四章的研究基础上,既有介绍发达国家再保险市场的共同特征及对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可借鉴的基本经验,又有立足于本国实际,提出解决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朱文贤[6]2009年在《中国再保险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原保险市场的发展速度和成熟水平,目前在市场主体数量、集中度、运行效率、供需平衡关系、专业技术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理念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对我国再保险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并结合国情对其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对于构建一个公平竞争、有序发展、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市场体系;对于促进再保险市场与原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加强保险市场风险管理、扩大承保能力、促进和保障我国保险业整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再保险市场现状和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对前辈学者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研读和汇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结构演变轨迹、主体形态、供需关系、监管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中使用了经典的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市场供给、需求、潜在进入者、再保险替代产品以及目前竞争环境下的供需矛盾等因素进行研究,还阐述了保险监管政策从宏观上对模型中各种力量的影响。根据对我国再保险市场现状的分析结果,并借鉴国际领先再保险市场和经营机构的成功经验,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的策略。本文认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取决于一个稳定、成熟的原保险市场,与一支掌握先进技术、具备良好服务理念的、成熟的本土再保险经纪人队伍。随着原保险市场规模的增长,以及原保险经营机构日益复杂化的再保险需求,我国再保险市场需要变革才能防止再保险国际贸易“逆差”的恶化,并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鉴于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存在资本和技术双重壁垒、由中国再保险集团独家垄断、其他本土资本无法进入的现实情况,短期内应鼓励原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兼营再保险分入业务,推进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以专业再保险机构为主、兼营再保险分入业务的原保险人为辅的市场格局。长期来看,应考虑降低再保险行业的“准入门槛”,为本土资本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同时鼓励再保险经营机构创新组织形式;以便通过增加经营主体提高市场的总体供给能力,并使市场逐渐由寡头垄断转为垄断竞争。此外,外资再保险在华机构在我国再保险市场内提供的“假性”供给,应引起保险监管机构的重视,并适当调整外资利用政策,使之能更好的为我国保险市场服务。

邓伟[7]2002年在《中国再保险监管研究》文中指出再保险同原保险一样,受到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监管。虽然,再保险合同双方都是专业娴熟的保险人。但是,一旦再保险人失去偿付能力,将会影响原保险人的财务状况,最终会影响保单持有者的利益。因而,各国有强化再保险监管的趋势。中国保险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保费收入还是在保险机构的数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再保险业起步更晚,差距则更大。在市场经营主体、管理体制、资产规模、资本实力、经营技术、专业人才、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中国已经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陆续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根据我国在入世谈判中对开放再保险市场的承诺,加入WTO时,即可允许外国保险公司以合资形式提供寿险和非寿险的再保险服务,且没有地域或发放营业许可证数量的限制;法定再保险业务在现行每笔保险业务必须办理20%法定再保险的基础上逐年降低5个百分点,直至取消。这意味着到2006年,20%的法定分保业务将完全取消。这对主要依靠法定再保险业务生存的中国再保险公司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再保险市场的竞争将十分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保监会如何加强对中国再保险市场的有效监管,壮大民族再保险公司的实力,培育再保险市场竞争主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中国再保险监管问题,本文共分四章进行阐述。第一章 再保险业的兴起与进程 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论文从再保险业的起源入手。主要讲述世界再保险业的历史与进程、中国再保险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再保险的作用、再保险监管的动因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节 世界再保险业的起源与发展。 在这一节中,分三项内容:一是世界再保险业的起源;二是世界再保险业的发展;三是世界再保险业的现状。第二节 中国再保险业的产生与发展。分别就中国再保险业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作一描述。第三节 再<WP=3>保险的作用。第四节再保险监管的动因。第二章 国际再保险监管现状及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再保险历史久远,在监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讲,具有借鉴意义。本章共分四节展开论述。第一节讲述国际再保险监管的概况,通过这节的介绍,使我们对国际再保险市场监管有一个总体印象;第二节讲述发达国家再保险监管情况,主要对美国、英国、德国的再保险监管模式、内容的介绍。第三节对世界上一些新兴再保险市场的监管情况的介绍。第四节,对世界各国再保险监管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我国再保险监管的借鉴意义。第三章 中国再保险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要研究中国再保险监管问题,首先得清楚中国再保险监管的现状,这是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本章分两节论述;第一节讲中国再保险监管现状。在我国,保险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产业,再保险与原保险比起来,其历史更短。根据《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1988年国内才开始办理法定分保业务。1996年人保组建集团公司,成立了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至此,国内才有了一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因此,再保险业无论是市场还是监管都处于初级阶段;第二节分析中国再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再保险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因此存在监管法规不完善、监管的内容不明确、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监管的手段粗糙等问题。第四章 中国再保险监管改革探析 针对第三章所阐述的问题,本章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再保险监管改革措施:即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再保险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内部控制、再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协同作用。在此之前,本文还详细分析了中国再保险监管目标以及中国再保险监管需要考虑的国际、国内因素。

杜菲[8]2014年在《中国再保险市场将迎新一轮开放》文中认为8月2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徐晓波与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熊志国做客中国政府网,就《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与网友进行交流。访谈中,熊志国透露,保监会将引导国内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新的再保险公司。这意味着中

赵彧[9]2008年在《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需关系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再保险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主体缺乏、资本实力薄弱和产品品种单一影响了再保险供给水平。同时,我国再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巨大,由于直接保险公司的"惜分",市场需求虽然大于供给,但总量并未完全释放。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再保险市场的近期措施主要着眼于尽快提高再保险供给能力和引导市场需求良性化发展。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的长期措施应立足于市场再保险供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再保险潜在需求的逐渐释放,旨在保障再保险市场体系的健全与健康发展。

陈金燕[10]2009年在《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再保险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风险保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保险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朝阳行业。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和保险业的“安全阀”,无论在为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服务,还是在发挥专业职能引导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无疑也给再保险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本文中简称中再集团)是中国唯一一家国有独资的专业再保险集团公司,原来一直履行国家再保险职能。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和加入之后的5年过渡期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规定,所有保险公司必须将其经营的全部保险业务的一定比例向中国再保险公司办理法定强制分保。因此,中再集团在中国再保险市场具有垄断地位。加入WTO之前,我国法定再保险的比例为20%。加入WTO之后,根据中国政府的承诺,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法定强制分保比例开始以每年5%幅度下调,到2006年开始则完全取消。今年的2月2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的新修订的保险法,再次对我国再保险政策规定作出调整:取消现行保险法中关于“境内优先分保”的规定。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如何在国家取消法定强制分保,特别是刚刚修订的新保险法取消“境内优先分保”规定后,通过正确的发展战略,既积极应对巨大挑战,又紧紧把握当前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增强国际竞争力,真正引领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进程,对于促进整个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在掌握国内外保险业翔实资料及数据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战略研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具,并引进产业模块化理论,阐述中再集团如何利用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摆脱威胁,制订再保险业务的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和赢利能力,切实承担起再保险主力军、分散风险主渠道和保险风险主要承担者的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新意与不足;第二部分为战略概述;第三部分运用PEST模型进行了宏观环境分析,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对中再集团的再保险业务产业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运用SWOT分析,阐述了中再集团具备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第五部分介绍产业模块化理论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第六部分则结合产业模块化理论思想,提出了中再集团发展再保险业务的战略方案及实施;第七部分提出了政策建议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可能的新意在于,对中国唯一一家国有独资的专业再保险集团在新的宏观环境中及产业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并引用了全新的理念—保险业的模块化运营模式,特别是对于中再集团如何结合产业模块化理论思想来制定再保险业务的发展战略,提升再保险业务的国际竞争力,更是首次提出。这些建议和意见对于增强中再集团的再保险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作者认为,提升中再集团的再保险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相当于提升了中国再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中国再保险业的国际地位,这对于进一步引领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健康稳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的不足在于,由于中国再保险业发展较晚,且一直以来没有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同时由于体制问题,作者难以取得公开透明的数据,因此无法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这对于提出更为科学、有价值的管理战略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再保险供给市场结构实证研究[D]. 张鱼燕. 复旦大学. 2008

[2]. 构建中国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D]. 刘旭友. 广西师范大学. 2000

[3]. 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研究[D]. 邱七星. 厦门大学. 2008

[4]. 我国的再保险需求和供给研究[D]. 达朝丽. 重庆大学. 2007

[5]. 中国再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实证研究[D]. 曹艳. 新疆财经大学. 2013

[6]. 中国再保险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D]. 朱文贤. 复旦大学. 2009

[7]. 中国再保险监管研究[D]. 邓伟.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8]. 中国再保险市场将迎新一轮开放[N]. 杜菲. 中国保险报. 2014

[9]. 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需关系探析[J]. 赵彧. 保险研究. 2008

[10].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再保险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陈金燕. 复旦大学. 2009

标签:;  ;  ;  ;  ;  ;  

构建中国再保险市场组织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